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封神演义》阐截争斗的实质——浅析《封神演义》中神仙派系之间的关系

 2023-12-21 08:36:02

论文总字数:10843字

摘 要

《封神演义》中各个神仙派系之间互不统属,但是儒教一系的地位又明显比其他派系崇高,各神仙派系之间的这种关系,才是引发“封神”的真正原因。避免阐教玉虚十二门徒向儒教昊天上帝称臣,保全道教一系阐教神仙体系的完整,这才是“封神”的真实目的。这也是在阐、截二教争斗过程中其他派系的神仙无一例外都站在阐教玉虚门人一方的原因所在。所谓的神仙犯戒,商周换代仅是为这场神仙争斗提供了契机。阐教玉虚门人和截教碧游门人双方的争斗只是各神仙派系之间关系的一次新调整。

关键词: 神仙派系;昊天上帝;封神;关系;称臣

Abstract: "Feng-Shen-Yan-Yi" between each deity clique mutually not subordination, but a Confucianism department"s status is obviously loftier than other cliques, between various deities clique"s this kind of relations, is initiates “seals the god” the true reason.Avoids the yuxu 12 disciples of the Chan Jiao to profess allegiance to Confucianism Haotian God, preserves Taoism one is Chan Jiao the deity system the integrity, is now at last “seals the god” the real goal.This also is in Chan and Jie two sects in the battle process other clique"s deity to exist not one exception all stands was the side of Chan Jiao yuxu disciples the reason to be at.The so-called deity violated religious commandment, discusses the week update only has provided the turning point for this deity battle. The yuxu disciples of Chan Jiao and the biyou disciples of Jie Jiao both sides battle is only a new adjustment which between various deities clique relates.

Key words: Immortal faction ; Haotian God; God sent; Relationship; Homage

《封神演义》是我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不但深深地影响到了后世神魔小说的创作,而且对我国民间神灵崇拜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直以来对于《封神演义》这部小说的研究,学术界多对注重于小说作者的考证,以及关乎宗教、神话和民俗学相关的人物形象的研究。很少有人从小说中的神仙派系以及神仙派系之间的关系出发,对小说“封神”的原因和结果做出细致深刻的研究。《封神演义》中描绘的神仙形象众多,根据这些神仙形象的名讳、道号及师从关系可以将他们分成四大派系:以鸿钧老祖门下的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为教祖的道教一系;以陆压道人和燃灯道人为代表的散仙一系;以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为教主的西方教一系;以昊天上帝为教首的儒教一系。可以说小说中各神仙派系之间彼此独立,互不统属的这种关系才是导致阐教和截教冲突的真正原因。只有明确各神仙派系之间的这种关系才能真正明确阐教和截教相争的实质,而实质就是各神仙派系之间关系的一次新确定。

一、各派系之间无明确的统属关系

神魔小说对于神仙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小说所构建的神仙世界,这点对于神魔小说而言是毋庸置疑的。“混沌初分盘古先,太极两仪四象玄。”[1](P1)可以说《封神演义》这部小说的神仙世界是构建在中国的神话传说和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的。小说对于众多神仙形象的描绘也是在这一神仙世界中展开的。《封神演义》中描绘的神仙形象众多,关于小说中这些神仙形象的来源鲁迅说的最清楚:“其间时出佛名,偶说名教,混合三教,略如《西游》,然其根柢,则方士之见而已。”[2](P109)鲁迅所说的“名教”即是“儒教”的别称。由于这部小说具有强烈的“方士之见”,这也使得这部小说表现出了浓厚的“泛道教化”色彩。以至于小说中对于各教派的教主及仙人多以“道人”来命名,如道教始祖鸿钧道人,西方教的准提和接引两位道人,以及散仙中的陆压道人和燃灯道人等等。小说中对于四大神仙派系的叙述主要以道教一系为主,因为道教一系的阐教和截教之间的冲突是小说的重点。虽然对阐教、截教以及西方教的宗教定位学术界还有争议,但一般认为阐教和截教就是道教,西方教则是佛教。虽然小说“泛道教化”色彩浓厚,但是在小说中各派系的神仙之间并没有统一的宗教理论或神祗体系,各派系之间并没有形成明确的统属关系。也正是因为各派系之间没有统属关系,以至于小说中关于各派系至高神来历的描述表现得十分模糊,所涉及到的道教一系的阐、截两教与西方教的时空观也十分不清。由于神魔小说具有明显的泛宗教意识,所以小说对于不同宗教背景的神灵之间关系的描写往往是含糊不清的,这是神魔小说的共性,也是《封神演义》一书所持有的宗教观念。因为“神魔小说作品既不是宗教的宣传品,也不是寺院宗教经典的翻版。小说中所出现的宗教是小说家眼里或心里的宗教,是世俗人士心中的‘宗教’,是民间宽泛的宗教意识中的宗教”。[3](P115)关于这一点《封神演义》也不例外,这也使得小说并不能将各派系神仙纳入同一宗教理论体系之内,也不能为不同宗教来源的神仙形象构建一个统一稳固的神祗体系。

小说中的鸿钧老祖是道教的始祖,他是道教一系的至高神仙,因为他是八景宫太上老君、玉虚宫原始天尊以及碧游宫通天教主的师父。在这里没有丝毫疑问的是《封神演义》这部小说中的太上老君、原始天尊和通天教主三位仙人的形象源于道教的至高神祗“三清”。小说中太上老君、原始天尊和通天教主分别对应着道教神祗体系中的太清道德天尊、玉清原始天尊和上清灵宝天尊,只不过在小说中道教三位至上神的地位被调换了。另外,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小说中的“鸿钧老祖”和“通天教主”这两个神号并无任何道教经典记载,很显然“鸿钧老祖”是小说的创作者虚构出来的神仙,“通天教主”也是小说的创作者另起的道号。鸿钧老祖在小说中第一次出场,也是唯一一次的出场小说用祥云万道、瑞气千条和异香袭袭来显现鸿钧老祖的道行广大。鸿钧老祖出场后又亲自作了首偈:“高卧九重云,蒲团了道真。天地玄黄外,吾当掌教尊。”[1](P656) 这首偈语可以说是鸿钧老祖的自我介绍,从这首偈语中只能看出他是先天地而生,处玄黄之外的一位尊神。当然,他还是太上老君、原始天尊以及通天教主的师父,小说中关于鸿钧老祖的信息仅次而已。小说中非但鸿钧老祖的来源模糊不清,他的三位弟子的身份也同样模糊不清。小说对太上老君身份的描述是“道判混元,曾见太极两仪生四象;鸿蒙传法,又将胡人西度出函关。”[1](P328)这里也很显然,太上老君和他师尊鸿钧老祖一样也是先天地而生的尊神。至于元始天尊,他在小说中的地位要比太上老君略低,但又比通天教主略高,小说中并未专门提及他的来历,不过关于通天教主的来源小说中倒是很明确。在小说的第七十八回《三教会破诛仙阵》中,从通天教主亲口对西方教的接引和准提两位道人所道念的诗中可以得知他是“混元正体”与先天相合,纵然历经万劫千番他也丝毫不变。可以说通天教主和他师尊鸿钧老祖和两位师兄太上老君及原始天尊一样都是先天地而生。小说中只能知道他们是先天地而生的神灵,至于他们是如何生成的,又是如何形成师徒关系的,这些并不清楚。

同样,小说中对于散仙一系的陆压道人身份的介绍也很模糊。陆压这位仙人最早是在小说第四十八回《陆压献计射公明》中出场,值得注意的是陆压道人第一次出场后,燃灯道人和其他玉虚道人都不认识他,很明显陆压道人是一个不被众仙知晓的散仙。当燃灯道人问陆压道人身居“那座名山?何处洞府?” [1](P358)陆压道人竟然回答说自己是一位闲游五岳,闷戏四海的野人。随后陆压道人又唱了首歌来向燃灯一伙详细介绍了自己的身世来源。在歌中不但可以知晓陆压道人在混元初开得道,而且还可以看出他与道教一系的神仙少有来往,即使是像燃灯道人这样的散仙也对他不闻不识。关于陆压道人的来源小说在后面又补充说“陆压乃火内之珍。”[1](P360)由此可知陆压道人是混元之前的“火珍”。至于他是如何形成的,是如何被创造的,小说没有作出介绍。

另外,关于小说中出现的西方教两位教主接引和准提两位道人的来源在小说中同样是模糊不清的。小说中关于“西方教”的来历显然是受到当时佛教净土宗的影响而创立的,因为佛教的净土宗有西方极乐世界之说,可以说“《封神演义》的作者把佛教中净土信仰的部分,称为“西方教”。[4](P246)而佛教净土宗信仰的教主又是阿弥陀佛, 显然小说是“将‘阿弥陀佛’更名为‘接引道人’,做为教主。”[4](P259)可以说《封神演义》这部小说的创作者是根据其对神仙来源的认知创立了西方教。小说在第七十回《准提道人收孔宣》的开头插入了一首介绍准提道人身世来源的一首诗,诗的的前两句是“准提菩萨产西方,道德根深妙莫量。”[1](P535)毫无疑问小说中准提道人的来源即是佛教的准提菩萨。至于接引道人,他在小说中的地位比准提道人要高。既然准提道人道德根深不可衡量,能与太上老君和原始天尊平起平坐,自然在小说中接引道人的身份定是和道教的太上老君相当。由此可以推断接引道人和老子、原始都是诞生在天地之先,只不过老子、原始在东土,而接引和准提居西方罢了。至于小说中“西方”和“东土”并存的这种时空观念,是小说创作者在毫无宗教逻辑和宗教宇宙观念的基础上强行构建的,因为在现实中佛教和道教根本就不具备完全相同的宗教时空观念。

显然,小说《封神演义》中涉及到的各派系神仙的时空观念和神祗体系是混乱的。其实这种现象在神魔小说中并不少见,这也往往导致神魔小说“既没有纯粹的佛道理论,也没有专一的修行观念,也没有一部神魔小说中写的宗教理论和儒教思想是与正统传授完全一致的。” [3](P119)即使《封神演义》以“道教化”的方式来塑造不同的神仙形象,但还是难以将不同的神仙形象纳入独立的道教理论体系之下。

至于小说中多次提及到的儒教的最高神灵昊天上帝,小说并没有对这位神祗进行正面的描述,但是,这位神祗在小说中是真实存在的,这位神祗在各派神仙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虽然小说中并没有对儒教的至上神昊天上帝进行直接的描写,但是却有其他儒教神祗出场,即火云洞三圣伏羲、炎帝和轩辕。在小说第八十一回《子牙潼关遇痘神》中杨戬去火云洞向伏羲、炎帝和轩辕三圣求药时所带的书信中可以看出这三圣的身份。这封信是阐教玉虚犯戒之仙黄龙真人、玉鼎真人是以弟子的身份写的,在信中曾明确地点明伏羲、炎帝和轩辕三圣是昊天上帝宝座下的神灵。黄龙真人、玉鼎真人所写的书信内容十分谦恭,由此可见火云洞三圣在神仙界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小说中的火云洞三圣伏羲、炎帝和轩辕在儒教神祗系统中分别对应的是五方上帝中的东方青帝、南方赤帝和中央黄帝。五方上帝在儒教神祗系统中地位仅次于昊天上帝,在小说中火云洞三圣的地位也同样仅次于昊天上帝,这点是毫无疑问的。只不过在小说中三圣的关系是兄弟关系,显然小说中三圣的这种关系明显与历史上的伏羲、炎帝和轩辕三位华夏始祖的关系不相符合,当然也和儒教神祗体系中五方上帝的关系不相符合。从这封信中不但可以看出小说中儒教和道教属于不同的两个教派,而且火云洞三圣在神仙界的地位至少与道教的太上老君和西方教的接引道人相当。至于昊天上帝的地位也决不在鸿钧老祖之下。

此外,小说在通天教主的“万仙大阵”被破之后,道教教主鸿钧老祖和西方教两位教主曾有过一次短暂的聚会,通过这次聚会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的。鸿钧老祖与西方教主相见后不但称赞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的西方是西方极乐世界,而且还和“接引道人与准提道人打稽首坐下。”[1](P658)在鸿钧老祖面前太上老君、原始天尊和通天教主以及其他门徒都是站着的,只有西方教两位教主是坐着的。这里可以明显地确认,两位西方教主与鸿钧道人的关系是平等的,西方教两位教主不但与鸿钧老祖没有师从关系,更没有隶属关系。既然西方教的两位教主与道教的鸿钧老祖之间是互不统属,那么他们与儒教昊天上帝之间的关系也是互不统属的,平等共存的。显然,小说中的这种宗教格局是在当时儒、佛、道三教和而不同的宗教背景下创作的。只是由于《封神演义》这部小说具有明显的崇道抑佛的思想倾向,所以在小说中两位西方教教主的修为和本领被小说创作者故意降低了。

至此可以明确地断定,小说中各派系神仙并不同源,也不同流。也真因为各派系之间源流不同,所以才会形成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的派系格局。正是由于这种独立分散,没有统属的神仙派系,才有了各派系之间相争的可能。虽然小说中阐教和截教之间的争斗纯属道教一系的内斗,但是其他派系的神仙还是参与进其中,并左右着两教相争的结局。

二、各派系中儒教一系的地位最为崇高

《封神演义》中对儒教神灵的描写虽然不多,但这里可以肯定地说,儒教一系在各派神仙中的地位是最崇高的,影响力也是最大的。因为在小说中,无论是人间的改朝换代,还是神仙的杀伐劫数无不是以儒教的天命观作为依托的。

其一,商周之争由儒教主导。小说中商与周相争看似由纣王在女娲宫敬香时所题写的一首亵渎诗而起,然而,其真实的原因却是商纣气数将尽,周室气运正隆,改朝换代是天命所趋。正是因为纣王的这首亵渎之诗竟然惹得女娲娘娘大怒,并大骂“殷受无道昏君”[1](P4),执意要灭成汤江山出气。女娲娘娘本觉得成汤已历经六百余年,气数应该尽了,非得要给商纣一个报应,以体现她的灵感。可是当女娲得知商纣的气数还没有尽时,她依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命轩辕坟三妖前去惑乱纣王,加速殷商的灭亡。值得注意的是女娲娘娘在骂纣王时曾提出“不畏上天”四字,在吩咐轩辕坟三妖时又说“成汤望气黯然,当失天下;凤鸣岐山,西周已生圣主。天意已定,气数使然” [1](P5)之话,可以肯定女娲娘娘所说的“上天”和“天意”决定着殷商的气数和纣王的命运。可见女娲娘娘派轩辕三妖前去惑乱纣王既是为了报亵渎之仇恨,也是为了顺应天命。在儒教的思想体系中,“绝对的超验存在,例如概念化的‘上帝’为‘全然的他者’,在儒家的符号系统里是缺位的,但是‘上天’作为道德创造的根源,以及生活意义和终极的自我转变的根源,却突出地贯穿于整个儒学传统之中。”[5](P11)对儒教而言,“上天”、“天意”、“天道”、“天命”以及“昊天上帝”都是至高的信仰及崇拜。这部小说的天命思想及其浓厚,昊天上帝作为儒教神祗体系中的至高神灵,在儒教思想之中,“上天”、“天道” “天数”、“天命”、与“昊天上帝”是同格位的。小说中玉虚十二仙首犯杀运是由天数决定的,成汤气数也是由天数决定的,这完全是儒教天命思想。在小说中“天命”是否就是“昊天上帝”之命,根据小说第六十七回《姜子牙金台拜将》中的三篇祝告之文便可以做出定论。这三篇祝告文第一篇和第三篇是周武王姬发告祝昊天上帝和后土神祗这两位神灵的,第二篇则是周武王姬发昭告给“日,月,星辰,风伯,雨师,历代圣帝明王之神”[1](P514)的。这三篇祝告文旨在表明姬周讨伐殷商是合乎天理,顺应天道的,所以在小说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但凡改朝换代,新生王朝的开创者在正式登基之前都会向天下发出类似的告文,以表明自己天命所归。这三篇祝告文形式大致相似,内容也大致相同,其目的无非是在表明姬周讨伐殷商合乎天理,顺乎天命。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篇祝告文中所提到的昊天上帝和后土神祗以及日月星辰,风伯雨师,以及历代圣明帝王之神,连同五岳四渎,名山大川之神,这些都是儒教祭祀之神。告文中多次出现的“上帝”、“上天”、“天”,也是对昊天上帝的另种称谓。通过这几篇祝告之文,不但可以肯定小说的的“天命”就是“昊天上帝”之命,而且还可以肯定周室讨伐商纣就是奉了昊天上帝之命,至少是在名义上奉了昊天上帝之命。

其二,阐截相斗因儒教而起。关于阐教和截教之间的冲突主要由“封神榜”而引发,商周之争只是给阐截之争铺了条道路。关于“封神”的原因小说在第十五回《昆仑山子牙下山》中说的很明白:先是昆仑山阐教玉虚宫原始天尊门下的十二个弟子犯了红尘之厄,而昊天上帝又正好要命仙首十二称臣,所以才有“封神榜”一事的。只不过当阐教玉虚门下神仙犯戒时正好又赶上人间商周换代罢了。显然,玉虚门下十二门徒犯戒并不是“封神”的真正由来,昊天上帝命仙首十二称臣才是“封神”之关键所在。由于神魔小说是在明代儒、佛、道三教归一的背景下产生的,所以“此类作品中反映的思想意识也往往呈现一种三教混融的杂糅状态。”[6](P136)对于《封神演义》这部小说,它的创作背景也同样基于儒、佛、道三教混融的时代背景,只是这部小说所突出的是神仙之间的争斗,而鲜有神魔之间的冲突罢了。昊天上帝是儒教的至高神祗,同时也是中国正统信仰核心“敬天法祖”的最高信仰和崇拜,在中国正统信仰和崇拜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虽然在中国实际宗教背景格局下,昊天上帝并不是道教的至上神,也不是佛教的至高神。同样,在小说中昊天上帝也并不是道教一系神仙的主宰,更不是西方教的始祖,但昊天上帝在小说中的地位和现实中的地位一样都是崇高无上的。这也是这位神祗之所以要命仙首十二称臣的原因。要命称臣的仙首十二并不没有明指阐教玉虚十二犯戒门徒,显然,昊天上帝是想乘阐教玉虚门下十二弟子犯红尘之厄之际令其称臣。正因为此,才有了“封神榜”一事,从而引发了阐教和截教的冲突。在争斗过程中,阐教玉虚门人站在了“天命所归”的周室这边,而截教碧游门下则站在了“气数已尽”的商纣一边。这种对立,也就使得“‘襄应运之天子,伐无道之独夫’的民主精神揉合在一起。[7](P411)当然,小说同时也宣扬了“‘天视自我视,天听自我听’的进步理想。”[7](P411)事实上,阐教的众仙也是在顺应天命的旗帜下向截教门人发难的。在这部小说的第七十七回《老子一气化三清》中,太上老君曾对他的师弟通天教主发难说:“你如何反阻周兵,使姜尚有违天命?”[1](P597)甚至是太上老君也拿“天命”来作为其向截教通天教主发难的理由,可见“天命”在小说中是不可违背的的终极力量。只不过这种力量在小说中并不是不可以挑战,因为“封神榜”本身就是对“天命”的一种挑战。

可以说在小说中“天命”制约着神仙的命运和家国政权的气数。小说中的天命观既体现出了现实中儒教的天命思想,又同格于小说中儒教的至上神昊天上帝,所以在小说中儒教一系在各派系神仙中的地位是最为崇高的。

三、“封神”是各派系之间关系的一次新确立

保持道教一系阐教玉虚门人的独立可以说是阐、截两教相争的真实目的。本来昊天上帝只是要仙首十二称臣,可是“封神榜”所封之神却有三百六十五位,更值得注意的是原始天尊门下犯红尘之厄的十二门徒无一人被封为神。不被封为神,自然也就不会向昊天上帝称臣。在小说中被封为神的皆是在阐、截两教相斗与商、周两方相争的过程中丧失仙体与肉体的魂灵,可以说原始天尊门下犯红尘之厄的十二门徒并无一人失去仙体,甚至是这十二仙人门下的弟子也少有丧生被封为神的。然而在阐教与截教相争的过程中这十二位犯戒仙人并不是没有丧失仙体的可能。小说在第五十回《三仙姑计摆黄河阵》中原始天尊的十二门人连同他们的弟子杨戬、哪吒全被陷进了“黄河阵”中。陷进“黄河阵”中的这些玉虚门徒可以说是阐教的根基,如果这些门徒被毁去仙体,并且被封为神,那么整个阐教将不复存在。正因为如此三仙姑中的云霄仙子才不敢轻易将原始天尊门下的这些弟子的仙体毁灭。这与阐教一方对待截教门人的态度截然相反。玉虚门人被拿后,对闻太师而言讨伐西周终于取得了胜利,闻太师表现得十分喜悦,并且设席贺功。可是对于云霄仙子而言事情却远没有这么简单,把玉虚门下许多门人困在“黄河阵”反而使得云霄仙子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中。云霄仙子之所以表现得十分忧虑,是因为“封神榜”是在截教通天教主所居之地碧游宫签押的,签押“封神榜”时云霄仙子也在场,她当然知道“封神榜”的来龙去脉。门徒被困之后,原始天尊便亲自前来搭救,显然原始天尊是不允许门人遭受杀戮,被封为神。云霄仙子本不愿下山参与这场争斗,只是“一时动了无明,偶设此阵,”[1](P379)才将玉虚门人困在阵中。云霄仙子之所以不敢将玉虚十二门徒的仙体毁坏,那是因为她知道“封神榜”原本就是为了玉虚十二犯戒门徒摆脱被封为神,向昊天上帝称臣而设立的。自始至终云霄仙子对这场争斗是看得很清楚的,只是她最终也没能幸免被封为神的遭遇。

阐教和截教的相争本属于内斗,按理说其他派系的神仙本不应该参与进来,然而情况却并非如此,即使是西方教下的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也参合进来了。这些不属于道教一系的神仙毫无例外都站在了阐教玉虚门人一边,而且他们站在阐教玉虚门人一边的理由都是截教逆天而行,他们顺应天命。这些其他派系的神仙之所以参与进阐、截两教的争斗其实是有目的的。就拿西方教的准提道人来说,他参与进阐教玉虚门人和截教碧游门人相争的目的非常明显,他从西方赶来的目的就是“欲会东南两度有缘者。”[1](P541)事实上准提道人也达到了度化有缘的目的,在“万仙阵”中有三千遭杀戮的截教碧游门人被接引道人收进了乾坤袋中,并带去西方极乐世界成就佛缘。

阐教和截教相争结束之后,鸿钧老祖在为其门下三弟子解释冤愆时再次点明了“封神”一事的缘由。因为当时只是周家的国运将要兴盛,而成汤的气数应当消尽,而正好又赶上神仙遇到杀运,所以才命他门下老子、原始和通天三位弟子共立“封神榜”,用以观查门下众仙的根行浅深,或成仙,或成神,以达到各成其品的目的。当然鸿钧老祖没有提及昊天上帝让仙首十二称臣之事。这里可以看出“封神”一事是鸿钧老祖和三位门徒事先安排好的,只是中间由于通天教主自己背弃盟言,不能够为他门下众多仙人解脱,才酿成截教碧游门人的一场惨祸。至于通天教主为何要背弃盟言,显然是因为他不能容忍自己的门徒继续遭受杀戮,所以才亲自参与进这场争斗的。本来“封神榜”上只有三百六十五位正神,按理说只要凑够三百六十五位正神的数目“封神”的任务就完成了,阐、截两教的相争也就结束了,可是“万仙阵”中丧生的却何止三百六十五位仙人。当然“万仙阵”一事是在签押“封神榜”时是没有想到的,也是“天命”与“劫数”没有注定的,而是通天教主发起的。通天教主作为一教之主,并没有在阐教和截教相争的早期就参与进这场纷争,这与原始天尊截然不同,因为通天教主知道遭杀戮的之人在“封神榜”上早已注定。

本来阐教玉虚门下十二门徒犯戒与截教碧游门人毫无半点关系,可是最后却是截教碧游门人遭受重创,究其原因,无非是为了避免阐教玉虚门下仙首十二向昊天上帝称臣,以牺牲截教来保全阐教。为何“封神榜”上有名者多是截教碧游门人,为何要把截教门人作为牺牲的对象,这是因为截教碧游门下门徒众多,良莠不齐,即是丧失一些对道教一系的整体影响并不大。通天教主所摆的“万仙阵”将阐教和截教之间的争斗推向了高潮,通过“万仙阵”可以看出阐教玉虚门人和截教碧游门人之间的根器差距。面对“万仙阵”中的截教众仙,燃灯道人最先感慨截教门下人品众多,阐教不过屈指可数之人。黄龙真人也说截教门下“一意滥传,遍及匪类。”[1](P640)就连太上老君也感慨说“他教下就有这些门人!据我看来,总是不分品类,一概滥收。”[1](P640)可见通天教主在接纳门人时根本就不论根器的深浅,自然阐教碧游门下也就少有成仙了道之辈。由此可知截教碧游仙人的根器如何。甚至连截教门下的长耳定光仙也因看到阐教门人出生清正,截教碧游门人与阐教玉虚门人相比差异悬殊,也收起六魂旛离开了万仙阵。由此可知为何“封神榜”上为无一阐教玉虚门下犯戒之仙的缘故了。可以说阐教玉虚十二犯戒之仙才是道教一系的根基,如果这十二门徒被封为神,纳入儒教一系,受昊天上帝辖制,道教一系的阐教定将难以保全。

至此可以明确地说“封神”一事是由玉虚门人十二门徒犯杀戒,而昊天上帝正好又要命仙首十二称臣才引起的,至于“封神”的过程和结果却是由鸿钧老祖和其三位门徒一手策划好的。通过“封神”不但使玉虚门下十二犯戒门徒逃过被封为神的命运,而且也完成了鸿钧老祖依据门下众仙根行浅深,或是仙,或是神,各自成其品的目的。当然西方教也度化了参与这场争斗的有缘之客。可以说“封神”是各派系神仙之间关系的一次新确立。

《封神演义》中神仙的派系众多,并且各派系源流不一,互不统属,即使是同属于道教鸿钧一系的阐教和截教之间也存在差异。虽然各派系之间并无统属关系,但毫无疑问的是儒教一系在各派系中的影响力却是最大的,无论是商、周之争,还是阐、截教之斗,皆因儒教而起,也由儒教主导。“封神”只是各神仙派系之间关系的一场重新确定。“封神”的目的是避免玉虚门下十二犯戒门徒向昊天上帝称臣,可以说这才是阐教玉虚门人和截教碧游门人相争的真实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许仲琳:《封神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12月版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0843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