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铜山区沿湖农场粮食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2023-07-11 09:07

论文总字数:8790字

摘 要

沿湖农场位于微山湖畔,是淮海经济区繁育优质良种的大型基地,产量在全省遥遥领先,作为国家级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区,沿湖农场有“江苏麦王”之称。近年沿湖农场在农场领导和全场农民的共同努力下,粮食产量实现了稳步增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劳动力不足、粮食生产分散、规模化程度低、品牌效应不明显等问题。为使沿湖农场粮食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本文在分析了沿湖农场粮食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现阶段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落实人才培养政策,优化区域布局,引导土地流转等针对性措施,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为沿湖农场粮食产业的长足发展不断提供新活力。

关键词:沿湖农场,粮食产业,问题,对策

Abstract:Yanhu farm is seated in weishan lakeside, it is a breeding of high quality wheat, rice seeds large base in the huaihai economic zone, leading production in the province,as a national ten thousand mu of wheat high-yield demonstration area, it is known as jiangsu mic king. In recent years, its output has increased recent years, and its infrastructure has improvemented, its development mechanism and innovation ability has promoted; But there are also labor shortages, lower degree of intensive and large scale,lagging brand cultivation, and other issues. In order to further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situation of the grain industry,researching present problems,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or it. we should carry out the personnel policy, optimize the regional layout, and improve the farmland multiple cropping index. Only though the joint effect can support the grain industry.

Keywords:Yanhu farm, grain industry,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目录

1 引言 3

2 沿湖农场粮食产业发展现状 3

2.1 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3

2.2 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3

2.3 生产布局逐步优化 4

2.4 发展平台日益创新 4

2.5 政府支持力度不断增加 4

3 沿湖农场粮食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

3.1 从业人员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低下 5

3.2 粮食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5

3.3 技术尚不到位,科技兴粮受到制约 6

3.4 缺乏特色品牌,龙头企业发展缓慢 6

3.5 受双重风险影响,农业种植风险较大 6

4 促进沿湖农场粮食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7

4.1 建立人才培训政策,提高农民素质水平 7

4.2 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促进粮食集约化生产 7

4.3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建设智慧农场 7

4.4 打造特色粮食品牌,加快粮食产业化发展 8

4.5 落实农业保险政策,减少风险损失 8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1 引言

沿湖农场位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北部,总面积130平方公里,辖一个种牛场和4个农业分场,27个自然村,总人口1.3万,2.3万亩耕地,湖地近万亩。2015年全场生产总值完成2.10亿元,招商引资完成1.60亿元,财政收入完成2800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6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06元[1]。这里是国家级湿地公园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被称为淮海地区的“粮仓”和“绿肺”,沿湖农场以粮食产业为支柱产业,以机械化、科技化、产业化发展为目标,在农业现代化道路和大农业格局中不断施展着雄心壮志[1]

近几年来,农产品市场上供需发生变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兴起,科技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种植结构不断优化调整,面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沿湖农场必须针对自身粮食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时俱进,制定出对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沿湖农场的农业经济长远发展。

2 沿湖农场粮食产业发展现状

2.1 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沿湖农场粮食产业的发展优势明显,境内沟渠纵横,与1200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微山湖相邻,密布的河网,便利的交通,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农场耕地共计2.3万亩,种有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2011年以来,沿湖农场粮食总产量实现了五连增(见图1)[2]。其作为淮海经济区优质小麦、水稻的大型育种基地,沿湖农场被誉为“苏北粮仓”,属于徐州市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图1 沿湖农场2011-2015年粮食产量变化(单位:百万斤)

2.2 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近年来,沿湖农场为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一方面,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修整渠系配套设施,彻底做好渠道清淤工作,减少渠系渗漏和水源浪费现象,使得库容和蓄水量得到了提升,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增加,有效灌溉率高达98.6%。另一方面,推进现代种业基地建设,按照“格田成方,平整肥沃,道路畅通,设施配套,林网健全”的要求,对项目区内现有的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改造。并发挥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繁育种苗产业,建成了2500平方米的现代化育苗温室和20000余亩优质稻麦原和良种繁育的基地,良种年生产能力高达2万吨[2]

2.3 生产布局逐步优化

优质水稻、小麦生产基地的建立,优化了沿湖农场的粮食产业布局。实行同一品种区域化种植,避免粮食品种混杂,使优质粮食品种的质量和纯度得到保证,提高了优质粮食的商品化率。截至2015年,全农场优质水稻、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67万亩,占水稻、小麦总播种面积的74.7%。其中高档优质稻麦种植面积达1.02万亩,占优质稻麦种植面积的61.08%。除此之外,农场充分利用旱土林地,根据土地条件优化区域分布,发挥土壤优势,大力发展大豆、玉米等旱粮作物。2015全年农场旱粮作物播种面积1541亩,总产值131万元[3]

2.4 发展平台日益创新

以发展的眼光建设现代农业,农业气象工作站、粮食生产数字化远程监控中心、铜山粮食产业展示馆、农业服务中心等一批一流的科技交流合作平台星罗棋布般分布在沿湖农场的土地上,农场充分发挥专家工作站的作用,建成与南京农业大学、徐州市农科所的产学研合作基地,组织创建了“粮食作物丰产高效的数字管理技术”、“长江下游稻作耐逆品种筛选与避灾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3G智慧农业物联网远程监测与自动控制系统”等一大批科研项目[4],使得农业推广和技术创新水平大大提高,为全区粮食产业提供了雄厚的技术支持,科技服务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对于促进农业稳定增效具有重大意义。

2.5 政府支持力度不断增加

政府投入为沿湖农场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先后投入了350多万元建成全省首个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粮食产业园,其独特的高产创建模式、现代农业技术示范、粮食仓储与物流管理、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等在全省首屈一指[3]。为了加强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支撑,加快农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在对各种农机具的补贴方面,沿湖农场的投入高达100多万元。对100马力大型一体拖拉机,不仅可以享受国家补贴,还可以享受农场3万元的专用补贴。如今,曾经落后的手扶拖拉机已完全被更环保、效率更高的大型现代农机具替代,农场现有农机具260台(套),农机总动力3.5万千瓦,百亩农机总动力125千瓦,位居全市首位[5]

3 沿湖农场粮食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从业人员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低下

受种粮比较效益低下的影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向非粮行业转移。农场人才流失严重,农技人员结构失衡,知识老化,种粮劳力不足,生产技术推广难,管理模式粗放。如图2所示,全农场种粮户中,51岁以上的农户占到41.6%,高龄种粮群体缺少开拓精神,身体素质较低,多数农民缺少发展的内在动力,能糊口生活便已满足,没有长远的追求。与此同时,种粮农户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农场农户中最高学历为高中,初中学历以下的农民占比75%[6],更有部分农民并没有上过学(见图3)。受知识水平限制,农民们理解和接受能力偏低,对于新设备、新品种的掌握程度有限,尽管农民有想要学习技术的意愿,但真正接触起来却是力不从心。但大多数农户依旧只能凭经验种田,把别人的做法生搬硬套。

图2 沿湖农场粮食产业从业人员年龄分布 图3 沿湖农场粮食产业从业人员学历分布

3.2 粮食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由于土地流转机制不够畅通,沿湖农场粮食产业一直处于一种无序的自由种植状态,少数农民不愿意将土地规模流转给种粮大户经营,即使土地抛荒也不敢尝试,所以种什么粮食,种多少,卖给谁,全是粮户自己做主。全农场238户种粮户中,种植百亩以上的大户仅16户,大户种植规模仅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2.4%。如此便阻碍了粮食的规模化生产进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生产环节看,农民经营规模小且相对分散,高新科技难以进行推广,导致粮食种植的耕作方式仍然比较传统。即使使用良种播种,也容易发生杂交,难以生产出优质产品,降低了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第二,从加工流通环节上看,由于生产规模小,沿湖农场的粮食产业无法摆脱“散、小、弱”的不利局面,外加知识、资金水平都较低,产后深加工加工能力不足,加工企业创新能力差,在市场上流通困难,市场竞争力相当薄弱,在粮食市场上话语权较弱[4]

3.3 技术尚不到位,科技兴粮受到制约

粮食产业的持续发展,说到底主要还是要依靠科技兴粮,沿湖农场目前粮食科技转化应用率还是很低。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一、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农技推广中心人员少,农民技术员队伍薄弱,缺少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二、农业生产环节缺乏技术含量,农产品品种单一,机械化水平低。三、农业信息化水平低,科技创新工作还停留在表面上,资源动态监测站、科技数据库、农科网站等平台的实际利用率还较低,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不对称。且农民对科技创新和项目创新的意识不够强,项目申报和发展生产上多处于被动状态。

3.4 缺乏特色品牌,龙头企业发展缓慢

近些年来,虽然沿湖农场粮食种植产业化程度有一定提升,但是与其他产业相比,粮食产业仍然存在侄着一定的劣势。专用、优质的粮食品种比例较小,难以进行规模化生产,粮食产业化进程和综合效益的提高受到了制约。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目前农场粮食类的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只有华润五丰、大华种业两家,并且主要业务都是原粮购销,缺少影响力大的粮食加工品牌和产品,不具备强大的辐射能力,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比较有限,制约着粮食产业的发展后劲。此外,农民缺少优质品牌意识,观念落后,忽视市场竞争、安于现状的惰性心理,同样延缓着沿湖农场粮食产业走向市场、扩大知名度的脚步。

3.5 受双重风险影响,农业种植风险较大

沿湖农场粮食产量在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支撑下,产量稳步增长,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在粮食生产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非人为的不可控因素影响着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其中,农业气象灾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首要自然因素。沿湖农场地处农业气象灾害的多发地区。洪涝、干旱、风雹等气象灾害频发,每年都会有部分耕地因受灾而减产[5]。与此同时,农场农田水利设施部分老化,在自然灾害面前仍旧显得弱不禁风。除了自然风险外,市场风险的存在也大大增加了农民对种粮的疑虑。然而农村保险体系的不完善,外加农民参保意识的缺失,专业人才的匮乏,宣传不到位,致使沿湖农场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参保率较低,多数农民在风险面前只能“听天由命”。

4 促进沿湖农场粮食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4.1 建立人才培训政策,提高农民素质水平

农民作为农业的主体,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是能否实现农业丰收的关键因素。一要发挥高校在农业人才培训中的作用,农民整理素质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高校应该积极配合,通过校村联合、乡县联合进行农业人才培训,并鼓励高校毕业生加入农场乡镇农技推广站,为粮食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动力,解决基层农科人员断层问题。二要加强对种粮农户的种植技术培训,注重粮食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要推广先进技术,通过课堂培训、电视讲座、田间实践等形式和渠道,广泛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户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三要大力培养战略性层次人才和策略性层次人才,积极开展中高层农民骨干培训,有效执行组织战略,不断提高粮食产业战略发展执行力,培养中高层人才的管理能力。四要健全考核机制,推广粮食种植责任制,调动种粮农户的积极性[6]。要着力培养新型农民,解决沿湖农场农民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的现实问题,适应优质高效的发展需求。

4.2 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促进粮食集约化生产

沿湖农场要改变粮食产业综合竞争力低下的局面,就要尽快改变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状态,坚定地迈出土地流转的改革步伐,让土地真正地“流”起来,利用转包、租赁、代耕等方式,使有限的土地集中到粮食生产大户手中,在农业信贷、农机装备等方面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培育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加大补贴力度,建立专项资金,以此形成一批规模大,组织化程度高,效益好的专业经营主体,实行统一管理,实现粮食产业的规模经营。除此之外,要不断推进土地托管模式的创新,成立土地托管中心,制定规范化的土地托管流程,搭建信息发布和交易的平台,综合“合作社 农户”的半托管模式,和“规模企业 种粮大户、合作社”的全托管模式,对资金、土地进行科学配置,实现集中经营[7]。目前农场已实现土地托管面积7500多亩,要力争在3年内实现土地托管全覆盖。在订单农业和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上,实现“人不在地地产粮,粮不入户钱入户”的美好景象。

4.3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建设智慧农场

科技进步是科技兴粮的重要支撑。要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就必须兼顾粮农培训、科技研发、科技推广等多个方面。要着力建设现代粮食产业技术体系,支持和引导粮食科技创新要素向粮食生产实践相对集中。要利用农业技术资源,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即时调整农业科技培训的重点,由全面培训转变为职业粮农培训,壮大科技队伍。要重点加强与新品种相对应的科技技术研发工作,做好品种规划布局,不断更新品种,加快施肥培肥技术、植保技术、耕作技术、作物加工技术等集成配套,挖掘粮食作物品种的市场潜力,加快农业机械的推广力度,提高插秧机、收割机的普及率,最大限度地提高机械化水平。同时要搞好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加快技术到位。最后,完善农业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农业防灾减灾信息化远程监控系统”、和“作物生长感知与智慧管理系统”平台,通过田间摄像头、无线监测传感器传来的各种实时监控数据,收集农业生产要素、检测作物生长指标,由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实现向“智慧农场”的转变[8]

4.4 打造特色粮食品牌,加快粮食产业化发展

以“兴龙头,壮特色”为总体思路,着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将华润五丰、华升面粉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拉长产业链,使其在市场竞争力上能有所突破,目前华润五丰年产能力达到10万吨,华升面粉年产40余万吨,年内将争创省级龙头企业。另要不断招商引资,选择如华升面粉、沿湖米业、大华种业等新一批基础好,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和科技含量高的深加工企业,从多方面给予支持,并带动商贸、物流等企业的落地,对农场现有粮食仓储与加工企业进行改造升级,形成龙头产业的集群集聚和辐射效应,提高综合效益,打造竞争力强大的企业集团。要加强粮食产品的品牌开发力度,做好绿色无公害粮食产品的商标注册和和名牌商标的申报认证工作,统一产品标准,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市场占有率。要鼓励粮农与龙头企业建立订单式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粮农与龙头企业间的对接,建设与龙头企业配套的优质质料基地,引导建立“企业 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粮食经营模式,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加快粮食的商品化进程,增强粮食生产的核心竞争力。

4.5落实农业保险政策,减少风险损失

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对于提高沿湖农场粮食产量,促进粮食产业持续有效地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首先要建立完善农村农业保险体系,明确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主导地位,利用法律手段规范和监督农业生产者和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行为,保证农业保险市场有序运行。其次要转变农业保险经营体制,不断从产品和服务方面着手,创新保险模式,扩大产品覆盖面[9]。再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建立一支具有丰富的保险专业知识和农业生产经验的保险人才队伍。同时加强农业保险知识的宣传力度,开展如广播、电视、讲座等形式的活动来增强农民对保险的认识,并可给予保费补贴或其他形式的福利补贴来提高农民的投保积极性。此外,要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参保的经济能力。最后,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通过一定途径的分保来维持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8790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