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14307字
目 录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1
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2
引言 3
1 语典的化用 3
2 意象和意境的模拟 5
3 人物形象描写方式的袭用 7
4 情感表达方式的袭用 8
5 谋篇布局的借鉴 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李清照对唐诗的接受
朱雨霖
,China
Abstract:Qingzhao No. easily Anju Shi, Song of the most famous poetess, graceful words represented, there are "eternal first talented woman," he said. Both ordinary people cynical of emotion, but also self lofty patriotism. Her poetry writing wide variety of sources, including the acceptance of the Tang Dynasty is a key part. In this paper, Qingzhao life and works, studied Qingzhao acceptance of Tang respectively from the five most elaborate: Language Code of use, Xi Yong simulated mood, characters describing the way, the way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to use, rules and layout reference. Overall, Qingzhao poetry writing in many ways to show acceptance of the Tang Dynasty.
Key words: Language Code, artistic conception,Characters of description,Way of emotional expression,structure
引言
李清照,又被称为易安居士,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古代历史上罕见的才女。李清照既有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崇高志趣,也有国家民族的高尚情节。李清照词的创作可以说是独步一家,明朝时期,杨慎对李清照的评价是——“宋人中填词,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于秦七、黄九争,不独争雄于闺阁也。”[1]所以可以说李清照对后代诗词创作的影响是悠远深长的。后代研究李清照的作品有很多,其中有专门探究李清照词中的美学,有对李清照词中的词学思想的研究,也有解读李清照的女性意识的,还有对她词中的酒意象和花草意象的研究等等。李清照一生经历的大起大落也让她的诗词创作出现了明显的分期波动。前期她的诗词创作更多的是描写悠闲自在的美好生活,关于爱情的关于少女时期的无忧无虑等等。而后期因为国家政治纷乱,以及丈夫的病逝,李清照的创作也开始更多地表达爱国情结和怀乡悼亡、对孤苦无依生活的感慨。整体从个人的情感上升到国家的气节,无论是思想的高度,还是诗词的内涵深度,都有明显的提高,她的命运也时刻跟国家的命运相关联,她的诗词作品其实也就是她一生波动起伏命运的真实写照。
关于她的诗词的创作灵感,来源非常地广泛,但是唐朝由于是在宋之前一个十分庞大而繁盛的朝代,“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主导地位,唐代更是一个使文学创作与文学价值观得以保持的成功时代。”[2]所以它盛产的文学作品对李清照的影响才是最清晰可见的,并且是最能直观感受到的。关于李清照对唐诗方面的研究的文章有很多,比如章可敦的《论李清照对杜甫诗歌的接受》[3](《名作欣赏》,2007年第15期),包括陈军的《 李煜与李清照词"梦"意象比较》[4](《求实》,2006年第24期),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就一个点即两李词中的“梦”这一个意象进行阐述,全篇对两者的比较分析得具体透彻,不过并没有做关于李清照对唐诗整体接受的论述。另外还有金振华的一篇《李白与李清照诗歌的共通处》[5](《苏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同样,作者单单就只从某一点着手,进行了针对性地一些分析;其实关于李清照对唐诗方面的研究的文章有很多,除此之外,还有像张浩逊的《李清照和唐诗》[6](《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以及陈桂成的《"诗有史,词亦有史"——论杜甫诗、李清照词的共同美学特质》[7](《作家》,2009年第18期)等等,只是综合来看,这些文章其实全部都只是从李清照对唐诗接受的某一个小方面去进行研究的,而并非全方面地研究李清照对唐诗的接受。然而,通过整理和搜集大量资料,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李清照对唐诗的接受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五方面阐述其对唐诗的接受,分别是语典的化用、意境的模拟、人物形象描写方式的袭用、情感表达方式的化用、谋篇布局的借鉴这五个方面来阐述,进一步全方位地去体现李清照对唐诗的接受。
- 语典的化用
关于诗词的化用,其实指的是作者由于自身情感表达的需求,从而需要化解前人的相关作品,把一些诗词中的句子分解开来,再灵活自如地把它们重新给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新的完整的并且属于自己的词句整体。这种诗词的化用是一种言语的转换,也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进一步提升。“它的形成是作者的自我需求而产生的,是作者情感的突破和诗词日积月累的迸发。”[8]“诗词的化用并不会因为空间或者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影响,反而更显得灵活自如,独树一帜。”[9]
在李清照的诗词中,直接化用前人唐诗中的句子或词语的例子就有很多。在李清照的一首《行香子·七夕》[10]中,李清照化用的词句就是"云阶月地"。“云阶月地,关锁千重”,在这里,“云阶月地”意思是把云朵作为阶梯,而把月亮当作地面;此处李清照用非常奔放的笔触,描述牛郎织女两人被万千关锁隔断,以至于不能见面团聚。而在杜牧的《七夕》[11]中就有一句“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诗的结尾三句:“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在这里,“浮槎”[12]一词指的是传说中在天河跟大海上两者中间搭建的木筏。杜牧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发挥自己的想象,说牛郎织女两人每隔一年才能彼此团聚一次,而一年中剩下的大部分时间就好比苍茫宇宙之中的浮槎,飘飘荡荡而无法相碰会面。这首词李清照化用杜牧的"云阶月地"一句,恰到好处,抒发离情别绪而非直陈,巧妙地通过"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神话故事来婉转地表达内心对离家远行的丈夫的深切的思念。而我们由此可以感受到那种思念丈夫的缱绻愁情,含蓄却又充满了别样的韵致。
再如李清照的一首《满庭芳·小阁藏春》,词中则化用了杜甫的《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13],化用的诗句是这句——"还如何逊在扬州"。读李清照的这首词,我们可以想像到这样的一种情景:词人静静地看着手中的梅花,然后开始孤芳独赏起来,最后竟然忘记了已经日影西斜了。冥冥之中,其实人和花早就已经浑然一体不可分离了。这里面的人物对话以及感情的交流都是化用了何逊那时候身处扬州之时,自己跟梅花做伴侣,并且寄托自身情感的例子。其实,关于为什么一旦后人去描写梅花的时候就会引用上面所说的何逊和梅花的典故,就是因为梁人的一首《扬州早梅》,这首诗就是起因。
再回到杜甫的诗中来,《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里面就有这样一句,"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仔细揣摩一番,我们不难发现李清照在对杜甫这首诗中的那句“还如何逊在扬州”运用地的的确确是非常巧妙、自如。
除此之外,李清照的诗词中还有对杜甫诗句作品的直接的引用,比如在一首《打马赋》的最后,有一段"辞曰",里面有几处就是直接引用或者明显化用杜甫的那首《题壁上韦偃画马歌》[14]中的句子,通过比较两首诗,很明显可以看到在李清照"辞曰"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时危安得真致此",其实这一句就是直接从《题壁上韦偃画马歌》里面化用来的;除了这一处,还有一句"满眼骅骝杂騄駬",这一句里面的"骅骝"这个词其实就是直接引用了《题壁上韦偃画马歌》那首诗里的"戏拈秃笔扫骅骝"一句。另一方面,仔细研究杜甫的一些咏马诗,我们部不难发现,杜甫他不单单是通过描写马这个动物来比喻自身,同时还通过马去比作整个人类。细细揣摩这首《题壁上韦偃画马歌》,描写的是有个著名的画家,叫韦偃,他和杜甫分别的时候,送给他一幅关于马的图画,画中的马各不相同,有的嘶鸣,有的喝水,有的休息,有的就自己吃草,根本都没有人去重视他它们。其实,坐着也由这个画面反应当时自己以及各种人才都普遍得不到统治者的亲睐和重视。所以,这里的马既比喻自己,也比喻所有不被重视的人才。隐隐之中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可见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简单地比较一番,我们可以发现,李清照写的这首《打马赋》表面上只是一篇描写博戏的作品,实则上,她是却用游戏的笔触间接的去寄托自己对国家对人民的担忧之情,爱国情结油然而生。手上写的是游戏,心里想要表达的却是警醒世人不能置之国家和人民的危难而不理的深层次的感情。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打马赋》中,最后一篇“辞曰”李清照非常明确地表现了自自己深沉的浓厚的爱国情结,不禁令人敬畏。
2.意象和意境的模拟
关于意象和意境,在文学作品中,当作者想要表达自己的感情,但又不想直接表达的时候,就往往会选用一些景物、物品等表达,这些物品,景物就叫做意象。而许许多多的意象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些具有特定氛围的意境。有的感伤时事,有的凄凉孤苦,也有的充满爱情的甜蜜和滋润等等。其中,很多的景物被人赋予了不同的情感内涵,比如古人会常常使用月亮这一具体的意象去表达自己内心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像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句诗里面,“月亮”是一个鲜明的意象,它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对故乡和亲人的浓厚思念之情。当然,除了月亮,还有其他的很多经典的意象都会被赋予各自不同的含义,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话说回来,其实,在李清照的很多作品中,关于对唐诗意象、意境的模拟确实是有很多例子的。
首先,李清照写过一首《如梦令》,其中就有这样一句"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句词就是模拟了韩偓的那首《懒起》[14]里的"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从这两个作品中我们还可以可以看到,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和韩偓的那首《懒起》,这两个作品的后面一些部分其实都描写了一样的意境和氛围。李清照《如梦令》里面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其实是跟韩偓《懒起》里面的"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相互对应的,两首作品中的"海棠花"以及"卷帘"这两个意象其实都是描绘了同一种意境,营造的氛围也几乎是相同的。在韩偓的《懒起》那首里面,作者通过自己非常洗细腻地描写,展现出一个慵懒却不失优雅,哀叹却为爱痴情的女子的生动形象。并且把女子的内心活动和外在的动作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然而,在李清照的《如梦令》里面作者写经过风风雨雨一夜的折腾和洗礼之后,满园的花草树木肯定是有所凋零了,不免内心惶恐担忧,急急忙忙地区询问那个“卷帘人”,外面的情况到底是如何了?于是,得到的卷帘人的答案是“海棠依旧”。然而,作者深知,怎么可能依旧呢?一定是粗心的她根本无暇顾及海棠花的情况,于是,作者只能慨叹美好当然的事物总是稍纵即逝的,内心的惋惜和失落之感油然而生。一句“绿肥红瘦”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的无限感伤之情。其实,这种伤感的情感在这两首作品里都表达得非常明确。
关于对唐诗意境的模拟,我们依旧还可以从孟浩然的《春晓》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细细研究,李清照的《如梦令》描写作者对花儿的怜惜之情,同时,作品里面运用到各种对话,形象生动,非常逼真。"绿肥红瘦",这简单的四个字,却用的非常精纯,巧妙而又焕然一新,让人赞叹。可见作者精湛的技术和手法非常熟练。另一方面,在意境的创造上,明显跟孟浩然的这首《春晓》如出一辙。然而,再细细的比较一下,不难发现,其实李清照的词实则比孟浩然的诗有进一步的突破,李清照描写地活泼生动形象,而且一波三折。因此,李清照这首词,文字很短,但却写出了一个完整丰富的情节,这貌似也是元人的小令里面描写情节的一大先驱。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发现孟浩然的《春晓》其实是更像一首诗的,但李清照的《如梦令》实则却像极了诗情画意的生活。
再如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仔细看来,杜甫诗中这句"落日在帘钩,溪边春事幽。"里的"落日"、"帘钩"两个意象被李清照巧妙地运用到了《凤凰台上忆吹箫》这首词中,看这句"日上帘钩",巧妙地将"落日"、"帘钩"这两个意象被组合到一块儿,从而整体上构造了一种悲凉的情感氛围和意境。李清照的这首词让人觉得既含蓄又婉转,而《落日》这首诗则是描写地春日里黄昏时分,田园乡村庭院旁小溪间的悠闲安逸的农村景象。由此我们也能发现,此诗和杜甫很多作品一样,意境和情感氛围很多都是悲沉凄凉的。
其实,李清照在童年的时候,是非常幸福自由的,父亲李格非是朝廷的官员,而母亲又是一名大家闺秀,所以在她小的时候,生活非常无忧无虑又非常闲适有趣。然而,在她婚姻生活后,前期的幸福的爱情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政治混乱就让她变得孤苦无依,丈夫赵明诚病逝,自己有流落他乡,非常凄苦。于是,在温州南方地带,她创作了一首《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根据历史所述,这首词大抵就是李清照在潮热气候的温州所写的。
词中的"夜雨芭蕉"和"秋雨梧桐"等意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渲染伤感气氛,营造愁煞凄凉意境的作用。当然,此词中的"夜雨芭蕉"和"秋雨梧桐"这些意象是可以追溯源头的,就是温庭筠的那首《更漏子》。总体看来,李清照在描绘词的意境的时候,跟温庭筠所描绘的意境是非常相似的,只不过温庭筠词中的“梧桐树”这一景物写的是秋天时候的景象,而李清照词里面的"芭蕉""心心""卷"等等意象写的是在春天,而且抒发的是离愁别绪。除此之外,李清照的《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这首词是通过描写夜雨芭蕉这个只有南方地带才有的景物,来间接抒发内心多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整体基调悲寂凄楚,委婉动人。当时正处建炎三年,这就是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病逝过后创作的。跟夜雨梧桐这一意境相同,夜雨芭蕉同样也是代表人物愁苦寂寥的寄托物。词人经常把它们作为自身情感的寄托,更为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内心的孤苦愁情,也因此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李清照的词着手是从白天起,艳阳高照,芭蕉叶婀娜多姿,形成一片凉荫,给人儿带去一片阴凉的安身好去处;下半部分开始描写夜玩的景色。"伤心枕上三更雨",词人原本就夜不能眠,孤苦愁闷,而此刻又偏偏时至三更,外面一阵寒风忽然袭来,随即落下两三点雨滴。"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听着那零星的雨点打落在芭蕉树叶上,发出嘀嗒嘀嗒的响声,词人放佛感觉到是打落在自己的心上,让原本受伤的心灵愈加痛楚。此时此刻,词人联想到自己的丈夫已经病逝,联想到故国沦陷,联想到朝廷的不作为和官员的腐朽,她愈加心情沉重,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才可以"相将过淮水",自然而然地是那句"愁损北人"了;词人此刻已经不可能再进入梦乡,就只能披上外衣,出门看着茫茫夜空,孤寂无依地坐等天明了。
再如这首《声声慢·寻寻觅觅》,相比较李商隐的那首《菊花》,两者也是如出一辙。但是,在李商隐的《菊》诗里面,那句"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其实描写并不是很出色,反而让人读来感觉语不达意。然而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相对而言,更让人觉得青出于蓝胜于蓝。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4307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