论文总字数:24893字
摘 要
新世纪以来,青春电影在商业电影的洪流中短暂沉寂之后逐渐找准了自身的定位,2010年以来电影市场涌现出一大批讲述80后青春故事的青春怀旧电影,掀起了一股集体消费青春的浪潮。本文借鉴集体记忆理论对这次青春怀旧电影“热”重新加以审视,探寻青春怀旧电影是如何利用商业电影和集体记忆的互动,在怀旧情绪的烘托下,立足于现在的市场需求对过去的80后青春记忆进行重构的。而这种集体记忆建构得以存在有赖于当代社会的理性需要,与80后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历程和生存现状密切相关。
关键词:青春怀旧电影 集体记忆 80后
Abstract
Since the new century, youth film have gradually found their own position in the wave of commercial film after a brief silence. Since 2010, the society has set off a wave of collective consumption of youth film. This article uses the theory of collective memory to review these youth films, and explor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mmercial film and collective memory. Under the frame of nostalgia, youth films reconstruct youth memory based on the current market demand. Moreover, the reason why this kind of collective memory reconstruction exists is the rational needs of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It is determined by the growth process and survival status of the special group——post-80's.
KEY WORDS: youth film,collective memory,post-80's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
绪 论 1
第一章 集体消费青春:青春怀旧电影的热潮 7
第二章 过去/现在:青春怀旧电影中集体记忆的建构 11
第三章 逃离的乌托邦:80后的精神需求 15
结 语 19
参考文献 20
致 谢 21
绪 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中国电影自民国初年蹒跚起步,至新中国留下英雄电影、样板戏电影、艺术电影、娱乐片、主旋律电影、贺岁片、商业大片等众多的印迹。[1]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文化转型,商业电影占据了电影市场的主流,而青春怀旧类题材的电影也在商业电影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自2010年在网络上热播的微电影《老男孩》开始,中国的商业电影界涌起一股青春怀旧电影的热潮,《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左耳》等青春电影层出叠现,并都在票房和口碑上满载而归。这些青春怀旧电影标榜讲述80后真实的青春故事,吸引了无数80后观众走进电影院为它们买单。可事实上,充斥着苍白人物、俗套剧情的青春怀旧电影与80后的真实青春故事大相庭径。尽管电影试图还原80后的青春记忆,但出于商业目的和戏剧化效果,电影刻意营造起怀旧氛围,夸大美好,渲染煽情,突出非常态化表现,并不完全符合80后的真实青春记忆。那么这些青春怀旧电影为何仍然如此受欢迎?
电影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将视觉形象与听觉感受相结合,在银幕中呈现动态的、仿真的具体形象,能较为准确地“还原”现实世界,给人逼真感、亲近感。电影运用它这种特有的方式述说80后的青春记忆,使他们在身临其境地观看电影时不知不觉改写了原有的青春记忆。根据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提出的“集体记忆”理论:“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2]同样,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观看电影的同时,共享着电影中的往事,而电影中的往事会成为人们共同拥有的集体记忆,因此,电影在建构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补充、渲染,甚至改变了人们的集体记忆。本论文将运用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选取当下热门的青春怀旧电影,研究这些青春怀旧电影在80后集体记忆建构当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为什么这样的集体记忆建构会在当下出现。
本文运用集体记忆理论研究当代青春怀旧电影,文中对青春怀旧电影与80后群体进行的分析,不仅让我们对青春怀旧电影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们了解到80后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现状;其次,通过分析电影市场中电影、制作者和受众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中出现的其他类似的“电影热”等现象;最后,利用集体记忆分析电影的这一研究模式可以解释更多有关电影和集体记忆互动的现象,并为其他进行相关研究的研究者提供借鉴意义和新的研究方向。
二、文献综述及本文价值
本文采用西方集体记忆理论分析近年来在中国大陆市场热映的青春怀旧电影,目前学术界与“青春怀旧电影”和“集体记忆”相关的主要学术成果如下:
首先,关于“集体记忆”的理论著作大多来自于西方,较权威的主要有莫里斯·哈布瓦赫的《论集体记忆》,书中哈布瓦赫提出了“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的概念,并阐释了集体记忆的社会框架。[3]本书作为集体记忆理论的奠基之作,利用书中阐释的集体记忆理论框架可以说明一个群体的集体记忆是如何产生、如何改写、如何影响大众的,并且可以借用于解释本文青春电影的形成发展及影响,因此也将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石。以及哈拉尔德·韦尔策所编的《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这是一本关于社会记忆的研究论文合集,书中提出的“社会记忆”的概念,是对沟通记忆(存在于个体与群体对过去回忆的实践中)和文化记忆(一个社会的全部知识的总概念)的补充,集中探讨了无意识传承历史的实践及形式。[4]值得注意的是,社会记忆和集体记忆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常常被混用,在本书当中亦是如此,因此本书中关于集体记忆的研究论文有许多可供本文借鉴的观点,如阿莱达·阿斯曼的《回忆有多真实》,文中提出感性回忆和语言回忆,集体记忆在本质上亦是一种语言回忆的重复。[5]
由于青春怀旧电影也属于青春电影,本文首先对与“青春电影”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由于中国电影正在持续发展中,青春电影还没有成为特定的电影类型,因此学界对青春电影的研究特别是新时期青春电影的研究相对较少。钟大丰、舒晓鸣主编的《中国电影史》[6]中没有与新世纪青春电影有关的记录,李少白、李道新主编的《中国电影史》[7]也止步于上世纪90年代,虞吉主编的《中国电影史》[8]仅仅在“贺岁片”与“商业大片”中提到过青春电影,可见目前青春电影还没有作为特定的电影类型被纳入中国电影史,关于青春电影的理论著作就更乏善可陈。但是学界关于青春电影的研究论文层出不穷,如谢建华的《青春映像:中国青春电影的文化母题与创作趋向》,文中总结出青春电影的文化母题是从反叛性、流氓性、成长性向个人化、消费性过渡,[9]基本符合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对笔者把握青春电影主题的历史流变提供了很大的参考意义;郑静的文章《青春电影的成长道路》,在历史化的语境下对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并认为当代青春电影由抒写青春的叛逆转向对青春成长温情的记忆,[10]关于青春电影在新世纪的“转向”这一观点,郑静和谢建华有共通之处,但郑静论述得更为细致,能更准确地揭示出青春电影在当代的转向;以及胡清和蔡海波的《新世纪以来中国内地青春电影思考》,文章认为新世纪的青春电影蕴含了青春的集体记忆和对当下年轻人生存状态的关注,并开始更多关注当代日渐商业化的青春电影,[11]本文即把目标定位于当代商业电影中的青春电影,文章对商业化青春电影的关注开启了商业化青春电影的研究先河。总的来说,这些论文注重研究青春电影的流变过程,并且聚焦在上个世纪和新世纪前十年的青春电影,而本文想要研究的是近年来在大陆热映的青春怀旧电影。关于对近年来在大陆热映的青春怀旧电影的研究有徐建国的《当代青春电影的叙事策略——以电影lt;致青春gt;为例》,文章较为全面地揭示出了《致青春》流行的内在原因,生动有趣的剧情、对80后个体的关注、精致的电影画面,以及对梦想和现实内在矛盾的叙述,[12]这四大原因是《致青春》流行最主要的原因,也可作为其他青春怀旧电影流行原因的参考;陈瑜和曾军的《小时代,或个人青春的独奏——lt;致青春gt;、lt;小时代gt;和lt;青春派gt;的青春主题》,文章认为以《致青春》《小时代》《青春派》这三部电影为代表的青春怀旧电影开启了“个人青春的抵抗”新时代,[13]笔者认为《青春派》这部电影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不足以称作开启新时代,因此对文章观点并不认同。总而言之,关于近年来在大陆热映的青春怀旧电影的研究论文比比皆是,但它们都是以某一部或几部青春怀旧电影为例的个案分析,缺乏宏观性的论述。
其他值得参考借鉴的是一些关于这些青春怀旧电影的影评,首先是民间影评人的影评,多是对这些电影眼光独到的批判,为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这些青春怀旧电影提供思路。还有一些专业影评人的影评,如毛尖和张慧瑜的一篇对青春怀旧电影的讨论《无法表述的青春:谈大陆青春片》,毛尖认为大陆青春片都是戴着青春片的假面去讲述一些世故苍老的故事,[14]青春怀旧电影究竟青不青春?这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其次是关于这些电影的官方影评,包括电影官方微博、工作室等发表的影评,多是对影片或赞赏或折中的评价,参考价值不大。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24893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