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9097字
摘 要
:幸福既是人类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习近平的幸福观是对马克思幸福观的继承和发展,核心都是人民幸福。马克思认为幸福是追求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享受和劳动的统一,是现实的、具体的;创造幸福的根本途径在于劳动。习近平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将幸福观蕴含在中国梦的建设中,并强调只有通过不断的奋斗,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的幸福梦。关键词:习近平;马克思;幸福观
A Brief Analysis of Xi Jinping"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s Happiness Concept
Li Shuyue
(School of Marxism , Huai yin Normal University ,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Happiness is not only the goal that human beings always strive to pursue, but also the focus of the current societ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happiness concept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s happiness concept, and the core is people"s happiness. Marx believed that happiness is the pursuit of material and spiritual unity, the unity of enjoyment and labor, is realistic, concrete; The fundamental way to create happiness lies in labor. On this basis, xi jinping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embodied the concept of happines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and stressed that only through continuous struggle can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and the people"s dream of happiness be realized.
Key words:Xi Jinping, Marx , happiness
幸福一直是人类的终极追求和永恒话题。马克思在很多著作中对幸福作了很多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强调了人民幸福的重要性,要求党内工作人员办事要紧紧围绕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的幸福观是对马克思幸福观继承和发展。
一、幸福的主体是人民
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全身心的投入到对我们目标的追求之中。其实所谓幸福就是我们不断追求和创造更美满的生存条件时的一种喜悦感和满足感。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认为幸福是工人在自愿劳动中,能够自由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能力,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实现时的成就感,强调了幸福的主体性。而习近平总书记幸福观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将人民作为幸福的主体,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落脚点,切实做到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
(一)人民幸福是马克思的初心
人民幸福是马克思的“初心”。 人类自身解放事业以及对幸福的追求都是在马克思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轰轰烈烈地展开的。“幸福”这个词早在他中学的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提出,在进行择业时要以服务人类为主,因为那时候的幸福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人类这个大群体。由此可得出,马克思认为幸福是每个人就业的目标指向,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把目光聚焦在人民幸福上。紧接着他在另一篇中学作文《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应不应当算是罗马国家较幸福的时代?》中,提出了国家官吏应该“为人民造福”的论断。在历史的长河里,马克思从青年时对选择就业就一直心系着广大人民群众,他也是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心中的核心价值理念,以谋求绝大多数人的幸福。他的思想深深地植根于人民之中,人民至上是他最鲜明的政治态度。坚信马克思思想的政党强调,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人民是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要重视最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并且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回顾马克思的一生,他的思想是人民的理论,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指导着人类寻求自身解放。
幸福不仅是个人的幸福,更应该“人民”的幸福,是一种共同幸福。社会是以个人为单位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如果人们只追求自我幸福实现自我利益,那么就很容易陷入以个人为中心的错误中。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发展社会中共同的利益才能保障个人的利益,实现个人幸福,最终使人获得全面发展。要想实现自我幸福首先要把人民幸福放在第一位,始终牢记集体的共同追求。马克思曾经讲道:“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1] 显然,他注重“使所有成员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才是人民的现实幸福的基本价值要求,只有积极为社会奉献,不要过分强调个人的利益,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二)习近平幸福观的落脚点是人民幸福
马克思将自己的幸福观主体最终落实在“现实的人”身上,而习近平的幸福观与此不谋而合。作为马克思幸福思想的延续和发展,习近平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仍然是实现人民幸福。习近平曾在十八大报告中郑重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也印证了领导集体们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着想,所有工作都围绕着人民的美好追求来展开,本质上也是实现习近平幸福思想的核心内涵所在。如习近平所言:“人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只有与人民一起经历苦难,一起努力奋斗,很多艰难险阻才能克服,很多任务才能完成。”[2]这符合马克思的唯物历史观,反映习近平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心中一直牵挂者社会的各个成员,也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广大的劳动群众在从事各种生产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创造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料,对于改进社会生产力起着关键的作用。除此以外,人民群众更是直接用自己的实践创造了丰硕的精神财富,促进社会的进步。习近平坚持群众路线,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3]同时也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4]评判百姓们的生活是否过得美满和有意义,改革是否有成效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是否对人民有益,是否能够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确保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能够让人民共享幸福。
其实,在这种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在激励着全国全党的工作要以人民幸福为着眼点,使马克思勾画的未来美好蓝图逐渐在一项项具体实践中展现出来,在长期的革命和不断地建设下最终获得不小的成就。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成立了新中国,创建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使得中国人民站了起来。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则标志着中国人民逐步富裕起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华民族要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宏伟目标。一直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都秉持着群众路线,牢记群众的重要性。江泽民同志坚持的“三个代表”思想其中一点就是要把党建设成为一个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党;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中一再强调以人为本是核心立场,创造性地将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指向造福人民;当下社会中践行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指出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难看出,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是几代领导人一以贯之的中心思想,确保工作的出发点是群众,充分相信群众,真正做到为民谋利,为民解忧。正如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的,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这再次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坚守的高地。
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继承,习近平的幸福观将其具体化和时代化地融入实现人民美好幸福的实践中,生动地体现了新时代下领导者们对人民社会生活幸福的高度关注。
二、幸福观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于幸福的理解在不断深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交往行为、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幸福观有着不同的时代内涵。
(一)马克思关于幸福观的阐述
作为一个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的幸福观具有独特的内涵。它把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作为一个整体,幸福就存在二者的紧密联系中,缺一不可。同时既可以在享受中明显感受到幸福,也可以在劳动的过程中默默地琢磨出幸福的味道。对于处在压迫中人民来说幸福不是抽象的虚幻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
首先,马克思认为幸福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人类社会可大致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其中物质需要得到满足是实现幸福的首要条件。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充分强调了物质的重要性,认为人类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人类的衣食住行,物质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是确保人类生存的前提,同时这一过程也是创造物质文明的过程,这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基础。但如果只片面强调物质享受,没有任何的精神追求,这种幸福感也是短暂的,只满足了低级的物质需求,即只有丰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很贫乏仍是不幸福的,还会导致庸俗的享乐主义。所以马克思在肯定物质幸福的正当性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精神生活的地位,指出精神需要也应该被细致对待,幸福更体现在充实的精神活动中。这实际也是要求人类应该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不光在物质层面上得到满足,更应该丰富精神层面的内涵,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使人健康成长。因此,真正的幸福是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生活结合起来,形成相辅相成的整体,在物质满足的基础上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马克思认为幸福是劳动与享受的统一。每个人享受富裕的物质生活是快乐的,拥有充实的精神生活是满足的,这种幸福显而易见,但马克思还认为在创造富裕的物质生活和富足的精神生活的过程中,人也有幸福感,而这种创造性的实践就是劳动。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劳动创造物质生活资料才能生存下去,也正因为物质资料的产生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作为人和客观世界的联结点,劳动每每会带给人类独特的收获感和充实感,可以尽情地享受劳动成果时带来的成就感。
最后,马克思指出:“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5]同时他也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直接指出当下社会中存在的严重现象,通过对盲目信仰宗教的批判来强调“现实”世界的斗争性和可贵性,他说:“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6]他直接道出幸福是不同于彼岸世界,那实际上是将人推入黑暗的深渊,通过虚幻的、盲目的宗教信仰让人迷失了自我而陷入对此岸世界深深的失望中,宗教宣扬的所谓的“神的救赎”事实上都“必定要忍饥挨饿,因为这是上帝的意旨”,[7]这对于寻求真正的幸福更是无稽之谈。所以马克思对于幸福的理解更倾向于此岸世界的具体的、现实的实践。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民幸福观内涵
马克思的幸福观在中国不断延续发展,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幸福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这其中包括邓小平一直力求社会实现共同富裕以带领人民过上安心的幸福生活;江泽民致力于实现蕴含着全体成员幸福的小康社会来保护好人民群众的正当需求;胡锦涛提倡社会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目标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情系群众,提出“中国梦”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都是新形势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
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就是习近平一直追寻的中国梦。由此发现,习近平将民族复兴的最终目标定位于人民幸福。只有人民幸福了,国家才能真正的繁荣昌盛。因此,中国梦的实质是人民的幸福梦。
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8]此处的“美好生活需要”除了要求生活经济水平的提高,还要求有更高的生活质量,期盼在教育、工作、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居住条件、环境等方面有更高层次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所说:“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9]其中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核心,处处考虑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科学理解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并进行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突出的表明了人民在全党心中处于最高位置,党的一切工作围绕人民展开。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习近平强调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从他们的实际利益出发,多做一些真正有益于人民群众的事,力求减少脱离人民群众的虚假事情,这实质上反映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他说:“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尽力而为,不要搞那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劳民伤财、吃力不讨好的东西。”[10]言下之意是主张党和政府要脚踏实地地做好民生工程,将改善人民生活的要求具体落实并细致对待,从实际出发真正解决民生问题。对此,习近平提出“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要名谋民生之利名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11]当今,为把握时代要求促使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人民幸福是“五位一体”建设的核心关键。大力推行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建设,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精神家园的创建中,为人民营造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启发人们的思想觉悟,满足人民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让人民充分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注重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稳定人民幸福生活;打造美丽生态环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人民提供更舒适的居住条件。这些都集中体现了我国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总体布局,是党和国家对人民幸福关注的深刻体现。
然而,在中国梦逐渐实现的宏观大背景下,人类得到更多全方位的发展机会,对于社会历史的必然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尊重这一规律,摆脱自然界和社会的控制,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需求和个性。党的十八大特别提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要做到为人民幸福负责,从人民群众的呼声出发并积极回应人民的期待,时刻把“增进人民福祉”这个理念贯穿在社会建设中,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而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要充分尊重和发展个人的幸福,全方位的展现人的“自由个性”,这不仅表现为健康强壮的体魄,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每个人的体力智力得到发展,各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也都得到发展。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全面开发自己潜力,做到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各得其所,人与人之间相互促进和谐发展,才是自由发展的真谛。
而幸福也是分层次的,习近平对于人民的美好生活的阐述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满足从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到复杂的归属、尊重需求到最高级别的自我实现需求,一步步由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逐渐过渡到精神生活的极大满足,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习近平的幸福观主张人民在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的同时,更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要求社会在创建各种精神文明活动中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使得人民能感受更高层次的精神氛围。同时也要求人们能意识到对现实幸福的精神追求和物质生活的满足是辩证统一的,彰显了习近平科学理解了马克思辩证的、全面的、历史的观点。对于人民生活而言,摆脱物质贫困和摆脱精神贫困同等重要,这种幸福思想创造性地扬弃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繁荣富裕之路。”[12]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习近平高度重视人民的精神思想,要把思想脱贫放在首位,只有先解决好思想意识上的问题才能正确处理好实际存在的问题,其实也反映了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三、实现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在于劳动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强调,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人是一种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亦即劳动”,[13]因此只有不断地在劳动实践中创造,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且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切实地享受到劳动带给我们的满足感、成就感和充实感,这是在别的实践中无法感受到的。劳动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14]可想而知,如果社会缺少了实践劳动,一切都将不复存在,更谈不上美好的幸福生活。劳动作为人类生存的前提,也能带来财富,是人类实现幸福的基本方式。
作为马克思幸福观的继承者,实现习近平幸福思想的途径本质上也是实践劳动,他指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15]每个人要想在新时代的活得更有幸福感,就必须用双手辛勤劳动,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发挥自己的才能。只有不断地辛勤劳动,才能创造出生活生产所需的资料,才能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同时在劳动的过程中,人渐渐发现自己的潜能,找到自信,获得精神上的成就感以创造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除此以外,习近平在此传统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和时代特征的要求,对于劳动提出了新的见解。新时代的劳动具有创造性和拼搏性,实际展现的是一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他指出:“奋斗者是精神上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16]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将奋斗和幸福联结在一起,提出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是最好的、积极主动的实践,对于追求人民幸福具有普遍的现世价值。人民要获得美好幸福生活,就必须得不断奋斗,务实苦干,狠抓落实。因为只有脚踏实地的奋斗,才能获得优渥的物质条件、充实的精神生活,从而增强自己的尊严感,做时代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丰富幸福的内涵,体验幸福的味道。要知道一个人拥有已有的财富并不是幸福的唯一衡量尺度,但拼搏奋斗争取幸福却是。为了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使得他们能够保持激情和活力,迸发更多创造的可能性,社会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才能获得永恒的动力。
中华民族历来都有勤劳朴素、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全体中华儿女热爱劳动,富有创造力、更具有智慧,而中国梦的实现有赖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凭借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努力实践劳动,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项工作,才有可能实现中国梦,将美好的期盼变为现实,最终实现人民幸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9097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