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6368字
摘 要
关键词: 高凤翰,隶书,影响
Abstract: This article just select Gao Fenghan’s clerical script as perspective, and focus on the formation of Gao Fenghan’s clerical script style, make the further analysis for the artistic style of clerical script, and then illustrate Gao Fenghan’s clerical script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lerical script in mid-Qing dynasty.
Key Words: Gao Fenghan’s, clerical script, influence
目 录
前言…………………………………………………………………… 6
1 清代隶书的发展和认识…………………………………………… 6
1.1 清代隶书的发展………………………………………………… 6
1.2 清代隶书的认识………………………………………………… 6
2 高凤翰生平与交游………………………………………………… 7
3 高凤翰隶书风格分析……………………………………………… 8
3.1 取法汉隶………………………………………………………… 8
3.2 取法篆意………………………………………………………… 9
4 与金农隶书比较……………………………………………………10
5 高凤翰隶书对后世影响……………………………………………11
结论……………………………………………………………………13
参考文献………………………………………………………………14
致谢……………………………………………………………………15
前言
高凤翰,是清代“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以隶书、草书和花鸟画闻名于世。清代是隶书创作的复兴时期,出现了大批的隶书名家。高风翰的隶书便是取法郑谷口,并借力上追汉碑。在此,对其保留下来的隶书作品进行取法分析,从而能够让我们了解高凤翰书学的师承取法、艺术思想,解析其隶书的风格形成原因,并通过与同时期擅隶书家金农的比较,探讨高凤翰隶书对扬州、山东地区,乃至在清代中后期书坛影响。这对整个清代隶书的研究,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1 清代前中期对隶书的发展和认识
1.1 隶书在清代前中期的发展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但随着草书、楷书、行书的诞生,隶书逐渐没落。直至清初,才被书家重新重视。清代,是隶书创作的复兴时期,想要研究高风翰的隶书风格,需先熟知整个清代的隶书发展脉络。
清代初年,学术研究方向发生了重大转变,文人开始对碑版、金石研究萌生兴趣,这是主要因为统治者对汉族文人采取了高压政策,即文字狱。这使得文人不能随意言论,发表著作,进而转投远离政治的考据之学。另一个原因是汉文人对“阳明心学”的反思,空谈误国,认为做学问一定要脚踏实地,进而选择了可证补经史的考据之学。
考据之学的研究直接导致了清代隶书的复兴,清代学者郑簠、朱彝尊、顾炎武、郭宗昌等,在访碑上作了巨大贡献,从此清人树立了崇尚汉碑的审美眼光,开始了探索汉碑技法的旅程。
清中期,朴学思想大为流行,朴学,即一种崇汉思想,这无疑对汉隶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杰出的隶书书家有汪士慎、邓石如、伊秉绶、罗聘、汤贻汾、丁敬、金农、杨法、高凤翰、高翔、黄易、奚冈、陈鸿寿、郑燮、陈豫钟、桂馥、翁方纲、赵之琛、钱松、巴慰祖、阮元。是隶书发展的黄金时期。
到了晚清,也出现了大批隶书名家,如俞樾、胡澍、赵之谦、胡震、杨沂孙、杨岘、徐三庚、吴熙载、吴大澂、杨守敬、莫友芝、何绍基、翁同龢等。他们较清初习隶者来说,更有个性,风格也更多样。
1.2 清人对隶书的认识
大规模的访碑运动为清代人对金石遗迹大大的开阔了视野,这个时期的金石出土量极大,拓片也流传极广,可以说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汉代刻石,大多都是那个时候被发现或者重新被发现的。
清人不仅注重对隶书的临摹创作,在隶书的理论研究上,更有自己的独特创新。清代光是专门研究隶书的著作就有十几部如顾蔼吉的《隶辨》、《分隶笔法》、《隶八分考》、万经的《分隶偶存》、张在辛《隶法琐言》等。散论更是多不胜数。
清人对隶书书法的发展,首先应源于他们对隶书地位的再认识。姜宸英论书以古为尚,推崇魏晋,在隶书的学习上,尝谓:“真出于隶,锺太傅真书绝妙古今,以其全体分隶,右军父子模仿元常,所以楷法尤妙,欲学锺王之法而不解分隶,是谓失之原本。”[1]傅山尚古意,喜古籀、篆、隶,同样表示:“不知篆籀从而讲字学书,皆寐也。”[2]不难看出,隶书的地位在清初已隐约高于行书和楷书。
清代对隶书最重要的发展,就是对碑刻中金石气的研究。凡是清代作隶者无不师宗汉隶古朴浑厚,一改唐隶雍容华贵之风。在此,傅山曾阐述:“汉隶之不可思议处,只是硬拙。初无布置等当之意,凡偏旁左右宽窄疏密,信手行去,一派天机。”[3]在他看来,“古朴”、“硬拙”是汉隶的奥妙之处,在熟练的基础上,能够做到随意信手才是成功。另外,清人在求新尚奇方面,可是不输与人的,金农在自题画中言“游戏通神,自我作古”[4]。正是有这么多积极的因素,才促使清代隶书的繁荣。
2 高凤翰生平与交游
高凤翰(1683~1749),山东胶州市三里河村人。又名翰,字西园,号南村,又号南阜、云阜,别号因地、因时、因病等40多个。晚年因风痹不能用右手书画,因而改用左手,这在艺术上却另辟蹊径,作品风格更为超凡脱俗,气质奔放。
高凤翰在艺术上的造诣颇为全面,可谓是诗、书、画、印都十分精通,为扬州八怪之一。此外尤嗜砚,藏砚千,皆自为铭词手镌之。著作有《砚史》,《南阜集》。
胶州,是高凤翰的家乡,这里风景秀美,文化气息浓郁,经济繁华,是交通往来的要塞。高凤翰从小就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高曰恭,是康熙年间举人,曾任诸城淄川教谕,诗书画皆通,高风翰儿时的艺术教育多受其影响。此外,他的叔父高曰聪,兄弟高凤彩、高凤举都是很有建树的文人。
高风翰《自画像》
高凤翰15岁时随父赴淄川任教谕,结识了不少当地名士,其中李尧臣、张元、蒲松龄、张历友在诗文上给予高凤翰很大帮助,张历友有诗赞高:“佳儿弱冠弄柔翰,笔阵横扫千人军”[5]。后得李霞裳在诗画上教导数十载。与张贞、张在辛的相交,更是让高凤翰在书法篆刻取得巨大进步。高凤翰广交文友,广泛游历,使自己的学业、艺术方面有了很大提高。
高风翰45岁时应黄之瑞举荐,参加考试并取得一等,被雍正皇帝召见,任歙县县丞,后辗转多地为官,但仕途都不如意,饱受官场黑暗之苦,终在55岁时辞官。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6368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