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6668字
摘 要
米勒绘画风格与伦勃朗类似但更加单纯,在人民身上揭示了最普遍的东西,把人和人结合在起的东西,使艺术比更为单纯。本文通过对米勒进行研究,探索米勒绘画艺术的新的表现形式和绘画语言。米勒的绘画艺术精神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值得我们继续传承。通过对米勒绘画形式语言的研究和分析,对我国绘画发展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浅析米勒绘画的形式语言,分析了米勒绘画中的农民劳动,进而主要从米勒绘画造型、构图、色彩三个方面分析了米勒绘画的形式语言。最后分析了米勒绘画的艺术价值与意义。关键词:米勒,绘画,形式语言
Abstract:Miller painting style is similar to Rembrandt but more simple, revealing the most common things in the people, the combination of people and people in the things, so that the art than the more simple. This paper, through the study of Miller, explores the new expression forms and painting language of Miller"s painting art. Miller"s painting artistic spirit has influenced generations of people, it is worthy of our inheritance. Through the study and analysis of Miller"s painting form language, it ha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int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 language of Miller"s painting, analyzes the farmer labor in Miller"s painting, and analyzes the form language of Miller"s painting mainly from three aspects of Miller"s painting style, composition and color. At last, the ar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Miller"s painting are analyzed.
Keywords:Miller, painting, formal language
目 录
1 引言 5
2 米勒绘画的形式语言 5
2.1 米勒绘画中的农民劳动 5
2.2 米勒绘画的形式语言 6
3 米勒绘画的艺术价值与意义 8
3.1 艺术反映真实的情感 8
3.2 彰显时代的精神 9
4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1 引言
米勒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一生致力于描写农民生活,因而有了农民画家的称号。米勒从生活中发现的是悲壮、内在、深沉的美,他使人们看到了生活中惨烈的而这其中既有同情又有控诉,从这点上来说,他是个批判现实主义的画家。通过对米勒进行研究,探索米勒绘画艺术的新的表现形式和绘画语言。米勒的绘画艺术精神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值得我们继续传承。通过对米勒绘画形式语言的研究和分析,对我国绘画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米勒的风格具有很大的广度,他的描绘面部都是模糊含蓄的,而在处理人性可以是精巧具体的,他的绘画风格与伦勃朗类似但更加单纯,在人民身上揭示了最普遍的东西,把人和人结合在起的东西,使艺术比更为单纯。本文浅析米勒绘画的形式语言,分析米勒绘画中的农民劳动,以及米勒绘画的形式语言。
2 米勒绘画的形式语言
米勒绘画中的农民几乎都是处于劳动中的,他们的劳动场景对于真正接触过农村生活的人来说,这些劳动场景都是那么的平凡与直接,但却又是那么的感人至深。以 《拾穗者》为例,这幅画是米勒表现农民劳动场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画面描绘了秋天收割后的土地上,三位农妇在田地里弯腰捡拾残留的麦穗的情景。画面中三个农妇斜向排开,一个弯着腰正要伸手去拾被她发现的穗头;一个在全神贯注地拾起一只谷穗;而第三个农妇把谷穗己经放进粗布兜起的围裙里,似乎争相喘一口气,体息一下酸痛的脊背。她们捡的很认真、很仔细,唯恐漏掉一只谷穗,但是尽管她们如此辛勤劳作,但还是所得无几,那一粒粒谷子,浸透了她们的汗水,不禁使人想起中国的那句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另外,画面右上方有一个仿佛地主管家式的人物,这个细节表明了农民是在给地主干活,她们在土地上辛苦劳作着,却连温饱也不能解决。整幅画面充满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拥有着一种内在的力量,画家也许并不想要批判什么有关政治的东西,想到的仅仅只是把自己看到的农民劳动的场面真实的表现出来而己。他画的是那样的坦率、自然,没有任何夸张的手法,但却显得更加真实和伟大。
米勒还有许多其他的作品,像《扬谷者》、《女子用靶子》等都是表现农民劳动的场景,还有一幅为众人所熟知的作品《晚钟》描绘的是农民劳动之尾的景象。这幅画描绘了夫妇二人在结束了一天的劳动之后,听到远方传来的钟声,虔诚地在做祈祷的景象,画面中男子微低着头,因劳动而粗糙的手中拿着一顶黑色的帽子,女子则双手握在胸前,专注的祷告着,从他们旁边简单的农具和篮子中简单的食物可以看出他们生活的艰辛。画面中刻画出了农民安分守己、任劳任怨的心境,米勒看到了农村的苦难和农民的艰辛,并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所以他的众多作品都是表现在土地上辛苦劳动的人们,像作品《倚锄的人》也是刻画了一个因重体力劳动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农民形象,他笔下的农民劳动场景真实生动、淳朴自然,让人难以忘怀。
2.1 简练概括地造型特征
纵观米勒的很多作品,整体上似乎都十分的概括简练,在人物造型上也没有过于细腻的表现手法,画面总是抓住重点,把其余的都当成次要,只强调自己想要刻画的主题。就像艾黎·福尔在《世界艺术史》中谈到米勒的作品时,形容它们“纯朴得像口本的浮世绘,严谨得像德国的素描画”。米勒认为不需要靠细节来取悦人,他塑造出来的农民形象都是整体的、蕴含思想的,人物形象与背景环境和地平线的巧妙结合处理,让画面上的农民形象都非常突出,人物性格也很鲜明。
在米勒留下的众多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有很多素描作品与后来油画作品的画面内容是一样的,只是在构图上略有差别,从这方面我们就可以看出米勒对绘画构图严谨的态度,他很认真的对待每一幅作品,在构图上都努力要达到他想要的视觉效果。例如1850年米勒在巴比松村创作的第一幅油画《播种者》,这幅画面上只有一个人物形象,一个大大的青年农民立在画面中央,人物画的很大,有种顶天立地的感觉,人物的动态是在一大片坡地上跨着大步,边前进边扬手播下麦种。此画的构图十分简单,这位高大的播种者的形象充满了整个画面,除此之外只有画面的左上角隐约可见一个农夫正在赶着牛耕地。画面上倾斜的地平线似乎随着播种者前行的方向一起波动着,这一画面安排非常恰到好处,让播种者的动势表现地淋漓尽致,推动着人物的前进,使画面有一种均衡的运动旋律在里面,让观赏者有觉得画面中的人物在不停前进,似乎处于一种动态之中。
米勒在造型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笔下的人物形象的面部大都不是特别的清晰可见,像《拾穗者》画面上的人物的面部表现就几乎看不到。在广阔无垠、绵绵伸展的以耕地为背景的画面上,人物形象占据近景的主要位置,突出于地平线,形体如雕塑般,显得崇高、伟大,尽管画面看起来并没有特别细腻的刻画,但人物的造型却真实得令人难忘,从而被法国的一位艺术评论家称之为“命运的三女神”。就像这样的作品尽管没有人物面部表情的特写,但仅仅通过画面上的人物造型与动态,画家所要表达的感情就己经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画面之中了,大胆地舍弃面部特征也许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从这些方面我们也可见米勒深厚的造型功底。
2.2 严肃的平视和亲切的俯视
在构图上,研究米勒留下的众多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米勒的作品构图视角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严肃的平视和亲切的俯视。在《播种者》、《晚钟》、《拾穗者》等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人物形象好像与我们并肩而立,当我们注视着这些作品时,你有没有觉得我们好像也和画中的人物一起生存在这片土地上,并且有没有体会到人与命运抗争的心情呢?事实上,米勒一直用一种置身其中的眼光来观察着周围的一切,这种感觉也同样被他带进了画面之中,让欣赏者也被这种目光拉进这种氛围之中,这样才能刚好的感受画家的创作思想,再加上画面中地平线的运用,无形之中让人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下,仿佛也同画中艰苦劳作的农民一样正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样的构图使画面充满了一种律动感,让人更能感同身受。还有米勒的另外一些作品,如《母与子》、《喂小孩的农妇》等等,这些作品是表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对人性的歌颂。对于这一方面的场面描写,米勒多选用俯视的角度来刻画,这不同与那些高高在上的仰视,而是用一种亲切的眼光来看待这人生中的亲情体现。即便是身处当时艰苦劳动的背景之下,这种瞬间的温馨更能让人心头一热,感觉无比的喜悦与宽慰,似乎是升华了的朴素情感。尽管没有丝毫欢乐的光辉,但以这种俯视的带着微笑般的眼光来看这些瞬间的温馨场面,更会让人心头暖暖,这种方式的构图是那么的恰到好处,为画面增添了不少光彩。
2.3 纯朴的色彩与主题相符
米勒虽然不喜欢洛可可风格的绘画,但在他最初的艺术生涯中,他也曾临摹过一些这种风格的作品,这对他以后的创作过程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洛可可风格的绘画在当时是贵族阶级等一些上层社会所钟爱的艺术风格,这类绘画以色彩见长,所以米勒曾经也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对色彩的理解也很深入。在米勒早期的代表作《少女安顿华尼特·佛阿旦肖像》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画面中有绚丽的粉红色和灰色,笔触也显得比较轻快自然。但是这些并不是米勒所喜欢的绘画主题,所以他后来选择定居巴比松村,选择了他认为最为适合他的农村农民的形象作为自己终生绘画的主题,这一转变也让米勒在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有所变化。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6668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