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9469字
摘 要
:孙悟空一直都是《西游记》中贯穿中心的人物,也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在我们印象中,孙悟空一直都在追求自由,渴望平等,为了自己的使命不断去努力。同时他敢于和统治阶级作斗争,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有勇有谋的智慧都在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但是,随着研究的发现,不难看出,被压五百年以后的孙悟空有了很多变化,比如:不辨是非、认敌为友等等。孙悟空的思想意义与当时的社会到底存在怎样一个关系?关键词:西游记;孙悟空;人物形象;思想意义。
Abstract: Sun Wukong has always been the "runs through the center of journey to the west" in the figures, is our hero. In our impression, Sun Wukong has been in the pursuit of freedom, for equality, for their mission to continue to work hard. At the same time he dare and the ruling class struggle,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attitude and bold and crafty wisdom can affect our generations. However, with the research findings, it is not difficult to see, is pressed five hundred years later Sun Wukong had a lot of changes, such as: who is, take the enemy for friend and so on. Sun Wukong"s ideological significance and social exactly how the existence of a relationship?
Key words: Journey to the West; Sun Wukong; character; ideological significance.
“孙悟空形象的特点是亦真亦幻,幻中寓真.这个形象的创造深深地植根于社会历史生活和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他的"强者为尊"和追求自由的思想性格与明代中后期进步的社会思潮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1]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住着一个英雄。他勇敢坚强、锄强扶弱、乐观向上,他便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大徒儿——孙悟空。在我们印象中,孙悟空一生都在追求自由、渴望平等。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一直在努力奋斗着。他敢于和统治阶级作斗争,那七十二般变化以及有勇有谋的智慧是我们儿时最向往的梦。然而,随着年纪的增长,见识的加深,仔细推敲《西游记》里的种种因果循环,不难发现,孙悟空似乎还有不一样的一面,如:不辨是非、认敌为友等等。 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又与当时的社会有着怎样的紧密联系?
一 孙悟空形象的产生和发展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名气的妖怪,孙悟空的原型可能是一个真实人物。唐玄奘的传记中说,唐贞观元年1627年,玄奘去印度取经,在去玉门关的途中和侍从离散了,正在苦恼之时,遇到了一个胡人,名叫石槃陀。此人身材高大,体格健硕。他敬重玄奘为师,找来一匹马让玄奘骑。但是到了晚上,石槃陀悄悄拔刀,想要杀死玄奘。玄奘起身念诵经文,石槃陀才悬崖勒马,不再起杀意。但是,石槃陀常年在关外生活,他知道要度过一个怎样艰苦的过程才能到达目的。最终,情感战胜了理智。对未来的恐惧战胜了他对玄奘的敬重之情。第二天一早,他便与玄奘告别。这个情节和原著《西游记》中唐僧和孙悟空相遇伊始,孙悟空拜师找马,临阵退缩、不告而别,后来又要杀死唐僧却又惧怕紧箍咒的过程很相似。更有学者认为,石槃陀这个“胡僧”是被讹传成“猢狲”。而在佛经当中又有猿猴听高僧说法之后得道的故事,因此,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演变,到了后世就变成了石猴孙悟空。
后来,经过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故事情节有了新的想法。至南宋,玄奘取经的传奇经历成了流行一时的故事,出了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在这里面,出现了最原始的孙悟空前身——“猴行者”。此猴自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活了两万八千岁。他有胆有识,一路上降妖除魔,杀白虎精、困九馗龙、收降深沙神,更相似的是,他也曾经偷过天庭的蟠桃。可是,他却是一副白衣秀士文质彬彬的模样。他还喜欢吟诗作对,这个和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差距非产大。这位白衣秀才也会一些法术,降服了一些妖魔鬼怪,送唐三藏平安到达天竺。但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内容平铺直叙,没多大意思。后来,随着时间漫长的演变,慢慢的,人们改变了猴行者的形象。过分夸张他的神通广大,编的故事情节也更加离奇。
元代明初,杂剧《西游记》开始广为流传,里面的孙悟空和后来的孙悟空相差无几。他一出场就去偷王母的仙桃,在被李天王追捕的时候还自信洋洋的对李天王说:“九天难捕我,十万总魔君”。他还自称为“齐天大圣”。又如在《西游记杂剧》里,当黑猪妖拐走裴太公的女儿时,他便自告奋勇的去捉拿黑猪妖,轻而易举的就把裴女救回。但是这个孙悟空缺点也有很多,并且十分好色,专门劫他人妻子,还喜欢爱吃人肉等等。
二 初期的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分析
《西游记》全书一百回,约七十万字,可以说是一篇鸿篇巨制,它讲述了师徒四人为了西行取经,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一路上是斩妖除怪,险象环生,最后取得真经的故事。《西游记》是志怪小说,却又表达了作者的一定的社会看法和个人理想,抨击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人心的不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即经济虽然繁荣,但是政治日渐败坏,百姓生活困苦。人们渴望有一个像孙悟空一样的英雄去就他们于水火之中。就像鲁迅先生所说:“作者虽儒生,此书则实出于游戏,亦非语道”[2](P115)。其所蕴含的意义不只表面。
前七回,孙悟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美猴王,他蔑视一切神权,他从石头里蹦出来就一直在追求平等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和各路神仙斗法也只是为了得到天庭的认可。换句话说,孙悟空并不是多在意上层社会的生活,至始至终,似乎他只是为了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可是这注定是一条艰险的道途,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小人物妄想爬到上层社会,这个过程有多曲折有多困难,我们可想而知。对于古人或是我们现代人,社会就像是等级森严的金字塔一般,下级对上级谄媚和绝对的服务,上级对下级轻则怠慢,重则颐指气使。而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一样,就好似一座爬满猴子的巨山:向下看,笑脸汪洋。像上看,红屁股满天。现实的令人颤抖。
孙悟空无父无母,出生便与山水为伴,后来因为有胆量进入水帘洞而成为一众猴子的大王。好日子过的久了,便升起生命的无常的感叹。而孙悟空“猴生”的奋斗历程的开始应该是从感悟生命的无常开始。在第一回中,他和同伴过着自在的生活,却有感“以无常无虑”,“忽然忧恼,堕下泪来”。这一次的哭泣让他明白天大地大,仍然还有克制自己的东西,难以过上真正的自在生活。为了学习本领,他进入人类社会,学人礼、晓人话。在人间历练二十多年以后,从菩提祖师那里,学得七十二般变化、一去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以后还在斗争的道路中练就了一双能看破一切伪装的火眼金睛和一副刀枪不入的钢筋铁骨。这不仅得益于祖师对他的敦敦教诲,更是因为孙悟空天赋异禀、好学、肯学。而当祖师要他离去的时候,他也堕下泪了。不舍的泪水,让此时的孙悟空俨然有了人性。祖师让他以后有难也别告诉别人自己的名号,想着后来孙悟空受尽磨难,也没有关于说出菩提祖师的一个字,确实是一个伟丈夫。
前七回的孙悟空,个性鲜明、有胆有识。闯龙宫、夺取定海神针;闹阴司,撕毁生死薄;而当他蟠桃会搅局糊弄完毕之后便溜之大吉,回到花果山照样吃香的喝辣的。当他被九曜星历数十宗罪之时,他如是回答:“这几桩事,实有!实有!但如今你怎么?”。好一个大圣,如此刁蛮,却还刁蛮的理直气壮!其实,在我看来,孙悟空和后面的各色妖怪没多大区别,孙悟空现在所做的事情其实也是为了能够长生不老,从而离自己的目标更进一步。而那些妖怪也是为了达到自己的长生目的而去想方设法的吃唐僧肉。两者在这个角度,实属一类,只是那些妖怪学艺不精,打不过孙悟空罢了。
个性张扬,是孙悟空的一个鲜明特点,这个特点造就了他只愿当大官不愿当小官。但是由于他实在没什么社会经验,天庭也实在不缺什么人手,便让他做了最小的官——替玉帝养马的弼马温。刚开始,他也每天十分开心的饲养天马,将那些马儿养的是肉肥膘满,自己也好不快活。直到某天偶然得知自己欢喜了半月的官职,竟然是小到无法说的官衔,于是,强烈的自尊心让他一下子愤怒了,脑子一热就冲出天庭,怒气冲冲的回到花果山,第二天便竖起了“齐天大圣”的旗号。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特点,孙悟空还铮铮铁骨,即使在被捉之后,被绑在降妖柱上,刀砍斧剁、枪刺剑刳、穿琵琶骨、扔进八卦炉……他眉毛皱都不皱一下,甚至于打破炼丹炉以后,又大闹天庭了一场,打得“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大天王无影无踪。”也不罢休。后来,玉帝实在没办法,只好把如来请来,才算是捉住他。
其次,孙悟空高傲自尊,蔑视神权、君权。孙悟空对神权的蔑视似乎是与生俱来、不可更改的。他刚从石头蹦出来就“目运两道金光,射冲头府”,惊动了玉帝。后来在花果山自立为王,去天宫见玉帝,傲慢地称玉帝为“老倌儿”。而“太白金星等天神不等宣召,直至御前,朝上礼拜。悟空挺身在旁,且不朝礼”。后来,狮驼山上有三个妖怪捉住唐僧,孙悟空去西天如来那里求救,他大胆讽刺如来说:“如来!我听见有人讲说,那妖精与你有亲哩。”也不管如来生不生气,又说到:“你还是妖精的外甥哩。”这话说的何等自信!唯我独尊的霸气就算被压五百年以后还是他的特色。在后面的九十三回里,孙悟空常常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教训或是嘲讽君主,好似自己比帝王地位高百倍千倍。当有的国王向自己求救时,叫自己老爷,孙悟空很坦然的接受了。吴承恩先生描写这些君主并没有什么特殊化,他们和中土的封建君主没什么两样。他漠视皇权,才会对君王态度傲慢。孙悟空酷爱自由不愿意受约束,敢于对皇权、君权蔑视,这是孙悟空身上的一个鲜明的特点。
“《西游记》通过孙悟空这一形象的人生历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生命成长过程和生命的意义。童年的孙悟空生活在世俗之外的净土之上,他活泼开朗、顽皮可爱;青春期身体和人格开始发育和成熟,原始的野性和赤裸的欲望像潮水一般涌现而出,面对这种足以毁灭一切的生命力量,吴承恩让我们看到了生命最恣意的绽放和随之而来的沉重。”[3]前期的孙悟空身上所具有的品德让我们眼前一亮,因为他身上有太多我们喜欢的地方。
三 后期的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分析
如来压制孙悟空于五行山五百年后,经观音点化,孙悟空随唐僧去西天取经。在取经的路上,他总是斗志昂扬,斩妖除怪,敢打敢拼,洗尽一切恶势力。他坚强自信、舍己为人、活泼开朗、敢于跟恶势力叫板。一路上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事业,一直在勇敢奋斗着。在取经路上,遇到的妖怪并不都是阻挠取经的,但是只要妖怪有害于人,孙悟空就主动去铲除。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陀罗庄的老人请求孙悟空捉妖精,他对老人行了个礼,说到:“承照顾了”。猪八戒便取笑他:“你看他惹火,听见说拿妖怪,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预先就唱个喏。”
孙悟空的形象除了以上特点,还具有打抱不平、锄强扶弱等江湖好汉的特点。他斩妖除魔不仅是为了保护唐僧取经,完成使命,更是为民除害。吴承恩先生通过书中人物之口,一再指出孙悟空做事是“专救人间灾害”。例如,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灭火焰山的火,除了是为了让师徒四人通过,也是为了使百姓能“依时收种”,这个地方以后能风调雨顺、“五谷养生”。故他专门问罗刹女:“如何使除根?”并且“使尽筋力”,连扇七七四十九扇,永远断绝祸根。当然,他的这种除恶务尽、嫉恶如仇的优良品质,毫无疑问,跟前七回大闹三界的思想性格是前后一致的。
但是,要指出的是,这个时候的孙悟空的缺点也暴露无遗。比如:爱好虚名,自命清高等弱点。这样的例子在书中随处可见。比如,在第十五回中,敖闰龙王玉龙三太子把唐僧的白马吃掉了,把孙悟空惹急了,孙悟空与他大打出手,后经观音调解。龙子不满道:孙悟空不叫唐僧名号,他怎么知道那猴子是谁?观音说道:“那猴头,专倚自强,那肯称赞他人?”。从这里可以看出,孙悟空有点自命清高。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又如在七十二回中,师徒四人途径盘丝岭,遇到七个蜘蛛精,捉住唐僧,孙悟空本可以一棍子打死蜘蛛精,除掉祸害。但是他的封建思想在作祟,他认为好男不跟女斗,随便打杀几个毛丫头,会低了他的“名头”,导致后来险些遭了她们的毒手。
但这些都是性格上必然的小缺点,正所谓“人非圣人,孰能无过。”但是,在后面九十三回里的孙悟空却给人另一种样貌的孙悟空。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又塑造了另一种什么样子的孙悟空。
首先,《西游记》在后期把孙悟空是塑造成一个屈服权势,甘为前驱的一个人。这种例子也很多,比如在第八回里,菩萨和木叉去五行山点化孙悟空,他道:“我已经知悔了!但愿大慈悲指条门路,情愿修行。”语气是何等卑微,但是让我心酸的却是他被压在山下的惨样,“头上堆苔藓,耳中生憵萝。鬓边少发多青草,颔下无须有绿莎。眉间土,鼻凹泥,十分狼狈。”。这样的他哪里还有当时大闹天宫那勇猛厉害的样子?真真让人心生怜悯之情。只能不住摇头叹息,感叹万事皆空,因果不空。
还有,在第十四回中,骑着白马的唐僧路过五行山,孙悟空得知唐僧就是取经人,苦苦哀求道:“我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只因犯了诳上之罪,被佛祖压于此处……我愿保你取经,与你做个徒弟。”语气何等的卑微,时间确是太久,久到已把他的狂妄都磨灭的消失殆尽……后来,他杀了几个要来夺财的强盗,被唐僧呵斥了几句便心存怒气,作势要打死唐僧。唐僧念起菩萨教的紧箍咒,疼的死去活来。在盛怒之下,他生气的要找南海观音算账,却又因为唐僧说就是她传授的而吓得孙悟空不敢去了。可他实在是痛的没办法了,只好无可奈何的求道:“师父!这是她奈何我的法儿,教我随你西去,我也不惹她,你也莫当常言,只管念诵,我愿保你,再无退悔之意了。”确确实实,此后的孙悟空,对唐僧再没有二心,绝对是死心塌地,并且师志如己志,把西进取经当成自己此生的使命。
除了上述,在以后遇到与众神有关的妖精,孙悟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敢得罪这些神佛,而是眼睁睁的看着这些神仙将妖怪带走,而那些神仙是否会处置这些妖怪,如何处置,就不得而知了。反倒是那些没有后台的妖怪被他的如意金箍棒给打死了。
甘为前驱的典型例子,莫过于在二十七回,三打白骨精一事。孙悟空为了唐僧的生命安全,打死了幻化成美女的白骨精,唐僧十分生气,让孙悟空离开自己的视线。行者道:“师父,我回去便也罢了只是不曾报你的恩哩。”唐僧道:“我与你有甚恩?”那大圣闻言,连忙跪下叩头道:“老孙因大闹天宫,致下了伤身之难,被我佛压在两界山,幸观音菩萨与我受了戒行,幸师父救脱我身,若不与你上西天,显得我知恩不报君子,万古千秋作骂名。”唐僧道:“既如此说,且饶你一次,再休无礼。如若仍前作恶,这咒语颠倒就念二十遍!”行者道:“三十遍也由你,只是我不打人。”但是,孙悟空还是不放心那个不肯放过唐僧的白骨精,终是打死了她。不仅如此,在之后的取经路上,就算孙悟空受了唐僧很多的紧箍咒和多次的驱赶,孙悟空都一如既往的甘为前驱,忠心为唐僧效犬马之劳。但是把整本《西游记》翻遍,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孙悟空,发现他被如来压到五行山以后,他的人生就开始朝着悲剧的方向发展。被压五行山对于酷爱自由、不愿受丁点委屈和拘束的孙悟空来说,失去自由,就相当于判他死刑。所以,谁给孙悟空自由,孙悟空便会视谁是他的再生父母。而这个伟大而又光荣的任务最终被唐僧完成了。所以,对于知恩图报、心地纯净的孙悟空来说,时刻念着唐僧的恩情,即使被驱赶数次,孙悟空都重新皈依。去西天取经,也成了他此生奋斗的唯一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孙悟空知恩报恩不忘初心。吴承恩先生通过悟空数次被驱赶的事例,不仅增了故事的趣味性,也给孙悟空这个形象添了许多的人性。
其次是大卖人情,后九十三回里的孙悟空,多少还是有大卖人情的嫌疑。如在第十七回,唐僧一行在取经途中,遇到黑熊怪,黑熊怪偷走唐僧的袈裟,孙悟空想尽了方法也难以拿回袈裟,大战数次也难以取回,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去找南海观音求助:(行者)慌忙拜道:“菩萨,乞恕弟子之罪,果是这般这等,但恨那怪物不肯与我袈裟,师父又要念那咒语,老孙忍不得头疼,故此来拜菩萨。望菩萨慈悲之心,助我去拿妖精,取衣西进也。”而当菩萨收服黑熊怪,孙悟空恨的牙痒痒的,作势要打死它,被观音阻止,理由则是洛珈山少一个山神,她要收黑熊怪做洛珈山后的守山大神。“诚然是个救苦菩萨,一灵不损”,而当菩萨临走时,孙悟空又说道:“深感菩萨原来,弟子还当回送回送。”以前,出谋划策拿住孙悟空的还是这菩萨,但是这时候的孙悟空则完全忘记了这段仇,哪还有半点大闹天宫那无法无天的样子,他当时大闹天宫的时候,何曾把谁放进眼里,可如今,却对这观音唯唯诺诺。这样子的例子不胜枚举,又比如,太上老君的两个童子——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被南海观音接到人界祸害唐僧,企图阻止唐僧一行西天取经。孙悟空斗智斗勇,拼死抵抗也没有打败他们两个,后来太上老君亲自来拿,孙悟空才知道缘由,但他也只是发一阵牢骚后说:“若不是老倌儿亲来,我决不与他,既是你这等说,拿去罢。”以前一直认为孙悟空是个大丈夫,可是越是细细研究,越是对他有些许失望。在《西游记》中,唐僧受妖怪的磨难的只有四十几处,在降妖除魔的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妖怪因天神说情被孙悟空饶恕,更令人可气的是,在面对这些说情者,他大多小心翼翼,不敢得罪。要么迫于神佛法力不敢违抗,自动卖人情,要么就是对于他们协助降妖表示感谢。却忘记了,正是这些神仙,自己才遇到那么多的麻烦事。但是像白骨精这样没有后台的人,她的下场就是死于棒下。孙悟空作为唐僧的头号保镖,为了护唐僧周全,吃尽了苦头,所以抓到这些妖精,他都是发自内心的想一棒子将他们打死,但是这些妖精的后台又臭又硬,他都得罪不起,所以只能唯唯诺诺的打着笑脸恭送。
再者,孙悟空不辨是非,认敌为友。从孙悟空大闹天宫开始,作为天庭里的头号公敌,在当时的天界,可以说天庭里的人都想杀了他。同样,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天庭里的神佛也都是他的敌人,可皈依佛门之后,身份和立场的转变,让他自然而然把这些神佛当成了自己的朋友,更甚者与他们的关系较大闹天宫之前更为亲密。尤其要指出的是,孙悟空和二郎神的关系,在大闹天宫之时,孙悟空曾经被二郎神君给捉住过,按理说,此等伤自尊的事情,孙悟空应该记几辈子的,可是在原著里,我们不难发现,孙悟空反对他是格外的感恩戴德:行者仔细观看,乃是二郎显圣,领着梅山六兄弟……行者道:“向蒙莫大之恩,未展斯须之报答,虽然脱难西行,未知功行何如,今因遇祭赛国,搭救僧灾,在此擒妖索宝。偶见兄长大驾,大胆请留一助,未审兄长自何而来,肯见爱否。”一生受不得气的孙悟空言语中充满了卑微和恭敬。孙悟空假如感谢如来和观音还情有可原,毕竟二人法力无边,也给了孙悟空一些利益,可是他对二郎神的这种谦卑的态度则显得匪夷所思。因为在此之前,二郎神没有给予他任何恩赐,何来“莫大之恩”而言?反而,他已经完全忘记在大闹天宫的时候,是二郎神将他抓住的。所以,通过此例可以得到结论,他已经完全丧失了原则,不辨是非、认敌为友。
最后,就是才能的巨大反差。吴承恩先生对孙悟空才能的描写有很多也很精彩。但是,在前七回和后九十三回里,才能差距实在是太大!前七回里,孙悟空大闹天宫,无论是哪吒、李天王、太上老君、还是玉帝都没有办法将他降服。但是后九十三回里,他的才能则逊色太多。我粗略算了算,跟孙悟空叫板对阵的妖怪一共有44个,但真正意义上被孙悟空凭自己本事降服的妖怪却只有7次。这个还是在猪八戒、沙和尚以及土地的帮助下完成的。令人哑然失笑的是,如果不是南海观音点化猪八戒,孙悟空也没有办法。还有其他例子,比如:红孩儿还南海观音驯服的、青牛是太上老君驯服的、蝎子精是昂宿星君驯服的、六耳猕猴是如来驯服的、九头虫是二郎神和眉山六兄弟驯服的、黄眉童子是东来佛祖驯服的、蜈蚣精是毗蓝菩萨驯服的、白鹿精是南极仙翁驯服的、老鼠精是李天王驯服的、就头狮子是太乙天尊驯服的、玉兔是太阴君驯服的等等。这样一看,孙悟空的才能较之前真是太逊色了。
四、角色的思想意义
“孙悟空具有新兴市民阶层的英雄好汉特点,大闹天宫是为了全面展示孙悟空的英雄品格,为其提供一个‘精彩的出场和出色的亮相’,西天取经则‘不妨可以说是英雄好汉的闯荡江湖’,同时‘崇高的历史使命感所唤起的精神力量使孙悟空成为不同寻常的英雄”[4](P27-51)。我赞成这个观点。
作者吴承恩先生曾经说过:“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传名鬼,时纪人间变异,亦有鉴戒寓焉。”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作品虽然看似鬼怪陆离,荒诞不经,作品里的
人物形象被高度理想化和浪漫化。但在一定程度下,也反映了在君主专制封建王朝中,底层人民与封建贵族的反抗以及人民与自然环境的斗争。
《西游记》正式诞生于没落的明代,君主专制得到加强,人民生活更加艰苦。统治阶级像榨汁机一样无情的压榨着劳苦民众的血汗。他们为了一己私欲,轻则羞辱他人,重则杀人多产,让本来就困苦的人民更加雪上加霜。人民群众在现实中找不到可以带他们远离这种痛苦的领导者,便把希望寄托于小说中,于是,孙悟空这个除暴安良的英雄出现了,而孙悟空在小说里的敢于抗争、不畏强暴的人物形象,正是人民所希望看到的。作者吴承恩先生通过对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影射出人民与统治阶级的斗争。而在取经过程中,孙悟空以顽强的生命力以及过人的智慧,战胜了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最终西天取经成功。取经的成功也反映出人民对于消除恶势力的美好愿望以及战胜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周先慎:《孙悟空形象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意蕴》,《东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9469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