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14640字
摘 要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In3 掺杂的ZnGa2O4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的光催化制氢性能(PHE)。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一系列Zn(InxGa1-x)2O4 (x = 0 ~ 0.4)固溶体,并通过XRD、SEM、Elemental Mapping、XPS、UV-Vis DRS、N2吸附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In3 浓度的增加能够有效提高Zn(InxGa1-x)2O4固溶体的可见光吸收能力,可以调节导带(CB)-底电势,并最终影响了其在模拟太阳光辐射下的光催化性能。Zn(In0.1Ga0.9)2O4具有最佳的光催化制氢(PHE)的性能(H2: 240.6 μmol/h/g)。采用多种方法验证了Zn(In0.1Ga0.9)2O4在这两种光催化体系中的稳定性。本文研究可以应用于其他宽禁带半导体,为开发新型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太阳能光活性催化剂提供新的途径。关键词: ZnGa2O4,能带调节,光催化制氢,模拟太阳光辐射
Abstract: Herein, we report the first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In3 doped ZnGa2O4 applying on photocatalytic H2 evolution (PHE) under simulated solar-light irradiation. A series of Zn(InxGa1-x)2O4 (x = 0 to 0.4) solid-solutions were synthesized by sol-gel method and characterized by XRD, SEM, elemental mapping, XPS, UV-Vis DRS and N2 adsorption measures. The concentration of In3 greatly enhanced the light-harvesting capability of Zn(InxGa1-x)2O4 solid-solutions in the visible-light region, and regulated the positions of the CB-bottom potential, which ultimately affecting the photocatalytic capabilities under solar-light irradiation. Among composites containing different In3 dosages, Zn(In0.1Ga0.9)2O4 demonstrated the most excellent photocatalytic capability for solar-light-driven PHE (H2: 240.6 μmol/h/g). The stability of the Zn(In0.1Ga0.9)2O4 in these two photocatalytic systems was confirmed by several techniques. Thus, this efficient method could be applied to other wide band-gap semiconductors, and represent a strategic approach to develop new solar-light active photocatalysts for practical uses.
Keywards: ZnGa2O4, tunable band-gap, photocatalytic H2 evolution, solar-light irradiation
目录
1 前言 3
2 实验部分 4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4
2.2 光催化剂的制备 5
2.3 光催化性能测试 5
3 结果与讨论 5
3.1 催化剂的表征 5
3.2 光催化性能测试 10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6
1 前言
随着全球科技的日益进步,各个国家对能源的需求量持续增长,环境的问题也日益严重,由于传统化石燃料具有形成周期长、产生污染大等缺点已经渐渐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寻找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了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氢气因其来源丰富,热值高,无污染和可再生等特点而成为时代的宠儿。因此,如何通过一种绿色、安全、经济的方法生产和储存氢气成为众多课题组潜心研究的内容。工业上生产氢的方式很多,常见的有电解水制氢、水煤气法制氢和焦炉煤气冷冻制氢等,但这些反应消耗的能量过大。而半导体光催化技术能够直接以资源丰富的太阳能为驱动能源,这一独特的优势,使得这项技术在近年来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了一种理想的能源制备技术。
1972年,日本科学家Fujishima和Honda发现在紫外光的照射下,使用TiO2电极可以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1],这一发现引起了科技工作者对光催化氧化还原反应的兴趣,揭开了多项光催化新时代的序幕。最初时主要是用金属氧化物、氮化物或硫化物,如TiO2[2]和MoS2[3],以及不含金属的半导体,如C3N4等半导体进行试验[4]。而这些半导体都存在着一定缺点,首先,表面反应效率低。光生电子-空穴对被催化剂表面的反应位点捕获后才能发生反应。表面反应过电势太高、缺乏合适的活性位点使得光催化剂的表面反应速率极低;其次,光谱响应范围窄。太阳光光谱中大部分的能量集中在紫外、可见和红外光区。其中,紫外光区占比重最少,只有4 %左右,可见光区比重约占43 %[5],传统半导体材料TiO2的禁带宽度太大(3.2 eV)对太阳光的利用率有限,其只有紫外活性,而无可见光活性,大大降低了催化效率。另外,一种有效的光敏催化剂应具有良好的集光性能和合适的能带结构。特别是光催化剂的导带(CB)-底电势必须大于H2或CO2的氧化还原电势,价带(VB)-顶电势必须大于O2的氧化还原电势。此外,通过设计降低光生载流子复合的光催化剂,可以获得高收率的光还原产物。根据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研究成果,具有d10电子构型的半导体由于具有较强色散的CB,使得光激发电子具有更高的迁移率,可以有效地减少光生载流子与空穴的复合[6]。这说明导带中光电子的迁移率很高 [7] 。这种高迁移率的电子有利于产氢反应,更多内部晶粒的电子可以接近表面反应位点,导致电荷重组过程被显著抑制[8]。这可能是它们具有优异光催化活性的原因。因此,许多具有d10构型阳离子的新型半导体如Ga3 [9,10]、In3 [11]、Ge4 [12]、Zn2 [13,14] 和Cu2 [15,16]等,因其优异的光催化性能而被报道。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4640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