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9024字
摘 要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教育公平在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突出。然而在我国的特殊国情下,由于多方面复杂的原因,城乡间、区域间、群体间、学校间的教育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和不平衡,教育不公平现象屡见不鲜。为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民族振兴和国家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必须重视教育公平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均衡发展教育事业。关键词:教育公平;问题;原因;措施
Problems with Education Fairness in China and Measures on it
Hu Meng-yi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Along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a, education fairness is the basis of society fairness, and it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role in achieving society fairness. However, in China’s special conditions,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and imbala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regions, groups and schools, and unfair education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order to promot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education fairness must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and effective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 develop education evenly.
Keywords:education fairness; problems; reasons; measures
前 言
国家的兴盛繁荣靠人才去建设,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1]。实现教育公平,可以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和利用,减小城乡、地区、阶层的差距,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和公平正义的实现,以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然而近年来,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也凸显出很多问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都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情况;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明显,使得不同群体间的教育存在明显的差异;人们对女性传统的偏见,导致女性受教育水平明显低于男性;重点学校制度的存在,让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教育质量存在很大的差距,等等。
这些教育不公平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安定,阻碍了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制约了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研究我国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更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我国教育公平的问题和现状
(一)城乡差距问题
在我国城市中,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13年之久,而农村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少于7年,存在近一倍的差距。基本上从小学毕业后,农村学生的升学率就开始低于城市学生,辍学率开始高于城市学生。相关数据显示,城市人口中学历为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的人数,分别是农村的0.32倍、0.78倍、3.5倍、16.5倍、55.5倍、281.5倍、323倍,而且文化层次越高的人群,农村人口在其中所占的比例越低[2]。
首先是城乡在硬件条件上的差距。由于经费不足,农村学校的环境较城市学校而言比较差,有些甚至存在校舍安全问题,农村的校舍危房占了全中国的86%。城乡教学设施设备的差异也很明显,城市的教学设施早就实现了现代化,更新也快,而农村很多设施设备因为使用多年已经破旧,一修再修,有些农村学校使用的还是城市学校淘汰的设备。2011年,城市小学和初中的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分别是乡村小学和初中的2.9倍和1.4倍,城乡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是软件条件上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差别。第一,城市师资质量较高,数量充足甚至富余,而在农村,真正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远没有城市多,师资本就匮乏,还有一些优秀教师因为农村与城市各方面的差距而不断地流向城市,这也直接导致了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教学质量的差距。第二,城乡教师待遇失衡。城市中小学教师的薪水由财政拨款发放,是农村教师工资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而与之相比,农村教师不仅收入低,有些学校甚至都无法保证薪水按时发放,存在着拖欠工资的问题。
(二)区域失衡问题
我国教育的区域失衡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不管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我国地区间的学校分布都存在不平衡状况,有明显的省际差异。以高校分布为例:拥有高校数量最多的5个省区——北京、江苏、山东、广东、辽宁,其高校总量占全国高校总量的29.80%;而拥有高校数量最少的5个省区——新疆、海南、宁夏、青海、西藏,其高校总量仅占全国高校总量的3.37%[3]。
第二,地区间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2011年,我国东部和中部、西部地区的小学生均仪器设备值之比分别是1.4:1和1.8:1,初中生均仪器设备值之比分别是1.6:1和2.0:1,东部地区的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为300元,而西部地区则只有120元[4]。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投入相对多的经费发展教育,因此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好的环境、设施和就学条件,给优秀的教师人才提供优厚的待遇;欠发达地区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又缺乏足够的资金留住、吸引优秀教师,从而与发达地区教育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第三,地区间入学机会和就学条件不平衡。欠发达地区对教育的投入有限,家庭收入也较低,对子女教育的支付能力也较低。而发达地区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较大,同时发达地区家庭较欠发达地区家庭而言收入较高,因而有能力支付充足的教育费用,从而为孩子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入学机会和更高的就学条件。
第四,大学招生录取在地区间存在不公平现象。就目前来看,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在实际录取过程中,并不是根据各地考生数量按一定比例分配招录名额。不少部属高校大幅向属地考生倾斜,还有些高校则是采用分省定额方式,对教育资源较多较优、文化较发达地区划定的录取分数线要远低于教育资源较少较差、文化较落后地区,同一所大学各地区录取分数线差异太大的现象十分常见。
(三)群体差异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阶层分化日趋明显,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享用的教育资源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那些经济条件好、社会地位高、有职业优势的阶层的父母,凭借自己的实力,能够轻松地让孩子进入本地教学质量高、办学条件好的重点学校,享受优越的教育资源,购买各种学习工具,参加辅导班、培优班,聘请家教,发展兴趣,培养才艺,继续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向上深造,支付得起所有费用。普通阶层的父母没有足够的条件去满足优质教育的种种需求,低收入阶层的父母甚至有些连孩子的学费都负担不起,更不用说优质的教育,对于高额择校费的重点学校和较高学费标准的高等教育阶段,很多人都无奈止步了。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也很严重。农民工子女在入学机会、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等方面都遭受到不公平待遇,受到包括制度排斥、经济排斥和文化排斥在内的社会排斥[5]。受户籍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局限性影响,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权利并没有得到充分保障,还受到一些不公的待遇。他们没有流入地的户口,上公立学校要交借读费、赞助费,而在城市中,农民工家庭收入本就不高,上学费用却比城市孩子更高。虽然我国近年来三令五申严禁收取借读费、赞助费,还要求保证流动儿童的专门名额,但很多公立学校仍以各种借口拒收、少收流动儿童入学。条件较差的农民工家庭只能让孩子就读打工子弟学校,而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教师专业素质等各方面都与公立学校存在很大差距,也导致这些孩子成绩不良,辍学率逐渐升高。
此外,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贫困学生、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受教育也存在同样严重的公平缺失问题,这使他们成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四)性别差别问题
在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中,也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问题,尤其是女性受教育问题和就业问题。
首先是女性受教育问题。中国传统观念中“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在较为贫困落后的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还有些父母认为女孩读书即使能长出息,以后还是要嫁人成为别人家的财富,得不到回报。总体上看,在义务教育阶段女孩的入学率远低于男孩,并且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还在逐步降低。
其次,女性在就业市场上待遇不公,处境不利。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明确规定只限男性,或者招收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还有很多职业都存在同工不同酬的情况。这些现象严重限制了女性的发展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无法充分实现自身价值,也违背了教育结果公平。这些性别歧视的不公平现象,打击了女性积极性,还进一步强化了一些人对女性受教育的传统偏见,进而又导致更严重的教育起点不公平和教育过程不公平问题。
(五)校际差别问题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形成重点学校制度,初衷是发挥优秀学校的示范带头作用,提高社会整体的教育质量,但却加剧了教育不公平问题。
少数的重点学校得到了政府大部分的教育经费投入,在各方面与普通学校拉开了巨大差距,可以尽情地优先招收分数高、成绩好的学生,而有钱有权的家庭也可以用钱权让子女进入重点学校,造成了教育的阶层差异;优秀、有能力的教师为了更好的口碑、更优的待遇争相进入各方面条件更好的重点学校,也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重点学校基本分布在大中城市中,这又加剧了教育的城乡不均、区域失衡问题。
尽管我国已提出取消重点学校,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再次提出,但重点学校的名牌效应依然强大,人们对重点学校的概念根深蒂固,短期内学校之间的不公平并不易消除。
二、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
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平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基础[6]。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因为各种历史和现实原因,都呈现出严重的不平衡状态,从而导致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和城市地区,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比较充裕,教学设施先进,师资力量强大,家庭收入也相对较高,对子女教育费用的支付能力较强。而在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和乡村地区,家庭收入低,支付能力低下,教育经费短缺,教学设施落后,师资匮乏,尤其是优秀教师更为短缺。
(二)教育经费投入整体不足
公共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既反映了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又说明了教育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地位[7]。
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百分之四。”1993年当年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仅为2.51%,之后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到2003年比例达到3.28%,2004年和2005年又跌至2.79%、2.81%,2006年回升到3.01%,之后至2011年一直在上升,2012年达到4.28%,终于完成《纲要》所制定的2000年的目标,但仍然低于4.9%的世界平均水平和5.1%的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三)阶层分化
首先,经济阶层的分化影响教育公平。富裕阶层的子女有能力支付高昂的费用,轻松进入重点学校、贵族学校,接受一流的教育,随心所欲购买各种学习工具,还可以发展兴趣、培养才艺。而贫困阶层的孩子却只能望其项背,甚至连最基本的学费都支付不起。
其次,文化阶层的分化对教育公平也有影响。在文化阶层高的家庭中,子女在父母的熏陶和引领下不断地积淀着文化,逐渐接受更高层次的文化教育。而在文化层次低的家庭中的子女,很少有可以从父母那儿汲取和传承的文化,一切都靠自己去探索和发展。
(四)政策和制度的缺陷和缺失
首先是重点学校制度的缺陷。因为我国重点学校制度的存在,各院校被贴上了“重点”和“非重点”的标签,政府对其支持力度、投入资金存在明显的差异,本就有限的教育经费基本上都投入了各方面基础条件较好的城市学校中。由此导致最好的政策、设施、教师、管理等公共教育资源向少数学校流动和集中,好学校越办越好,差学校陷入恶性循环[8]。而重点学校教育资源的优越条件让学生和家长对其更加热衷,这使得优质教育的供求严重不平衡,重点学校可以优先招收优秀学生,那些有钱有权家庭的子女也可以获得进入重点中学的机会。另外,重点高校在招生时厚此薄彼,向属地考生和文化较发达地区考生严重倾斜,也加剧了教育不公平。
其次是教育监督机制不健全。在教育过程中,引入市场经济机制,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由于缺乏监督、控制、调节和规范,导致一些学校行为扭曲,出现不择手段追求经济利益的腐败现象[9]。因为法律监督不健全,舆论监督不完善,考试舞弊、乱收费、钱权交易、贪污受贿等现象屡见不鲜。
另外,在我国,贫困学生、残疾儿童、农民工随迁子女、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都缺乏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的保障,存在着很多不公平的教育现象。
(五)社会观念问题
第一,当今社会仍然有些人对子女受教育不重视,尤其是贫困落后地区儿童的父母,女孩子不读书、少读书的观念尤甚。这首先就造成了教育起点不公平,也进一步导致教育在城乡、区域间的失衡。
第二,受自身素质限制,有些教育者区别对待学生的态度也影响了教育公平。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关注、关爱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大到评优评先、班干部安排,小到排座、提问、态度上的亲疏、精神上的激励与斥责,等等,都存在着教育工作者不正确的教育态度和行为[10]。这些依据学生成绩好坏、学生家庭条件优差、个人喜好而差异对待学生的扭曲心态,导致教育过程不公平,还会伤害学生的情感,打击学习积极性,甚至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发展。
第三,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农民工子女、贫困学生、残疾儿童遭到一些歧视和排斥,在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条件上都存在着不公平现象。
第四,用人单位对女性工作者的偏见和歧视。受先天生理构造和体力差别的影响,加之对女性婚假、产假影响工作的考虑,很多用人单位不招或少招女性,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男性,甚至制订男女同工不同酬的工资待遇。这让很多有能力有才华的女性无法充分实现自身价值,创造成就,违背了教育结果公平,还强化了对女性的偏见,从而也会导致更严重的教育起点不公平和教育过程不公平。
三、促进我国教育公平的措施及方法
(一)加快经济发展,加大整体教育投入
经济是教育的基础,经济发展是推进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和根本方法。必须加快经济发展,不断地提高国民生产总值,以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持续增长,才能增加各种教育资源的量,提高各种教育资源的质,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更好的教育条件,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以促进教育公平。
(二)公平、均衡、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
第一,增加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当地的教育设施和办学条件,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交流学习等渠道,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并合理地提高教师工资待遇,让他们能够安心、用心地工作。
第二,整合教育资源,合理地引导、鼓励和提倡优秀教师向欠发达地区学校、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流动,加强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学校、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学校、薄弱学校和实力较强学校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开展合作,以强支弱,逐渐促进公平。
第三,对学校一视同仁,弱化学校的等级分类标准,取消一些重点中小学、重点高校的特权,学校名声、待遇等差别都可以缩小,这样一来,优秀的老师不再一味追求重点学校的工作岗位,各学校的学生都可以相对平等地获得质量较高的教育。
(三)深化、推进教育培养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
第一,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按地区划定分数线、分配名额的政策有待改革,高校应该减小对属地考生的倾斜,提供相对公平的入学机会。此外,还应完善招生信息发布制度,保证信息畅通,尤其是较为偏远、落后的地区,更需要加强宣传,广而告之。
第二,创新办学模式,发展职业教育。我国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学术型,然而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同样被社会所需要,教育应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逐渐发展。对于部分弱势群体和那些不适合向学术型方向发展的孩子来说,良好的职业教育反而可以有效地让他们获得职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另辟蹊径,激发潜能,发挥特长,施展才能,获得更宽广的发展空间,从而缓解由教育资源短缺造成的教育不公平问题。
第三,扶持民办学校。民办学校可以满足教育的多样化、差异化发展,弥补公办学校在“质”和“量”上的不足,满足需求不同的群体。因此要改善民办学校的发展环境,形成公办学校为主,民办与公办学校公平竞争、协调发展的多元化格局,缓解教育供求不平衡的矛盾[11]。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9024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