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16229字
目 录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1
英文摘要 2
1引言 3
2绪论 3
2.1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3
2.2研究现状 4
2.3以女性视角来介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4
3《聊斋志异》中悍妇的类型与结局 5
3.1悍妇的定义 5
3.2悍妇的类型分析 6
3.2.1因妒生悍 6
3.2.2悍而不妒 8
3.3《聊斋》的悍妇结局分析 9
3.3.1感化式结局 9
3.3.2因果报应式结局 10
4悍妇现象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 10
4.1女性地位的丧失与封建礼教的枷锁 10
4.2一夫一妻制 11
5蒲松龄在《聊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复杂性 12
5.1“异史氏曰”中表达出来对悍妇的深恶痛绝 12
5.2《聊斋》中的悍妇形象是被男性中心异化的女性形象。 13
5.3对悍妇正面作用的礼赞 13
6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
从女性视角看待《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形象
朱馨怡
,China
Abstract:Paper through women perspective analysis Pu Songling strange records different in the of vixen image, in feudal ethics moral, and social custom and family relationship of background in the, in-depth discussion was feudal male right social by exclusion, and suppressed of vixen groups of type, and ending for detailed of analysis, then discussion formed vixen image of social culture reasons, and back and the vixen women consciousness of awakening, to mining vixen this a art image i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novel in the was alienation of reality, reveals women and feudal phase fight of hard course. Meanwhile, the analysis of Pu Song-ling's view of women as an objective.
Keywords: female perspective;the liaozhaizhiyi; Harridan image of Pu Songling
1引言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与曹雪芹的《红楼梦》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和《红楼梦》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也堪称是描写中国封建女性的长廊与画卷,虽然女性形象不是《聊斋》的主要角色,但女性在其中所占的分量也可说是举足轻重的。不同于出身贵胄的曹雪芹笔下生活在高门大宅里的女子,蒲松龄的短篇文言小说带着他特有的平民特质,其笔下的女子多数都是中下阶层的平民女子。《聊斋》中形形色色、层出不穷的女性形象从高门贵女到脱离了凡胎肉体的狐鬼花妖都被蒲松龄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为《聊斋》一书增添了不少华彩。一般来讲,《聊斋》中的女子形象都是以正面的形象为主的,遵守三从四德,五常伦理,恭顺柔弱、贤良淑德,亦或是娇媚动人,也可温婉可亲。这一类的女子形象蒲松龄总是推崇备至,大抵都不愿去折磨她们的,无论中间经历了多少坎坷事,总归是能够得到一个好的归宿的。但还有一类少数的在《聊斋》中作为反面教材人物出现的女性形象却常常为我们所忽略,那就是悍妇。悍妇,可以说是“贤妻”完美的反面教材,在蒲松龄的笔下基本都最终自食恶果,没有什么好的下场,除非是“改邪归正”,变为了恪守妇道的“贤妻”。
2绪论
2.1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悍妇的风气并不是在明清的时候开始兴起的,自古就已有之,在《山海经》中就已经记载有治疗妒妇的方子,而在一些古书里也记载有悍妇的事迹。为了申饬封建社会的女子,让其以前代的贤后贞妇为榜样、楷模,古人甚至还编撰了《列女传》、《女诫》、《内训》、《女则》等书,其中甚至不乏身为女子的著作。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父系社会中,男性掌握着话语权,长期以来就形成了“男尊女卑”的相对稳定的一种社会地位状态。女性长期活在男性的阴影底下,受到封建礼教的重重压迫,从而变成附属于男子的无职业、无意识、无人格的“物品”。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中,女性已经习惯了去承受一切,只会逆来顺受,做一个恪守妇道、三从四德的好妻子、好媳妇。而一旦有人触犯了这些金科玉律,就会被视为违背了社会伦理道德之人。因此,在《聊斋》四分之一以婚姻问题、妇女为题材的篇幅中,女性形象从本文的角度来分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近乎完美的、贤良淑德的正面的女性形象,而另一类就是有着各种性格上的缺陷,最终表现为妒妇、悍妇的女性形象。在《聊斋》中,这一类的悍妇“悍”的手段程度各有不同,但都是令人不忍卒听、心中发寒,也因此受到了后来点评《聊斋》之人的批判。本文研究的目的并不是要为《聊斋》中的悍妇鸣冤平反、正名,而是试图站在女性的视角去分析《聊斋》中悍妇的成因,通过悍妇了解蒲松龄对悍妇的复杂心态、伦理观,从而探寻“悍妇”这一形象的正面意义及其背后所映射的文化内涵。
2.2研究现状
自《聊斋》成书的三百年以来,拜读之人不计其数,研究者也蔚为可观,形成聊学或蒲学一派。本文从中国知网检索到的有关研究《聊斋志异》的论文,从1948年至今共有33078篇。其中的研究领域跨度十分之广,从《聊斋》的创作动机、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手法到蒲松龄本人的家世、人生经历等等,可以说是全面发展了。在《聊斋》庞大的小说篇幅中凡是提到女性的篇章约有190多篇,约占全书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的女性形象林林总总,但学界对于《聊斋》研究的重点,一直都主要集中于狐鬼花妖的形象上,而对于悍妇的研究相对较少。早期从冯镇峦、但明伦等点评家只言片语的点评开始,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学界对这一问题大多都是一笔带过。20世纪80年代起,学界对《聊斋》中的妒、悍妇形象的研究开始升温,部分海外汉学家和国内学者也有专著涉及这一问题。在中国知网上以“聊斋志异”、“悍妇”为关键词进行全文搜索,可以检索到的文章约有2839篇,与之前得到的“33078”这一数字形成鲜明对比。从时间上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研究《聊斋》中的悍妇的文章从2003年左右开始进入高峰期,每年约有百篇论文,且一直在稳步增长。可见,对于《聊斋》中悍妇的形象问题的研究,学界已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效,关于悍妇的成因、作者对悍妇的态度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探讨。一些优秀的专著、论文大多都依托文本分析了悍妇的性格特征、成因等,所涉及到的面很广泛,但是还不够深入,只是点到为止。
2.3以女性视角来介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人的历史是由互为前提、互成参照的两性共同创造的。然而,在母系向父系社会进过渡的过程中,历史的天平却渐渐地绝对地倾向于男性。但如果仔细观察一下自古以来文学发展的纵贯线,我们可以发现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是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的——不可忽视的是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生命力。
作为文学永恒的主题,女性是中国古代各种类型的小说涉及、描写最多的人物形象,也是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但女性形象曾一度被赶出主角的系列,无视其审美价值,尤在明中叶以前。比如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女性是作为男性的陪衬而出现的。直到明中后期,女性才又成为作家笔下的主体,到了蒲松龄所处的清代,女性已经逐渐成为了中心人物了。蒲松龄的文言小说创作作品只有一部《聊斋志异》,但却在那一部作品中刻画了众多性格多样、形象鲜明的女子,例如宦娘、婴宁、连城、恒娘、小翠等深入人心的女性形象,可堪称是“女儿国”了。在这个“女儿国”中,女儿们是美丽的,“嫣然含笑,媚丽欲绝”、“细柳生姿”、“风流秀曼”;女儿们又是多才的,有的精通中医药,有的擅长琴棋书画,有的谙熟官场,有的武艺高强,有的男扮女装考中进士,有的善于经商……这些女儿们深情、专一、热爱人生,体现了蒲松龄对那些女子的歌颂、赞美。除此以外,还有一类的女子形象却往往为读者和研究者所忽略,她们就是本文研究的主角——悍妇。《聊斋》中凶蛮的悍妇形象可能为众人所不喜,且其恶毒的形象与其他真善伶俐的女性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男性视角进行阅读,可能很容易就忽略过去,轻易的形成“一个女性就应该像蒲松龄笔下的美好女子那样恭顺贤良,悍妇形象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人物”的这样一种认知。
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这种生命力是活跃在各种文学作品中的。也就是说在男性掌握话语权的时代,女子基本上是失语的,长期被动的处于沉默状态,是以,她们只能以男性的标准为标准对她们所阅读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女性主要是作为文学描写的对象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的。而本文所强调的女性视角,即是指有自觉意识的用女性的意识、经验去品读、解读作品。这种女性视角的阅读所唤起的阅读体验与男性视角的阅读有明显不同。但是,女性视角也并不等于是一个女人在阅读,而是从性别入手重新阅读和解读、评价作品,探寻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附属地位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根源,挖掘男性潜意识中所存在的性别歧视心理。
因此,以女性视角来看待《聊斋》中的悍妇形象更有利于本文课题的研究。
3《聊斋志异》中悍妇的类型与结局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女性作为永恒的母题,从古到今描写女性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而在这些作家的笔下,女性形象通常都被塑造成具有我国“传统美德”的女性形象,遵守三从四德,恪守妇道,恭顺贤良,温柔淑德,全部的生活重心都在其丈夫身上,尽心尽力的服侍丈夫和公婆。在男性掌握话语权的封建社会,像这样的女性,就是被封建礼教所认可的“贤妇”,是大多数的文学作品中被歌颂和赞扬的对象。而与“贤妇”相对立存在的自然就是“悍妇”了。如果说“贤妇”就是男人眼中“道德高尚的圣人”,那么,悍妇就是充满市井气息的凡人了。她们的言行违背了传统女教对妇女言行的要求,善妒,甚至忤逆自己的公婆、丈夫,做出一些残暴、狠辣的行为。对于这类背弃了“传统美德”的另类女子群体,目前学界未能作出口径统一的称呼,究竟是“悍妇”,“妒妇”,还是“妒悍妇”,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但如果只是用笼统的称呼来对这类女性进行概括则会掩盖其最主要的特征,因此,本文要首先厘清悍妇的定义。
3.1悍妇的定义
“悍,勇也。从心旱声”,这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悍字的所作出的解释,而在《一切经音义》中,则多了一句“有力也”。悍,从心,意味着受情绪的支配,“有力”即力气大。因此,悍妇指容易受到情绪的支配,性格暴躁,又力气很大的女子。再根据本文所要研究的《聊斋志异》这一文本,考虑到悍妇所处的背景环境、形成“悍”的原因以及“悍”的方式,我们把悍妇定义为,与传统的温良柔顺的女性相去甚远的凶悍泼辣,做出伤害到他人的事情,比如对丈夫动辄打骂、虐待妾婢、忤逆公婆的女性,她们大多处于一夫多妻的家庭中,因各方各面的原因在婚姻生活中表现出极其凶狠的一面。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只要是女性所表现出的意思或是行为与封建道德观相悖,违逆了“三从四德”道德标准,这些心含妒意的女子,都被称为妒妇,而当停留在心理层面的妒妇往行为暴力的方向发展时就成了悍妇了。关于妒和悍,在古文中,这两个字是两种不同的概念。而妒妇和悍妇,不论是性格特征还是外化出来的表现都是两种不同的人,因此不能简单的将二者混为一谈。在本文中,我们不把妒妇划入研究的对象,不对妒妇做具体的研究。本文研究的是从行为上表现出“悍”这一特征的女性形象,包括了因妒忌的心理而做出凶悍的行为的女性形象,但不包含只有妒忌而没有做出符合“悍”的行为的女性形象,也就是说,本文的研究对象重点在于在行为上表现出“悍”的女性形象,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很多时候妒和悍是彼此联系在一起,不好进行完全的割裂的,所以,本文将妒作为心理层面的事物进行分析,而悍也可以解释为在妒的作用下而产生的一种暴力行为。
3.2悍妇的类型分析
在《聊斋》描写的女性中,涉及或提及到悍妇的篇目,据本文统计约有23篇。为了更具体地更有针对性地研究的这些悍妇形象,本文首先对统计到的这些悍妇形象进行了一个分类。
3.2.1因妒生悍
“妒”作为人类的一种常态的心理活动,本义就是指大多数的女性都无法否认自己妒忌心的存在,“悍”,从心,从的那颗心就是“妒忌心”。因此,悍妇的悍行,多不出于妒,脾气急躁而动辄以暴力相向,宣泄自己的愤怒或不满。在《聊斋》中,23则故事中描写的25名悍妇中,以“妒”为动因而产生悍行的悍妇据笔者统计共10名。这些悍妇除了具有本身的攻击性之外还有严重的排他性。详见下表: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6229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