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10141字
摘 要
:“类型化”的文学是从通俗文学逐渐演变发展而来,与此同时,“类型化”的文学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完善。“类型化”的“类”与“型”及它的生产、传播、消费方式在新兴文化市场、网络媒体、数字传媒的推进下,俨然已经使诸多类型化的小说成为大众关注的文化消费时尚。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资本的参与、周转、循环使文学的生产传播语境、小说文本营造及阅读消费方式发生了质变。正是透过这些新的生产、传播、消费的进程,“类型化”的文学的文化逻辑也愈加清晰。关键词:类型化;通俗文学;生产;传播;消费
Abstract: “Typing” literary development gradually evolved from the popular literature, at the same time, ”typed” literature in adapt to market demand also in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perfect itself. “Typed” of “class” and “type” and its production, transmission and consumption patterns in emerging cultural market, network media, digital media, under the propulsion of peremptory has made a lot of typing novels become a public concern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fashion.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the participation, the turnover of capital, circulation of production spread contest of literature, novel test and reading consumption qualitative change happened. It is through these new production, transmission and consumption process, the cultural logical of “typed” literature is also increasingly clear.
Key words: Typing; Popular literature; Production; Transmission; Consumption
近现代文学的发展,使得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类型化”的文学以全新的文学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成为文学消费市场和舆论的新宠,引发了“类型化”的文学热潮,也引来了一系列的文学效应,如“类型小说”、“类型电视剧”、“类型电影”等都刺激着大众的眼球。在这一热潮中,对“类型化”的文学的文化逻辑的把握,也受到文学研究界的高度关注。
一、类型化之于通俗文学:自然选择与必然结果
时下,“类型化”的文学已经成为文学界的一朵奇葩,它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它以题材相同、受众群体相对固定的文学创作形式,涵盖了职场、言情、青春、校园、武侠、玄幻、侦探、悬疑、穿越等多个方面。“类型化”往往是“类”与“型”的融合,武侠中有穿越,历史中有推理,职场中有言情等。它是生态环保的,也是科技发展到今天,大众选择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之一。
“类型化”的文学,一般认为主要指类型小说,大致相当于以往的通俗文学、大众文学。“也有一些研究者抓住‘类型’二字做文章,上溯十多年甚至百年,从文学史中找出帝王将相、怪力乱神、才子佳人、抢到黑幕等小说类别,指出类型小说古已有之——这是广义上的考察。”[1]事实上,追根溯源,类型小说的产生是有一定的传统渊源的,它是通俗小说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何为通俗文学?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作了如此界说:“何为‘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换一句话说,所谓俗文学,句式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2](P6)。“通俗文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区别于古典时代的民间文学,是以现代市民为主体,以市场为传播机制的文学形式。”[3]通俗文学具有平民化,读者面广等特点,它的接受群体主要在市民阶层、农民阶层,这与读者的文化素质与审美趣味有很大关系。这样,中国的文学史就必然转向以俗文学为中心了。
一般来说,通俗文学是作为与纯文学相对应的一种文学形态来看待的。“从题材、内容划分,大体有四类,即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科幻小说和推理小说。”[4](P20)古代四大名著里的《三国演义》可谓历史型,《水浒传》可谓侠义型,《西游记》可谓神魔科幻型,《红楼梦》可谓世情型小说,可见,古代的通俗小说已经呈现多彩多姿的“类型”样式,各种“类型”的文学也以斐然成就铸就了通俗文学于明清之后的巅峰地位,并一直展示强大的生命力。
到二十世纪后期,通俗小说进入旺盛期,各种“类型小说”纷呈涌现。每种类型小说几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相似点:有一个巧妙、曲折的故事情节,故事中描写的事情大多不从现实着手,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纯粹的“主在娱心”的东西。也就是这个特点,却最适应现代市民的需要.所以在市场上出现了可观的消费浪潮。以金庸为代表的武侠系列“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为观众打造了视觉盛宴,也使武侠小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而琼瑶的言情系列如《还珠格格》等则是另一片场景,侠骨与柔情历来备受文人墨客的称道;卫斯理为代表的科幻小说以及以福尔摩斯为代表的推理小说,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在文化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量。
事实上,在1919年以前,以鸳鸯蝴蝶派的兴起为标志,通俗文学开始萌芽。当时充斥文坛的是大量刊载言情小说的《礼拜六》等杂志,而小说则以李涵秋的《广陵潮》、吴双热《孽冤镜》、徐枕亚的《玉梨魂》等广为流传。当然,不仅是言情小说,“狭邪小说”、“谴责小说”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中国1917 年文学革命后,新文学一定要在这样的庞然大物的包围中开辟自己的道路,抢占到属于自己的阵地。”[5](P89)其实,通俗文学在二十到三十年代处于一个全新的时期,现代的以都市市民、营业员、干部、部分青年学生为主体的通俗文学读者群的出现,加速了通俗文学的发展。与此同时,通俗文学不断向新文学和外国文学学习,逐渐提高了自身的水平,反过来由“俗”及“雅”。三十年代以后,虽然通俗文学在文体上主要还是继承了传统白话小说章回体的形式,但在技巧方面却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和探索。“尽管文学革命开始了,通俗文学的阵地却被新文学一次次炮轰,在广大的市民手头占据最多的依然是大众通俗文学,否则何有老舍所说的‘张恨水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6]四十年代的通俗文学依旧以市民的琐碎事情娱乐市民,它并没有被以战争为主题的文学狂澜所压倒。例如张爱玲写了大量的关于女性心理的小说,而无名氏则以新言情小说起家。
随着网络的普及,读者对通俗文学的题材类型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在“言情”“武侠”“科幻”“推理”这四大类上,而是又有了新的需求,于是“类型化”的文学呼之而出。
“类型化”的文学的产生是因应时代发展至一定水平,是通俗文学顺应现代转型的自然选择与必然结果。“类型化”的文学与通俗文学不尽相同,它的产生有自己新的定义,它与传统文学、通俗文学紧密相连,并且在通俗文学的原有题材类型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开拓。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他的作品受到了全球的关注,《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等既有家族小说的影子,又囊括了玄幻的元素,加之汪洋恣肆的语言,让平凡的文字有了不平凡的色彩和意义。到我们这一时代,“类型化”的“类”与“型”显然有更多不同的意味,无论从传播方式还是消费模式来看,“类型化”的文学都是通俗文学在一定文化条件、一定历史时期的新的转型。新出场的“类型化”之类型,既有与通俗文学的重叠和融合,又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如今传媒渠道的更新,“类型化”的文学从历史的发展轨迹中积淀出自身的变迁,它的传播、消费方式焕然一新,对大众思维及审美、文化意识形态有了很大影响。
二、类型化延续着通俗文学的现代传播
纵观一百多年来通俗文学的发展,它的传播不仅与当时的政治环境的变化有关,而且与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有关。首先,大量都市市民阶层的兴起,为现代通俗文学的生产与传播奠定了读者基础。经济的繁荣,使得一些像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大城市的休闲娱乐业得到发展,市民们的精神层面也需要得到相应的补充。这时,一部分文人会在报刊,杂志等上面连载自己的文章,或者撰写一系列符合市民趣味的小说,这无疑为通俗文学的传播创造了市场条件;其次,随着全国各地的学校纷纷建成,越来越多的庶民世子走入了学堂,专门从事写作的知识分子成批出现。而与此同时,学校教育制度的变化也促使了通俗作家队伍的形成。到了后来,更有一些受过新式教育的人如银行职员,医生等参与创作,通俗作家队伍日益壮大起来,这样,大量的通俗文学作品充斥了文坛市场,为其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次,最重要的是造纸术、印刷技术的进步等社会因素推动了现代通俗文学传播的繁荣。在80年代,金庸、琼瑶小说曾经一度风靡大陆,他们图书的出版数量几乎无法统计,盗版书的销行更是猖獗。大街小巷的书摊、报厅都充斥着金庸和琼瑶的小说,没有读过他们书的小青年甚至会被嘲笑。可见,印刷术的进步、出版社的发展让一批批的文学作家的作品被读者所追捧,所喜爱。
然而,即使通俗文学的传播通过纸质媒介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接受和欣赏,其带来的诸多不便也显而易见,尤其是纸质携带的不便对于酷爱读书但又懒散的读者来说着实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不仅如此,对于大多数平民百姓来说,解决温饱问题都让他们捉襟见肘,更何况去花费大量财力去购买一些书籍。尽管有些书生嗜书如命,但是迫于首先需要解决温饱,他们也不得不忍痛割爱。除此之外,通俗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一部分迎合大众读者的作品被一次次的出版发行,而另外一些不被大众读者看好的作品则长期在市场上搁置,造成了传播的两极分化。
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化带来的网络的发展正悄然走近人们的生活、学习中, 信息时代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让文学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文学的传播不再仅仅是通过纸质媒介,而是更多的通过网站媒介,让更多的读者随时随地汲取文学的精神养料。在这种形势下,“类型化”的文学产生了,它的产生及其传播正是通俗文学现代传播的延续。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科技发展让网络、手机成为文学创作、阅读的平台;市场的变动让资本介入到文学中来,市场因素成了文学创作、出版的风向标。当今社会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依赖网络、电子通讯及个人电脑客户端等高科技产品,拉近了“类型化”的文学与大众的距离,特别是文学网站的繁荣发展,成为“类型化”传播推广的加速器。中国最大的网络文学平台——盛大文学,它运营的原创文学网站包括红袖添香网、起点中文网、言情小说吧、潇湘书院、小说阅读网、榕树下六大原创文学网站以及悦读网、天方听书网。盛大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基因,而且与世界性写作同步,打造全新的文学产业链。这无疑让“类型化”的文学有了良好的发酵土壤并且能够迅速生根发芽。本文具体以起点中文网和红袖添香网来看网站媒介对“类型化”的文学传播方式的运作。
起点中文网是是国内最大的原创网络文学网站,它的作品内容类型多样,其中玄幻、武侠、都市、历史、军事、游戏、竞技、灵异、科幻等小说题材在国内有很大的影响力。不仅如此,起点还向各文化产业进军,通过与国内优秀的出版社、影视公司和网络游戏公司的合作,带动了其众多优秀作品成功改编成出版线下图书、影视剧、话剧及网络游戏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随着自有平台的高速增长,起点中文网积极拓展渠道,在互联网、手机终端方面开拓出了巨大的市场。并且,起点在数据管理和客户服务方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运营方式,其核心竞争力具体体现在它的商业运作上。另外,起点推行从网上免费阅读到付费阅读,再到网下的实体推荐出版,都为“类型化”的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让其传播更为快捷且势不可挡。
从另外一家全球领先的女性文学数字版权运营商红袖添香网站来看,它在版权运营、行业技术及数字内容方面,也保持着业内领先地位,其内容涵盖小说、散文、杂文、诗歌、剧本等题材的高品质创作,在职场、言情等类型方面有着巨大影响力。红袖添香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很隽永的意境,旧指书生学习时有年轻貌美的女子陪读,添香亦有着深层的文化底蕴。旗下签约作者唐欣恬的作品《裸婚》成为2010年度最受畅销的婚恋小说,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一般作品一万字以上就可以考虑上架,根据作品收藏和点击率决定。点击率超过5000次左右,收藏超过1000次,章节数在60章以上(惊悚悬疑要求更低一些),编辑会自动联系作者。比如收藏1000上架订阅300人左右,那就表明10人当中有3个人跟着看,当然热门的言情类小说收藏率更高。从作品评论推荐机制来看,如果作品优秀点击率高,且读者好评送鲜花多(恶评砸鸡蛋),网站根据作品欢迎程度会自动联系出版商包括电子出版和纸质出版等。如果作家能联系到知名评论家和新闻发言人那就更具有吸引力。从作者的奖励机制看,红袖2009年推出了“双强作品”“全家福”“三强作品”“终结者”及“拜金者”奖励金计划。从读者的阅读方式和平台及出版来看,读者可以有付费阅读和免费阅读相关章节,电子书还可以通过云中书城网站、手机等新型的媒介“悦读”。出版方式多样化既有电子出版又有传统纸质书籍的出版,这些都无疑为网站的商业资本循环运作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样的宣传效应,让与之相关的电视、电影界为之动容,纷纷合作让文学的形式更为多元化、多形式化。
“类型化”的文学的传播媒介多样化影响着创作和阅读的不同,在科技更为先进,市场更为自由,文化形态更加多元的促进下,其传播技术、审查制度、评论体系必将日臻成熟。80后女作家九夜茴,笔名取自一个关于背叛、惩戒与爱情的魔力神话故事,她笔下的青春小说《花开半夏》原名《弟弟,再爱我一次》主要讲述少年犯成长的故事,描绘出爱情的悲恸、命运的无常、人性的懦弱、法律的桎梏以及罪恶的救赎,在网络上点击累计超过一亿,感动了千万网友。之所以人气爆红是人们对于社会的压力、法理的沦陷、心里的痛苦、年华的错落及未来的灰暗无法衡量,每个人都想要幸福然而却伴随着人生悲剧。“青春和爱情都是美的,有些人很努力地想要幸福,也曾经幸福过,却没有能一直幸福下去。他们生如夏花,却花开半夏。这部小说打动读者的正是如主人公魏如风、夏如画那般纯爱故事,只是这个故事美得太过残忍,不禁令人感伤。”[7](P233)这部小说分别受到搜狐原创、新浪原创、腾讯读书、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天涯人文、时尚网、小说阅读网、晋江原创网、52NEOO新橙等网络支持。在获得强大反响后,纸质书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电子书除了在各大网站上可以阅读外,数字图书城云中书城也可以供读者阅读,手机、网络等平台让读者与作者随时随地交流,达到很好的互动。从作者润笔到网络上架获得超高人气再到出版商版纸质图书、作者签售,显然形成一道文化链。随着资本的加入,有制片人有意改编成电视剧、电影等,连环的宣传效应,观众可能因为视觉上的震撼而对这部小说更加青睐。这样“类型化”的文学的传播方式就经历了从传统走向华丽,正如蝴蝶蜕变一样,成为数字时代华丽的文化景观。
三、类型化迎合通俗文学的时尚消费需求
通俗文学以新兴的中产阶级为主要消费对象,这也是由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决定的。他们的选择、观点、态度往往决定着时代的主流文化走向,成为文学市场的风向标。市场只有遵循价值规律,不断满足大众需求,迎合他们的价值导向才能发展进步。对于商品来说,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生产者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而使用者让渡商品的价值获得使用价值,二者不可兼得。文学的的价值只有从读者那里获得好评才能发掘出来。通过之前的生产、传播,大众让文学进入了另一环节——消费。然而,通俗文学在市场商品流通的规律中显现出盲目性,这种现象容易导致文学品格的失落。通常来讲,通俗小说的作者都是以读者的消费需求来营造构建自己的文学思维的,从而满足一般读者寻求艺术消遣和精神刺激的心理需求。然而,这种做法只会导致作家忽视对民族的历史反思,忽视对人生、对人性、社会的深刻透视和体检。他们为了追求自己作品的一炮而红,而忽略了文化的积淀,使作品成为供读者消遣、游戏的玩伴。这样的话,越来越多的作品只是沉浸在市民阶级的情感生活中,内容也都拘泥于狭窄的生活空间。这些作品滑向了两性的自然主义描写,感官刺激取代了作家理性的思考。事实上,随着读者类型的增多,通俗文学在后来的发展中正逐步向受众群体相对固定的“类型化”的文学转变。
“类型化”的文学的受众群体相对固定,毋庸置疑,他们是消费的主体,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阅读不同的文学作品,“类型化”的文学也正是迎合了大众这一需求。不同领域、不同题材、不同风格让读者津津乐道,作家赋予作品深层的内涵与情感价值无疑引来良好的效应,消费产品也带给了不同媒体一定程度上的利益,也只有这样,文学商业生产、传播、消费链才能进行下去。“类型化”的文学发展到今天是不断迎合大众消费的结果,正因为它满足了当今社会大众审美需求和文化价值尺度,文本才得以在社会上生根发芽。在作品消费的过程中可谓令人欢喜令人忧,许多作家写作只是为了赚取稿酬,为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让作品失去了营养。无论妍媸、重在牟利的网站将五花八门的文章刊登出来,不置可否,有些难以入目。当然也有优秀作品显现,只是少之又少,这不仅降低了大众品味,也背离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新时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梦,个人的梦想不尽相同,作家有自己的文学梦,梦想应是高尚的,只有依稀存有希望,个人生命的精彩、文学的发展、社会的繁荣才指日可待。作为读者也样要提高自己的消费意识,我们有义务去选择优秀作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大众自己觉悟提高了,才能避免陷入类型的死循环。此外,各大媒体也应重视发布文学的质量,攫取效益的同时兼顾质量,社会也要加强对文学发展的监督制约,协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学之风。
“类型化”的文学形态的多样化决定着大众消费的多形式化。一部优秀的小说往往被改编成话剧、电视剧或电影等,读者不再拘泥于文本而是可以通过多媒体去感知文化记忆中的符号。九把刀的小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被拍成电影后引发观影狂潮,它给每个人特定的时空去寻找我们逝去的青春,或是苦涩或是伤痛或是指尖的幸福,让读者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纯真年代。同时小说的话语表达形式也受到大众模仿,网友纷纷晒出“那些年,我们一起去过的地方”、“那些年,我们一起经历的风雨”等等。同样受到好评的还有流潋紫的《后宫甄嬛传》被改编成电视剧,精炼的语言展示了中华古典文学的魅力,华丽的服饰彰显着朝代的繁华,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动人心弦,让“甄嬛体”爆红,也让后宫体裁的小说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其他的如《失恋33天》、《裸婚时代》则比较接地气,反应现实生活中男女爱情兼有金钱、权利、婚姻等主题。大众对文学的消费也渐渐跳出了单一的模式圈,他们不再只读文本,而是兼有电视剧、电影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影以更高姿态来呈现文本,如果说文本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那么3D或4D电影则能让观众身临其境,更好地融入角色。如获得奥斯卡电影奖的李安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可以说兼探险与奇幻为一体,在灾难题材成为一种时髦的前提下,同样体现出商业片的逻辑运作。套层结构的故事情节、宗教神秘力量的创作角度、虚实相间的手法,模糊了现实与虚幻的边界,让观众充满想象,在封闭性的空间调度中感受着瑰丽的视觉影像,发现着最初的自我,也明白了人类的欲望,既刺激又充满情感张力。它还让人们懂得了这个世界的另一种可能与真实,只是在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制约后变得理性。正如李安所说“我内心也住着野兽,它无时无刻不在咆哮,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四、类型化推动并扩大通俗文学的发展与影响
从文学发展史来看,每个时期的通俗文学都力图提供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行为规范。比如我国古代通俗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无不深刻的表现出当时社会的混乱与民情民意,同时也从一定政治经济、伦理关系中揭示了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行为守则。正是因为通俗文学在封建社会中显示了自己的思想锐气,所以它在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然而,通俗文学在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时候,因资本主义社会宣扬的人类的解放自由等思想与通俗文学标榜的三纲五常等封建思想相背,这样,通俗文学就失去了提供新的价值观和新的行为规范的优势。我认为,我国通俗文学的发展应加强趣味性、信息性、社会性以及文化性。也正是由于通俗文学在其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边缘化,所以,“类型化”的文学在大众的瞩目和推崇下应运而生。
“类型化”的文学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旺盛的生命力,它必将在文学领域中开启另一片新天地。随着科学、市场不断发展,“类型化”的形态、生产、传播及消费方式都会不断更新,可以说它是信息时代文学的开始,影响着文学的创作风格和文学趣味,作家根据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和写作视角,依据观众的喜好进行创作发散,并且与时俱进,寻找切合大众口味的路径。其次,“类型化”也影响着大众的审美文化意识,如每一类中都有固定的话语空间,侦探小说《神探狄仁杰》中“元芳,你怎么看”等叙事语言及“甄嬛体” 的走红,让观众纷纷效仿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可见其影响力。再次,“类型化”的发展也变更着文学评论界的批评方式和价值体系,多样化文学背后的文化意图及其文化效应越来越受到评论家们的重视。处于社会结构转型及文化结构变革时期,对文学格局的改写也提醒着我们注意其背后潜在的结构性力量。“文学批评也应以一种结构性的文化和社会视野,对其意义编码方式进行有效的解码,发现那些潜隐在娱乐和浅显背后的深层意图。”[8]这对当代文化的健康发展和文学的“类型化”实践都意义重大。
对于“类型化”的文学的发展及其影响我们应以动态的、历史的、全面的观点去审视和认知,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毕竟“类型化”的文学是从通俗文学发展而来,既要看到其广阔的发展前途,也要认知到它的弊端。比如它的创作群体往往缺乏高品质和文化品位,他们大都出于情感的发泄,很少能创作出既优秀又具有深度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往往不能代表新时代的文学高度也局限于金钱、娱乐的价值观。此外 “类型化”的文学的发展因受到市场的制约而陷入模式化的僵局,部分作家发表文章只是为了在网上赚取点击率,而出版商的出版质量也逐渐走低,加之资本在流转中的操控让文学产业链的形成愈加受到限制。它的前景也定会备受瞩目。
“类型化”的文学的文化逻辑,从生产、传播、消费方式及资本在过程中运作,加之市场对其文化效应的审视,使得它受到文学界更多的关注。在信息变革的时代,中国市场经济转轨深化的前夜,一些巨型企业不断崛起,而另外一些行业则走向消亡。“只有具有创意的产业才会在信息技术升级与体制变革的交错中幸存下来,并力图完成文化竞争中的弯道超车。”[9]可以说质疑和褒奖、空前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在新的文化格局中“类型化”的文学的文化逻辑已然清晰可见,并将在在文学发展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参考文献:
[1]陈彦瑾:《类型文学:热词背后的诉求与隐忧》,《出版广角》,2012年。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0141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