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德育视阈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4-02-06 10:12:29

论文总字数:10751字

摘 要

:生活德育理念强调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在生活交往中促进学生个体的德性养成与发展。这为突破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困境,提升其效果指明了方向:在课程内容上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课程形式上回归学生的生活实践;在教学模式上关注交往。

关键词:生活德育;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

High School politics Teaching By Moral Vision of Life

Shen Ye Xin

(ZhengguanCollege,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Life moral education philosophy emphasize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ents" real life and promoting students" individual character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life activities. This is a breakthrough of the current plight of middle school politics teaching,which enhances the effect and point clear direction:strengthen students" humanistic care on the course content; return to the student life practice in the form of  curriculum ; Focus exchanges in teaching mode.

Keywords: Life Moral; senior politics lesson; Student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现象学家、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的观点,被许多教育学家奉为经典,后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水品,张华教授将这一观点引入我国德育工作之中,成为众多德育工作者的重要教学准则之一,以此达到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发展的目的。这一观点认为,生活是一切思想道德教育产生的源头和意义所在,因为有了生活,才会有对德育的要求,也就是说,生活是德育之本,即任何脱离生活的德育工作都是一种剥夺德育本质的行为,其结果只会丧失了德育的生命力。因此,在这一观点的指导下,我国教育部门提出以“生活德育”思想取代传统“知性德育”思想,以“学生思想发展为主体”取代“学生理性知识发展为主体”,以“社会实践教育”取代“课堂书本教育”的方法,提高德育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突出地位与水平,提高学生个人生活、社会实践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生活德育理念的内涵及其历史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我国教育工作者对于过去“机械式德育”进行了深入地批判与反思,并根据对我国传统德育理念以及西方先进德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我国教育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生活德育”的理念。所谓生活德育,是在传统德育理念的基础上,与之相对应的,对其知性进行批判而提出的德育理念。“现代德育由于其知性特质,在很大程度上是悬挂在空中破碎而又抽象的德育,这正是现代德育陷入困境的主要根源之一。”[1]据此我们提出生活德育论,即真实有效的德育必须从生活中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2]这是一种具有整体性、社会性、实践性、真实性、有效性的德育过程。它重视教学与社会关系的构建,强调互动与交往,不拘泥于抽象的知识,是对传统的知性德育的一次全面的超越,在我国教育界拥有十分中要的地位。

生活德育并不是一个新名词,中西方都早已有之。

(一)中国古代生活德育理念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对于道德教育有着深远的研究历史。由于文化繁荣,重视教育,因此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学者。他们在其大量的著作之间,多有呈现出早期的生活德育理念。

1.儒家先贤以礼为主的生活德育理念

儒家学派作为我国传统思想的代表,对于人的德育工作十分的重视。主要表现为对于礼的要求,孔子提倡“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将社会道德的教育控于生活中所展现出的礼的方面,通过要求个人在生活中尊礼守礼,间接的进行德育,如“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还重视生活礼仪活动对于个人道德形成的作用,主张通过祭祀活动,以缅怀神、先辈的方式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2.儒家学派的以小见大的生活德育理念

除了早期重视礼对于日常生活于道德形成所拥有的重要性,随着儒家学派的不断发展,儒家学派对于德育的工作不再仅限于传统的礼仪大道之上。开始注重通过生活小事对于德育的作用。《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启蒙读物中,提出生活习惯与德育之间的联系,《弟子规》中强调学生学习日常习惯的培养,就是希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对于道德的理念。朱熹认为一个人成才有德,需要从小开始培养,从最初的穿衣带帽,到说话走路,再到打扫盥洗,最终读书写字都应当了解透彻,以生活上的小事,从而达到“入于大贤君子之域”的目的。[3]这些学规承认了日常生活习惯对于道德塑造的突出作用,强调了在德育工作上“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理念。从一些日常小事做起,通过对生活好习惯量的积累,从而达到德育的效果。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教育家们对于德育思想的理念除了正常学校教育以外,大致可以分为:生活礼仪,祭祀习俗,生活影响,日常习惯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体现了生活对于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虽然这些教育理念只是停留在一种朴素直白的观念上,但对于我国现今生活德育理念的形成与实践具有一定的积极指导意义。

(二)西方生活德育理念的起源与发展

西方德育理念受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影响,从古代到近代具有鲜明的特点,从早期亚里士多德的城邦生活德育论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生活德育理论,中间夹杂着一部分神学德育理论,但就亚里士多德与西方资本主义生活德育理论,对于我国生活德育理论的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1.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教育理念,最大的进步在于他反对了他老师柏拉图为了维护奴隶制统治做出的客观环境否定教育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真实存在的,是客观的,是统一的,那么德育工作就不能离开人们的生活,即德育工作必须要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生活会对个人的道德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他提倡“逍遥游”式的教育,认为学生不应该在学校里死读书,应该多出去走走,在生活中得到教育。他经常会带上学生,一起走出城邦,在大自然中探讨学术,给予学生道德上面的教育,这一教育方式也成为当时重要的教育方式之一。

2.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德育论

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创造性的提出了“心灵白板说”。他认为在一出生的时候是没有道德方面的意识的,之所以如何的我们会有各种的道德理念,是由于我们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受到经验的影响,这种经验即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提出用生活榜样进行德育的教育模式。

爱尔维修作为法国著名的教育家,反对天赋理念,否定一切天赋对于个人的影响,在他看来,决定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原因只有生活环境与教育,认为一切恶与美皆是社会的产物,而且生活对于个人的影响甚至在教育之上。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对于学生而言,生活即是学习,与其通过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如给予学生良好的生活条件,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其应该遵守的道德,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自己社会道德的得失。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道德与社会实际的统一。

纵观东西方历史上的生活德育理念,我们不难看出,生活德育是希望通过合理的人际关系,使得德育工作生活化、日常化,让德育工作不在仅限于课堂,使之成为受教育者的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尽管受限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但在理念方面,双方对于生活德育理念无不推崇德育与生活的关系问题,讲究全方面的无所不入的德育方式,其日常化,普遍化,潜在化的教育方式,十分适应道德教育本身所蕴含的哲理。对现行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良好的启发。

二、我国生活德育理念的正式建立

我国生活德育理念的建立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由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正式提出。陶行知先生强调德育的过程是道德与行为的统一的过程,行为的正确与否优于道德的了解程度,要在生活中接受德育,在社会中了解知识。他提出了“没有生活的教育是死教育”,“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因而“与生活即教育有联带关系的就是社会即学校”。[4]他的名字陶行知也正是由此而来。根据他的教育理念,他提倡广大教育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育系统的开放,与生产紧密结合。陶行知以其丰富的办学经验,在当时寻找到了一条优秀的德育之路,引起当时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这种观点,希望通过使教育实践以教育主体(即学生)为出发点,让生活成为支柱,达到回归社会与自然的目的。这种强调社会对个人知识思想塑造具有重要影响的观点,成为一种十分具有价值的教育理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教育面临许多现实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在揭露许多不道德事件的同时,为我们的道德状况呈现出很多杂乱的阴影。尤其是不断被报道的食品安全、社会捐助问题,一次又一次的突破社会的道德底线,进而破坏了道德伦理的社会化。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存在着这么一批人,他们对于道德甚至法律失去了敬畏之心,严重影响到了道德和法律的地位。近几年的“彭宇案”、“小悦悦”等事件的报道使得社会陷入了道德缺失的尴尬局面,也使我国思想道德教育领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今日的高中生拥有广泛的信息来源,他们心智还不成熟,无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取向,容易形成错误的价值观。调查表明,总体上青少年的道德判断水平是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不同,高中生第一、研究生第二、初中生第三、本科生最低。[5]由此可见高中生正处于道德判断水平发展的关键年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这种现况,广大教育工作者展开了对现代道德教育理论以及道德教育活动的新一轮的探索,并且结合胡塞尔与陶行知等人的理念,提出了“回归生活世界”这一教育理念,开始了对教育过程中本身所存在的人文关怀展开细致的研究,并逐渐建立起我国现代生活德育的理念。

我国生活德育认为,一切的道德都是来自于生活,因此,德育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来自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杜威认为,道德具有普遍性,寓于社会与个体的各个发展结构过程之中,因此,对于任何事物而言,都可以从中发现道德,教师作为学生道德培养的引导者,需要有着从事物中发现道德的能力。杜威认为,学生的德育工作不能仅仅依靠机械式的思想教育,而是应该在丰富的日常学习和教学过程之中,寻求德育的因素。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各项事例来寻求德育工作的突破。使学生在合理的生活环境中受到应有的道德教育。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的中心。同样的道理,不以生活为中心的道德教育也是刻板的、毫无生机的死的教育。这就表明,作为德育最重要的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出发。

此外,德育工作本身应当存在于学生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由言到行的转化。杜威认为,人类记忆内部最深刻的认知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家人朋友交流所产生的,作为认知的一种,道德也只有在与他人发生接触,才能最后为受教育者所接。因此,道德教育就是要求学校能够为受教育者提供社会接触的机会,而作为判断是否是优秀的德育工作的前提,就是判断德育工作是否让学生真正走进他们的社会生活,通过社会生活对道德的实践,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了解什么是道德。德育工作的过程,不同于我们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对知识了解的过程,而是一个对生活实际进行实践的过程,道德的养成只有在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认知和考验。因此,德育工作离不开生活,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亦离不开生活,要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才能真正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

总之,生活德育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启示就是,必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在道德环境中学习道德、培养习惯,并最终达到美而善的生活。

三、我国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困境

作为最与高中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我国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承担着引导高中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系统的德育的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新思潮不断产生,新旧思想冲突激烈,都在积极寻求发展。这些新思潮为高中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丰富了高中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但其中也有一部分与社会主流道德思想意识产生了矛盾,削弱,甚至否定了主流思想。作为以培育社会主义建设继承者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必须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构建。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现今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并没有达到预计的高度,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成了许多学生并不喜爱的课程之一。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剥离了道德本身的价值

许多情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仅仅是一门对学生“道德的观念”培养的课程,而不是培养“道德观念”的课程,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普遍采用了强行灌输知识的方法,来确保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任务,却忽视了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所能够学到的,是一些对道德、行为时好时坏定义的观念与知识,这些观念是片面的,有缺陷的。或者说,这些所谓的道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我们法律的浓缩,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对于广大高中学生而言,课本上对于道德的束缚,是一种“道德的绑架”,是所谓的成年人对于自己的压制,其中所真正蕴含的哲学理念与文化内涵都已经在课程的编写过程中被剥离出来。究竟什么是道德的本质,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人性的光辉之处,大都被课本上空洞的文字所隔离开来。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一些文字符号,将道德本身所蕴含的意蕴容纳其中,让学生在这些道德符号面前感受到生活的沉淀与道德的智慧。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形式脱离了学生生活

我们知道,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育优秀的人才,德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个人优秀的道德素养,但是与其他科目不同的是,德育工作的成果很难实现,我国普遍采取考试的方式,来检验德育工作的成果。正如之前所说,书本的知识只是一个个文字符号,无法承载道德本身的价值,但为了能够获得一个好的成绩,学生必须被动的接受课程知识,老师们也不得已开始围绕课程知识,不断寻求加强学生记忆的教学方式。这种死记硬背的方式尤其在哲学领域中最为体现,学生匆匆学到了一些文字符号,老师像填鸭似的拼命灌输知识给学生,原本充满了奥秘的哲学智慧,成为了让无数的学生痛苦不堪的可怕知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变成了一种被接受者, 失去了教育本身应有的互动和自主性,忽视对真实生活的体验、对人文精神的探索,不利于学生今后的个性化发展。不仅如此,这样如同囫囵吞枣一样的教育方式,只能培养出应对考试的“考试机器”,却无法培育出真正的科研教育人员。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评价背离了学生发展

教学的评价作为检测教学活动成绩的重要手段,深刻地影响着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一切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在其他科目上而言,教学评价可以尽可能的表现出学生发展的情况,通过对学生科学知识的把握了解到学生能力的高低。然而在高中思想政治这一课程之中,科学知识的把握与能力的高低,并不能很好的反映学生在思想道德上的发展程度,我国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是围绕知识传承而展开的,很少去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造就了“唯分数论”的观点,忽视了学生作为社会人,德育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内化成他们自己的精神财富,帮助他们更好的进行社会活动,指导其在社会活动中更好发展自我。

四、生活德育视阈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具体措施

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开始实行“教育现代化”,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而这正式与把人作为目标和人物的思想政治教育相一致的,因此,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必将有更大的空间和舞台。[6]正是由于这些原因,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而生活德育理念强调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在生活交往中促进学生个体的德性养成与发展。这恰好为突破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困境,提升其效果指明了方向:

(一)在课程内容上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做学生的工作,因此要求教育研究者必须注重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探索,必须要把握学生作为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科学论断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思想的科学认识及其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南。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决定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人的本质的实践性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实践、注重实效。[7]因此,生活德育的实现便必须要回归于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作为人的本质的实践性与教育性。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由于广大教育学者都是成年人,作为社会的中心,成年人的价值取向与意识形态与高中学生总有出入。因此,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高中生并不能很好的获得自己的人文关怀,没有落实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书本上的知识,更多承载的是成人对于高中生的期待,而并不一定与高中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今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本身,是希望通过课程,为学生构建出一个教育工作者认可的社会道德,但这个所构建出来的社会道德是否与学生日常生活关联密切便不得而知。我们所要追求的道德教育,应该是与学生生活休戚相关的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个体对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有机统一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首先要建立在个体对于道德与生活实际的认可之上,如果个体的生活实际无法对道德产生认可感,否认个体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那么思想道德教育的手段再高明、内容再丰富也无济于事。因此,广大教育研究者应当注重学生对于道德与生活联系的渴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方法,认同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教材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发现身边的道德行为,在学生自我的反思中加强学生个人意识与社会意识的有机统一。[8]善于从学生生活中寻找与社会价值理念相符合的地方,保证学生在德育工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个人人格塑造的作用,培养学生面对新事物、新思潮的判断能力,自觉接受好的文化,好的事物,反对生活中腐朽落后的文化,拒绝符号式记忆,确立人本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二)在课程形式上回归学生的生活实践

这里的教师素质不是指教师的单单指教师的文化素质,也包括了教师的精神文明素质。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其能力水平的高低,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实现生活德育,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有着与众不同的要求,一位优秀的政治老师对于学生的德育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活德育并不仅仅是对于回归学生生活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对学生生活进行更好层次的把握和创新。

时代在进步,科技也在进步,当今的学生,拥有比过去学生更加广阔的信息获取渠道,因此,他们也会拥有无与伦比的见识,甚至在某些方面,老师的见闻也不一定比学生更加高明。生活德育是一种将道德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德育模式,与过去传统的德育模式相比,注重教师对生活材料的积累,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老师要注重对于信息的更新,一方面将注意力从过去的电视、报纸中,分一部分于身边事,寻找学生之间的“热点”,让学生在问题讨论过程中,有更加深入或不同的体会,使学生养成从自己身边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另一方面,要注重德育工作环境的转移,扩大教育的空间与时间,让德育工作不再仅仅局限于那短短的一节课堂之上,尤其是当今许多高中生都会面临寄宿的问题,使大多数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多于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高中教师在学生德育工作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新时期的高中生门要走出校门,走入社会,才能真正做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解读。

例如,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领悟文化的奥秘;组织学生观看时事新闻进行知识、时事的普及工作,让学生走上社会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保持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实现学生的社会价值,不与社会脱节,通过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及时了解社会,关注社会,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开辟专门的交流课程,让学生进行专门的辩论,对重要会议进行讲解,对权利与义务的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思想政治无处不在,生活中需要思想政治的理念,同时又在一系列活动过程中,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让思想政治课富有乐趣。

此外,虽然当代高中生受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与过去相比,视野、思维宽阔了许多,但就其个人而言,仍然处于个体世界观、价值观的发展阶段,在生活德育的过程中,对于社会事物认知还不完善,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充分的发挥其引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协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并不是让教师被动地跟着学生走,而是通过对于学生生活观察,进行积极的引导,做到对学生生活的改变,使学生对于自己生活进行提升,让学生养成利用道德指导生活的能力,让学生在劳动中享受生活,发现道德之美,体验道德情感。

(三)在教学模式上关注交往

与传统教育理念相比,生活德育既然强调了生活,那么其教育的方式必定离不开生活所特有的特征——交往。生活德育理念要求我们学会交往,从交往中实现对道德的实践。一次成功的交往最重要的是要找出交往双方之间的认可之处,即在生活德育的过程中,教育者的理念必须与受教育者的理念相一致。高中生虽然没有成熟的思想理念,但其价值观已经基本形成,我们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学生思想上的基本价值观,不能一味的以自身的价值取向去绑架学生的价值取向,要真正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沟通。这种在沟通的过程中,通过对受教育者所接触的文化、环境、网络、娱乐、舆论、制度、管理、服务等具有教育功能的非正式教育载体进行教育因素渗透从而进行教育的过程被称之为“隐性的教育”。[9]隐性施教,是相对于显性施教而言的,作为一种理念,他强调的是施教目的明确性和内隐性的统一,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潜隐性和持久性的统一,它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形式,“在教育境界上追求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无痕”[10]

当然,生活德育并不是要求对传统知性教育的彻底抛弃,而是要寻求道德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德育化,是为了寻求德育本身在发展过程中所失去的主要意义与价值。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高中生作为一个有一定价值判断的群体,有着他们独到的思维方式,其特殊的见解对于我们当今社会道德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亦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就高低,关系到我国将来社会文明进步与时代发展的水平,因此,我们要以生活德育为基本理念,抓好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为我国新时期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高道德的人才。

参 考 文 献

[1][2] 高德胜.知性教育以及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78.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0751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