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14357字
摘 要
对话教学建立在民主与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与沟通,促进学生发展,对阅读教学工作的影响相当重大,它由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相互交织而成。纵观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角色不平等、对话形式单一、对话效果不显著等现象要求阅读教学改良。立足于平等、真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重视多重对话主体等对话要求,阅读教学中实施对话教学需要师生分配学习时间、创设学习空间、重视学习过程、丰富提问形式、创新评价机制等策略,来实现阅读教学工作的完善与创新。关键词:阅读教学;对话;对话教学
Abstract:Dialogue teaching is based on democracy and equality. It promotes students"development through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reading teaching. It is interwoven by students, teachers, textbook editors and texts. Throughout the traditional reading teach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not equal in the role of dialogue, the form of dialogue is single, the effect of dialogue is not significant and other phenomena require the improvement of reading teaching.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dialogue such as equality, sincerity, connection with real life and emphasis on multiple subjects of dialogue,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alogue teaching in reading teaching requir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allocate learning time, create learning space, attach importance to learning process, enrich questioning forms, and innovate evaluation mechanism, so as to realize the perfection and innovation of reading teaching.
Keywords: reading teaching;Dialogue;Dialogue teaching
目 录
绪 论 3
一 对话教学的内涵 3
(一) 阅读教学 3
(二) 对话教学 4
(三)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4
二 传统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的误区 6
(一) 对话角色不平等 6
(二) 对话交流方式单一 6
(三) 对话效果不显著 7
三 实现对话的基本要求 7
(一) 平等 8
(二) 真诚 8
(三) 与实际生活联系 9
(四) 重视对话的多重主体 9
四 实施对话教学的策略 10
(一) 分配学习时间 10
(二) 创设学习空间 11
(三) 重视学习过程 11
(四) 丰富提问形式 12
(五) 创新评价机制 12
结 论 13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5
绪 论
“对话”一词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1](p318),也就是说对话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渠道,是人与人之间的主要交流形式。不得不说,对话在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那么同样的,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话也占据了“主力军”的位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就有提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p21),因此我们可得出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进行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等多个对话者的对话。然而,纵观传统的阅读教学,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发现对话存在的问题,就拿师生对话来说,教师只在讲台上单一的传授,照本宣科,通常教学方法都是教师提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将知识“填鸭式”地传给学生,使单一的知识传输变为综合性的感受,对于文本内容的深刻思想学生自己通常不能充分理解,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其实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教学效果是大打折扣的,甚至毫无意义。除了师生对话之间的问题,其他对话主体之间如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等在阅读教学中被忽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思路,采用有效正确的对话模式,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使学生了解世界,发展思维。
本文就“对话教学的内涵”,“传统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的误区”,“实现对话的基本要求”及最后“实施对话教学的策略”这四个方面来谈谈笔者的思考,对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通过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对话教学,从而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一 对话教学的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的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建议是“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2](p2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有责任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不能用自己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体验,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话交流,我们也知道阅读教学的实质也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需要多重对话参与完成。因此,把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通过一个营造平等开放的课堂环境,使师生在对话中共同进步。
阅读教学
王荣生在《阅读教学教什么》中提出的关于阅读教学的基本认识,有五组概念,为“第一组概念是阅读与理解,第二组概念是阅读能力,第三组概念是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第四组概念是阅读方法与文本体式,第五组概念是文学鉴赏与实用文章阅读。”[3](p4)从中可得知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理解和感受不同的文本内容。我们再来想这个问题,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那为什么还需要在课堂上教呢?因为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这篇文章,这就需要教师去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季亚琴科曾经说过:“教学是有知识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4](p102-103)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来获得双方对文本的不同感受,而且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引导必须建立在学生是阅读主体这一基础上,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获得与课文相符合的理解,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
对话教学
“对话是我们日常生活言语交际中很普通的现象,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5](p214)一旦离开了对话,人与人之间就没有了交流。那把对话当成一种方式进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把‘对话’与教学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对话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广泛适用性。”[6]对话教学特点就是强调科学、民主、积极、开放的课堂氛围。简单来说,就是师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互相尊重,互相合作,打破原有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实现共同发展,建立新课堂,教师在课堂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与学生进行积极交往的活动,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而不是自己在讲台上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听”,时刻注重学生的人本意识,教学主体之间的分享与互动才能使教学过程变为一个完整的过程,通过对话使整节课充满生机,提高了教学效果。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2](p21)可见阅读教学在学生的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更能深刻地理解文本,感受文本,也是很多老师思考和烦恼的问题,阅读教学的改良和创新正在进行时,把对话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是实施策略不失为有效的选择。对话教学不是先入为主的“注入式”,将知填压给学生,它所提倡的是教师、学生、文本和教科书编者之间进行各种各样的对话与交流。因此笔者把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简单概括一下,即读者之间的对话、读者和文本的对话以及读者和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读者之间的对话
阅读教学中的读者就是老师和学生,他们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双方的对话交流是呈现在整个阅读教学中的。先来说说师生对话,师生对话是课堂中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也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它可以由教师和学生的谈话、问答表现出来,也可以是学生自主学习,提出疑问,教师解答问题的形式。而无论哪种形式,都要注意教师在其中只是作为引导者,不能用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要教会学生如何用“语文”这一“工具”解答问题;除了师生对话,学生之间的交流在阅读教学中也必不可少,他们的主体性要在课堂中显现出来,如今很多课堂非常重视生生对话,比如用小组探究的形式,注重文本不同角色的朗读,还有的课堂通过表演来还原阅读教学等等,这都是有效的方式,让课堂不再是无趣,而是充满生机。通过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让课堂充满交流的火花,思想的碰撞。
读者和文本的对话
既然读者是教师和学生,那他和文本的对话就是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师本对话体现在教师上课之前对教材的解读,也就是备课。备好一节课的重要标准之一是研究教材,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文本进行对话,当然这个对话不是一般的阅读,是有目的性的和对象性的,教师通过和文本的对话制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找出课文的重难点,把自己的阅读思路去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这也是师生进行对话的前提;而生本对话同样重要,很多老师担心学生的阅读质量,“反客为主”,把文本内容直接教授给学生,直接跳过学生亲自和文本的对话,这种急于求成的模式反而不利于阅读教学,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学生在上课之前,通常先要与文本对话,在文本上圈画批注,反复朗读,亲近文本,获得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才能进一步和教师交流,更好地获得审美体验。文本作为教学中的载体,在阅读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阅读的重要媒介。
读者和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读者和教科书编者的对话往往是我们所忽视的对话类型,但师生和教科书编者的对话又非常重要。教科书编者编写教材时,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每篇文章进入教材后也都有其价值意义,那么师生如何与教科书编者进行对话呢?从某种程度来说,教科书编者决定了语文的教学内容,他为教师开展阅读教学提供了思路,比如语文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有单元主题,每篇课文后面都有课后习题等等,教师都要思考这些内容存在的意义,理解编者编写教材的意图,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这些教学提示开展有效对话;教科书编者也是根据学情来编写教材的,编进教材中的文本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每个阶段的学生适合什么样的文本内容,以至于在学生和教科书编者对话中学生借助编者编写的单元提示或助读系统更容易理解文章要传达的情感,但需注意的是,教师是学生和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对话的引导者。
二 传统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的误区
“我们的语文教育在20世纪经历了由‘训诲——驯化型’到‘传授——训练型’的巨变”[3](P1)。前者从字面上理解就可以知道这种教学将学生当做动物去驯化,那么教师作为“主人”只是给学生强塞知识,学生长时间被接受知识,而不会“寻找”知识,自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并不好,这种教学方式只是授人以鱼,不管学生是否真正学会并运用知识,这种教育必定是失败的。而“传授——训练型”的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理解概念,掌握规律,这种教学方式比前者进步,但是它仍然是教师主导,单向传授知识,学生去系统接纳,反复训练,强化记忆,提高运用技巧和解题技能水平,这个过程学生很少自觉地去进行活动和实践,只是以“训练”为主线,长时间之后,这种学生也会磨去锋芒,主动性和积极性渐渐丧失。我们来看这两种教学方式的结果其实都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并没有突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平等的对话。在这里笔者以师生对话为例,谈谈造成课堂对话教学误区的以下几点原因:
对话角色不平等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教导我们尊师重道。老师的威信力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学生见到老师,就会条件反射,产生惧怕心理,他们出于对老师的尊敬不敢反驳老师提出的问题,而这就奠定了对话角色的不平等。站在某些老师的立场,这些教师自认高人一等,在课堂上喜欢用权威地位去震慑学生,比如在和学生观点不一致时,他们在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时会驳斥,似乎是因为这挑战了他们的权威,他们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对学生说“你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或“还是请另一位同学来回答吧”等等,甚至在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又以惩罚的手段对待学生,久而久之,这种行为只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降低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试问,师生关系不平等的对话课堂怎么会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呢?学生的主体不能体现,课堂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比如教学案例《美丽的丹顶鹤》中,教师想让学生根据列出的句子“丹顶鹤,你真 !”来说说对丹顶鹤的认识。同学们踊跃举手发言,按照老师出示的句子回答得很好,可是有个小男孩站起来没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说出那个句式,老师直接打断了他,要求他照提示的句子说说自己对丹顶鹤的认识。[7](p47-49)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强调了句式的训练,将标准答案作为规范,但不允许学生出错,也是师生课堂不平等的表现。
对话交流方式单一
对话教学是师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精神的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方式,师生在课堂上进行的对话实质就是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但是在某些课堂中,这种情感与思维交流的对话并没有体现出来。比如在教学《黄山奇松》时,教师问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写黄山的奇松,教师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标题中可看出来这篇文章写黄山奇松”教师问:“那你知不知道黄山的四绝又是什么?”学生答:“黄山四绝是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这时教师再让学生答是如何知道的?学生说课文第一句就是这么写的......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一问一答作为课堂的交流方式,但是他的提问没有启发性,只是把提问局限于书本上最直接且显而易见的问题,学生回答时根本不用思考就可以答上来,这样看上去学生完成了问题的“提出”和“解答”,教学过程也顺利进行,但它是十分机械且无意义的,大大影响了课堂效率。长期以往下去,师生怎么进行情感与思维交流的对话?对话的意义之处就是让读者从作品中获得感悟和思考,作为语文老师,应当对文本认真地解读,用心与文本对话,然后与学生交流情感,而不是单纯的发问,导致课堂毫无新意,学生兴趣寡然,在课堂上失去思考的活力,有意义的对话内容也就无法实现。
对话效果不显著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要对学生负责,可是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有些教师并没有解答,反而以另一个问题抛给学生,并没有做到解答疑难问题的责任。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也没有做出相应的评价,只是回之以“嗯嗯”、“好,请坐”等,这种对话使学生回答的问题毫无效果,学生不知道答案,仍停留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笔者在实习中教《诚实与信任》这一课时,想让学生谈谈怎么做到“诚实与信任”,学生踊跃发言,有以下几点:“考试中不能作弊”、“作业不抄袭,自己完成”、“借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要说到做到”,又有同学就作弊行为谈自己的感想……一节课上下来,指导老师给的反馈建议是这部分占据的时间太长,而且没有意义,有同学说的已经偏离主题但也没有指导。笔者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指导性的建议,只是就这个问题让学生起来说说感想,过于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可是却没有发挥他本身应尽的责任,没有对学生及时进行引导和评价,甚至浪费了课堂时间,没有抓住重点。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要合理分配,把握适度,一起参与课堂合作学习才能达到改善教师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
三 实现对话的基本要求
教育体系以适应社会的方式一直在变化,无论何种教学,都在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走向新型的对话模式。如前文所述,阅读教学由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这些对话者相互组成,其中师生对话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实现对话也有多个要求,下面笔者就从“平等”、“真诚”、“与实际生活联系”、“重视对话的多重主体”这四个方面来论述实现对话的基本要求。
平等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2](P19)。教学中的平等,应该体现为师生的相互尊重,彼此都为“主体”,彼此发挥独立的作用。教师“唯我独尊”,偏袒好学生而忽视其他学生的存在,必然阻塞学生的才智。我们强调尊师重道,但尊师重道德前提是教师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同学。一个平等和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能使学生积极探索,踊跃交流,快速且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面对的是许多有思想、有个性的人,不应该把学生的头脑看做是知识的容器,要鼓励学生学会思考和创造,闪耀学生智慧的光芒。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不影响教师的权威和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权威和地位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只有师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平等对话的课堂才是塑造人、发展人的课堂。
以《沁园春·雪》教学案例为例,一位教师在公开课上,实施每个教学环节之前,用选择题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上课的方式,比如在导入时,在多媒体上出示四个菜单,分别是背诗、故事、写作背景、图片,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学生兴趣很浓,大家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选了2……[8](p112-113)这种提供课的选择菜单,让学生自己选择上课的方式,教师加以引导,也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各个环节的设计,这样的平等课堂,不再是以前的“以教代学”,是一种有价值的尝试。
真诚
其次是真诚。师生间的对话是师生双方的心灵活动,正因为如此,心灵活动的碰撞需要真诚的火花,教师于学生来说应是亦师亦友的存在。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首先就要做到尊重师长,教师也同样要爱护学生,当代课堂学生不尊重老师,教师也违反师德的现象屡屡出现,这是师生关系的畸形发展,双方没有真诚,又怎么维持课堂的有序发展呢?所以只有当师生之间向朋友一样坦诚相待,对话教学的实施就方便了很多。爱和真诚是教育的原动力,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真诚是能创造出奇迹的,比如,莎莉文老师用爱与真诚,改变了海伦凯勒的一生,使她走出黑暗,海伦凯勒的成功离不开莎莉文老师的教导。同样在我们阅读教学中,老师的爱与真诚是学生学习的欲望的原动力,会让学生觉得受到重视,促进了他们的发展。关于真诚我想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是有说服力的,于老师在《我怎样教语文》中写道:“他们那一张张不同的脸,圆的,长的,胖的,瘦的……他们那一双双不同的眼睛,明亮的,锐利的,狡黠的……他们那千差万别的性格,开朗的,活泼的,沉静的,孤僻的……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刻在我的记忆中。”[9](p90)他对学生的爱也是他教学成功的重要原因。比如他在执教《找骆驼》这篇课文时,有学生不理解“忿忿”这个词语的意思,他让学生反复读课文,用自己的微笑和真诚让学生最终理解“忿忿”是生气的意思,也唯有真诚的鼓励,学生感受到被爱,不会因为不理解而感到窘迫,反而更勇敢地表达观点,这才是真诚教学的魅力所在吧。
与实际生活联系
在平等和真诚的基础上,实现对话还需与实际生活联系,重视对话的多重主体等。“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观点,也就是说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是分不开的,理论与实践并重。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这就要求学生学会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才能真正体现语文的意义所在。实现对话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课本知识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显示出应用价值,使课堂教学真正为生命发展服务。笔者在实习学校听课时,也会经常听到老师们上的大多数课文提到“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是怎样的”这一句话,比如在上老舍《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教师导入时会让学生谈谈自己了解的冬天是什么样的,通过自己感受的冬天再来看看济南的冬天到底有何不同,其实这不也是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吗?通过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而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活化阅读会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其感受和理解能力,切实提高阅读效益。”[10](p95-96)
重视对话的多重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师生对话,往往忽略了其他对话者之间的对话。做到重视多重对话主体,也是实现对话的要求。比如说重视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在阅读教学之前,教师要钻研文本,把自己作为一个读者而不是教师进入文本中去,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而不是简单地借助教学参考书对学生进行讲解,这种讲解是表面地将书上的话原封不动的传达给学生,但自己理解的缺失怎么再和学生进一步对话交流呢?笔者曾听过一位老师上的《背影》这篇文章,当老师读到父亲送“我”去车站时做的一系列事结合自己的生活谈了自己离家时的父母送去车站的感受而哽咽,那就是教师与作者达到共鸣了吧。教师在与文本对话时还要做到对文本驾轻就熟,知道文本内容讲的是什么,能够深刻剖析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还原文本内容。再例如执教者在教学《再塑生命的人》这篇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是一个盲人来对海伦凯勒的性格有更直观的理解,通过生生对话合作讨论,把课堂氛围推到了高潮。重视对话的多重主体,让课堂上通过多个对话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充实阅读教学的过程。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4357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