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转型中渔村家庭经济与性别关系变迁——以舟山凉峙村“渔家傲”为例

 2022-09-04 20:18:51

论文总字数:38747字

摘 要

自本世纪初开始,我国政府引导渔村产业结构调整,休闲渔业的产业模式在渔村社区内兴起。休闲渔业的经营离不开长期留守渔村的女性,而渔村女性的家庭角色和社区角色随之发生了变化。综合考虑地理位置、休闲渔业发展现状、田野进入难度等因素,笔者选取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衢山镇凉峙村为田野点。通过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式访谈和对地方志的考察,笔者梳理了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渔村社区两性分工角色变迁。其中,渔业经济转型背景下产生的渔家傲,对于渔村重构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渔村女性在私人空间(家庭内)和公共空间(家庭外)的社会角色的变化。随着渔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渔村女性获得更多的职业选择机会,在渔村经济中的作用日渐凸显,“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关系发生移位,女性的生活空间逐渐往家庭外、社区外扩展。

关键字:渔村 渔嫂 渔家傲 社会性别 生活空间

Abstract

At the beginning of 21 centuries, fisheries industry undergoes rapid adjustment. As a result, leisure fishery becomes a brand-new fisheries industrial pattern in the fishing village. The management of leisure fishery cannot do without women who are left on land when men go fishing on the sea. Gradually, the role that women in the fishing village plays both in family and in community changes.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Liangzhi village in Zhoushan. Using a variety of ethnographic research methods, the author presents the changes in sexual division of labor in Liangzhi village under different institutional context. 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fishery makes a difference to social gender relation within the fishing community. The author tries to show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family pattern that men are in a higher position than women changes and women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marine economy than they used to be.

KEY WORDS: fishing village, fisherman, the wife of fisherman, social gender, living space

目 录

摘要 3

ABSTRACT 3

第一章 绪论 6

1.1 研究背景 6

1.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7

1.2.1 渔民、渔嫂和渔家傲 7

1.2.2 学界有关社会性别、海岛渔村和休闲渔业的研究 7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11

第二章 渔嫂:在渔家傲经营之前 13

2.1 田野点 13

2.2 渔业生产方式变迁 14

2.3 农业生产方式变迁 15

第三章 渔嫂:在渔家傲产生之后 19

3.1 渔嫂与渔家傲的产生 19

3.2 渔嫂在渔家傲内 21

3.2.1 渔嫂与渔民 21

3.2.2 渔嫂与游客 24

3.3 渔嫂在渔家傲外 27

3.3.1 渔村公共空间 27

3.3.2 村庄政治选举 30

3.3.3 班车抗争 33

3.3.4 天后宫重建 34

3.3.5 新兴“谢洋”仪式 35

第四章 渔嫂与政府政策 36

4.1 合法性政策 36

4.2 扶持性政策 38

第五章 总结 39

参考文献 41

附录 44

44

致 谢 44

  1. 绪论
    1. 研究背景

中国乡村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界关注的焦点,而渔业所依赖的海洋资源具有高度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使其成为“农、林、牧、副、渔”五业中特殊的一类。近年来海洋资源的开发,使人们对土地这一在长时间内被当作社会财富的关注点往海洋转移。人们越来越重视渔业经济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因此对于渔村社区的研究成为社会学界新兴的研究方向,海洋社会学等社会学分支理论流派应运而生。本文试图考察渔业经济转型过程中一个渔村社区性别权力与家庭关系变化。

舟山群岛是中国境内最大的群岛,位于浙江省东北部,背靠沪杭甬,面向太平洋,是我国华东地区的门户(柳和勇,2006)。作为我国唯一的海岛型地级市,舟山市下设两县两区,定海区、普陀区、岱山县、嵊泗县,2011年,中央将舟山群岛新区正式写入全国十二五规划,海岛开发由此展开。笔者的田野点位于舟山市岱山县衢山岛凉峙村。衢山岛,古名岣山岛,有500平方米以上岛屿129个,陆域面积90.39平方公里,其中衢山本岛陆域面积73.58平方公里[1]。2003年末,辖53个行政村,凉峙村为其中之一。2005年因发展旅游业,村委会将旧村名“冷峙村”改为“凉峙村”。2016年,村内常住户数415户,渔业户379户,渔业人口1022人。全村捕捞渔船28艘,按捕捞渔船作业类型,23艘帆张网渔船,5艘刺网渔船(下文中简称“鳗鱼船”)[2]。2017年初,全村经营休闲渔业的家庭为40余户,经营主体以渔村女性为主。目前,村庄的经济主体处于传统渔业向休闲渔业转型阶段。

与传统农业家庭隐含的性别关系不同,“渔民出海捕鱼,渔嫂驻守持家”的分工模式,促使渔村女性在一个长期缺乏男性成员的社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渔村女性的生活空间不再局限于家庭内部,转而不断往家庭外扩展。其生活空间的扩展离不开渔家傲的运营。渔家傲,又被称为渔家乐,是凉峙村村民对其所经营的休闲渔业的称呼方式。目前,全村经营渔家傲的家庭有40余家,其中女性经营者占了30余家。可以说,渔家傲是以凉峙村女性为经营主体,利用家庭宅基地改建,在每年5月至9月为经营旺季的休闲渔业。渔家傲的形成与渔村的自然环境、村民长期靠捕鱼为生的生计模式以及该生计模式所形成的渔村女性的生活空间密切相关。虽然渔村社区受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相对闭塞,但国家政策的下达却受到村民(尤其是女性)的一呼百应。因此,渔村女性如何回应国家政策,以及在回应的过程中渔村社区的性别关系如何得以构建是笔者在本文中探讨的主题。

    1.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1. 渔民、渔嫂和渔家傲

与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船为家、终生漂泊于水上的“疍民”(萧凤霞,2004)群体不同,舟山群岛的渔民为男性,在岸上有固定的宅基地和自留地,随着渔汛期的开始出海捕鱼,随着渔汛期的结束归岸居住。他们所有的社会关系网络都存在于陆地之上。海洋对于他们而言,是劳动场所。海洋中的渔业资源对于他们而言,是劳动对象。渔船和渔具对于他们而言,是生产资料。在城乡二元社会建构之下,同春芬将渔民视为不同于农民和城市居民的特殊群体,主要是指居住在沿海渔村、从事海洋捕捞、海水养殖等相关产业活动的群体(同春芬,2014)。殷文伟在将渔民归入农民群体的同时,指出渔民群体与农民群体的不同,即渔民群体依靠渔业收入来维持生计,一旦失海,他们与一切惠农政策无缘,陷入没有保障的困境,失海渔民概念由此产生(殷文伟,2013)。学界普遍认为渔业经济转型是解决失海渔民生存困境的方式之一。同春芬和刘悦以渔文化为切入点,概括了两种类型的渔民转型:其一,传统海洋渔民向现代海洋渔民的转型,发展自身知识结构和作业方式,例如渔民从事休闲渔业。其二,渔民的转产转业,即由原来的产业转向完全不同的行业(同春芬,2013)。而面对当代中国渔民分化、调整与重构的变奏,崔旺来和李百齐认为,渔业经济转型是传统渔村社会向现代文明演进的过程,是中国渔村社会进步的表现(崔旺来,2008)。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38747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