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12086字
目 录
摘要 3
1.儒家思想意识在小说中的渗透 5
1.1 仁义精神 5
1.2 “入世”精神 6
1.3 儒家文化的弊病 7
2. 道家精神内涵在小说中的表现 7
2.1 “游仙”思想 7
2.2“清净无为”和“隐逸出世”的人生观 8
2.3 对宗教礼法的蔑视 8
3. 佛家理念在小说中的融入 9
3.1 对佛家“三毒”——贪、嗔、痴的挖掘 9
3.2 “冤孽”之说 9
3.3 大慈大悲的精神 10
3.4 “无名无相”的思想 10
4.世俗文化精神在小说中的诠释 11
4.1 虚荣心理及功利主义 11
4.2 世俗文化的诠释 11
5.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金庸小说中的文化思想探究
庞岚月
,China
Abstract: Louis Cha's novels contain abundant cultural thoughts, which not only cover Chinese traditional mainstream culture such as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etc, but also include secular culture of anti-chivalry and anti-hero. Each of these cultural thoughts not only displays where they excel, but also adds radiance to each other, so as to add a unique charm to Louis Cha's works.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with Confucianism, Taoism, Buddhism and secular culture, and conduct specific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thoughts in Louis Cha's novels.
Key Words : Louis Cha's novels;Confucianism thoughts;Taoism thoughts; Buddhism thoughts;
secular culture
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有言:“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1】司马迁的这段论述对武侠精神作了很好的解读,同时也是对“侠”这一人格形象的一种肯定,而非像韩非子口中的“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出自《韩非子·五蠹》)文学批评家林以亮曾经说过:“凡有华人,有唐人街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2】金庸堪称当代最成功的武侠作家,严家炎先生曾高度评价金庸的作品:“我们还从来不曾看到过有哪种通俗文学能像金庸小说那样蕴藏着如此丰富的传统内容,具有如此高超的学术文化品位。”【3】他作品中的故事波澜起伏,又包罗万象,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文地理、周易八卦、政史经典、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风俗民情、诸子百家等各个层面,从多方面、多角度立体化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恢弘厚重的中华文化画卷。在这幅画卷中,儒道佛、世俗文化等文化思想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渗透在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中。
1.儒家思想意识在小说中的渗透
1.1仁义精神
《论语》中写道:“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出自《论语·颜渊》)金庸在小说中赋予了这种仁爱精神新的内涵,将其上升到了国家民族、天下苍生的高度。说到金书中具有儒家风范的大侠,郭靖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可以说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郭靖生逢乱世,时值宋、金、蒙对立之际,他名字中的“靖”字便是不忘靖康之耻之意,这使他生来身上就带有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关怀。他为人笨拙木讷,但却善良刚直,勤奋刻苦,在他的性格特征里处处闪现着儒家的人格光辉,甚至连“笨拙”这一缺点在儒家思想里都能找到解释的依据:“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出自《论语·里仁》)在《神雕侠侣》第二十回中,金庸借郭靖之口道出了侠之真义:“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厄困固然乃是本分,但这只是侠之小者……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4】金庸从正面回避了郭靖黄蓉的最终结局,但从《倚天屠龙记》灭绝师太之口我们仍然可以得知,在襄阳城破之日,郭靖黄蓉夫妇双双以身殉国。孟子曾提出“舍生取义”之说,他们以生命践行了这一主张。其实以郭靖之胸怀,以黄蓉之聪慧,以时势之艰辛,以朝廷之腐朽,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襄阳城终不可守,但为了守护城中百姓的安危,他们守护到底。《论语·宪问》中说:“知其不可而为之”,郭靖黄蓉的所作所为便是对此最好的阐释。郭靖终其一生都在践行着以天下苍生为怀的理念,“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八个字可说是郭靖一生的写照,也是儒家仁义精神在金庸小说中最高境界的内化。
《雪山飞狐》和《飞狐外传》两部作品的主人公胡斐,金庸自己表示,他试图把胡斐塑造成一个急人之难、行侠仗义的侠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自是不必说,并且要求他“不为美色所动,不为哀恳所动,不为面子所动”。【5】胡斐也确是如此,在小说里他一直追杀一个叫凤天南的恶霸,面对袁紫衣的软语央求、周铁鹪等人低声下气的求情以及凤天南本人的金银利诱,胡斐仍没有答允放过凤天南。他做这一切只是为了给穷人钟阿四一家打抱不平,而他本人和钟阿四却是素不相识的。从金庸对胡斐的塑造理念来看,构成其人物性格的基本要素也是非常符合儒家“仁”、“义”的审美标准的。
除郭靖胡斐之外,杨过在不知其父为人的情况下,仍能以国家民族为先放弃父仇;袁承志立志杀昏君、保明主,造福天下黎民百姓;萧峰敢教单于折箭,逼退辽兵以保两国和平……儒家的仁义精神在金庸笔下的众多人物身上各有深刻体现,包括无意为侠的张无忌、狄云、石破天也是如此,可以说这种精神是金庸所塑造的正面形象的共同品质,贯穿于其创作生涯的始终。
1.2“入世”精神
儒家奉行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有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轩昂气概(出自《孟子·公孙丑下》)。金庸将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入世”精神注入到其作品当中,使其笔下的人物迸发出巨大的人格魅力,也使其作品拥有了更加深刻的精神内涵。
郭靖无官无职,本为江湖中人,本可与黄蓉携手山水,快意一生。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郭靖义不容辞承担起保卫襄阳的重任,带领天下英豪抗击蒙军数十年,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出自在《孟子·公孙丑上》),着实令人心折。郭靖之所以成为大侠中的典范,为后世所敬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心系天下,一生以保家卫国为己任,这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观是相契合的。《碧血剑》的主人公袁承志是明末蓟辽督师袁崇焕之子,袁崇焕一生披肝沥胆抗击满人入侵,却因崇祯昏庸而惨遭灭门之祸。袁承志便立志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带领山宗旧部及七省豪杰为了心中的明主李自成奔走效力,并承父遗志抵御关外满人兵,企图还百姓苍生一个清明盛世。虽结局失意远走,但其前期的处世态度却是积极进取的,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张无忌身为明教教主,带领明教走正道、驱元兵,不计前嫌率教众救出被困万安寺的六大派。萧峰当仁不让接任丐帮帮主之位,遇事身先士卒,赢得万千帮众的爱戴拥护……
在金庸的笔下诞生了无数这样“铁肩担道义”的人物形象,在他们的身上体现着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责任意识(出自《孟子·尽心章句上》),这就从深层上投射出金庸对于“入世”精神这一特别品质的观照,也反映出了金庸本身精神道德的倾向与选择。
1.3儒家文化的弊病
儒家文化并不尽善尽美,其中也存在一些弊病和糟粕,而金庸作品中的儒家思想也不仅仅只有积极进步的一面,同时也包含消极落后的一面。金书中有一个比较有争议的大侠——陈家洛,金庸第一部长篇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的男主角。不可否认这个人物的性格中有许多弊端,他不仅在感情问题上一塌糊涂,甚至在想到文武双全、雄才大略的霍青桐时自忖自己是不是不喜欢她太能干,这便可以看出隐藏在陈家洛性格中狭隘的一面。不过这不是最重要的,毕竟陈家洛也在自我反思是不是自己的胸襟太小了。他思想上犯得最大的错误,是天真地幻想依靠一位有汉人血统的天子驱除鞑虏,重整汉人河山。他说服乾隆的三大理论基础无非是功业思想、忠孝观念、华夷之辨,最后不仅间接害死了自己的爱人,连红花会的事业也一败涂地。以孔庆东先生的观点来看,“在陈家洛身上,顾虑重重、矫情狭隘的中国知识分子特点表现得十分典型”。【6】如果说郭靖是儒家思想凝结而成的一个理想的化身,那么在陈家洛身上则体现着更多的现实性和世俗化。除陈家洛外,在袁承志、张无忌、段誉等人物的身上也都各自体现着这种陈腐的“书生气”,而他们性格中的这一特点,恰恰是受儒家思想长期浸淫的结果。由此而知,金庸对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并不是一味推崇,也伴随着对其中一些弊病和对国民性的批判,这是一种科学的、辩证的态度。
2.道家精神内涵在小说中的表现
2.1“游仙”思想
道家推崇逍遥自在的“游仙”思想,庄子曾作《逍遥游》全面深刻的阐释了道家的这一审美倾向。这一思想映射在金庸的小说中,便体现为他笔下人物不为外物所拘、独行于天地之间的游侠精神。像胡斐身上虽有明显的儒家气质,但他又和郭靖、陈家洛、袁承志这些儒侠有所不同,郭靖志在保家卫国,陈家洛志在恢复汉人河山,袁承志志在杀昏君、保明主,这些人心中都有一个宏大且明确的家国理想。胡斐虽一路都在行侠仗义,但他没有也并不想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他的人生并没有被某个大目标所框定,他的行侠仗义是率性而为、随势而动。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格的独立与人生的自由,从这方面讲,胡斐更像一个游侠,这又是符合道家的审美标准的。在“射雕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也是如此,他带领明教走正道、驱元兵,行侠仗义,锄强扶弱,他具有社会责任感,但他的这些行为更像是“在其位,谋其政”。他当初登上明教教主之位就是被动的,是时势所迫。他在政治上没有野心,更没有与朱元璋争雄之心,后来更是放弃了明教教主的位置,深究一下,其实是放弃了大明朝开国君主的权位,而选择回家帮赵敏画眉。自在、逍遥才是他今后生命的写照。
其他武林中人,如黄药师的洒脱超逸,洪七公的“神龙见首不见尾”,令狐冲的放旷不羁笑傲江湖等等,也都一一体现着道家“游仙”的思想在金庸小说中的映射,使金书的文化思想内涵更加丰富。
2.2“清净无为”和“隐逸出世”的人生观
道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主张心灵虚寂,坚守清净,在道家的处世哲学里,包含着强烈的“清净无为”和“隐逸出世”的倾向。在金庸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里,最具道家这一特质的便是小龙女。首先这一人物的性格就是典型的道家的性格——宁静淡泊,与世无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浑金璞玉般纯真自然。小龙女自小幽居古墓,如果不是遇到杨过,她恐怕此生都不会踏出终南山半步,这一设定本就包含着浓厚的道家“出世”思想。面对仆人孙婆婆的死亡,杨过心中一直记挂着报仇之事,小龙女却告诫他:“每个人总是要死的……多活几年,少活几年,又有什么分别?”【7】庄子曾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小龙女虽不至于此,但也算是齐万物、齐生死了。在小说第十三回,金轮法王与小龙女对阵,质问她:“你若接不住我十招,那便怎样?”【8】若是换做旁人,此时怕是早已气急败坏地赌咒起誓,小龙女却只是淡然道:“接不住就接不住,又怎样了?”【9】这么一来,金轮法王反而拿她没办法了。老子讲“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小龙女在轻描淡写间便做到了。金庸笔下高手如云,能人辈出,可能做到“一手画圆,一手画方”的却仅有三人而已,小龙女便是其中之一,原因便在于小龙女心无杂念、心地纯净。即便阴差阳错踏入江湖,小龙女一心想的也是同杨过回古墓隐居,毫不在意武林盟主的位置。世俗的一切纷扰在她看来皆是“闲事”,道家所主张的“清净无为”和“隐逸出世”,在小龙女身上体现得可谓是淋漓尽致了。
《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武功冠绝天下,于光明顶一战扬名天下,并登上了明教教主之位,使百万教众倾心归附,统一明教。他对六大派以德报怨,在江湖中的声望也是日渐高涨。若他有逐鹿天下之心,皇帝之位唾手可得。可他却在二十二岁时把称帝机会让给属下朱元璋,携赵敏退隐江湖。张无忌的人生选择也带有道家明显的“出世”的倾向。《碧血剑》中袁承志最终心灰意冷率众远赴海外,《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事业失败后带领红花会退隐回疆,虽然这二人不似杨过和小龙女是主动寻求“出世”,而是壮志难酬下的无奈之举,但金庸把这些“失意之侠”的结局设定为避世而居,不得不说也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清净无为”和“隐逸出世”的思想在道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金庸小说中极为重要的文化内涵。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2086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