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14704字
目 录
1引言……………………………………………………………………3
2 奇时代下的畸形心理…………………………………………………3
2.1奇时“畿辅”天津卫……………………………………………………………………3
2.1.1“时代畸形儿”九国租界…………………………………………………………3
2.1.2 天津大本营………………………………………………………………………4
2.2两种对立鲜明的畸形心理………………………………………………………………4
2.2.1 “怵洋人”与“崇洋媚外”……………………………………………………4
2.2.2 盲目排外…………………………………………………………………………6
3津门风俗、俗人与市俗心……………………………………………6
3.1津门风俗:天后娘娘与皇会…………………………………………………………6
3.2多面性的津门混混“锅伙”…………………………………………………………7
3.3市井俗人心……………………………………………………………………………8
4神技的“自然性”与“革命性”……………………………………8
4.1神技的“自然性”……………………………………………………………………8
4.2神技的“反其道”的革命性…………………………………………………………9
5现实意义………………………………………………………………9
6总结……………………………………………………………………10
参考文献………………………………………………………………11
致谢……………………………………………………………………12
《神鞭》——奇时代下津俗的神技
张叶
,China
Abstract: The Magic Braid written by Feng Jicai has three dimensions(“strangeness”,“popularity”and“miracle”)from beginning to end.The Background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and odd psychological reflect the “strangeness”.The popularity of the novel includes unique folk custom and laymen in Tianjin . The mystical skill’s naturality and revolutionary embody the character of “miracle”.The novel also gives people a lot of enlightenment,like thinking about problems in different ways,letting nature take its course and living bravely.
Key words: The Magic Braid ; the odd time; Tianjin’s folk culture; marketplace; mystical skill
1引言
清末民初天津卫一隅,一条“神鞭”抽响在市井,引发了一段传奇曲折的故事。动荡的时代、畸形的心理、复杂的各色人物、神技的兴衰之变让这部小说又奇又俗又神,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探讨。《神鞭》写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正是改革开放的幕布逐渐拉开之际,无疑这样的创作时间让大部分人注目于“神鞭”的改革与传统的反思之上,由于小说充斥着浓郁市井味与“津味”,也让一部分人探索关注这种市井风情和地域色彩,但对故事的扭曲的时代背景与是时人物畸形心理探究较少。如汪宗元在《当代寓言小说的新探索——读冯骥才的中篇lt;神鞭gt;》中,认为“神鞭”是小说情节发展中的一个虚拟道具,是坚韧奋进民族精神的象征,并以它的改革来总结历史、矫正现实、看清未来,从总体上探究了“神鞭”改革的寓意性,也一笔带过了其具有的地方特色但没有深入阐述,该文提到了对“洋”的执拗态度,但没有结合时代分析这种社会意识的社会存在根源。彭晓农、喻俊明在《lt;神鞭gt;的艺术启示》中,通过“神鞭”招式分析展现了这种神技浓郁的传奇性,并突出“神鞭”变革的现代意识,也是比较关注“神鞭”这条故事发展的总线索。而逄汲滨在他的《作为“隐喻”的传统武艺——lt;断魂枪gt;与lt;神鞭gt;的比较性》中提到,“神鞭”是一个意向,其隐喻了民族的革新和进取的时代精神,更带有侠义精神,也是比较注重“神鞭”的象征性,虽提及侠义但并没有立足于这种侠义的市井特色。除了类似上述主要究查神鞭变革与传统继承问题的论文之外,也有一些结合市井风情与文化反思的,如孟抗美的《市井风情与文化反思——论lt;神鞭gt;的创作主旨》,其中提及了旧天津卫的市井风情,也有殖民统治下市井细民灰色心态的涉猎。而该篇中的文化反思也是对传统精华与糟粕的思考,还是从“神鞭”的象征性出发的。至于侧重于关注民间市井的一些研究,有王琨的《神,乎其神——探微lt;神鞭gt;的民间宗教侧影与神性意识》,从宗教、信仰的角度解析人们对神技的崇拜、排他心理等,把神鞭的改革看作是一种民间智慧。也有单独研究冯骥才小说津味的,代表的有王玮烨《冯骥才小说中“津味”风俗研究》,比较总括地提到《神鞭》中的语言特色、老天津人的精神状态等。
本文侧重于分析这部中篇小说的“奇”、“俗”、“神”,从奇怪纷乱的时代分析“崇洋媚外”与“排外”相互对外的两种畸形心理,折射其中的“奇”。从地域风俗信仰、特有的俗人群体、市井俗人,解析其中的“俗”。而对于“神鞭”这种神技,不是停留在它的象征意味而是着重探究它本身自然随性的特点和神技变革的勇敢精神和大反其道的彻底性。并引申出至于充满压力与竞争的现代社会要勇于审视自我,学会顺其自然和用实力担当压力等现实意义。与前人的研究相区别的是本文更注重奇、俗、神的贯穿性,不是直接描写心理而是从时空背景出发,俗的描写更涵盖了风俗习惯、地域人民几方面,对于神技的分析,与前人将其作为象征意向分析不同,更突出其本身和主人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奇时代”、“津门市井俗人”与其神技的分析,探索这种顺其自然的内在精神、坚忍不移的灵魂、随机应变的果断对现世的启示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2奇时代下的畸形心理
世殊而事异,时空的变化造成事情的千差万别。要理解一个故事与了解一段传说必然要剖析这个故事置于怎么样的时空背景之中和处于怎样的时况风气之中,所谓审时度势方能更明事理。故事《神鞭》的时空背景立足于清末民初的天津卫,一个奇异的动乱时代加上一个“畿辅”北方码头重地,各种鱼龙混杂的思想意识滋生在那片大地上。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弯”,物质一般是意识的“上梁”因而怪异的物质状态一般会导致畸形的意识形态产生,自然《神鞭》这部置于清末民初这样奇乱时代的中篇小说也折射了几种不尽相同的畸形心理。
2.1奇时“畿辅”天津卫
奇时即“清末民初”,这四个字所代表的屈辱在华夏子民的心中是一个无法释怀的“烙印”,是中华民族7000年人类生息史上极其扭曲的一个坐标点和一截欺人太甚不堪回首的历史时段。天津卫者实为卫京师也,是保卫京都的“关节”畿辅。这样的地理位置在列强的瓜分诡计和清政府的自救计划中,自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于是奇时的畿辅天津卫成为了首当其冲的一线阵地,攻守之战曾一次次地在这个“节骨眼”拉开。
2.1.1“时代畸形儿”九国租界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之中,老天津的大地也逐渐登陆了九个侵略国的租界,统称为紫竹林。租界是诞生在古怪时代“清末民初”的“畸形儿”,它的出现对老天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在没有这群入侵者之前,津门子民靠着平原、海港码头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打渔、种植、运输货物,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不亦乐乎。洋租界的产生使得这一切都变了:火轮(洋船)设置先进、吨位大,天津的船户大都只能含着自己的血泪自毁其根——从祖宗传下来的船只,另谋生路。洋布大量输入,其便宜而又精细的特点,让织出来的手工布瞬间没了市场,除了织布之外一系列传统手工艺几乎都受到了冲击。小说《神鞭》中由于照相术的传入,让卖画为生的金仙子瞬间没了什么市场,但他还靠着相片不能大的缺陷,画像能多大就有多大的优点,偶有收入。后来又传入一种擦炭画法可以把相片放大,把金子仙的陌生之路完全切断,更有各色洋物件进入天津卫大改天津城的面貌。再有,便是租界中洋人经常出没租界附近地区土匪般地“打家窃舍”,稳定安宁的生活成为津门子民一个空想的“奢望”。
2.1.2 天津大本营
天津卫的沦陷,自然让清政府惶惶不能自安,三次大沽口的失陷,让曾国藩多次告诫李鸿章:“天津乃京师之门户,历史的教训不可忘记,一定要加强天津的防务。”[1]李鸿章紧遵老师的警告,竭力修复大沽炮台,让天津城和通往北京的水路、陆路全在控制之中,除了这些防卫与被动性质的挽救,并建立起一个处于主动地位的天津大本营。
统治阶级深知民乱而根不固,对于作为北方水路码头的枢纽之地的天津卫,必然先要扶植其船运借此让那些失其根的船民有活路。于是李中堂创立了轮船招商局,其利用洋人和洋船竞争的策略似有“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味道,而天津的海运在招商局成立之后的确是见了起色。除此,以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蒸汽动力)的贻来牟机器磨坊,铁路、电报通讯、新式学堂全都在天津卫先后建立起来,洋务之风一时之间刮遍津门。或许这场根本目的只是为了挽救苟延残喘的满清之运动对于津门百姓获利甚少,但洋务新风使各种纷杂的思想观念与涌动不安的情绪在津门大地上进一步蔓延开来。
2.2两种对立鲜明的畸形心理
当社会存在如此扭曲的时候,社会思想必然也会五彩纷呈。在这样一个充满苦难的时代,近乎于“疯子给瞎子引路的时代”[2],疯狂的侵略者,阴暗迂腐的政府,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失衡,清末民初出现了两种最为典型的心理:一种是“怵洋人”与“崇洋媚外”,另一种是“盲目排外”。《神鞭》这本充满时代感的中篇小说,也深刻体现了这两种思想。完全对立而又有联系的两种精神状态,存在于封建王朝的末期,因而又带有典型的阶级色彩。
2.2.1 “怵洋人”与“崇洋媚外”
“怵洋人”即害怕洋人,将“怵”、“崇”并举是因为崇洋媚外的心理探其根源还是由于惧怕他们,并非了解其先进性而正常地崇敬之。其实,“怵”与“崇”与“排”一样都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只是与“排”较之没有那么明显。傻二接到东洋武士佐藤秀郎的挑战时,第一反应就是怵头,后来鼓起勇气到阵前还是有点发怔。文中曾写道:“反正那时候中国人怵洋人,谁也不知道为了嘛。有原因就有办法,没原因就没办法。”[3]然而,事出必有因,有因才会有果,只是人心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下已麻木不仁,不愿究其缘由罢了。
“上梁不正”是民族堕落的根源,“上行”更是会引发“下效”。在那个极其扭曲的时代秉政者又尽是些奴颜婢膝之徒,他们对外一味地退缩对内一味地压榨,妄想着以此稳固已经破败不堪的江山。平头百姓这么畏怯洋人多半是由于政府怕极了洋人,统治者也会强制百姓怕其所怕来保持人心的一致性,甚至制定一系列毫无道义偏向于洋人的规则制度。在冯骥才先生以清末民初为背景题材的小说中经常会出现官府怕洋人的场景,或是正面的直接描写亦或是有人物对话的侧面烘托。《神鞭》中玻璃花跟随杨殿起去紫竹林时不小心被网球砸中,想要动怒的时候,杨殿起嘲讽地告诫他:与洋人纠纷,起码关你三个月。随便一个洋人,就比咱知府大三品。[3]政府的纵容使贪婪的野兽们更加为所欲为、无法无天,《义和拳》中提到:“三品大官见了不丁点儿大的洋毛子,连个大气儿都不敢出”[4],扭曲的社会环境,畏缩又只知蚕食百姓的政府,洋人可以放火,州官还可以点灯,而百姓连一丝火星都不配拥有。当权者面对民众想得到的只是阴谋诡计,到了战事打响该对付洋人时总是犹豫不决,惊慌失措与瞻前顾后。在这样的情况下,“怵洋人”成为一种无理由的条件反射似乎是合情合理的。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4704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