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16484字
目 录
一、不同“教师形象”产生的文化语境 5
二、形象塑造手法 6
(一)、荒诞化叙事 6
(二)、悖反性叙事 7
(三)、语言狂欢 7
1.非典型陌生化 7
2.讽刺性摹拟 8
3.转述语的反讽 8
三、形象特点对比 9
(一)、类型化 9
(二)、立体化 10
四、文化内涵 11
注释 13
论王朔韩寒对教师形象的贬义塑造
郑灵燕
,China
Abstract:From the 80s and 90s to the new century,the change of social environment brought about the change of literature.Wang shuo and Han han, who are hot in different cultures,triggering the thought of change of values. In this paper, the text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aspects of narrative
technique, language art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including Absurd narration,Paradox and anti narration and Language Carnival.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compares the playful portrayal of the professional image of teachers by the "ruffian rascal" and the"genius boy",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eachers' images are contrasted. Combining cultural context,we can see the attitude of two people with similar spiritual traits in the knowledge and cultural pursuit of teachers and even teachers' images.They released the artistic charm of "cultural heroes",but they failed to infiltrate the intellectuals.
Key words:Wang shuo ; Han han ; teacher’s image ; banter Carnival
一、不同“教师形象”产生的文化语境
新时期万象更新,文学作品中的教师形象也在更迭。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再到新世纪,教师形象在文化语境的变迁中更是不断翻涌着新元素,随着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不断改变甚至颠覆。形象特征大体经历了高大全,到异化世俗化,再到多元复杂化的历程。
“前有70年代结束文革、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历史性事件;后有80年代末思想启蒙思潮终结和断裂型的政治事件,使得80年代出现了‘完成性’的历史内涵,它被特定的历史事件和语境‘固化’了”。 经过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寒冬,从风口浪尖到百废待兴,八十年代就像一个崭新的节点既涌动着风起云涌的变革思潮,又在起点很低的地方徘徊飘忽,充满了未知性与不确定性。《伤痕》里的王晓华,是将所有爱与精力放在孩子们身上的“红烛形象”,《班主任》里的张俊石老师,做完家访之后需要迎面“感受着拂面的春风”,文学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仍存在着纠缠不清的瓜葛,作家们依然在如履薄冰地揣测试探着政治风向和许可限度。80年代中后期,反传统思潮使得一些知识分子摒弃精英优越感,关注平民化特质,教师的形象也“走下神坛”,许多作家笔下的教师都趋于世俗化了。比如刘索拉《你别无选择》中沉闷死板的贾老师,态度懒散的金老师,教师不再那么光辉完美,而成了有缺陷的平凡人。这与现实生活对知识分子价值观的冲击密不可分。
“80年代呼喊的反传统的文化策略,在90年代自行瓦解……偶像失去光环,权威失去威严,在市场经济中解放了的‘众神’迎来狂欢的时代。”1992年南方谈话开启了新一轮市场化进程,原本充满风险的事物和概念一夜之间合法化了,王朔正是在这样大众狂欢的背景下大火特火的。同一时期,《废都》的出版、通俗文学的崛起、市场经济对于人群道德状况的冲击等问题甚嚣尘上,从有无人文精神危机的讨论,延伸到“宽容”还是“不宽容”、“崇高”还是“躲避崇高”的探寻。王蒙1993年发表了《躲避崇高》,藉由王朔的小说分析了对一个时期以来文学与现实的过于紧张的关系,以及对“揶揄式、喜剧式文学观念”的欢喜和认同。而“躲避崇高”这种倾向正是体现了主流文化控制力的被迫让步,体现了巴赫金理论中社会的狂欢状态。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王朔塑造出一系列教师形象:从80年代《顽主》当中虚伪而热爱说教的赵尧舜老师,到90年代早期《我是你爸爸》当中蛮横无知的刘桂珍老师,以及《你不是一个俗人》当中瘦得像眼镜蛇的俗人吴汉雄老师,王朔不吝笔墨,围绕心理和行为等多方面,对这些教师的丑陋予以了深入的描摹和尖刻的批判。
新世纪之交,消费文化与网络文化带来价值观更迭,大众文化伴随人们对物质的消费欲望一起急剧膨胀。知识分子价值体系在市场价值下的困境升华为更广层面的文化迷宫,在聒噪喧哗中,网络文化的兴起大大扩张了公共空间的范围,QQ、博客都在这一时涌现,供公众舆论滋生蔓延爆炸的土壤无处不在。“隐身化”的身份与虚拟空间的话语自由,使得写作伦理实际上已经失去其效用,门槛降低带来写作的粗鄙化倾向,相比坚守责任感,消费主义和欲望书写占据主导。一个同样“非主流”“体制外”的韩寒打着“天才”的旗号少年成名,弃正统的文学价值观为敝履,他的“狂”绝不亚于当年的王朔,一场场“惊世骇俗”的骂战让这个特立独行的80后作家红极一时。是“宽容”还是“不宽容”;是价值观的偏移,还是社会文化的正常趋向;是顺应时代的潮流,还是守卫传统的园地,人文精神的危机似乎重现甚至深化。身处这样的文化语境之中,一炮而红的《三重门》中出现了一系列教师“丑角”,无知、高傲、冷漠、啰嗦、虚荣、拜金,种种劣性都被韩寒添加到教师塑造当中,把教师拖下神坛的同时予以更进一步的贬低,抓住读者们的眼球。
王朔与韩寒的大热,虽然身处不同的文化坏境,但都是商业、消费元素十分活跃的时代,就像3T颁奖台上太监、车夫、地主与超模等各式元素并存的“群魔乱舞”, 在时尚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与混合下,新的文化价值观崛起,“广大群众不再需要他来获取知识,他们了解得很充分,毫无错觉,他们比他清楚得多,他们当然能够表述自己。”
文革之后,从刘索拉、徐星、陈建功等作者笔下价值沦落的种种知识分子形象,教师形象异化的倾向实际上已经显露。王朔与韩寒用自己狂欢式和戏谑式的风格特色,对教师形象进行了不留情面的剖析。
二、形象塑造手法
(一)、荒诞化叙事
荒诞,简言之,就是不合情理。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斯林将荒诞的词典定义为“与理智或者适宜不合,不一致,不合理,不合逻辑”。从许多细节里可以看出,韩寒是以一种极其荒诞的笔触,带着嘲弄之感去塑造教师的。
《三重门》里对于教师形象的荒诞叙事随处可见。“写作文就是套公式”的作文老师牛炯、说话说一半等着鼓掌的梅萱,都尖锐地将教师的古板搬上台面,而能将包法利夫人,经过一系列“旁征博引”,证明成是铁扇公主的文学社指导万山更是令人大跌眼镜。马德保靠出了本无人问津的书当上语文老师,认为学生的语文水平不高,把屠格涅夫教成涅格屠夫都没人注意到,所以秉持着一种混日子的态度,胸无点墨还要故意卖弄。又因此战战兢兢,时时担心因自己的无知露了怯。给文学社开讲前查经据典熬到半夜,结果仍是“慌”、“一片大乱”、“空旷的记忆”、“汗快要冒出来”,还以“窃用”来显示自己的格调。由此可见,对于马德保,德行还是其次,韩寒的笔触主要集中在对其无知无智的抨击。为何要将关注点集中于知识修养层面呢?如此缺乏最基本素养的教师竟然能有立足之地还混得风生水起,一路误人子弟仍被提拔,更加令人倍感荒谬和无语。教师的选拔标准何在?韩寒以此大大增强讽刺力度,从而达到教师选拔体制的批判,更深层次犀利地打开了新的角度。
韩寒《像少年啦飞驰》书中猥琐的色狼体育男教师;教育学生要一视同仁,结果自己却从来没有一碗水端平过的刘班主任;学校招生办主任的最爱——贪污与玩车。《光荣日》里妓女教课这种奇景的出现,是韩寒对教师形象外延的扩展,麦片能说是知识分子吗?当然不能。不负责任,混日子,甚至于竟找来“狗老师”教体育课,这样的怪诞情节实在令人瞠目结舌。即便可以在山沟里远离体制,韩寒也早已让他们陷入僵化的泥潭之中。因为韩寒认为,他们自己所受的教育就早已扼杀了他们的激情和创造力,“竟然还有什么理想没有在学校里被扼杀的?”极度的荒诞书写是为了反衬背后无以言说的极度悲哀,表现对于传统权威的颠覆。
带着现代主义倾向的审美意识,韩寒的描写中充满着“打诨式的加冕”,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所联系,是作家对于权威颠覆的渴望,对于知识等级与社会秩序的厌恶,字里行间充满了颠覆感、荒谬性。以荒诞传达荒诞,以荒诞讽刺荒诞,这便是韩寒文学艺术的精华之一。
(二)、悖反性叙事
“孔雀开屏固然好看,转过去就是屁眼儿了”④,在教师形象的书写上,王朔的特点就在于把孔雀“转过去”,高傲背后是凡俗乃至丑陋,将其间的巨大反差呈现在读者眼前。“小说叙述中所贯彻的一种特性,就是对平凡人物的日常生活及私人层面的关注,这种关注也许可以说正体现出王朔小说的现代性。”⑤比起韩寒的荒诞,他采用了更接地气更加真实的书写方式,传达着反讽意味。
现实存在对传统观念的悖反,更具张力,也增强了矛盾冲击。王朔笔下的教师总是对自己有着极高的认可度,他们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有着高风亮节的追求和学富五车的才气,种种行径却充斥着小市民的气息,所谓清高与才气不过是虚伪造作的产物,经不起推敲。⑥譬如《我是你爸爸》当中粗暴简单的刘桂珍老师,总是自以为是,站在知识与道德的制高点上指点江山。第一次出场是极其认真负责的好老师形象,语重心长地和马林生探讨教育问题:“咱们想让孩子长成为什么人,一定要心里有数儿。”而到了后来,原来她自己都是个“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充斥着低俗趣味的人,支撑她的只是一副干瘪的空架子。曾经百般维护的高大瑰丽形象其实早已轰然倒塌,只是她自己不自知,还在苦苦经营罢了。
切入的方式给人一种审“美”的错觉,而伴随着叙事的深入,审“丑”的意味愈加浓厚,这样的书写很大程度上超出了读者的心理预期,也满足了大众的期待视野。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6484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