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意义和世界意义

 2023-11-02 15:12:18

论文总字数:9367字

摘 要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更新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面对充满希望充满挑战的当今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提出了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净美丽的新世界的理论。这一价值理念更是一种全球价值观,有力地指导了新时代中国的外交工作,对于构建更加公正公平的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也同样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中国外交;新型国际关系

The Chinese Significance and the World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ng the Community of the Future of Mankind

Zhouzhou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Marx school , Jiangsu Huai"an 223300)

Abstract: peopl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ve always made it their mission to make new and greater contributions to mankind. In the face of a world full of hope and challenges,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ut forward the important idea of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for mankind, and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building a new world of long-term peace, Universal security, common prosperity, openness and inclusiveness, and cleanliness and beauty. This value concept is a global value, which has strongly guided China"s diplomatic work in the new era. It has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reasonable new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der that is more just and fair.

Key Words: goods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of mankind, Values, Chinese diplomacy, New typ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把为人类事业做贡献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当今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目前错综复杂的世界格局与充满挑战的现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这一价值理念是一种全球价值观,更是一个采取共同行动的号召和引领,对于当代中国和当前世界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关于人类社会新理念

人类是种群生物,这一点经过了上千万年的验证。从人类建立了社会以为了生存到现在,人类的相互交流交往渐渐突破了民族、国家、种族甚至文明,人类从各种角度上来说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这已经成为了共识。

相互依存的群体因为利益团结在一起,因此之间必然具有“共同利益”。但“共同利益”这个理念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原始社会中,人们总是结伴而行,人们结伴打猎以保证猎物的数量的同时也保证了自身的安全,这样就保证了群体中的共同利益。但是在封建社会中,群体利益则被封建统治者描述为君主、地主或家族的利益。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其经典著作《想象的共同体》中详细描述讨论了“民族主义”。他认为“民族主义”的实质是想象当中的政治共同体[1]。安德森用想象中的共同体来解释民族与民族主义,尽管也存在着一些它无法解释的局限性,但这一著作视野、视角的创新性不容置疑,《想象的共同体》由此成为当代经典,影响所及几乎横跨所有人文与社会学科,“想象共同体”概念深入人心。

中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调整自己与国际体系的关系,在坚持领土和主权完整的基础上,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越来越重视人类的共同利益,使自己不仅成为国际社会的参与者,更是奉献者,并将“想象共同体”升华为“命运共同体”概念。这种转变正是中国政府对于人类事业发展道路的创新。

在2011年,《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寻求人类事业的新方法。白皮书要求我们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去寻求人类发展的新道路。而这个新视角就是同命运,共发展。这个新视角要求我们站在高处看待问题,要求我们从更全面的视角看待人类命运与世界发展问题,始终强调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强调既要通过维护世界的和平以保证自身的发展,也要通过自身的发展去维护世界的和平。此后,在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历程中,中国政府不断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世界文明进步做贡献的重大战略选择。

2012年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中首次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内涵进行了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样的概念。[2]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这个地球,人类共处于同一个地球,要有命运共同体的意识。面对共同的生存发展问题,任何国家地区都应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201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继续强调中国政府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十九大之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载入了新修改的宪法之中。

利益关系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排异的斗争关系,认为由利益争夺引发战争是无法规避的。战争之中,没有赢家,损害的只是大家的共同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让整个人类社会都积极参与到全球体系的改革和治理当中去。[3]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的需要与理论的创新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非个人的思想产物,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在新时代的创新,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升华,是对时代之问的回应,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实践性。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

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最后就是全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个阶段,它要解放的并不只是无产阶级,而是指广范围的全人类,只不过实现每个人的真正解放,必然要到达生产力和生产水平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在这样一个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都是自由发展的个体的同时,更是社会中不可或缺联系的整体的一部分。到那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将体现得更加酣畅淋漓。[4]

马克思还指出,以往的哲学家所做的只是在解释这个世界,但关键在于改变世界。能否改变世界就在于是否能够自觉地创造历史,有力量冲出历史的桎梏。中国要通过自身发展为人类历史发展开辟出一条不一样的途径。[5]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国家,要自觉站在人类整体的高度努力建立公平正义的世界秩序,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6]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传统“大同”思想在新时代的升华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与现代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先人先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的演化变迁,将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等等渗透到了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血脉当中去了。中华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依然有着难以磨灭的影响。

“天下为公,是谓大同”[6]这是儒家经典《礼记.礼运》当中对社会理想的描述。在这里,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家的眼中“天下”所表示的范围,既包括已知的中国和周边,也包括了想象中的“四海”之外,“天下”似乎是一个无限开放的空间。虽然没有明确表述,但对世界一体的思想表露无疑。这其中描绘出了前人对大同社会的强烈向往。[7]

除此以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中和思想、求同存异思想、和而不同思想等等,也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深刻的启迪。这些思想是推动世界走向融合的思想源泉,给了我们解决当前人类困境方式的重要启示。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当今世界难题的回应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国家利益观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全球化的传导机制使得人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人们日益成为相互联结的整体,各国利益的高度联系使得每一个国家都成为了利益共生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金融危机频发使得这种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的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但是也正因为联系紧密,任何一环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像蝴蝶效应(拓扑效应)一样导致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进而导致全球利益链的中断。

“阿拉伯之春”以及伊拉克战争、叙利亚危机爆发后,数量激增的难民以及避难者从中东、非洲和亚洲等地经地中海及巴尔干半岛进入欧盟国家,寻得一线生机,但也由此引发欧洲的难民危机以及严重的经济及社会危机。难民以及避难者给欧洲接受难民的国家地区带来了很多不安全因素,暴力血腥事件频发。关于是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继续给予救援帮助还是出于自身安全考虑拒绝帮助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歇。数量过多的难民,早已经超过了欧洲各国所能承受的范围,欧洲各国苦不堪言。

互联网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在互联网任何一段发起一次恶意攻击,表面上悄无声息,但给受害国的社会经济甚至社会稳定方面都会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其程度甚至不亚于一场战争给国家社会带来的伤害。由气候变化带来各种连锁影响也是如此。人类的活动造成了自然环境的失衡,环境污染导致了全球变暖的趋势。自然对人类展开了报复,冰川融化使得海平面上升,给那些沿海地区带来了灭顶之灾,有些沿海地区的陆地已经被海水侵蚀,未来几十年,如果不采取措施,将会完全消失在海平面之下。此外,能源问题,健康问题,安全问题频发,这些都影响了人类文明是否能够继续。

面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地区能够独善其身。不管人们生活在何处,信仰哪种宗教,是否自愿,他们早就已经处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整体当中了。集体当中没有纯粹的个人利益,你想要谋求发展,你必然让别人也发展;你维护自身的安全,你也必须维护集体的安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全球的利益同时也就是你自己的利益,一个国家采取了维护全球利益的举措,也就是维护了自身的利益。一个国家的经济危机,通过全球经济传导机制,能够迅速影响到全球,危及到整个社会的利益。面对这样的危机,各国只有联合起来共同对抗。面对亚洲金融危机,中国政府牢牢把握宏观经济政策,帮助东盟国家走出了困境。面对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国际社会构建了20国机制使得顺利走出了阴霾。这些都是国家之间通过相互联结构建传导机制来应对国际危机的经验。相反,如果国家自己画地为牢,互不来往,互不帮助,这些危机就会扩大,引发冲突甚至有可能成为战争的导火线。在推进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是积极的参与者。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进程中,顺应时代潮流,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世界大同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解放全人类思想而形成的崭新的思想理念。[8]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价值观更是行动纲领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以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更是一种不断在各国的发展实践中获得有目共睹的成就并获得认同的行动纲领,对于当代中国以及当代世界,都具有积极的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导新时代的中国和平外交政策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发展,国际上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中国威胁论”声音此起彼伏。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外交政策以及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世界各国人民需要和平,中国人民同样渴望和平。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重要场合发表有关于和平发展的讲话: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地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这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于世界的庄重承诺。[9]

中东地区矛盾复杂,情势多变,已经成为现代形势最为紧张的地区。叙利亚问题是当前中东地区最为复杂难解的热点问题,长年战火使叙利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错综复杂的局面给中东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五项原则,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决反对那些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的巧取豪夺行为。同时还强调,军事战争不能解决叙利亚的问题,政治协商对话是解决目前困境的唯一方法。中方一直希望叙利亚问题尽快得到妥协解决,希望叙利亚人民期盼和平的愿望早日实现,能够重返重建家园。作为崛起的大国,中国拿出了一个大国的态度和担当,尽力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新时代中国的一切对外政策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国际社会,中国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一直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努力。中国愿意以自己的发展为国际社会的发展助力。中国的发展,不是要一枝独秀,而是欢迎各方共同参与,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让人类事业繁荣发展。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导下,中国提倡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维护以经济为纽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机活力,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10]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就备受外界的关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地区期间,率先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格局的变革。

“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变革。“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要求,为渴望发展的沿线国家提供了兼容并蓄的发展平台,体现了中华民族兼济天下的伟大理想。我国为沿线国家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分享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果实。我国也愿意做共同发展的引领者和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

近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两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牵动人心。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更是将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推向激烈的程度。这是典型的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之间斗争。零和竞争不会取得胜利,和平合作才有前途。美方的行为举措伤害了中方利益,但也不意味着美国就能够得到好处,这些举措更伤害了经济利益链条上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利益。美方的无理取闹让中国政府的态度更加坚决,决心以实际行动应对美国挑起的贸易摩擦,捍卫国家利益和国际社会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

特朗普上台后还退出了《巴黎协定》,草率的决定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相比于美国政府不负责任的表现,中国政府则表现出了应有的担当,不仅张高丽副总理作为习近平主席特使出席签署仪式,代表中国签署了《巴黎协定》,而且为了落实协定,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四项具体指标。这四项指标也会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但中国政府依旧义无反顾。因为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经济,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金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大自然是一切生命形式的承担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载体。

此外,中国倡议成立的亚洲基础实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金砖 ”机制,是机制的创新,更是理念的创新,给国家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理念、新机制,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发展价值观。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是否有良好的国际关系对一个国家能够顺利发展很重要,对维护国际社会的安全稳定发展同样很重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导下,中国致力寻求和平的新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新型国际关系的体现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而要做到共赢,政治上必须要相互尊重。要在尊重各国领土和主权完整的前提之下,平等交往,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各国共同维护好和平稳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局;想要做到到共赢,就必须处理好崛起国家与霸权国家之间的关系,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即霸权国家与崛起国家之间的恶性竞争、相互对抗甚至不惜引爆战争的“规律”。当今大国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中美关系。为了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中方一直致力于构建和平竞争发展的新型中美关系,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一是不冲突,不对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赢。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对以往重复出现的“修昔底德陷阱”的根本否定,而美方却一直没有完全摒弃冷战思维,从重返亚太到中国周边大小争端的不断,美方的围堵中国的零和游戏从未停止,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昭然若揭。

中国领导人顺势而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开创性战略思想,顺应了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而且充实完善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对外战略,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相互包容、共同进步的善意与诚意。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世界建立命运与共的安全共同体

稳定安全的社会大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推进全球安全治理的道路举步维艰,一方面是因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盛行,国际政局形势依然紧张。另一方面,各国也同样都面临着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网络安全、核安全以及各种恐怖主义、各种新型传染病等等非传统安全。[11]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导下,中国政府强调各国要抛弃各种偏见歧视,构建“命运与共,唇齿相依”的安全新局面。

目前中国境内总体环境是安全的。网络上“中国到底有多安全”、“外国人留在中国的理由”等等话题受到许多外国网友的热议。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网友对中国的治安几乎是一致的夸赞。他们表示:走在中国的路上,不用担心某个人突然拿出枪支;女生可以走夜路;也放心让小孩单独乘公车地铁等等。事件虽小,但能看出中国的整体大环境是安全的。有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中国大陆境内的谋杀率是全球最低的。

但是习近平主席指出,安全应该是普遍的、平等的和包容的。中国不仅致力于国内安全,也时刻关心着国际上的安全动态。在传统的安全威胁方面,中国致力于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单边主义,反对动辄对一个主权国家发动战争;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中国致力于与国际社会一道,预防与维护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网络安全、核安全,预防与治疗各种新型传染病,积极应对并且参与打击各种恐怖主义。

中国积极承担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为了缓解冲突,守护和平,中国政府积极响应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中国维和部队不仅总能保质保量完成维和任务,还为受援地区带去生产与技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军人的积极奉献体现了中国推动世界建立“命运与共,唇齿相依”的安全共同体的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谋发展、为世界人民求和平的大国情怀与大党胸怀。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党员数量最多的党派,既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更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带给世界希望和改变,“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必将对推动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净美丽的新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9367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