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泡桐中异紫葳新甙自由基淸除能力及对pc12细胞氧化应激保护

 2024-01-11 08:57:38

论文总字数:16901字

摘 要

本研究探讨了异紫葳新甙II在不同体外实验中对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它在保护培养的白鼠PC12细胞免受过氧化氢引发的氧化应激和凋亡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浓度为0.1 mg/ml 时,异紫葳新甙II去除约80.75%的超氧自由基,浓度为8 mg/ml 时,抑制了22.07%的金属络合。此外,异紫葳新甙II在还原能力和阻止自由基引发的氧化性蛋白损伤方面显示出较强的能力。在过氧化氢氧化前,用异紫葳新甙II预处理的PC12细胞提高了细胞的活力,增强了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同时减少了细胞内活性氧的浓度水平。这些发现表明,异紫葳新甙II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抗氧化剂,并且应将它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进一步研究中。

关键词:毛泡桐,异紫葳新甙II ,PC12细胞,氧化应激,神经退行性疾病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explore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potential of Isocampneoside II in different in vitro systems and its protective role in hydrogen peroxide (H2O2)-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and apoptotic death in cultured rat pheochromocytoma (PC12) cells. The results showed ICD eliminated approximately 80.75% superoxide radical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0.1 mg/ml and inhibited metal chelating by 22.07% at 8 mg/ml. Additionally, ICD showed a strong ability on reducing power and provided protection against oxidative protein damage induced by hydroxyl radicals. Pretreatment of PC12 cells with ICD prior to H2O2 exposure elevated cell viability, enhanced activity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catalase, and decreased levels of malondialdehyde and intracellular ROS. Furthermore, ICD inhibited cell apoptosis and Bax/Bcl-2 ratio induced by H2O2. These findings suggested ICD may be considered as a potential antioxidant agent and should encourage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Key wordsPaulownia tomentosa (Thunb.)Steud,Isocampneoside II ,PC12 cells ,Oxidative stress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目录

1文献综述 4

1.1毛泡桐简介 4

1.2毛泡桐的药理功能 5

1.2.1抗菌作用 5

1.2.2消炎作用 5

1.2.3抗肿瘤作用 6

1.2.4杀虫作用及其他 6

1.3自由基 7

1.3.1自由基简介 7

1.3.2氧化应激及其伤害 7

1.3.3自由基清除 9

1.4 PC12细胞简介 9

2材料与方法 10

2.1试验材料 10

2.1.1试验试剂 10

2.1.2主要仪器设备 11

2.2试验方法 12

2.2.1 还原能力测定 12

2.2.2超氧自由基清除测定 12

2.2.3金属络合活性 12

2.2.4保护蛋白损伤实验 12

2.2.5细胞系和细胞培养 12

2.2.6 细胞活性测定 13

3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13

3.1数据分析 13

3.1.1 自由基清除活性和对抗蛋白质氧化的保护能力 13

3.1.2异紫葳新甙II对过氧化氢诱导的PC12细胞活性的影响15

4结论 17

5参考文献 18

1 文献综述

1.1 毛泡桐简介

毛泡桐为玄参科泡桐属多年生落叶乔木植物,该属共有7种,很早就已人工栽种,在我国分布于甘肃、陕西、辽宁、山东、江苏等地[1]。毛泡桐为不耐碱性植物,它的生长不仅对土壤质地要求严格,更对土壤肥力有要求适合生长日均温度在24-29度,能忍受-25度的低温,其生长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的含量[2]。毛泡桐的药用价值早在我国古代就有记载,其木质部、种子和果实均可入药[3]。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急性肠炎、菌痢和支气管肺炎[4-5]。毛泡桐是一种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宝贵药用资源。

30年代初,日本人泡桐属植物的化学成分有了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的研究于此时开始,并且他们也作了非常多研究工作。就在之后不久的1931年,日本学者Mamo Kazit21等宣布,他们从泡桐的树干和树叶首先分离得到一糖苷。紧接着40年代到60年代初他们又进入了对泡桐树干的木脂素的研究阶段。1959年,日本学者Kazutom Yoneichil61等宣布,他们分离鉴定了丁香苷,此后人们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泡桐属植物化学成分详细研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泡桐属植物中不断有新化合物被发现,这得益于各种层析分离方法及现代波谱技术的应用,而这些化合物中有许多被证明是具有生物活性的[6]

毛泡桐中主要有苯丙素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萜类,皂荚类化合物以及一些其他成分等。随着天然药物的流行,从植物中筛选天然,安全,高效,低毒的活性成分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毛泡桐中很多活性成分已经被开发成药,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其中本文重点研究苯丙素类化合物异紫葳新甙II在自由基清除以及氧化应激中的保护作用,为进一步开发神经保护类药物提供理论基础。苯丙素内化合物异紫葳新甙II是泡桐属树木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其分子式是C20H36O16,熔点为153-154 ºC,溶于甲醇,乙醇,它是一个差向异构体,其化学结构式如图1。近期研究表明,异紫葳新甙II拥有很大范围的生物活性,包括抑制醛糖还原酶,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和抗菌活性。然而,异紫葳新甙II是否能在神经元模型中展现抗氧化性的特性并对抗氧化性生物毒性,还没有得到全面地研究。本文中通过对培养的白鼠PC12细胞的研究,实验测定了异紫葳新甙II的抗氧化性活性以及评估了它在对抗过氧化氢引发的氧化应激时可能的保护效应。

图1 异紫葳新甙II化学结构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6901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