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评价研究

 2023-09-28 08:52:14

论文总字数:12265字

摘 要

构建指标体系,运用DEA方法,对淮河生态经济带20个地级市近十年的生态效率变化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整体生态效率大致呈“V”字型演变、下游城市高于上游高于中游且各城市时空转换趋势差异显著;上游城市技术和规模效率都较高但稳定性较差,中游城市技术与规模效率都较低且变化显著,下游城市技术和规模效率都较高且稳定性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整体空间互相配合并协调发展、上游提升两效率的同时提高稳定性、中游重点提升技术和规模效率、下游需有针对性提升局部城市相应效率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生态效率,可持续发展,数据包络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

Abstract: Establishing the index system and using DEA method,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changes of ecological efficiency of 20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the Huaihe Eco-economic Zone in recent ten yea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ecological efficiency of the Huaihe Eco-economic Zone has a V-shaped evolution, the downstream cities are higher than the upstream ones, and the spatial-temporal conversion trend of the cities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upstream cities have higher technical and scale efficiency but poor stability. The technology and scale efficiency of midstream cities are lower and change significantly, while the technology and scale efficiency of downstream cities are higher and stable. On this basis,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the coordina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spac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upstream efficiency and the stability, the promotion of technology and scale efficiency in the middle reaches,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efficiency of local cities in the downstream,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cological efficiency of the Huaihe Eco-economic Zone.

Key words: Ecological efficienc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Huaihe ecological economic belt

目录

1 引言 4

2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4

2.1 研究区域 4

2.2 数据来源 4

2.3 研究方法 5

3 淮河生态经济带整体生态效率分析 6

3.1 时间演化分析 7

3.2 空间格局分析 8

3.3 时空演化分析 9

4 淮河生态经济带分区域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11

4.1 上游城市 11

4.2 中游城市 11

4.3 下游城市 12

5 对策建议 12

5.1 整体空间互相配合并协调发展 12

5.2 上游城市提升两效率的同时还需要增加稳定性 13

5.3 中游城市重点提升技术和规模效率 13

5.4 下游城市需有针对性提升局部城市相应效率 13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引言

淮河生态经济带位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之间,水网密布,土地肥沃,孕育了悠久的淮河文明,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东西南北交通走廊。其范围由2014年11月获得中央领导批示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 ( 2013—2030) 研究报告》所确定,包括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的20个市和1个县。长期以来,淮河流域通过发展资源及相关产业取得了经济高速发展,但这种发展模式过于粗放,不仅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还会造成严重的工业污染。毋庸置疑,淮河流域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高昂的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取的,近年来,淮河流域这种毁生态求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与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格格不入,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淮河流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转变淮河流域的发展思路,以资源集约化和环境保护为基本要求,追求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1]。以前相关学者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问题的研究大多从资源承载力、土地城镇化水平、水环境、产业结构、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入手,还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测度等研究。本文准备以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现状为背景,运用DEA方法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

淮河生态经济带根据2014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 ( 2013—2030) 研究报告》中的规划范围和流域经济和区域一体化理论划分而来,包括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的20个市和1个县[2]。为保证统计资料口径的一致性和概念内涵的准确性,本文将研究区域设定为淮河生态经济带除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外的 20 个地级市[3]。并根据省级行政区划划分为上中下游三个区域,如表1 所示:

表1 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划分

区域

城市

上游

平顶山、漯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

中游

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

下游

徐州、淮安、盐城、扬州、泰州、宿迁

2.2 数据来源

为了比较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的时空变化,以三年为一间隔期,选取了2006年、2009年、2012年、2015年、2018年的各市的生态经济投入产出指标数据。部分指标数据经过处理、计算获得,针对个别数据的缺失则由相邻年份差值修正。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河南统计年鉴》《安徽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及部分地市的统计年鉴。

2.3 研究方法

2.3.1 生态效率内涵界定

1990年,Schaltegger和Sturm提出了“生态效率”的概念,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给出了一个简单明了的测度指标[4]。指出人类在创造社会经济价值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环境的影响。生态效率可以看作是一种产出与投入的比值,其核心思想是在创造较高经济产出的同时,尽可能少地投入资源,并最大力度地降低污染。生态效率强调的是经济发展与生态改进的结合,即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5-6]。结合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方法对于生态效率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价值—影响比值计算方法、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聚类、熵值赋权的灰色综合评价、超效率DEA模型、Tobit 模型、随机前沿分析法 ( SFA)、数据包络分析法( DEA)等方法。其中 DEA 是一种非参数效率评价方法,在生态效率测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7]

2.3.2 DEA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法)是一种对若干类型的具有多输入、多输出的决策单元(DMU)进行相对有效性分析的有效方法[8]。由美国运筹学家A.Charnes、W.W.Cooper及E.Rhodes于1978年首次提出[9]。DEA 方法能够有效地反映出生态系统中的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对投入产出状况作定量分析。由于应用DEA方法不直接对数据综合,所以也不需要无量纲化处理数据,也不需要任何权重假设,而是以决策单元投入产出的实际数据求得最优权重,排除了很多主观因素,具有很强的客观性[10]

DEA方法运用广泛,不少学者对其进行改进,已形成多种模型。其中最基础的是固定规模的CCR模型和可变规模的BCC模型。CCR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投入产出状态,投入与产出等比增加,并不符合实际生产情况,而BCC模型考虑了边际效益递增或递减情况,比较适合用来测度生态效率。本文采用的是投入导向型的BCC模型。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2265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