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10593字
摘 要
环城游憩带离城市距离短,环境质量好,设施相对齐全因而成为了城市大众前往休闲娱乐的重要集聚地。旅游地资源是旅游线路的组成的中心要素,也是旅游路线的优化根本依据。通过探讨环城游憩者特征来分析竹海线路优化的必要性,利归纳分析宜兴竹海自然景区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对其自然文化、地域区位的了解,结合对客源市场的调查和数据分析,提出了竹海所在环城游憩带的路线优化策略,同时推动消费,促进小区域整体发展。关键词:环城游憩带;宜兴竹海;线路优化
Abstract: ReBAM has a short distance from the city, high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acilities are relatively complete .Thus ReBAM become urban residents important recreational destination. A tourist line use the tourism resources as the core factors,optimization of the tourism line also serve this as a fundamental basis,the paper through ReBAM those features to explore ReBAM route optimization in the necessity to use these conditions to Yixing Bamboo natural areas,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scenic in the area. Understanding their natural and cultural, geographical location , combined tourist market surveys and data analysis, put forword the route optimization strategy, at the same time,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a small area.
Keywords:
Recreation Belt around Metropolis,Yixing Bamboo natural areas, Route optimization
目 录
1 引言……………………………………………………………………… 3
1.1 国内外环城游憩研究综述…………………………………………… 3
1.2 旅游线路优化设计研究综述………………………………………… 3
2 以宜兴竹海为例的线路优化要素分析………………………………… 4
2.1 景点选择回归自然,避免同质性…………………………………… 5
2.2 促进消费与高品质情感体验同在…………………………………… 5
2.3 路程最小化,提高时间效率………………………………………… 6
3 以宜兴竹海为中心线路优化策略……………………………………… 7
3.1 融入新元素,避免单一性…………………………………………… 8
3.2 提高服务品质,促进消费增长……………………………………… 9
结语…………………………………………………………………………10
参考文献……………………………………………………………………11
致谢…………………………………………………………………………12
附录…………………………………………………………………………13
1 引言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休闲时代的到来,环城游憩成为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的热点。吴必虎在提出“环城游憩带”的概念之后,对上海环城游憩带的形成机制、土地利用特征以及空间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给环城游憩带概念界定为:城市周边以城市居民为主,并吸引相当数量的外来游客参与的游憩设施和游憩相关土地利用[1]。通过对竹海景区环城游憩带进行线路优化,用其他景区的优势来弥补一个景点的单一性和不足之处,这样能够提高带动环游憩带旅游的发展及消费,加深整个线路中景点在游客心中的印象,同时提高景区重游率。这样能稳固竹海原有客源并且开拓新市场,使景区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丰富环城游憩的多样性选择,加深宜兴区域整体在环城游憩者心中的印象。
1.1 国内外环城游憩研究综述
在对城市郊区以及附近周边地区的旅游研究中逐渐形成了环城游憩带的研究雏形,最早可追溯到1936年,德国地理学家路易斯(H.Louis)给出的城市边缘带的概念[2],在1938年,提出的环城绿带法进一步明确了“环城绿色带”的概念[3]。许多中外学者从旅游空间地域系统来分布这个视角来进行探讨环城游憩带。英国学者孔兹(M.R.G.Conzen)将城市边缘带划分为由内到外三个缘带,是城市地域扩展的前沿[4];美国学者格莱鉴于旅游中各个要素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活动以及旅游设施的差异提出了“都市旅游环带模式”,将城市以其中心向外划分了四个环带进行了区域旅游功能分区;1966年,克劳森和尼奇提出了三圈模式配置在大都市郊区游憩带配置模式:空间利用者指向性地域、中间地域、资源指向性地域[5];自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学者普列奥布拉曾斯基注意到了每逢周末许多人涌向城市周边郊区休闲放松,且到的是具有良好区位条件的娱乐带。近年来国外环城游憩研究领域和方法都有所拓展和深化[6];桑德尔(Sandell)探讨了环城游憩带的公众可达性和场所感知问题,布里乌斯基对东京和纽约的土地利用进行观测,概括了发展开放城市周边空间新趋向。
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逐渐开始研究环城游憩带,陈传康发现在当代交通条件的提升和城市大众法定休息时间增加的过程中,区域短线游与城郊旅游和城市边缘旅游呈现重合态势,提出应该在城市周边地区开拓相应休闲旅游[7];沙润、吴江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研究了城乡交错带的旅游开发[8]。此外,李连璞、付修勇探讨了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发现环城游憩带存在“时空缩减”规律;保继刚、周锐等对环城游憩带内主题公园和旅游度假村进行了重点研究。
1.2 旅游线路优化设计研究综述
从目前来看,国外旅游线路研究的可查阅的部分是不够充分的。一些学者在旅行游线路设计的基础上,建立一些研究模式,也有一一些分学者探究了关于旅游成本以及旅游价格制定的问题,这个过程涉及到了旅游线路以及景点的空间分布问题。例如1994年兰德尔(Randall)根据研究者无法准确取得景点的价格、替代品价格和时间的价格等因素,列出了一系列随机效用内在又影响旅游成本模型的难题[9];1980年,史密斯(Smith)和柯普(Kopp)已经证明无法准确观测价格是空间参数里现不确定性的一个原因 ;1999年,乔克佛列特为了解决旅游空间限制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旅游成本模型
国内旅游线路研究的时间比较短,从1990年以来陆陆续续出现了运用简单观察为手段,通过逻辑思辨的研究成果。经过对已查阅的线路研究的有关文献的分析,归纳目前和旅游线路有关的研究,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1.定性研究多。例如许兴臣、冯玉清提出旅游线路优化涉及时要一些需要注重的条件,如要求清晰熟悉和了解各市场的需求方向以及客源的偏好,尽可能避免走重复的路途,从而降低节省旅路途中消耗的时间。2.个案研究较多。比如关发兰以四川省为例,对区域内旅游系统进行网络布局分析,研究了区域网络的交通线路的结构设设计,这个过程中有关通则性研究不充分,从中也可以看出旅游线路的优化设计仍然是需要深入探索的[10]。3.跨学科性质显著。国内诸多学者对旅游线路的规划设计认识的都比较广泛,但是研究的效果并不足够深入。研究的学科涉及到了诸多的学科领域,如数学、规划学、地理学、经济学等等。例如在《图论在旅游线路选择中的应用》一文中方冬云通过建立寻找图论模型来探寻最佳旅游路线,使用“最邻近插值法”和“分支定界法”两种方式来建立模型[11]。 4.旅游线路的研究显得有些片面,较大区域的旅游线路研究较多,而具体到小区域景区内部线路游览研究相对较少,大部分的线路设计没有涉及到具体的问题上,仍停留在宏观阶段,而在过程当中很多因素和实际问题有待提出和剖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0593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