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9935字
目 录
1引言 1
2民工子女城镇就读问题分析 1
2.1民工子女公办学校就读的高门槛 2
2.2民工子弟学校教学资源的低配置 2
2.3民工子女就读过程中的边缘化 4
3解决民工子女城镇就学问题的对策 5
3.1建构多元评价体系,消除刻板印象威胁 5
3.2健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 5
3.3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支持民工子弟学校建设 6
4结语 7
参考文献 7
农民工子女城镇就读问题研究
鲁静文
,China
Abstract:The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is a special group of a huge number,whose educational problem is the problem that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pay close attention to and focus on solving currently.This paper simply introduces the production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problem of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I deeply analyses the educational problem about them in urban entrance from three aspects of public school entrance threshold,school teaching resources of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and the marginalized in the process of studying. And I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which deal with this problem on this basis,such as eliminating the stereotype threat,consummating the right to Education and its Guarantee System and allocating educational resources rationally.
Keywords: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entry threshold; teaching resources; marginalization
1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逐渐被打破,农村劳动力不断从土地上被解放出来,国家对人口流动限制逐步放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了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转移,即“民工潮”。
作为“民工潮”持续发展的结果,民工子女(数量庞大的第二代移民)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民工的人口流动逐步呈现出家庭化的趋势,农村人口流动模式也由最初的“跑单帮”转变为“举家搬迁”,大多数的农民工不再是孤身在异地漂泊,而是在一个地方站稳脚跟后,拖家带口的迁移,由此,大量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跟随父母流入城市,这些儿童称为“流动儿童”或“打工子弟”,后来统一称之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
农民工队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关于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相关数据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7349万人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为29247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4650万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4597万人。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增加3108万人,增长11.89%。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农民工总量为27747万人,比上年增加352万人,增长1.3%。[1]〕
鉴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而农民工在这一阶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是城市建设和发展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保护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利益势在必行。然而,农民工及其随迁子女一直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尤其是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294.73万人[2]〕,民工子女是一支数量庞大的队伍,着力解决其教育问题,是一道亟待破解的现实命题。
2民工子女城镇就读问题分析
我国民工子女享有“作为一个平等的个人所具有的受到平等对待的权利”,因此,应与城市户籍儿童一样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但现实情况却是民工子女的教育一直游离在城市教育的边缘地带,民工子女进入城镇就读难题亟待解决,教育公平有待进一步努力。当前我国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状况大致有四种:第一种是在流入地的公办学校借读;第二种是就读于流入地的民工子弟学校,又称打工者子弟学校或外来工子弟学校;第三种是进入高价的私立学校、寄宿学校;第四种是与随迁子女相对应的留守儿童在家乡接受义务教育。民工子女城镇就读则大多符合前两种状况,每一种状况都存在着相应的一系列问题。
2.1民工子女公办学校就读的高门槛
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7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以流入地政府负责为主、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的要求,切实承担辖区内外来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法定职责,有效保障了外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权利,推进了教育公平,促进了社会稳定,取得了积极的成效。2016年2月2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再次要求,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以流入地公办学校为主接受义务教育。政策的出台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较多的“经济门槛”和“非经济门槛”将民工子女拦在了公办学校的大门外。
第一,公办学校对民工子女设立严格的入学条件。由于公办学校获得的财政投入、接纳能力(基础设施、师资配比)有限,它对户籍不在当地的民工子女不可能完全敞开大门,往往会设置一些条件来限制人数。[[3]]通常公办学校会要求民工子女提供以下证明文件:一是学籍证明,之前学校开具的学籍材料;二是户口证明,户口本或派出所开具的户籍证明;三是从业证明,农民工与其工作单位签定的劳动合同,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四是居住证明,房屋租赁合同或房产证。对于农民工来说,拥有这些齐全的证件并不容易,而一旦拿不齐这些证件,就意味着其子女难以就读于公办学校。
第二,公办学校资源难以有效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部分城市公办学校现阶段已经难以担当“为主”重任,而集中了接近一半优质资源的公办学校分布在中心城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的人口布局也被重新调整,但是教育资源并未进行重新分配,从而使之与人口布局无法统一。特别是农民工因无法承担昂贵的房价和生活成本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就近的公办学校往往已经“人满为患”,要想接收新增的大量的民工子女入校就读,就需要大幅度地扩大其招生规模,在现有条件下,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民工子女若是选择到其他公办学校就读,又存在着距离远、上下学不方便等现实问题,客观来说,这也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少部分公立学校的资源空置浪费现象。
第三,巧立名目收取借读费、赞助费。所谓借读费,是针对跨省、市(地)、县(市、区)就学的学生(民工子女),占据了当地一定的教学资源所收取的费用。赞助费,狭义的是指学生在非户口所在学区上学,或是因成绩等其他原因在非录取学校(初中或高中)上学,要交给学校的额外费用。这类不合理的收费制度已在2010年被明令取消。近年来,虽然教育部多次强调不允许学校向家长收取赞助费及其他各种名目的杂费,但这一现象并未得到制止,少数学校顶风作案,屡禁不止,置国家政策于不顾,巧立名目收取各类“赞助费”,农民工则因法律意识不强、怕孩子受到歧视等原因,不得不向学校交高昂的费用或止步于公立学校之外。
2.2民工子弟学校教学资源的低配置
民工子弟学校是指专为进城务工就业民工的子女开办的学校,针对的就是民工子女这一特殊人群,大多位于农民工聚集的城乡结合部一带。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民工子弟学校接纳了相当一部分进城就学的民工子女,大大减轻了城市公办学校的招收压力,在接纳民工子女城镇入学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但与此同时也应当清楚地意识到民工子弟学校自身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在教学资源的配置方面处于相对弱势,难以满足民工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现实需求。
第一,教学基础设施匮乏。民工子弟学校的硬件设施明显跟不上现代化教育的步伐,教学基础设施十分匮乏。具体来说:其一,校舍简陋、狭小,且一般建在城乡结合部的废弃仓库、居民院落;其二,教室内的桌椅基本上都是公办学校淘汰下来的,互不匹配或与学生的身高不符,很少有民工子弟学校能让其学生用上新课桌;其三,教室多媒体十分匮乏,能够配备电脑、投影仪等较为先进的设备的学校更是微乎其微;其四,教室电器仍然短缺,电扇、空调、暖器等需求无法满足;其五,没有正规的操场,学生课后只能在空旷地玩耍,体育课程无法正常开展。
第二,师资力量薄弱。师资力量从教师水平、教师流动性这两个层面来分析。一方面,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水平较公办学校而言,水平相对偏低,按照规定,校长应当持有教育行政部门出具的任职资格(资历)证书,相应的教职工也应具有相关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专业证书、岗位证书等就职所需证件。而民工子弟学校的创办者多是外地的民办教师、公办教师或退休教师,基本没有办学经历,更谈不上有相关的证书;学校教师绝大多数学历多为高中和大专,有资格证书者不多,教学经验也不足。由此可见,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水平亟待提升。另一方面,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师流动性较大。原因有二,一是青年教师流动性大,民工子弟学校条件有限,评级、培训、福利待遇跟不上,发展空间有限,青年教师一旦有机会找到好工作,往往会另谋高就;二是支教教师流动性大,大学生及其他人员支教往往会选择偏远地区和民工子弟学校,支教时间多为一个月、两个月、半年、一年、极少数会在一年以上。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新老师反复的适应、离别,对学生心理也产生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此外,“师资队伍”的流动性大,一方面使得教师相对缺乏责任感,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较少,譬如在民工子弟学校几乎不存在所谓的家访;另一方面,造成民工子弟学校教师年龄结构的失衡,学校骨干多为老教师而非青年教师。
第三,安全隐患颇多。民工子弟学校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从房屋、消防、校车、饮食这四个方面入手探讨。一是建筑物问题,校舍房屋建筑简陋,甚至有的属于危房,直接威胁着学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并且由于校舍场地的限制,学生在拥挤的过道和场地上玩耍,也同样存在着危险;二是消防问题,民工子弟学校的消防观念与公办学校相比,存在的差距比较大,日常的消防安全教育比较少,只有少数学校配有简单的消防设施,其他学校基本上没有消防设施,即使配备了灭火器等消防设施,也没有多少人能使用,一旦发生火灾,学生的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三是校车问题,有的学生居住地离学校较远,每天都由校车接送,但车少人多的现象普遍存在却又一时难以解决,正如新闻上频繁报道的校车超载问题严重,且校车上没有配备看管人员,所以非常的不安全;四是食品卫生问题,许多学校的食堂饭菜质量并不能让人放心,每天对食堂专门进行晨检的学校少之又少,民工子弟学校学生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除了饭菜问题,还有饮用水问题,民工子弟学校一般选址在破落的郊区,这里环境污染问题相对突出,水质大多受到污染,而学校大多饮用井水或就近的自来水,水质堪忧。
2.3民工子女就读过程中的边缘化
“边缘化”通常出现在向现代化过渡的过程中,出现过渡的不同步或不平衡,而这种不同步或不平衡意味着有些人、团体和地区落伍了,或难以参与这一进度,同时也不能从这一进度中受益,因而只能处于“边缘”地位。这里的民工子女边缘化是学生边缘化的一种,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后很难真正融入进去,往往被边缘化。[[4]]这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更为巨大的,必须引起重视。就读于公立学校的民工子女的边缘化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剖析:
第一,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的“隔离教育”。受“两为主”政策的约束,公立学校不能拒收民工子女入学,但为保证教学质量、确保升学率、缓解民工子女带来的经费压力,部分公立学校对民工子女采取了不合理的“隔离教育”。具体表现为如下做法:“分班”做法,同一学校内的班级隔离,民工子女被学校单独分班,譬如进入“随迁子女班”或“借读班”,与当地学生分班学习,并被严格要求遵守学校秩序,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民工子女与当地学生的交流机会;另外一种是“划块”做法,同一班级内的座位隔离,有些学校名义上把民工子女与当地学生统一分班,但事实上却在座位安排上实行了单独座位,将民工子女座位安排在隔离地带。“隔离教育”将民工子女学生置于班级的边缘地带,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还增加了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排斥。
第二,在课堂学习中,民工子女“隐身”变为边缘人。从教师角度来分析,部分教师存在着对民工子女的固有歧视。在课堂上,教师才是主导者,其态度和行为方式可以说极易影响到甚至决定了民工子女对课堂学习的融入状况,不可否认的是,有些教师会对民工子女学生区别对待,[[5]]在他们的学科里,在其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他们将精力及目光倾注在城市学生或是他们关注的优秀学生身上,而往往忽略了被贴着“差生”标签的民工子女学生,大多数民工子女往往很容易久明显的感受到了来自教师的这种歧视,少数极端的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学生,更多的会选择封闭起来,在课堂学习中“隐身”,成为课堂上的边缘人。[[6]]此外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分析,民工子女自身学业上的落后也使其课堂参与度不高。由于民工子女知识储备暂时落后,导致其在课堂上不敢回答问题,不愿展示自己,阻碍了他们潜质和能力的正常发挥,学业更加落后,课堂上的边缘化问题更加严重。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9935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