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11691字
摘 要
王安忆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当代作家之一,在阅读王安忆作品时,除了沉迷于她所构建的书中世界之外,我们还会发现她的作品叙事性很强,细节刻画也很到位,但部分作品中的人物有很多都没有一个社会意义上的姓名,往往都是一个姓氏或绰号,甚至有的只用人称代替。关于这一点,目前虽然有一些相关论述,但大多都不作为重点。本文的目的就是针对“姓名模糊化”这一点,同时通过王安忆的“三恋”系列、《长恨歌》和《匿名》去探寻这样写作的意义何在,并找寻到正确的自我定位,实现自身价值。关键词:王安忆,姓名模糊化,“三恋”系列,《长恨歌》,《匿名》
Abstract:Wang Anyi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contemporary writers in China. When reading Wang Anyi"s works,we will find that her works are very narrative and the details are all in place in addition to indulging in the world she has built in her books. However,many of the characters in some of her works do not have a social name. They only have a surname or nickname,and some even just be called as he or she. In this regard,although there are some related discussions at present,most of them are not focused. Aiming at the blurring of names,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why Wang Anyi create characters in her works in that way through her work "Three Loves" series, "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and "Anonymity" in order to find the correct self-positioning and achieve the self-worth.
Keywords:Wang Anyi,The blurring of names,"Three Loves" series,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Anonymity
目 录
一 引言…………………………………………………………… 3
二 王安忆作品的姓名建构方式………………………………… 3
三 “三恋一歌”中情感与姓名缺失的联系……………………… 5
四 《匿名》:姓名与个体存在的关系……………………………… 8
结论…………………………………………………………… 10
参考文献 ………………………………………………………… 10
致谢 …………………………………………………………… 12
一 引言
众所周知,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与环境”,其中人物为第一要素,并且既然是人物,那自然要有姓名。“姓名可谓是人生活在社会中的代号,承担了重要的社会功能,其最基本和最原始的功能便是‘作为社会交往中必需的群体或个人的代表符号’。因此,一个人若没有姓名,会让他人不知如何称呼,带来许多不便。但是,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却出现了没有明确姓名的角色[1]。”这种情况在本文中称为 “姓名模糊化”现象。(注:在本文中的“姓名模糊化”现象是指小说中的人物没有用现实意义中的姓名或者就没有姓名仅用人称代替的现象。)
如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在小说的序言中作者废了不少笔墨来写“阿Q”为什么叫“阿Q”,其实阿Q只是未庄的一个小人物,作者却认认真真的去考证这个人名,可是大量的考证之后,也并没有发现多少有用的信息,这个人还是只能叫“阿Q”。这个名字就像阿猫阿狗一样,没有什么意义可言。换句话说就是阿Q这个人是没有什么人格的,他的一生从头到尾,从生到死,都没有什么意义,但反过来想阿Q不仅仅是阿Q,在他的背后是千千万万的阿Q,阿Q代表的是当时社会最底层的穷苦大众,他所遭受的不幸,也不单单是自己的,而是更多的有着相同处境的社会大众都会遭遇的普遍经历,因此他没有姓名。这就是一种把个体的姓名模糊化,用典型个体来概括整体国民特征的一种写法。这种写法在孔乙己、祥林嫂等人身上也有体现。
王安忆在《类型的美》这篇文章里高度评价了鲁迅小说这种类型性所具有的穿透性的思想力度,并且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有所体现[2]。但是我们知道,鲁迅生活的社会是一个百姓备受压迫的社会,所以他笔下的人多命运多舛,他们的名字也不仅仅属于他们自己,更多的时候是要代表大众。但是从鲁迅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再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飞速发展,人权也已经得到保障,王安忆还用这种方式去书写她笔下的人物,是为了什么呢?
所以今天,我想从王安忆的作品入手,来探讨新文学史上文学叙事中“姓名模糊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我之前的了解中,我把此现象出现的原因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用个体代表群体,这一点在鲁迅的小说中体现的尤为明显,王安忆的作品中也有体现;二是用书中的主人公代表自己,用一个“代号”去回顾之前自己的经历的一切,由此引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或态度;三是追寻自我,使被姓名束缚的人们从中挣脱出来,重新去认识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基于本人的能力有限,今天我仅仅选取“三恋”系列(《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长恨歌》和她2015年的作品《匿名》来展现和研究王安忆作品中的“姓名模糊化”现象。
二 王安忆作品的姓名建构方式
要研究王安忆的小说中产生的“姓名模糊化”现象,就要去了解她的写作起源,她在《小说与我》一书中点明她发表的第一篇成人小说《雨,沙沙沙》有点类似于日本私小说。日本“私小说”的原意,是指作者以自己为作品主人公,内容来源于自己真实的体验与日常生活,从中汲取艺术情趣,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升华为文学艺术作品[3]。她说:“对当时以公共思想为主题的意识形态来说,‘私’这个字的出现,是带有革命性的[4](p011)。”在《雨,沙沙沙》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以雯雯这个青年女孩为主角,就像是作者本人的化身。一个怀着青春困惑的女性,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生活难题和挑战。她对社会没有太大的承担,对时代也一言不发,她只面对内在的自我[4](p011)。这样的一个女孩,她可以是雯雯,也可以是任何一个人,她代表的只是在当时社会大环境下的一个觉醒了自我意识的女性,她的姓名无关紧要,她的内心世界才是王安忆想要探寻的目标。此后,她创作了“雯雯系列”,她的第一本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的主角也叫雯雯。王安忆在《小说与我》中点明她想与雯雯做一个告别:“我要告别这雯雯了,告别我的个人经验,我要举办一个隆重的告别仪式,从此和她一刀两断,不再写她了[4](p019)。”所以这个雯雯前三分之二的人生多为作者的亲身经历,但后三分之一的人生与作者的人生割裂开,从个人经历纳入了普遍的人生中,把这个雯雯从王安忆的“雯雯”变成了一个大众的“雯雯”。在以上叙述中,我们可以得知,《雨,沙沙沙》和《69届初中生》的前三分之二中的雯雯是作者的一个自传形象,以此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对于过去的感悟,这便是序言中第二个原因的展现;而《69届初中生》的后三分之一的雯雯则是作者想要用她来代表这一届的人的普遍人生,这一点与上文中提到的鲁迅的作品中的“姓名模糊化”现象出现的原因相同,也就是序言中提到的第一点原因。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思想解放浪潮最盛的时候,当时文学界各种文学流派纷纷涌现,在这些流派中就有一些独具特色的女性作家,作品大都以男女爱情为切入点,寻求并树立独立的女性意识,题材和审美都表现出多元化倾向。王安忆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主要作品为“三恋一歌”。[5]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1691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