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23695字
摘 要
本文试图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发生在太平兴国寺的修缮活动进行还原,围绕修缮活动的参与者是如何达成一致并在修缮活动中协调合作完成对太平兴国寺的重建,进行关于“集体行动”生成的理论探讨。在奥尔森的模型中,选择性激励是合作得以达成的主要原因。在本次研究中,笔者进一步对“选择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对选择性激励本身进行细化,以分析集体行动可能的条件。在对太平兴国的修缮活动中,各类人带着不同的目的参与,这种通过集体行动的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的诉求正是选择性激励能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通过研究分析,笔者认为选择性激励是促成集体行动生成的主要原因,但选择性激励是存在异质性的,这种异质性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是被忽略的。
关键词:宗教复兴 集体行动 寺庙重建
The Formation of Collective Ac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Religious Rejuvenation
------A Case Study of Reconstruction of Taiping Xingguo Temple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store the repair activities of the Taiping Xingguo Temple in the 1990s, focuses on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repair activities to see how the coordinated the cooperation in the renovation activities to complete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Taiping Xingguo Temple and discuss how the "Collective Action ".can be formatted. People are often involved in collective action for some consideration, in Olsen's view, selective incentives are the main reason for cooperation to be achieved.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 further on the selectivity of a more in-depth discussion, from the selective incentive itself to analyze the possibility of collective action can be achieved. In the repair activities of Taiping Xingguo, everyone with the purpose of each person to participate in this hope that through collective action to achieve their goals of action is the incentive to play a role in the main reason.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I believe that selective incentive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of collective action, and selective incentive is heterogeneous, this heterogeneity in the past is often overlooked.
Key Words:Religious Rejuvenation Collective Action Temple Reconstruction
目 录
中文摘要 3
英文摘要 3
第一章 绪论 1
一、 选题背景 1
二、 研究意义 2
三、 文献综述 3
四、 研究方法 6
第二章 事件过程还原 7
第三章 事件分析 14
第四章、 结论与思考 17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20
绪论
选题背景
在现有关于集体行动的研究中,研究者多关注于集体行动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详细的关于集体行动是如何达成一致并且能够顺利进行的研究并不多,在多数研究中对于集体行动是如何达成的,往往简单归结于参与者拥有共同的目标。在奥尔森关于集体行动研究中,“搭便车”理论是影响最为重大的(奥尔森,1995)。他提出解决集体行动中搭便车行为的出现主要是依靠选择性激励。选择性激励作为普遍性激励的必要补充,对于维系集体行动中合作是相当必要的。但是奥尔森对选择性激励解释仅仅围绕着同一种类的资源的分配方式,比如说“权力”或者“荣誉”。这意味着在集体行动的组织中,针对组织成员的选择性激励往往是同一种,尽管奥尔森提出选择性激励的种类是非常丰富的。因此笔者提出,选择性激励可分为同质性激励与异质性激励,同质性激励在集体行为中表现为针对各成员的激励属于同一种类型,其选择性主要表现在程度上;而异质性激励在集体行为中国则表现为针对各成员的激励分属不同类型,可能是物质层面的,也可能是精神层面的,同时异质性激励也表现在程度上的区分。
集体行为的类型是非常多样的,但是同时兼具物质追求与精神诉求的集体行动却不可多得,范丽珠在《中国北方乡村民间宗教的复兴及其策略》一文中就曾经提到庙宇的重建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活动,寺庙的再修缮与重建是民间宗教复兴在物质上的体现(范丽珠,2006)。而骆建建则在《归来之神:一个乡村寺庙重建的民族志考察》一文中提出事实上寺庙的重建不仅仅是从物理工程的角度对建筑的再修复,其中更隐含着精神层面的追求。归结而言,寺庙的修缮是一项精神与物质都不可或缺的活动(骆建建,2007)。
在笔者的家乡就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笔者亲眼见证了此庙从无人问津到有陆续的香火供奉,这座寺庙就是太平兴国寺。安邑太平兴国寺又名南海观音塔(后称安邑塔),是笔者所在村镇中较有特色的宗教建筑。太平兴国寺在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安邑办事处东北隅,原太平兴国寺内,据《山西通志》(山西省史志研究院,1991)记载此塔初建于宋朝,有千余年历史,塔高86米,总计13级。经过多年的风霜,寺已不存,塔经多次地震而不倒,是为当地一奇观。尽管安邑塔依旧屹立,但是遭受几次地震以后,塔从顶端裂开,20世纪60、70年代当地文物局建立了简易围墙将其围住,避免周围群众的接触,期间并无信众前去参拜或主动对塔进行修缮。
直至20世纪90年代当地佛教信徒带头对太平兴国寺进行还原,试图对太平兴国寺进行修缮。在修缮的过程中,在当地较为有名的本地佛教信徒带头,与之交好的其他信众,他们一起出资出力为太平兴国寺的修缮添砖加瓦,试图为当地人民带来来自佛教的福祉。当然,因为参加者众多,其间怀抱着不同目的的参与者共同协作,为太平兴国寺修建了一系列的寺庙建筑并对其内部的佛像进行了改装整修,但受限于人力物资以及当地政策,并没有能够对其进行完整的修缮,修缮工程至此完成大半。出于文物保护和经济开发的需要当地政府终于在2008年开始了对太平兴国寺的重修。在政府主导下的太平兴国寺的修复工程于2015年划上了终点。尽管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是实现太平兴国寺再开发的重要原因,但20世纪90年代当地佛教信徒们对于太平兴国寺的修缮也是不可忽视的努力,他们的付出是政府能够顺利完成修缮工程的前提,毕竟太平兴国寺在20世纪90年代并没有受到政府的重视。
当地佛教信众们是如何完成对兴国寺的维护?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相互协作?并在博弈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组织状态?正是笔者试图进行还原与分析的部分。经过初步了解之后,笔者发现事实上参与20世纪90年代太平兴国寺修缮工程的不仅仅是当地的佛教信众们,除了完全皈依的虔诚信徒,还有一部分试图从中牟利之人,这掺杂着信仰与利益的合作到底是如何达成,而这些参与者又是如何组织起来的,都是笔者想要探究的内容。
研究意义
- 理论意义
从理论视角出发,本次研究主要意在试图对现有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与补充。在《集体行动中的逻辑》一书中奥尔森提出“选择性激励”试图解决“搭便车”行为,“选择性激励”这一激励机制毫无疑问解决了集体行动中消极参与者存在的问题,这对于集体行动中领袖的积极参与也有一定程度的解释(奥尔森,1995)。但是奥尔森所说的“选择性激励”往往是从物质层面对个人进行激励,主要从利益的角度出发。尽管物质利益的种类可以有多种多样,但最终都可量化进而化约为同质性激励。在奥尔森的著述中关于选择性激励到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并没有更加详细的解释,比如本文的主要关注点:选择性激励是否存在异质性,如果存在那么是怎么样表现出来的。正式基于这种考虑,笔者试图对此次修缮活动进行研究与分析,从中得到有关选择性激励在组织中发挥作用的详细描述。
- 现实意义
笔者以20世纪90年代的寺庙修缮活动为例,试图分析选择性激励在组织中的多种表现形式,这一研究一方面能够充实有关选择性激励的学术研究,另一方面能够为有关组织中的权力以及资源的分配研究补充新的案例:在结合精神信仰和现实物质的集体行动模型中,对组织中的权力以及资源分配形式的描述可能是不同于以往传统的从物质层面进行的描述。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23695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