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与高中语文教学

 2023-12-21 08:36:56

论文总字数:7413字

摘 要

: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虽然小学语文教学和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具有相容性,情境教育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同样适用。

关键词:李吉林;情境教育;高中语文教学

Abstract: Li Jilin"s situated education theory is widely used in the context of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and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of language teaching in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 the textbooks of high school language for Jiangsu with compatibility, the situated education theory also applies to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Key words: Li Jilin,The situated education theory,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情境教育,是以反映论原理为基础,依据客观存在对儿童主观意识的作用进行的教育。而主观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物质世界正是借助具体真实的形象进入儿童的意识的。情境教学创造的情境,不同于一般的环境,而是一种人为的、有意识的、优化了的,对儿童发展有利的外部环境。在这种优化了的客观情境中,同时在教师有组织的言语的调动下,儿童的认知心理受到影响,并积极参与学习。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所提倡的是“从情与景、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辨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强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1】(P13-14)不难看出,情境教育是合理进步的。

情境教育以“情”为纽带,不同于一般情况下充满逻辑思维的理性教学,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了解教学认识的内在关系,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情境教学所创设的是‘美、趣、智’的学习情境,以及‘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使师生在主动与受动的角色扮演中,形成了良性推进的和谐关系。”【2】(P57)这对语文课堂有着很大的帮助。“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入汤中,才容易下咽、吸收;知识要融入情境中,才能显示活力和美感。事实证明,只有使教学认识中的两种把握方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说教学认识是一个完整的认识。”【3】李吉林老师所提倡的情境教育正是与知识的学习相辅相成,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4】(P1)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理论从审美教育着手,体现语文教学的教育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些“情境”是经过教师用心设计的,具有很明显的目的指向性,促进学生全面深入的发展。新课改提出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阶段又是学生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因此,她的这种教育方法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同样值得运用。以下是从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基本原理、主要特点、优化途径等角度进行说明。

一、基本模式

(一)符合“拓宽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模式

情境教育注重的是儿童成长的环境的优化,并强调学校是一个广阔的空间,一个开放的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拓展教育空间,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这一狭小的空间,要向外延伸。学校可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课外活动、主题单元活动、野外活动等拓宽教育空间,促进儿童身心素质发展,滋润儿童的心灵,从而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高中教学同样如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活动拓宽教育的空间,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最终获得教育的整体效益。

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的《江南的冬景》、必修二中的《荷塘月色》,都可以开展野外情境教育活动,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近大自然,去亲身体验江南的冬季之景,去感受月色下荷塘的美景。如此,拓宽了教育空间,超越了作品描写的情境本身,在丰富了课文蕴意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产生特定情境中对文章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强化了教育的整体效益。

(二)符合“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模式

情境教育,是通过灵活的学习情境和友好的人际情境,以情感为纽带,展开教学过程,来减小儿童和老师、儿童和同学、儿童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儿童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进入课文的学习,积极互动课堂的问答,最终促进自身的发展。这一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教师要以“情”为纽带,缩小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距离,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中的《听听那冷雨》,在教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活跃课堂气氛,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学这篇课文时,学生则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经历的雨景,和文中的冷雨做个对比,再跟随作者一起去听那冷雨,减小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同时,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交流对作品的理解,减小彼此之间的隔膜。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都逐步向最佳的情绪状态发展,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最终形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最佳情绪状态。

(三)符合“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模式

学生,是构成教学过程的要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根据这一情况,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理论提出,让儿童在已创设的情境中,扮演角色。扮演的角色除教材中的角色外,还可以扮演自己所向往的角色或贴近现实的角色。在角色的转换过程中,学生不自觉地投入表演情境之中,慢慢地进入角色,由一开始的“被动角色”转化为“主动角色”,自然而然地强化了自身的主体意识。

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中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在学习这篇小说时,学生可以选择扮演苏艾、琼珊或贝尔曼,通过自己的表演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到卑微者的伟大形象。又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中的《祝福》一文,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由选择角色,模拟当时的“我”与祥林嫂以及四叔、四嫂的对话场景,去感受祥林嫂勤劳善良却屡遭不幸的悲惨命运。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扮演文中的人物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在自我的表演过程中强化主体意识,获得自我的充分发展。

(四)符合“着眼实践创新,促进素质全面发展”模式

情境教育强调在寻求发展的道路上一定要先打好基础,首先要进行有序的系统的实践操作。高中课堂的语文教学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把握住当下,以具体的实践操作为基础,培养一种求新的精神、创造的愿望、求异的思维品质,让学生更深地体验到创新的快乐,提高自身的素质。

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中的《荷塘月色》,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中有关荷塘景色的描写,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动手描绘出荷塘的美景,提醒学生注意与文中的语句相对应,再由小组合作讨论选出优秀的作品大家共同欣赏。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动嘴朗读课文、动手绘画荷塘美景、小组自由讨论探究,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也培养了扎实的实践能力,为创新打下了基础,更好地体现了情境教育的有益模式。这样,学生在精心创设的具体实践操作情境中逐步进行创新,促进了高中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理

(一)与“暗示诱导原理”相照应

情境教育根据教育教学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依据儿童的个性发展特点,运用图片、音乐、语言等形式,或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结合实物来调动儿童的感官。儿童进入所创设的情境后,内心情绪逐渐被激起,成为一种无意识的心理倾向。他们会不自觉地参与进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内心的真实感想不断流露出来,从而引起对学习焦点变化的反应。这样通过暗示诱导来进行驱动,有助于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是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更好地展开的重要途径。

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中的《金岳霖先生》,文章开篇提到金岳霖先生是西南联大一位很有趣的教授,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并给学生一定的问题提示:为什么文章开篇说金岳霖先生很有趣?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再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中的《六国论》,开篇就提出了全文中心的论点,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找出文中论证中心论点的论据有哪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还要进行适当的教学拓展,交给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方法,从而做到课堂上提问的有利诱导,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驱动学生的潜在发展。

(二)与“情感驱动原理”相照应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驱动力’就是一种中介结构,它一端连结着形成驱动力的条件,另一端指向这些条件对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刺激是产生驱动力的重要源泉,情感就是刺激驱动力产生的核心因素之一。”【5】高中生是富有情感的,在客观环境作用下,学生很容易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对象,从而形成一种内驱力。

如语文教材必修四中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文,教师用PPT展示人物图画或者分角色扮演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来创设情境,渲染一定程度的氛围,使学生通过客观的情形获得一些感受,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要注意不断引导,使学生在对两位主人公的持续关注中激起相应的情感,然后在这种情感的刺激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将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入语文教学情境中。教师最终提出“人性善恶”这一永恒的话题,达到情境教育的情感驱动。

(三)与“心理场整合原理”相照应

教育教学情境是人为创设的,渗透着教育者的教育意图,它使儿童生活在一种富有教育内涵的、被优化了的生活空间里。教师、学生、教学情境三者紧密联系,不断形成一种心理场,这种心理场向多方面折射,教学便由此进入一种沸腾的状态,高中语文教学正需要这样一种沸腾的状态,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的《沁园春·长沙》一诗,教师先让学生结合自身积累,说说自己对诗歌作者毛泽东的生活年代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知人论世,导入课文创作的时代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仿佛也身处那个年代,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心理距离。再播放配乐朗诵,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由此产生强烈的情绪、切实的感受,促使学生产生顿悟,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改变自身的认知、心理结构,从而实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教育的理想境界 。

(四)与“角色转换原理”相照应

情境教育所创设的情境蕴含着创设者的教育意图,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角色,是结合教材特点的,这些角色能够使儿童再现文章的内容。儿童先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情境,挑选自己向往的角色并担任这一角色,接着儿童仔细阅读课文,去理解文章中的人物特点,体会所选择的角色,然后进行表演,让儿童带着自己的理解进入角色,儿童最终与角色相融合,产生顿悟。在这过程中,儿童的主体意识逐步形成、强化。这一改“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符合新课改对高中教学的要求。

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中的《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通过对环境的描述带领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再由学生自愿担任各个人物角色,分配好角色后,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感受人物的特点,去理解所担任的角色,然后给学生表演的空间,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自然产生一定的顿悟。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身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对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有着借鉴意义。

三、主要特点

(一)依靠“形真”

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的《想北平》中北平的房子、花草;必修二中的《阿房宫赋》中阿房宫的外形、宫内的生活;必修二中的《神的一滴》中瓦尔登湖的林木、湖水等,这些景物都是具体的,实实在在存在于大自然或现实生活之中的,均体现了“形真”的特点,它们以鲜明的形象强化了学生感知教材的真切感。

(二)体会“情切”

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的《相信未来》所流露的努力奋斗的坚定信念;必修一中的《我心归去》所表达的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必修三中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所抒发的对祖国山河大地的热爱之情等,这些课文的一字一句中都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都是以真切的感情调动学生参与认识活动的主动性。

(三)把握“意远”

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中的《祖国山川颂》,这篇课文通过对祖国土地的叙写、祖国语言的赞美、祖国季节的描绘等,极力地表现了祖国大地的神奇之处,很自然地引发了学生对祖国河山的赞叹之情与敬仰之情,这便是通过广远的意境来激发学生拓展课文的想象力,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主旨。

(四)体悟“理蕴”

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的《今生今世的证据》,这篇课文的语言看似平凡朴实,真正体会起来却深沉诗意。文中最后一句话看似简单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只有用心细细地去体悟,才能明白其中的蕴意。最后一句话中的“家园”指的并不是表面意义上的物质家园,而是指人的精神依托,是精神层面上的。可见,通过体悟课文语句中的意蕴,才能更准确地把握高中语文教材中课文的主旨。

四、优化途径

(一)借助生活,呈现情境

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中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这篇小说是想向学生展示人性的善恶,表现出什么是真正的人性美。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班级同学自由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借助“生活展现情境”,以周围的现实世界为源泉展开讨论。这样,学生一方面通过对比身边的“美”与“丑”,用生活中的道理展现特定的情景;一方面再结合文中对主人公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的描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从而揭示出小说作者最终想要表达的教育意义。

(二)应用实物,演示情境

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中的《听听那冷雨》,非常适合借助真实的雨景来演示情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走近大自然去体会雨带来的听觉上的美感,去感受雨带来的触觉上的美感,拓宽文章的意境,丰富课文的内涵,揭示出文章通过听雨所要表达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使学生领会课文深远的意义,同时加深个人的情感体验。

(三)放映图画,再现情境

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中的《阿房宫赋》,这是一篇文言文,而高中文言文由于文本本身难度较大、学生重视程度较低,一直让学生望而却步。教师课前可搜集一些关于阿房宫的图片介绍,挑选其中精彩的图片适时与学生分享,以图画表现别样的阿房宫,让学生在课文导入的时候就有更为真切地感受,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破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学生自然能更好地体会文中阿房宫的外形结构,从而为更好地理解下文做铺垫。

(四)结合音乐,渲染情境

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的《我心归去》,写的是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若在开始导入时播放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学生会很快地进入预期的情境。又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中的《荷塘月色》,课堂开始的时候可以播放同名歌曲《荷塘月色》,会唱的同学可以一起跟着唱,这样结合音乐的渲染效果,学生能很快进入所创设的氛围中,整堂课也将会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结束。

(五)组织表演,体会情境

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中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林黛玉进贾府》,都很适合演绎。上课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自由选择扮演文章中的人物角色,通过琼珊、贝尔曼、林黛玉、贾宝玉等人物,借助课堂表演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小说的情境,把握人物的个性化心理,理解人物所特有的性格特征。

(六)通过语言,描绘情境

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中的《听听那冷雨》一文,教师通过语言的描述,同时结合直观的手段,如通过投影放映有关雨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冷雨之美,很容易诱导学生进入对作者内心世界的感悟中。“当教师通过语言描绘与直观手段相结合,再现作者创作时的那一种境界,并引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时,学生便会产生与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相似的或相一致的情感体验,并由此而展开联想与想象。”【6】(P331)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高中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课文。

五、结语

由此可见,不管是从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考虑,还是从情境教育的基本原理考虑;不管是从情境教育的主要特点考虑,还是从情境教育的优化途径考虑,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都是顺应高中语文教学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体现出宝贵的价值。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可以把学生带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指导其观察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启迪他们进行合理想象,同时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实践性,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审美感悟力。而高中语文课程意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从这点看,这种教育理论也是非常符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理念的,与高中语文教学紧密相连。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具有很好的优化课堂教学的功能,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她的这种教育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中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高中语文教师如能结合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运用实物、语言、图片等拓宽教育空间,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缩小学生与教师、教材之间的心理距离,努力地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也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结出丰盛的果实。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7413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