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13273字
目 录
1引言......................................................................4
2荒谬......................................................................4
2.1世界的本原是荒谬......................................................4
2.2生活在荒谬世界中的人是孤独的..........................................5
3人的选择决定人的本质.................................................6
3.1不受他人干涉的“自由选择”............................................6
3.2 用选择创造自我价值....................................................6
4他人就是地狱............................................................7
4.1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8
4.2承担责任的必然性......................................................9
5结语.....................................................................10
参考文献.................................................................11
致谢......................................................................12
从《禁闭》看萨特的存在主义人学
牛文倩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bstract: Jean-Paul Sartre, a famous writer in the 20th century in France, is also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existential philosophical thinking. Different from other existential representatives, he emphasizes the free choice of people in his thoughts. There is also a concept of humanitarianism. As Sartre's most representative philosophical play, his concept of existential philosophy through the setting of "confinement" scenes, the language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ots are vividly demonstrated. That is: to reveal the absurdity of the world's originality, affirmation Human choice determines human nature and emphasizes people’s freedom of choice and responsibility. Therefore, this article will use Sartre's one-act drama “Confinement” as a basis to analyze Sartre’s relationship in the world, existence and nature, and freedom. Choose philosophical concepts such as.
Keywords: existentialism; freedom; choice; responsibility
1引言
存在主义哲学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其思想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丹麦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萨特则将其发扬光大,在不断发展这一学说的过程中,他坚持无神论的存在主义思想,主张研究人的问题,着重强调人的自由选择,形成存在主义人学[1][2]〕的主张。一方面他指出了现实世界的荒谬性,另一方面又给苦于在荒谬中徘徊挣扎的人们指出一条出路,那便是进行自我选择,并且人也应该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承担必要的责任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进而确定并创造自己的本质。
《禁闭》发表于1945年,是萨特比较有代表性的戏剧作品之一。没有冗长繁复的故事情节,没有众多纷乱的人物角色,也没有前后明显的主次分明,全剧只有4个人物,除去只在开场出现的听差之外,《禁闭》便成为了其余三人的主场。在这部作品里,萨特描绘了一个“极限境遇”:看似是在一间第二帝国时代款式的客厅,但其实是密不透风的地狱,在这个“极限境遇”里上演着三个主人公的故事。报社男编辑加尔散生前是个典型的胆小鬼,战争来临一心坚持自己所谓的和平主义,将要上战场时却又临阵脱逃;邮政局女职员伊内丝生前是爱慕女性的同性恋,因对自己的表嫂产生了爱慕之情,便教唆她离开表哥投入自己怀抱,致使表哥惨遭车祸身亡,而表嫂也与伊内丝中煤气毒双双身亡;生前疯狂爱慕男性的色情狂艾丝戴尔,与丈夫结婚六年却又寻找情夫并为其生下一个女儿,但因为嫉妒情夫对女儿的爱却又淹死女儿,逼死情夫。于是,荒诞的故事情节就在这三个罪人的对话中展开。
荒诞的场景,非现实的题材,孤独的人物,萨特将这些孤独痛苦无所适从的人物串联起来,并用无形的绳索将他们捆绑在一起。在这个令人窒息的地狱里,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立想法与自由的选择,也都因自己的选择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加尔散想要得到伊内丝拒绝伊丝黛儿,伊丝黛儿希望得到加尔散拒绝伊内丝,而伊内丝却希望得到伊丝黛儿拒绝加尔散,于是,三人便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互相追逐形成了一种三角关系,结果陷入无尽的恶性循环中,彼此都饱受煎熬。最终,由于三人之间的相互猜测、挑拨妒忌、相互追逐却又相互排斥,使得三人都陷入罪恶的精神地狱之中,而这也正是加尔散不禁发出“他人就是地狱”感慨的原因。
2荒谬
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这是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关于对荒谬这个问题的解决,不同哲学家也有着不同的观点,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提出的途径是通过虔诚的宗教信仰来改变这种荒谬性,而以萨特为代表的无神论存在主义者则认为面对世界的荒诞,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每一位存在的人都可以采取行动,那便是通过不断选择去塑造自己的本质,创造自我价值,不断超越世界的荒谬与残酷,从而为自己争得生命的意义。
2.1世界的本原是荒谬
在传统的哲学体系中,上帝被看作是衡量一切的准则与道德标准,人的存在是为了履行上帝的意志,但在尼采的无神论出现后,人的意义逐渐被消解,人又重新坠入无意义的深渊。在萨特的眼里,世界是荒谬的,毫无预兆的死亡、真理与万物不可消除的多元性、现实世界的难以理解、人所存在的偶然性......皆是世界荒谬的种种体现,荒谬是一种事实状态,而这种事实状态的原始依据“无非是人与世界的关系”[1]。如果只是单纯地把人和世界分开来看,那么,荒谬既不在人身上,也不在人们所存在的这个世界上,然而,人的存在却与世界有着分不开的联系,人是不能独立于世界而单独存在的。因此,荒谬到头来就与人的状况结为一体,即人本身不是荒谬的,只有在与人、与世界产生交集相互碰撞时才是荒谬的。在这个存在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关系是无尽的冲突、无休止的抗争与难以避免的残酷,人类所有的行动都充满了丑恶和罪行。虽然荒谬会对现实世界的人带来一些影响,但是离开荒谬,人与世界却又没有了可以继续交流下去的条件,尽管人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自我本身并没有意义,但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通过自身的反抗进行自我造就,因此萨特认为存在的人能够在不断的反抗中逐渐确立自身。
在这部独幕剧中,萨特用荒诞的题材描绘出一个荒诞的世界:没有刑具没有刽子手的地狱,放着一把裁纸刀却没有纸的密室,灯永远不会灭掉还总是亮堂堂的大白天,四壁之外的地方除了走廊还有无尽头的房间。在这么荒诞的世界里,还有更荒诞的事情:依旧能看到阳间发生的所有一切的三位人物,他们能在别人看不到自己的情况下看到与自己相关的人的所有活动。在冷酷的现实世界里,人与人之间多的是冲突与抗争,痛苦与挣扎常伴,充满了丑恶和罪行,这一切都是荒谬的。通过人物活动地点的荒诞来强调:地狱其实是人间的写照。剧中的三位人物进入地狱都是毫无预兆的,而他们也难以理解现实世界的荒诞。
没有意义,即是荒谬。在剧情开始前,加尔散就点明“我是生活在一个虚假的环境里。”[2]人只有存在这一事实,除此之外别无其他,这就使得人开始考虑为何存在。之后他又发出了一系列的疑问:“一个人毫无倦意,干嘛还要睡觉呢?为什么要刷牙?一个人为什么要照镜子呢?”[3]通过这一系列的疑问,表明了加尔散这一单独个体在面对荒谬世界时所体现出来的无助与迷茫,而这也催生了无尽的痛苦。也正是这种荒诞才让他发出“宁愿受遍毒刑,皮肉寸断,也比忍受精神上的痛苦,比受痛苦的阴魂百般戏弄、弄得人不痛不痒,难以名状,强的多呀”[4]的感叹。因此,人从一开始就承受着痛苦,每天都做着周而复始的工作,就像他在自问自答人为什么要睡觉时所说的“瞌睡虫飞走了,您只好又擦擦眼睛站起来,于是一切又周而复始了。”[5]可以看出,无休止也无限循环的世界运转带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与悲观。因此,在面对世界的荒谬时,如果只是像剧中三位人物一样浑浑噩噩的生存着,不采取任何行动,那么最后的结局就像三人相处的关系一样,互相纠缠互相追逐着,长久痛苦的挣扎在地狱里,日复一日,恶性循环。
2.2生活在荒谬世界中的人是孤独的
存在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孤独的产生,是因为人处在一个荒诞的世界,正是因为对这个世界的无法理解,才使得孤独感充斥其中。萨特同样认为人生是孤独的,在其早期的哲学思想中,他就强调客观存在的纯粹偶然性与主观存在的绝对孤独性,人是偶然性的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存在,这个世界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冷酷与荒谬,也注定了人生的痛苦与虚无:生命以死亡结束,人除了存在这一事实之外,再什么都没有。二战的爆发使整个世界呈现出混乱的状态,迷茫、困惑、孤独也开始充斥在人们的心中,没有了上帝的照顾,没有了可以遵循的规律,也没有了可以用来参考的价值标准,人就开始变得孤立无依,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他们能感受到的只有无尽的痛苦与孤独。因此到了后期,萨特开始成为一个“相对自由论”者,他也意识到,人感觉到孤独的最主要原因,是在处理自己与世界与他人之间关系时会变得孤独和无所适从,而应对这种孤独的方法则是:领悟自我存在的真正意义,通过不断的选择与不断的超越,努力摆脱一切荒诞的外在力量的压迫,去超越生存的荒谬以及处境的冷酷,进而创造自我价值。
作品中的三位人物都是孤独的,他们生前孤独、痛苦,死后想要沟通,可却都对彼此隐瞒,致使孤独充斥在每个人的周围。在这部剧的第二场,只有加尔散一人的时候,他的孤独表现的更为明显,“他坐下,又站起来。他走向电铃,按电钮,电铃不响。于是他朝门口走去,想掀开门,门打不开,他喊人。”[7]虽然剧中三位人物看起来都在交流沟通,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与意志,加尔散想获得伊内丝的完全信任,伊内丝想得到艾丝黛尔的女性之爱,然而艾丝黛尔的心却在加尔散身上,因此可以说他们彼此都是孤独的。在地狱这样一个“主观性的世界”里,他们能做的,除了相互之间的争风吃醋、嫉妒挑拨、勾心斗角再别无其他;在这样一种情境中,每个人都在一种痛苦的无奈中消磨着没有尽头的时间,每个人都处在孤独而冷酷的环境之内,每个人都得不到精神上的解脱和自由。个体的人在面对这种荒诞令人痛苦的处境时,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改变这种状态,于是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孤独无助的感受,也正是这些忧虑、恐惧才使得存在主义者开始考虑人存在的意义及人的本质问题。
3人的选择决定人的本质
萨特认为,人的选择决定人的本质。这一命题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存在先于本质”,这是存在主义的第一要义,也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第一原理,这一观点主要有两重含义:其一,人只有在存在之后才能创造自己的本质与特性,即人按照自己的意愿造就了自己的本质等一切特性。其二,存在先于本质是人独有的特性,并不是上帝赋予或先定的,而是自我创造的结果。萨特所说的人的本质“也可以理解为是人在世上存在,他存在的各种活动的表现。”[8]尽管每个人都是以孤独个体在这个荒谬的世界中存在,但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进行不断的选择,且如果做了一次选择,就会固定为这种选择的存在者。因此,人的根本特性就在于他的自主性和超越性,即“能自我设计、自我选择和自我造就,根据自己的意向不断地否定自己并超越自己,从而使自己获得本质、价值与意义。”[9]
3.1不受他人干涉的“自由选择”
萨特强调人的自由,特别是选择的自由,即“一个人是自由的,他总可以选择自己要干的事情,一个人面对别人是自由的,别人面对他也是自由的。”[10]每个人既然都已经存在于这个世界,则生来具有各自的自由,无论是面对怎样的环境,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如何采取措施,都可以做出不受他人干涉的“自由选择”。这也就意味着“在承认个人的绝对自由之后,人的自由只有在选择的行动中才具有意义,所以自由实质上等同于选择的自由。”[11]当然,萨特所提倡的自由选择是追求高尚性的选择,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进行正确的选择,那么很容易沦落到“他人就是地狱”的境遇。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3273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