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华容道文学、历史双重意义》

 2023-11-26 18:53:51

论文总字数:7072字

摘 要

: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是《三国演义》的重要片段,对于曹操脱险华容的个中原因,众说纷纭,关公恩义、诸葛智谋、天下大势等。居多的一种说法是关羽念旧报恩的结果。而《三国志·关羽》中只字未提,可见演义小说为进行文学塑造有所虚构。本文将从演义文学与《三国志》真实历史两个角度探究曹操成功脱险华容道的原因。

关键词:华容道;《三国演义》;曹操;《三国志》

Abstract:Zhuge Liang Chi count Huarong, Kuan Yi Cao release of "Three Kingdoms" an important fragment, Huarong to escape Cao Cao"s the reason, say, Guan Gong gratitude, Zhuge resourcefulness, the world trend and so on. One theory is mostly the result of Guan Yu nostalgic gratitude. The "Three Kingdoms • Guan Yu" and did not mention, as seen Novel shape somewhat literary fic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the real history of Romance literature and the "Three Kingdoms" explore successful escape Cao Cao Huarong reasons.

Keywords:Huarong; "Three Kingdoms"; Cao; "Three Kingdoms"

一.《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败走华容道

作为历史小说的《三国演义》,首要前提是尊重历史,给读者以正确的历史观,但它毕竟不是纪实历史,不必原汁原味的还原历史,而更应该是一部绘声绘色的文学作品,作者所要遵循的是历史文学创作的原理。就赤壁之战曹操败走华容道一节,对比三国正史《三国志》,我们可以发现《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部分细节内容实为罗贯中为增加小说可读性、提升文学作品艺术魅力而进行了虚构。

曹操在赤壁大战中一败涂地,被周瑜火烧了连锁战船,满江火滚,曹操慌忙逃上岸,率一群不足500人的残兵败将向许昌方向逃窜。此时诸葛亮在曹操溃逃的路上布置了三重防范:第一批拦截大军由赵云率领,第二批拦截大军由张飞指挥,第三批是关羽率部伏击。曹操上岸后,先遇东吴吕蒙、凌统、甘宁、太史慈儿几路兵马;逃至乌林西,遇赵云率领的第一批拦截大军;逃至芦谷口,又遇猛将张飞;在曹操残军摆脱张飞后,面临两条路:一条是大路远五十里却稍平;小路投华容道,近50多里,但地窄路险,坑坎难行。士兵报道小路山边有数处烟起,而大路风平浪静。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军事政治家,深谙兵法,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大多数人的思维都会选择走平坦的大路,平坦意味着顺利,回避崎岖的小路,而曹操反其道而行之,毅然决然的率领大军向“风烟四起”的华容道挺进,即所谓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地方。曹操自认为技高一筹,识破诸葛亮诡计,殊不知正中诸葛孔明下怀。诸葛亮手摇鹅毛扇料事如神,认定曹操心机诡异,断然不敢走风平浪静的平坦大路,反而会选择风烟四起的坎坷小道。《三国演义》中讲到诸葛亮早已算计到曹操会投华容道,仍然派了曹操曾施恩过的关羽驻守,这其中不可谓没有军事政治博弈。世人多认为是关羽义薄云天,感于曹操恩情,故有意让曹操逃走。后人亦有诗云:“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1]而我认为曹操安然无恙从华容逃脱,不只是关羽念旧恩、侠义肝胆这么简单。下文我将从四个方面,分别阐述曹操成功脱险华容的可能性因素。

(一)三分天下战略安排,曹操不可杀

赤壁之战发生之时,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尚未形成,刘备一方,实力不济,既无地盘可立身,更无兵力与魏抗衡,唯有与孙权联手,合力抗曹。战乱频发的年代,各方兵家虎视眈眈,“消灭曹军,问鼎中原”远不是本小利薄的刘备集团此时的上上策,作为政治军事家的智囊诸葛亮势必深谙此理。当时在中国长江以北,曹操的军事实力最为强悍,只有曹操有能力暂时一统北方。假如诸葛亮在华容道逞一时痛快,灭了曹军,中国北方势必大乱,重新回到军阀混战的时期,战火硝烟、生灵涂炭、民生凋敝是不可避免的。形势如此严峻,而此时的孙权完全有可能向北进攻中原,拥立汉献帝,历史上又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将会出现。同时切不可望的是北方还有另外一个强大的势力——马腾,原与董卓、刘备等人一起密谋杀曹操,《三国演义》中马腾被塑造为一个忠于汉室的人,西凉骑兵骁勇善战,天下难有人可以匹敌,如果曹操一死,马腾一旦举兵攻入中原,天下谁人能挡?除了曹操集团以外,当时较为强悍的两个势力进入中原也均有可能拥立皇帝,天下就会更早进入太平盛世,天下太平,疆土一统,刘备提出的“匡复汉室”并由此继承正统的报复怎能实现?

另一方面,不仅刘皇叔继承大统的理想恐将破灭,就连现在的军事实力也难以保全。曹操退出历史舞台,孙权将独当一面,三分天下将演变为二分。刘备军团将与兵强马壮、实力雄厚的孙权集团两相对峙,没有了第三方力量的制衡,而两种实力对比的结果不是势均力敌,恰是你强我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利益当前,形势演变,孙刘联军很难维持共同抵御外敌时的同心协力。摆在刘备面前的形势是:集团的力量远远不足以与孙权抗衡。刘备手下战将只有关羽、张飞、赵云,谋士不过诸葛孔明一人而已,兵力仅万余人,且依附刘表,栖身处于曹操和东吴夹击之下的荆州,无固定安稳的根据地,敌强我弱,如何保存自己、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这是摆在诸葛亮面前的首要问题。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东吴孙权的军事情况,江东孙权,依靠父兄基业已过三世,依凭长江天险,割据江东,且政治开明,招贤纳士,民风开化,占尽地利、人和之便,实难破之。同时不得不提的是孙权麾下的大将谋士,周公瑾雄心大志、胆略过人,吕子明韬略常出奇制胜等等。两大集团此时发生对抗,刘备一方必然兵败如山倒,本就不大的势力范围也势必难以保留,悉数为孙权夺得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赤壁战后对刘备集团最为有利的局面是保留曹操一方,暂行缓兵之计,借以牵制孙权集团。由此可见,此时放曹操一马是刘备集团的不二选择。

(二)诸葛亮智慧,有意派关羽放走曹操

由上文得知,刘备集团首席军师诸葛孔明有意让曹操在华容道逃脱。而放走曹操的这一任务由谁来执行呢?这是个需要思虑周全的问题。回顾一下战情,此时孙刘依然是联军,要实施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计划,必须让孙权周瑜无话可说。在赤壁之战中,对孙权一方而言,其目标有两个:彻底斩杀曹操打垮曹军与趁趁势削弱刘备的力量。除掉曹操,孙权无疑会成为天下最强者,此为孙权最大的利益所在,实现吴国称霸天下。刘备一方本身实力弱小,人势不旺,如果在赤壁一役中不幸被继续削弱军事实力,那刘备集团对孙权集团的威胁就更加小而又小了。刘备一行人虽然想除曹操而后快,但是刘备为求自保与日后的发展并不能让曹操在此时战亡。与此相反歼灭曹军却是孙权最想看到的结果,一方筹谋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消灭曹军、擒贼擒王,另一方却妄图利用曹操来制衡孙权军事力量,这就出现了矛盾,而且是不可调和的。刘备若在能够一举歼灭曹军的关键之际公然放走曹操,必然引起孙权与周瑜的不满,破坏孙刘的结盟,甚至很可能引来孙权集团对刘备的反戈一击。面对种种复杂情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定要想到一个万全之策,既达到放走曹军实现自保,又要让孙权集团哑口无言。

以当时曹操之势,赤壁大败,死伤无数,必是军心动摇,如惊弓之鸟、草木皆兵,败军何须关羽此等级别的大将前往歼灭?只需一员普通战将便可轻取曹操首级,将领一死,群龙无首,必势如破竹。但在华容围堵曹操的人必要领会诸葛亮之意,张飞性情刚烈,有勇少谋;赵云谨慎,但此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关羽与刘备手下的张飞和赵云两位战将不同,自古以来关羽就被赞为“义绝”。

选择关羽华容道伏击曹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关羽是刘备的桃园三结义的好兄弟。诸葛亮深知关羽在刘备军中地位之高,刘备万万不会因为军令而斩杀了与自己情同手足的结义兄弟。《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1]这一回合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刘备对关羽的深厚感情。关羽父子被害的消息传到成都,刘备大叫一声,昏倒在地,从此不吃不喝,每天只是痛哭不止,连眼睛都哭出血来,发誓要引兵为关羽报仇。刘备在成都南门外亲自主持招魂祭奠,终日号哭不止。所以诸葛亮深知即使关羽违反军令状放走曹操,刘备亦会拼死力保关羽,不会轻易让关羽命丧刀下。正如诸葛亮所料,就在关羽被推上断头台的一霎那,刘备大叫“刀下留人”。关羽对刘备是功臣更是兄弟, 治罪之事自然容易蒙混过关。

诸葛亮深知曹操爱惜人才,曾多次施恩于关羽的这一事实,而关羽重情重义,为性情中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同时若论工于心计,关羽更非曹操对手,当其拦住曹操,曹操肯定哀声求情,关羽碍于情面,就极有放走曹操的可能了。因此唯关羽,为此次华容道伏击曹操的不二人选。

(三)关羽重义,报恩让曹军脱险

诸葛亮设计让关羽放曹,既达到了让曹操逃脱的目的,又再一次树立了关羽的盖世英明形象。但是自古以来军令如山, 大敌当前, 私放敌首, 定是死罪。关羽会像诸葛亮设想的如此那般吗?因为曹操的恩情而放虎归山?由此我们要说到曹操与关羽的恩怨情仇,《三国演义》中关云长“义释曹操”出现在第五十回,刨根问底关云长为什么要义释曹操?他何时受过曹操的恩情呢?这就要追溯到第二十五回的“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1]关羽当年兵败之时为保全刘备家眷曾屈身曹营,但曹操不仅不杀之反恩厚予之,并上表天子封其为“汉寿亭侯”。为报曹操之恩,关羽曾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此举已尽报恩之意,但关羽与曹操除上所述,还有一段恩情纠葛。在曹操放关羽离开曹营之时,并未给关羽通行证,且私下安排一些无名小将驻守在关羽千里寻兄将要路过的五个关口,禁止手下一流大将去追击关羽一行人等。于是,关羽一路如鲲鹏展翅,闯过五个关口,诛杀了试图阻拦他的五员守将,过了黄河后,又挥青龙偃月刀劈了追赶来的蔡阳。关羽诛杀诸将而闯过五关完成千里寻兄,创下闯五关斩六将的一世英名,可以说关羽的盖世英明很大程度上是曹操间接给关羽的,于是关羽冥冥之中又欠了曹操一笔新债。

清人毛宗岗在评关羽形象时说:“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若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心则赵抃焚舌告帝之心而磊落过之,意则阮籍白眼傲物之意而严正过之。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2]曹操果真经乌林、葫芦口, 投华容小道而来, 与此相应成章的是关羽果真放走了曹操。所以,毛宗岗又说: “若不肯释曹操, 便不是关公;若操不走华容, 必不是孔明。”[3]

  1. 曹操爱惜人才,助人自助

追本溯源,曹操最终能够从华容道逃脱,也是自身的公德。若不是曹操爱才重才,施恩于关羽,又如何会换的来此时关羽恩义的回馈?如果关羽未曾受过曹操的恩德,即使诸葛亮有意让曹操逃脱,也不可为啊。

回顾《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的描写,我们能够提出几个问题:1.诸葛亮料知曹操会反其道而行之,剑走偏锋选择华容小道,难道曹操不会想到诸葛孔明智慧过人,利用自己精通兵书、反其道行之的心理算计到他?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曹操完全有可能猜到诸葛亮有意放火引自己走危险的小路。2.孙权作为三国时代吴国的霸主,文韬武略过人,又有诸多谋士,想必他深知曹操一死对于吴国的利益之大,对于围追赤壁败军定会放在心头,且他不会不知道曹操对关羽有恩,诸葛亮派关羽前往华容道截杀曹操,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难道孙权会想不到关羽有放走曹操的可能?又怎么会眼睁睁的任由诸葛亮行事破坏吴国大业?综观《三国演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学是个人思想意识形态的反映,之所以会有“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这一说,很有可能是罗贯中在神化诸葛孔明的智慧和关云长的恩义。为达到更高的文学艺术水准进行了艺术塑造。但演绎小说并不能代替历史,历史不是文学。

二.历史中“曹操败走华容道”的真相

三国时代的硝烟早已散尽,后人无法穿越回到当时,我们只能藉由史书来还原历史。《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历来被公认为是二十四史中成就最高的四部史书。在《三国志》的撰写上,陈寿取材谨严,裁剪得当,坚持以求实的态度修史。接下来我们将要探究《三国志》关于曹操败走华容道的记载。

《三国演义》写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是为了表现关羽知恩图报、义重如山的人格,是作者神化诸葛亮智慧与关羽义绝的演义之笔,并非史实。据今可考的正史中没有出现记诸葛亮派关羽埋伏华容道的情节。

正史中记载曹操走华容道这件事比较详细的要数《三国志·武帝纪》裴注所引的《山阳载记》。书中说曹操与众将走出华容之后,“公(曹操)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侪无类矣。”[4]这说明曹操过华容,是平安无阻的,也就是刘备没有在此设防。依曹操的说法,刘备见事迟,并未预料到曹操会走那一步,因此放走曹操的当是刘备。然而我们纵观历史,刘备虽是蜀国的首领大王,但他自从三顾茅庐得到心腹智囊——诸葛亮之后,为蜀国军事政治出谋划策的当是诸葛亮。在周瑜火烧赤壁,曹操大败之时,诸葛亮在军中。孙、刘联合抗曹,是刘备穷迫而求助于吴,孙权派出“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力拒曹公。”(《三国志·诸葛亮》)周瑜等吴将也是到刘备的驻地来的,因此我们推断诸葛亮未曾远行,如此以来,放走曹操的责任,军师诸葛亮应当承担部分责任。

与此同时,曹操赤壁损失惨重,慌乱中北逃,但他并不是病急乱投医,头脑依然保持清醒。而曹操的军事政治谋略不可小觑。在《武帝纪》篇末作者有这样一段评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览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亦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4]文中高度概括了曹操的才干和功绩,褒扬之意溢于言表。另外史书记载,曹操是乘船从长江离开的,为了防止孙权和刘备乘船追,“公烧其余船引退”(《三国志·孙权》)[4]一部分史料表明赤壁是现在的湖北嘉鱼,西距监利有一段路程。曹操一行人乘船溯流而上,后离船上岸,并没有史料记载上岸的具体地名。上岸后去往何处?曹操选定华容道这条路,这是一片沼泽,人迹罕至。《山阳载记》中提到:“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借陷泥中,死者甚众。”为什么有平坦大路不走,非要走路人难以通行的地方?曹操利用了这样的心理:大路宽阔明显,敌军设防容易,走那里一不小心就会遭到伏击,而滩涂地带,相对来说防守困难,孙刘联军设置埋伏的可能性变小。最终曹操一番推理,竟然成功逃脱了。“备等众放火,而无所及”(《三国志》裴注引《山阳载记》)在刘备想到要放火围堵曹操之时,精于算计的曹操早已走远了,错失良机。在曹、刘两大政治集团较量中,这一回合,以刘备为首的智囊团输给了曹操。

曹操沿华容道成功脱险,无论历史演义文学《三国演义》,还是以历史为本的《三国志》来看,都是多因素的,并非一人一力能够出现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7072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