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函数研究——基于省级城镇居民收入消费调查

 2022-01-20 12:01

论文总字数:18930字

目 录

1.引言 4

1.1.研究背景、方法与意义 4

1.1.1.研究背景 4

1.1.2.研究方法 4

1.1.3.研究意义 5

1.2.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5

1.2.1.论文的创新 5

1.2.2.论文的不足 5

2.消费理论文献综述 5

2.1.国外文献 5

2.1.1.绝对收入假说 5

2.1.2.相对收入假说 6

2.1.3.生命周期假说 7

2.1.4.持久收入假说 7

2.2.国内文献 8

3.城镇居民收入消费数据实证分析 8

3.1.数据来源 8

3.2.模型选取 10

3.3.模型设定 11

3.4.数据实证 12

3.5.数据分析 14

4.启示与建议 17

4.1.需求方面 17

4.1.1.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切实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17

4.1.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稳步推进城市化水平 18

4.2.供给方面 18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0

中国消费函数研究——基于省级城镇居民收入消费调查

潘茂启

摘要:消费能力的提高是百姓富裕的体现,更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保证,研究中国的消费函数并分析影响消费的各方面因素,为提高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提供合理的理论知识,这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采用1998~2015年的面板数据,对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运用变系数回归模型进行研究检验,之后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习惯方面分析了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的消费函数差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为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消费理论;变系数回归模型;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

1.引言

1.1.研究背景、方法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中国的经济增长在过去几十年中基本是靠出口和投资来带动,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只占小部分。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的持续动荡使得中国净出口下滑,加之国内投资疲软,必然导致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中国GDP在经历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后终于放缓了步伐,2016年GDP增长率为6.7%,创1990以来的新低。面临这一经济增长困境,提高国民消费能力从而带动经济就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

自驶入世界经济发展快车道之后,中国经济发展迅猛异常,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充实了人民的钱包,国人的消费水平也逐渐提高,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在进行着消费升级,而消费的增加反过来也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不单纯是净出口、投资下降的问题,关键是我国的消费需求还不够强劲。

2000~2007年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占自然GDP的平均比例为71.0%,2009~2010年为66.3%,之后也基本保持在2/3左右。而在中国,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一直在40%~50%之间徘徊,直到2016年,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年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66.4%,但在该比例数据稳定之前,我们都很难对中国未来消费形势感到乐观。

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认为节俭是美德,即中国人比较看重储蓄,这种观念的确为中国多年的发展积累了庞大的资本,但在经济体量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数额巨大的资本存量反倒成为鸡肋,投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减弱,而居民传统的消费习惯与消费心理没有迅速转变,这就使得经济增速减缓。

当然,这种储蓄观念的难以转变有其传统背景因素,更有其现实原因。一方面,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起步晚,限于国情原因发展较缓,居民为了多一份保障,在获得收入后必然优先考虑储蓄而不是消费;另一方面,多年的城市化进程将房价畸形抬高,房贷的诞生一方面促进消费,但在长期无疑是对消费的严重抑制,即消费者会将更多的收入用来储蓄还贷。

除此以外,我们不能忽视生产过剩的问题,这种“供大于需”情况不是因需求不足,或是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比如,我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同时笔芯钢珠还依赖大量进口;有的农产品生产严重过剩但还需要进口,比如玉米,这是国外优质农产品对国产中低质农产品的挤出;还有较普遍的现象是某些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满足,消费者将大把钞票花费在出境购物和海外代购上。这些无疑使得内需外流,并不能带动国内经济。

总之,就现状来看,我国的居民消费存在诸多挑战,但更多的是机遇,解决好这系列问题,中国经济才能在未来长期平稳发展。

1.1.2.研究方法

消费理论一直以来都是世界经济学家致力于研究的课题,事实也证明对消费的研究并将其成果应用于经济政策上可以对经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经模型检验后选择变系数回归模型,通过对各省城镇居民年收入消费数据的实证分析,试图建立一个简单的中国消费函数(基于绝对收入假说),定性定量地研究中国居民收入消费的关系,并深入分析区域间的消费差异,再从消费的各个影响因素角度入手,为中国消费增长从而带动经济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1.3.研究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最大的消费市场。还以美国为例,2015年美国GDP占世界比重为24.73%,而美国国民消费占其GDP比例为66.4%,中国人口大约是美国人口的四倍,若中国居民的平均消费能力在未来能够达到美国居民的水平,那么这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影响都是巨大的。研究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关联因素,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政策制定方向,将会在很大程度地提高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并极大刺激国民经济增长,保证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1.2.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2.1.论文的创新

本文不是局限于一个地方居民的平均消费情况,而是从整个中国入手,分地区研究,消除了“被平均”的不合理性,同时还考虑了地区发展差异等因素,使得分析结果更加合理,也更具一定的代表性,毕竟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有快有慢,统一的消费函数无法较准确地反映地方居民收入消费关系,故采用变系数回归模型,分地区研究各省城镇居民的收入消费情况。

1.2.2.论文的不足

本文虽然考虑到了区域发展差异等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但只是对这些因素做了定性分析,没有进行定量验证,故无法说明除可支配收入以外的因素到底对消费有多少的影响。这点也将是我本人今后研究的重点。

2.消费理论文献综述

2.1.国外文献

“消费”一词最早起源于文艺复兴,发展于两次工业革命,但西方经济学者真正对消费进行系统性研究始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其之后又有经济学家结合实证数据,提出各种各样的消费理论,

2.1.1.绝对收入假说

凯恩斯于1936年在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消费函数”一说,之后经过发展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绝对收入假说(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AIH),其基本模型为:

(2.1.1.1)

式中,为当期消费,为自发性消费支出即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可以理解为最低生活成本;为边际消费倾向,为当期收入,是收入引起的消费即“引致消费”。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在消费领域奠定了研究消费函数的基础,但不能否认的是,该假说存在严重的理论缺陷,主要是该假说模型只是个即期模型,其简单地认为消费是个人的独立行为而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且没有分析消费的微观层面,从而缺乏坚实的基础。

1942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Smith Kuznets)对美国国民1869~1938年的消费收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时发现,平均消费倾向APC在长期保持不变,同时等于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在短期是递减的,并且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大于短期。这一规律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消费函数之谜”。

2.1.2.相对收入假说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绝对收入假说的局限愈加明显,并且消费函数之谜也在激励着经济学者们对消费函数进行更深入研究。在此背景下,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杜森贝利(James Stemble Duesenberry)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Relative Income Hypothesis,RIH)。

杜森贝利在研究20世纪20年代末的大萧条期间消费者购买的数据中发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会受自身收入、过去消费习惯以及周围人消费水平的影响,也就是说消费是相对决定的。

从时间数列来看,该假说认为消费者在收入增加时容易提高消费的,但在收入减少时很难降低消费。我们称这种特点为“棘轮效应”,可以理解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严格来说,“棘轮效应”是指消费具有“不可逆性”。这种“不可逆性”使得当前的平均消费倾向不仅与收入有关,而且与曾经达到的最高收入水平有关,当前收入低于曾达到的最高收入时,往往有较高的消费倾向,即:

(2.1.2.1)

式中,为当期收入;Y0为该消费者曾达到的最高收入水平。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当期的消费函数模型为:

(2.1.2.2)

式中,0lt;α0lt;1,反映当前边际消费倾向;0lt;α1lt;1,反映曾达到的最高收入水平对当期消费的影响。

一般来说,在一个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社会中,曾达到的最高收入就是上期收入,故消费模型为:

(2.1.2.3)

而从横截面数据来看,杜森贝利发现个人的平均消费倾向不仅与自身收入有关,而且与其所处群体的收入分布有关。我们将这种消费特点称为“示范效应”,其模型可以表示为:

(2.1.2.4)

式中,为该消费者所处群体的平均收入水平。则当期消费函数为: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8930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