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11965字
摘 要
:王安忆在长篇小说《长恨歌》中,从自己对上海的个人体验出发,将弄堂、闺阁等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空间与人文生活结合起来,用细腻婉转的笔调展现了上海自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的城市景观。与传统宏大叙事历史观不同,王安忆运用了独特的日常化历史观冷静的观看上海,揭示出上海精致华丽外衣下的古朴坚韧的传统气质。同时,王安忆采顺应日常化历史观,采用了世俗化生活叙述的手法,把城市与王琦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以女性的视角反射出上海的精神内蕴。关键词:王安忆;长恨歌;日常化叙事;弄堂;闺阁;王琦瑶;上海精神
Abstract:In his novel Song of everlasting regret, Wang Anyi combines representative regional spaces such as alleys and boudoir with humanistic life, starting from his personal experience in Shanghai. In a perceptual and tactful way, it tells us the urban landscape of Shanghai from the 1940s to the 1980s.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grand narrative view of history, Wang Anyi used the unique daily view of history to look at Shanghai calmly, revealing the simple and tough traditional temperament under the exquisite and gorgeous coat of Shanghai. At the same time, Wang Anyi adapted to the daily view of history, adopted the narrative of secular life, closely linked the city with the fate of Wang Qiyao, and reflected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Shangha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men.
Keywords:Wang Anyi;Song of Eternal regret;Daily narrative;Alleyway;Boudoir;Wang Qiyao;Shanghai spirit
目录
- 前言(或引言或绪论)…………………………………………………3
- 独特的叙述方式 ………………………………………………………3
- 日常历史观 ………………………………………………………………4
- 日常生活叙事 ……………………………………………………………4
- 典型的城市空间呈现 …………………………………………………5
- 上海弄堂 ………………………………………………………………6
- 流言与闺阁 ……………………………………………………………7
- 女性与城市 ……………………………………………………………8
- 精致优雅、富有情调 ……………………………………………………8
- 处世精明、虚荣功利 ……………………………………………………9
- 外柔内刚、独立坚韧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前言
20世纪以来,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城市这一文学意象走进了作家的视野,逐渐成为作家们关注的焦点和写作对象。当时文坛的小说创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文学开始取代乡土小说成为主流文学。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进入了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一跃成为近代中国最先兴起的商业化大都市。与此同时,上海成为大批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重点对象。每个作家创作风格迥异,他们笔下的上海形象也各有特色。《长恨歌》是王安忆以上海为题材的城市小说,它对上海的书写在情节安排和结构设置方面都做了精心的策划,用琐碎却又富有人情味的书写来展现上海的城市形象。《长恨歌》的创作体现出了王安忆的浓烈的个人情感,对于城市文学的创作发展有不可忽视的研究和借鉴价值。
- 独特的叙述方式
提起上海人们总是会联想起繁华与时尚等类似念头,许多作家往往也片面地刻画上海灯红酒绿、奢侈糜烂的生活场景。其中以新感觉派文学最为突出,新感觉派小说家毫不掩饰他们对物质和欲望的狂热,在他们的作品中,外滩、百货商店、歌舞厅、大剧院等成为了上海的标志性符号。上海成为绚丽繁华、让人醉生梦死的欲望之都。还有一类作家则从政治角度来描写上海,上海作为中国劳动力的聚集地,为革命思想的诞生和革命斗争的开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左翼作家的创作强调时代性与革命政治性,左翼文学作品中对城市的场景化描写与作家的革命意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和阶级斗争构成了上海的主旋律。
与以上二者不同的是,王安忆摒弃了政治和经济两个宏大的历史视角,将思绪从声色犬马的十里洋场中收回,将沉重悲壮的革命斗争情绪卸下,从而把目光投向幽静深邃的寻常里弄。小说《长恨歌》讲述的是王安忆眼中的上海人情风貌,作品灵活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上海的人事变迁,表达了作者对这座城市的深度思考,是一部优秀的城市文学作品,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她描写的人物是平凡的上海女性,叙述的事件也是平淡琐碎的日常小事,把市民阶层的生活变化作为视角,看似平淡无奇却细致入微,不动声色地将上海小市民朴素安稳的日常生活展现到大众眼前,使上海这座神秘的城市不再虚无缥缈。王安忆把典型的上海女儿王琦瑶的命运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变迁结合在一起,通过人物、空间、时间三者的交织变幻,对上海的叙述娓娓道来。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地理景观,也不仅仅是不同建筑之间的随意堆砌,而是一座边边角角都浸透着老上海味道的城市,是王安忆眼中最日常也最贴近现实的上海。
(一)日常历史观
王安忆在创作时曾说过:“历史的面目不是由若干重大事件构成的,历史是日复一日,点点滴滴生活的演变,譬如上海街头妇女着装从各色旗袍变成一式列宁装,我关注的是这样的一种历史。因为我是个写小说的,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社会学家,我不想在小说里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就应该表现生活日常。”[1]这反映了王安忆独特的日常化历史观,她没有通过重大的革命事件或内外战争来描述上海的变迁,反而是在小市民的日常生活,折射出时代的变化。《长恨歌》讲述的是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的间王琦瑶的人生沉浮,在历史上这四十年间发生过许多轰轰烈烈的变革,如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等。王安忆却只写上海女人的着装从各式各样的旗袍换成了清一色的列宁装,用这种不起眼的服饰变化就暗含了时代的变迁。在《长恨歌》中,没有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没有慷慨激昂的英雄战士,没有志向高远的政治理想,恢宏壮阔的历史更替在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里得以体现,衣食住行的变迁构成了历史发展的脉络。
王安忆这种日常化的历史观虽然是基于日常生活,但它并不是繁琐日常生活的简单重复,而是经过王安忆精心构建后展现出来的世俗化场景。作家个人的思想情感与生活图景相结合,既体现了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启示意义。除了在服饰和饮食方面反映时代的变迁,王安忆还透过小人物命运来体现历史,王琦瑶作为作品的主人公,她的人生故事的发展是小说的主线,围绕她展开对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的叙述。这些小人物的命运与上海的历史发展融在一起。王琦瑶因为照片走红,登上杂志封面时,正值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王安忆却只字未提,只是说了一句“一九四五年底的上海,是花团锦簇的上海,那夜夜歌舞因日本投降而变得名正言顺,理直气壮”,而对于沪上名媛一事的描写却细致而琐碎;1948年的春天,王琦瑶如愿攀附上李主任,住进了爱丽丝公寓,此时的上海正值内战期间,国内局势紧张,作者展现给我们的却是王琦瑶奢华的生活;随之上海发生了社会大变革,李主任外出避难出事,王琦瑶却对外界变革一无所知;在王琦瑶怀孕的那年,是中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全国各地都处于粮食严重短缺的状况,王安忆却只写了王琦瑶在程先生的帮助下顺利产下女儿薇薇,对于粮食事件只用了“一九六零年的春天是个人人谈吃的春天”便一笔带过。王安忆以这样的淡化宏大历史事件的写作方式,把国共内战,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重大事件用琐碎的日常情节展现出来,使真正的历史以一种真实可感的方式呈现到大众面前。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1965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