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11319字
目 录
1. 引言 1
2. 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生态问题 2
2.1农村整体生态保护观念薄弱,导致污染问题突出 2
2.1.1各级政府生态文明意识薄弱,缺乏绿色执政理念 2
2.1.2缺水生态奖励与处罚制度,企业的生态治理活动参与度低 2
2.1.3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极为薄弱 3
2.2基础设施落后与城市污染转移,导致中西部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染恶化 3
2.2.1基础设施落后,导致生活污染 3
2.2.2城市污染转移,恶化生态环境 3
2.3耕地污染严重,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严峻 3
2.4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 4
3. 解决中西部农村地区生态问题的对策 4
3.1借助新媒体及学校普及环保知识,培育生态文明观 4
3.1.1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普及生态文明观 5
3.1.2强化政府在生态治理上的指导作用,加强对企业的监督 5
3.1.3加强对教育平台的利用,从小培育生态文明观 5
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杜绝生活污染继续扩大 6
3.2.1加大中西部地区的能源建设工作,解决日常能源供应问题 6
3.2.2实行“三清三改”运动,杜绝生活污染 6
3.2.3统筹城乡发展,防止城市污染转嫁 6
3.3规范农业生产,改善耕地污染 6
3.3.1加强对农民的培训,科学的使用化肥农药 6
3.3.2培养新生代人才,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6
3.4加强对企业的排污管理,弱化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矛盾 7
3.4.1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 7
3.4.2提高产业转移门槛,量化评估标准 7
4. 结语 7
参考文献 8
浅析中西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生态问题
黄靓玲
,China
Abstract: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to achieve a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in China. The paper bases on the situation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t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and points out the current ec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And then,the paper proposes some related measures which are foster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trengthen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regulating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o solve ecological problems. In order to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and achieve the final goal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Keywords: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 引言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政治报告中,且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并把生态文明纳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十八大报告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农民生存和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点,也是实现我国社会和谐进步的基础。[[1]]
我国于1986年将全国划为东部、中部和中西部三个地区,其中中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陕西省、青海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山西省、黑龙江省、吉林省、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共20个省份、自治区及直辖市。截止至2014年底,中西部20个省区共有常住人口7968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8.25%;其中农村常住人口4044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9.57%,占中西部20个省区总人口的65.38%。[2]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原因,中西部农村地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水平方面,均落后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的农村地区。
在经济发面,中西部农村地区经济落后,贫困率极高,在592个国定贫困县中,中西部地区占375个,占全国贫困县总数的63.3%;[[3]]且农民商品化意识薄落,市场化程度较低,对市场的参与缺乏主动与创新精神;加上地区资源匮乏,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落后,难以吸引优秀的企业和人才落户,由此加大了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难度。就业机会的不平等加大了中西部农村地区与东部农村地区的差距。[[4]]但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出台多项强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农村各项改革,为中西部地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平台。从宏观角度上来看,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态势总体稳定,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主要农产品价格保持稳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5]]气象部门加强对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报以及对农民展开了相关灾害的预防技能培训,最大化的避免了因自然灾害而导致的农作物减产。在农民收入方面,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输出,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变了农民自身的收入结构,还促进了中东部发达地区城市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农副产品的价格不断下调,导致了农村的家庭收入在农业收入方面的比重出现了相应的下降;然而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输出,使得农民工资性收入连续增长。虽然国际性金融风暴给发达地区的制造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呈下降趋势,但大规模的劳动力输出状态并未改变。在农业生产方面,由于受到地势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西北缺水,西南缺地,其农业发展十分落后,其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生态条件脆弱,中西部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方面产量少,产能低,集约化水平不高,加之各家各户农田分散,无法使用机械化操作,导致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步伐较为缓慢。在文化教育方面,由于整体基础设施落后,教育经费不足,导致办学条件差,教学水平较低,入学率严重不足。因此,农民文化素质低下,给新农村建设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政治方面,中西部地区农村改革进展缓慢,农民的政治地位低,政治参与度不高,导致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无法落实到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相关项目的建设也缺乏了群众基础。在生态和生活环境方面,中西部农村地区资源利用率低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污染的状况不断加深,导致了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成为主要的生态问题;由于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长期滞后,特别是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农民的生态文明观薄弱,部分企业及农户为了短期利益,滥用农药,不达标排污,使农村地区的环境受到了极大地破坏,经济发展陷入了以生态环境换经济利益的恶性循环。因此,中西部地区是我国能否按时完成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相关项目运行中的重点和难点。
- 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生态问题
2.1农村整体生态保护观念薄弱,导致污染问题突出
当下,我国仍处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阶段,就整个农村而言,无论是乡镇政府、企业或者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都极为浅薄,其生态保护意识更为薄弱。特别是在中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受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限制,农村整体缺乏生态保护的观念和意识。
2.1.1各级政府生态文明意识薄弱,缺乏绿色执政理念
在领导干部绿色GDP政绩考核制度和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制度尚未实施和落实之前,绝大多数的乡镇领导干部只关注于生态环境的经济效益,而忽略其生态价值。加之大部分基层政府机构负责人的不作为,使得政府对企业和村民的污染行为监管更为缺乏。且中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及部门为了提高经济水平和美化自身政绩,致力于从东部发达地区招商引资,并且减少或者弱化了其带来的生态危害的考量,积极接受东部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产业转移。
2.1.2缺水生态奖励与处罚制度,企业的生态治理活动参与度低
各私营企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主体之一,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中去,但其本质目的是追求最大化经济盈利,且大部分企业主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加之政府对污染行为的缺乏监管,和污染行为带来的高利润、低代价,使得大部分企业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愿主动安装费用高昂的污染物处理装置,导致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一直以来,由于乡镇政府的统一规划能力差,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管,造成了企业布局不当,经营者管理水平较低,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环保意识薄弱,污染物的无序排放等原因,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已成为农村环境的最大污染源。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中,各私营企业多为从事低技术含量工作的粗放式经营场所,其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多是以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再者,大多数私营企业生产规模小,布局分散,不仅在经济上失去了规模效应,还在污染治理上造成了难以集中控制和处理的困难。一家造纸厂的“三废”排放污染一条河,一个木材厂摧毁一座山的现象并不罕见。且由于行政管辖范围的限制,不同地区的私营企业形成了各个各地为政,各自经营的总格局。这种格局不利于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在对系统管理和集中控制工作制造类困难的同时,也造成了污染物的扩散。最后,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导致资源利用率低,大量未充分利用的资源最终以污染物的形式排出并污染农村生态环境。乡镇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技术落后,加之缺乏资金支持,使其难以在资金和技术上保证治理污染工作的完成。
2.1.3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极为薄弱
由于我国尚处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严重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导致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快速增产,实现经济效益,过量地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恶化了土地污染的状况,引起农村生态系统失调,同时对地下水源及空气质量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私人的畜禽养殖厂将动物排泄物随意排放,造成了水资源的污染。在农村地区,大部分的养殖场为私人的小型养殖作坊,不具备按标准处理污水废物能力和条件,导致了大量的粪便、污水未经处理便直接排入水体,不仅加速我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的速度,严重污染了地下水,且未经处理的粪便废水携带大量的细菌,对当地百姓健康也造成了极大威胁。加上年轻劳动力的持续输出,造成生态保护主力军的缺席。在中西部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数目不断上升,相对于年轻人,老人延续了几十年的习惯无法更改,而儿童能做到的生态保护是极其有限的。
2.2基础设施落后与城市污染转移,导致中西部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染恶化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1319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