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楚简帛书看屈原的哲学思想

 2024-02-05 20:53:28

论文总字数:11660字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我国出土的郭店楚简中的《太一生水》通过讲述推论以“太一”为创生者,以“水”为媒介来阐释宇宙生成过程,文中在论述宇宙生成论的同时还通过“太一”与水相辅相成共同创生万物这个过程表现出了循环论与对立统一规律,这与《老子》的以宇宙生成论为基础,以“道”作为明确的哲学观念的哲学思想存在一定的联系。无论是《太一生水》还是《老子》,在这个宇宙生成的论辩过程显示出了早期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观。通过分析屈原的作品,本文以《天问》为例,在其“呵壁问天”的过程中,从宇宙本原问起通过设问和质疑的方式来看屈原宇宙生成的逻辑思维,以及其通过天道反映人道的哲学思想可以看出楚简帛书对他思想观念形成的影响之深。

关键词:道;太一生水;屈原;宇宙观;

Abstract: in twentieth Century 90 China unearthed in Guodian tai yi generate water "Tai yi generate water" by telling the inference of "tai yi" for the creation, with "water" as the media to explain the universe generation process, in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theory of cosmogony through "tai yi" and the creation of water supplement each other all this shows the law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s and the cycle theory, and the universe to “ lao zi” as the foundation, to "Tao" as a link between philosophy of the concept clear. Whether it is " Tai yi generate water " or "Lao zi", debate generated in the universe shows a simple materialist philosophy of early view.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Qu Yuan"s works, the "Tian wen" as an example, in the process of "blame God and fate", from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and asked questions by the way of logical thinking Qu Yuan questioned the universe, and the philosophy of heaven reflects humane can be seen Chu bamboo book on his ideology of the dee

Key words: Tao; Tai yi generate water; Qu Yuan; Universe

楚文化作为中国地域特色的典型,具有恢诡谲怪的特征,在这种文化的熏染之下产生了极具特点的哲学思想著作。帛书楚简作为楚文化的代表为当世分析先人的宇宙观与哲学理念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其中《老子》在书中明确提出“道”的哲学观念,详细的阐述了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在宇宙生成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以及这种宇宙生成论所蕴含的天道,并将这种天道与人道相结合,指导现实社会,以这种思想观念的为基础构筑了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哲学体系。

然而先秦时期人们普遍认为除了《老子》之外再无任何著作讨论宇宙观的问题,这种观点显然是不对的。随着考古的不断发展,以及学界对先秦的文学著作研究的不断深入,前人发现成书晚于《老子》的《太一生水》以及屈原的部分作品都充分的论述了有关于宇宙生成的哲学观念。

《太一生水》将宇宙的创生者定为“太一”,并从正反两个方向论述以“太一”为始以“水”为媒介参与宇宙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了万物的生存状态与法则,并与老子的规律循环论和对立统一论不谋而合。

作为楚大夫的屈原在他的《天问》、《九章》、《九歌》等篇目当中可以看出早期楚国人们对宇宙形成的观念。以《天问》为例,屈原开篇“呵壁问天”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来表达他对宇宙生成的论述,通过探究天道来索求人道,将天道与人道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脱离了自然主义而上升为哲学思辨的层次。

然而,对于楚简帛书中所表达出来的以宇宙生成为基础的哲学观点与屈原的哲学思想是否存在联系,前人对此较少深入研究,只是做过分别的阐述。针对此问题的存在,本文将从楚简帛书与屈原的宇宙观以及二者宇宙观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这两个方面来论述,求教方家学者。

一 楚简《老子》与帛书《老子》

郭店楚简的出土,不仅是考古工作的一个重大发现,也是对古代文学史的一次重要探索。楚简《老子》的出现使得国内外学者跃跃欲试,纷纷表现出极大的研究热情。与今本《老子》,马王堆帛书《老子》相比,楚简《老子》在行文结构以及文字上显然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界尚未有准确的定论,但是将其大体概括为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今本《老子》早有文字形式的存在,郭店《老子》只是摘抄了一些章节。另一种可能性是,郭店《老子》是从一组口传的文献中选录成编的,它们与后来的其他一些材料一起,被整理成为今本《老子》。”[1](138)但是,无论二者之间存在形式究竟有什么差别,它们在思想上的关联性是毋庸置疑的。

关于楚简与帛书的成书时代和作者,郭沂先生考察的结果是楚简《老子》的作者是与孔子同时期的老聃,而帛书《老子》则出自战国中期与秦献公同时期的太史儋。[2](26)帛书《老子》在内容上对楚简《老子》进行了纳入与改造。

《老子》文本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中,帛书与今本对楚楚简的语段和章句的补充和完善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同时对其中的一些思想也进行了发展。例如,二者在“智”“辩”“仁义”的观念。楚简的“绝智弃辩”到帛书中的“绝圣弃智”,其中“智”对于道家的思想观念来说有“智”就是有“心机”的表现,这对于社会的安定和谐是并不相称的。从《老子》的文本发展过程来看,由“智”到“圣”是认识上的渐进性和阶段性。再来看楚简中的“绝伪弃虑”与帛书中的“绝仁弃义”。早在春秋时期仁义道德观念的理论化不够成熟,认识上也没能够得到更好的提高。发展到战国时代,德与仁的自私性、虚伪性等不足之处便显露出来,因此把“绝伪弃虑”推入到“绝仁弃义”。“这不是从根本上否定仁义,而是反对仁义的诈伪,出发点仍是相同的”。[3](13)

当然,无论是楚简还是帛书,都清楚的提出“道”的哲学观念。楚简中关于道的观点,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以道为始比较详细的论述了宇宙的生成系统,并指出道高于一切,正所谓为“道法自然”。帛书则是在继承楚简的认识论的基础上,对道进行了补充与发展,并提出了自己对道的认识。例如认识论上的“道可道非恒道”以及对道的形态存在,宇宙中的地位等。因此,我们以楚简与帛书关于道的宇宙论为基础,来分析《老子》中道的宇宙生成论及其背后的思想内容。

楚简《老子》中最开始提出道这个含义是在第一篇第一章中:

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人法

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道是宇宙最开始也就是最早产生的,以道为开端,仅次于道产生的是天地,而除天地以外的其他宇宙万物是在道,天地之后产生的。在这段话中,道具有“寂寥”、“独立”、“不改”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它作为“天下母”的根本。老子认为道作为万物之母犹如谷神、玄牝,孕育生命,永不停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绵绵不存,用之不勤。”从老子所安排的宇宙体系中,万物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地位。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可以看出老子将道推到了并非等而下之的地位。道站在至高点,天高于地,地高于人,人高于世间万物。

然而道是如何创生宇宙万物的呢?这在今本《老子》中有明确的论述: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

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有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

其中不去,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本章在开篇论述的是道和德的关系。无人不知,老子《道德经》是由《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组成,传世本的《道德经》是《道经》在前,《德经》在后,这是一种编排。另外一种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高亨先生认为《德经》与《道经》的前后安排不是简单的版本问题,而是作者的思想意图在里面。道家对书中的宇宙论和本体论极为看中,同时又认为德从属于道,所以以《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属道家传本。对于另一种编排,陈鼓应先生认为这是道法家传本。因为当时道法家对书中的政治论与人生论十分看重,使得道开始向社会性靠拢,所以把《德经》放在前面。

虽然道是形而上的,恍恍惚惚,但是他并非不可预知,道在社会人生上的反映就是德,有精有信。同时德又是随着道的变化而变化,道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但是,此章的重点仍然是论道。这里说道在创生宇宙万物时是一种恍惚的状态,这种“惚恍恍惚”的状态所表述的是一种超越宇宙物质的“非物质态”,而且与精神和物质有密切相关所以恍惚的状态包括精神本原,“也可称原始基因”。[4](112)道作为宇宙万物创生的本原,那种创生时恍惚的状态存在着不可预测性和未知性。人在探求真理与未来的过程中,就是这种恍恍惚惚的状态,越是接近事物的本质越是无法控制。

道除了创生万物的功能之外还有作为宇宙循环的主体。《老子》的第六章:“反也者,道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和第三章:“万物方作,居以须复也。天道员员,各复其根。”清晰的说明了天道的循环运动。它们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

《老子》说:“道法自然。”道的本性源于自然,具有自然的特质。“从价值本体意义上是说道体‘性’自然,道体之自然是通过现实世界,人伦社会之存在状态表征出来”[5](213)也就是说老子想要通过研究宇宙的本原来发现人的产生的根本原因,并在这一过程中从宇宙观的角度来审视人生。道的本性是自然,人的本性在老子看来也是自然,自然是道与人的共同本性,自然是人与道的连接点,由自然想到人事,再由人事想到自然,这本身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而自然与人事可以说是老子天人之际的一种哲学观念。这种观念具有整体性,将宇宙万事万物都联系在一起,使宇宙这个整体得到和谐,有良好的运行秩序。

二 楚简《老子》与《太一生水》的联系

对于《太一生水》的具体创作时间仍然是一个迷。丁四新先生认为,根据郭店楚墓的下葬时间可知郭店楚简中的《太一生水》篇的抄写时间为公元前4世纪中后期,即战国中期偏晚。由此推算它的成文时间大约为战国中期,公元350年前后。在它的成文年代正是各个学派的传承时期,它在文中也可能或多或少的含有儒家,道家学派的思想。

《太一生水》是郭店楚简中一篇重要的道家文献。[6]但是出土的竹简上并没有明确标注出作者的名字,而学界普遍认同李学勤先生的观点认为是老子的学生关尹一派,郭沂先生也表示认同 ,并指出“因为关尹生活的年代与郭店楚简成书时代的下限实在太吻合了”。[2](534)作为道家的文献之一 ,有学者指出“《太一生水》最初可能是与《老子》丙组编为一卷。”[1](212-222)著作者究竟是谁,该文是否是《老子》中的一部分,本文暂且搁置不谈,只需明确的是《太一生水》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并与《老子》存在联系即可。

《太一生水》原文为: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 ,是以成地。天地复

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

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

辅也,成岁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 。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沧热者四

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

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又始,以已为

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已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

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为道也。

通过原文我们可知《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论中认为,“太一”是一切的起点,最开是由“太一”生出“水”,而后“水”又反过来辅助“太一”才形成“天”,再由“天”反辅“太一”以成“地”。以此为基础按照规律依次形成“神明”,“阴阳”,“四时”,“沧热”,“湿燥”,最后形成“岁”,以“岁”为终止。由此观之,文中所说的宇宙生成论是一个相对来说十分具体并且很有逻辑体系的理论。在这个理论中,“太一”是形成万物的根源,是世间一切事物的本原 。

根据竹简内容,可将其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则是顺序讲述宇宙生成过程,第二部分则是逆向推论进行说明,第三部分便是专门讨论什么是“太一”。所以从“太一生水”到“成岁而止”,并不是代表着以“太一”始至“岁”而终,而是表示一个循环的二分之一部分的结束。因为下文紧接着又以反方向阐述了“岁”的形成,进而又推导得出一切的事物为“太一”所生。而“太一”也并非实实在在的客体,而是一种形上的超越现实的存在,此时的“太一”便从这种客观的物质形态转而为哲学层面的概念。

“太一”作为创始者并没有直接的参与创生,而是通过生“水”,以“水”为媒介,与“水”共同参与创生。“太一”与“水”的相辅相成形成天,“天”又反过来辅助“太一”形成地,那么,“天”与“地”的形成都离不开“水”,由此可见“水”是它们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宇宙生成链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那么“水”是否可以作为单独的万物的本原,根据文中所诉显然是不可能的。“水”在这套宇宙生成论中的确很重要,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重要却来源于“太一”,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它所隐含的另一个哲学层面,在整体中可以存在特殊的个体,但是个体不能脱离于整体,单独存在,这样个体便失去了其在整体中的重要的意义。所以 ,“水”的重要是“太一”赋予的,它不能脱离于“太一”单独存在。

“水”与“太一”通过生成与反辅成天地,天地相辅成神明。那么这里的神明指的是什么呢 ?王博先生认为在这里,神明不是是人们通常所说并崇拜着的神明,而是两个分开来的概念,神是指太阳,明是指月亮。[1](212-222)这种观点来源于《庄子》:“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周易、说卦》说“幽赞于神明而生蓍”,汉代荀爽在作注的时候说过“神者在天,明者在地,神以夜光,明以昼照。”

依行文来看,天地生神明,“神”与“明”分别为太阳和月亮,所以有昼夜,因此神明得以生阴阳。而此后的“四时” 、“沧热”、“湿燥”则都与水有关了。“沧热”与“湿燥”的形成都是因为空气中水蒸气的多少而定的,通过它们与水的密切相关我们便得知“太一”为何先生“水”,而水在此文的宇宙论里所占据位置是如何的极其重要。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过“水”与老子思想是有关系的。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艾兰在《水之道与德之端》正一书中说到“在《老子》中,道的地位高于天,是第一原则。这里,道之象已经从水道引申到水及其种种特性本身。因此,描写道的语言,同样适合于水。”[7](137)也就是说,道德特性与水是相同的,將水赋予道的地位,可见在当时水已经从滋养万物的自然科学属性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

然而,“水”很早就作为万物的本原被哲人们所看待。《管子-水地》篇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者,故曰水具材”。可见当时水地位之高。老子也把水视为灵动神奇之物,他在《老子》第八章说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认为善的最高境界是水,水的性质可以与道相提并论。

水在先秦被认为是万物的本原,水赋予万物生命,是生命延续之所需。艾兰先生也说过中国古代哲学中许多最基本的概念都源于水的形象。《老子》第78章中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点明了水的特性,水虽然柔弱,但是它能根据外在的环境变幻自己的形体来适应,它不争于世,卑让恭顺反而有道性。

但是老子口中的道是否就是水,很显然性质相似不能够等同于两种物质是相同的,况且道本身具有形上学的概念,并不能于水等同,只能是说水有道的某种特性,可以看作是道下面的分支。按照这种逻辑分析,水是道的分支 ,水也是“太一”的所创生出来的,道是否就是“太一”呢?这个问题尚未有准切的定夺。虽然二者有相同的自然哲学性质,又但是细致的分析二者还是存有差异的,《老子》的道侧重于生万物,《太一生水》中的太一则是侧重“岁”的形成。[8](110)

道虽然不是“太一”,但是二者在宇宙循环上却同是各自的主体。《太一生水》通过以“太一”始至“岁”而止,相辅和反辅形成宇宙的各个层次,并存在于各个层次之中。在论证宇宙生成过程之后,再一次对“太一”进行了总结性的强调“以已为万物母”、“以已为万物经”,来说明“太一”与万物的关系---“太一”是万物的创生者。而“周而又始”和“一缺一盈”说的是万物的生灭盈缺是周而复始,无穷无尽的,这体现的是万物的生存的状态与法则。同是作为道家文献,这种宇宙生成的循环很显然是继承了老子的循环规律论,一个是“太一生水”到“成岁而止”,一个是“万物方作,居以须复也”。同时在个循环规律论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篇文本的早期的辩证法,即对立统一的规律。

有关于“太一”这个概念,在《太一生水》出土前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无论太一是作为神学上的太一神,还是占星学上的星座,都体现出这个概念的复杂性。在《太一生水》中,“太一”不再作为星座和神出现,而是作为宇宙生成的一个重要的客体,在这个过程中已经上升为哲学观念。太一与道同是作为关于最原始的客观事物的状态,在意义上有所重叠。上文我们说过,道与人的共同特性是自然,那么太一是否也有自然的这个特性呢?在上文分析“太一”参与创生的宇宙生成论上看,所创生的都是自然界真实存在的事物,由此可以得出,太一也具有与道同样的特性——自然。而与太一共同参与创生的水,作为一种自然的存在也可以论证“太一”具有自然的这个特性。

水作为“太一”创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说明在本质上它们之间具有相同的属性。水无论是在《太一生水》中还是在《老子》的“上善若水”中,都具有自然这种特性。《太一生水》中的水作为构成本原的一部分,创生出自然万物。而在古代,人们对于水的崇拜印证了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在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从水的特性出发,人们希望能像水一样,具备水的优点。由此可见,在《太一生水》中,“太一”和水所具有的特质同样能与人事联系在一起,这种天人关系极有可能也是受《老子》的思想影响。

三,屈原对简帛的继承与发展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1660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