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14034字
目 录
摘要 1
Abstract 2
1引言 3
1.1研究背景 3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4
2相关概念界定 4
2.1游憩空间 4
2.2城市游憩空间 5
2.3游憩空间结构 5
3常州城市游憩系统空间结构及分析 5
3.1常州城市游憩资源分类 6
3.2常州城市游憩空间分布 7
3.3常州城市游憩空间结构分析 9
4常州城市游憩空间结构优化模式 10
4.1城市游憩空间结构模式 10
4.2 常州城市游憩空间结构优化模式 12
5常州城市游憩空间结构优化措施 13
5.1提高游憩空间品质 13
5.2加强周边区域合作 14
5.3完善城市交通格局 14
6结论与展望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常州市城市游憩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
强瑶
,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space, urban recreation space plays a key role in improving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Reasonable urban recreation space structure not only meets the needs of residents' material culture, but also has a guiding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recreation space. Through the Arcgis and Auto CAD software mapping study of Changzhou urban recreation space structure, the city has shown the point of the axis of "one heart, area, six zone" mode. Then, based on the two ideal recreational structure model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recreational space structure of Changzhou should be a composite model of "point network - belt - group" and put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measures.
Key words: recreation space; spatial structure; Changzhou city; urban space
1引言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和休闲时间的增多,城市居民对游憩的需求也在增长,许多城市居民开始利用空闲时间在市区或城郊的游憩场所进行形式繁多的游憩活动。城市游憩作为城市的一项基本功能,人们慢慢开始重视它。
西方学界对游憩空间结构的研究起步较早,目前已经形成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格局,西方学界不仅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方法。Stansfield与Rickert在1970年首次提出RBD(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游憩商业区的概念,由此引发众多学者对于游憩空间结构模式领域的研究和重视[1]。对于游憩旅游进行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运用最早则由美国学者 Lentnek,Van Doren 和Trail开始,他们在俄亥俄州的内湖做划船者空间行为的调查时,首次利用GIS分析滨水游憩资源的分布和计算游客到旅行地区的距离[2]。传统的游憩旅游研究方法主要依靠翻阅文献、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对于资料的二次处理也主要依靠人工,不仅工作效率低下,而且可靠性差,无法获得精准可靠的研究结果。而GIS技术在游憩旅游中的运用可以迅速、准确获取数据,处理的资料形式从文字到图形、影像都能进行,还能构建模型为决策者提供最佳方案,大大提高了研究者的工作效率。在之后的游憩空间研究中,GIS技术常被用来确定测量距离、统计分析、分析空间分布模式和安排游憩设施等,为学者们研究游憩空间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技术支持。到20世纪80年代,Rabel.J.Burdge (1989)通过研究得出国外游憩研究的大方向主要是游憩需求、游憩行为、游憩偏好、游憩设施等[3]。如Hass(1980)研究了Colorad荒芜地区资源特征和游憩者偏好,总结出游憩资源特征及游憩心理感受与体验呈明显的正相关线性关系[4]。到了90年代,国外学者对游憩空间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多样化。如Leigh(1998)对城市游憩设施的管理方法进行了统计和对比分析[5]。Pearce(1996)从巴黎旅游的供求关系、旅游者的消费习惯和行为两个角度分析,总结出可以从空间网络的构成要素角度,对游憩吸引物和游憩设施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等[6]。
而我国学者对游憩空间的研究主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主要包括游憩概念研究、游憩行为研究、游憩空间研究、游憩结构研究和游憩规划评价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基于本文研究常州市城市游憩空间结构,所以主要综述国内有关游憩空间结构的研究进展。我国学者研究游憩空间结构主要从两个角度出发。一个角度是研究游憩空间结构模式,在该领域学者主要针对城市整体结构模式方面进行钻研,对不同的城市因地制宜提出不同的理想状态下的结构模式,这些模式都是进行简化后的成果,在实际运用时,还需要充分考虑环境条件、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如冯伟波从点、线、面三个要素角度,并坚持距离衰减规律、聚集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的基础上,整合出“极核-组团-扇形-环状”复合蛛网模式[7]。宋文丽从游憩空间结构的要素构成:城市游憩需求要素、游憩通道和城市游憩供给要素以及游憩线路四个要素着手,运用供求模型研究大连市游憩空间结构,并总结得到“极核-散点-带”模式[8]。另一个角度是从游憩者行为和偏好来研究城市游憩空间结构,我国学者从游憩者的活动空间、时间分配以及游憩设施的使用频率三个大方面来进行游憩行为、偏好的钻研,目前一致得出的结论是:游憩者的行为空间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国内学者吴必虎以上海为例,用旅行测定方法得到基础数据,再通过使用曲线方法、游憩活动空间剖析游憩者的流动行为,得出游憩者活动空间呈同心圆衰减的规律[9]。张安、丁登山等使用曲线分析方法,剖析了南京游憩者活动频率特征和时空分布模式,得出游憩者基于不同游憩设施的选择呈现距离衰减特征[10]。
本文主要研究常州市城市游憩空间结构,因此有关行为空间和结构模式方面的文献,笔者可以借鉴学者们对游憩空间表现特征的分析思想和理想结构模式的运用。方法和技术方面,笔者也借鉴了GIS技术,在分析常州游憩空间资源的分布情况时,GIS技术测量距离和分析其空间分布模式为笔者提供了技术支持。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城市是人口和各种经济活动最集中的一种聚居形态,是一个特殊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它不但是人类社会文明和繁荣的象征,而且是各种社会问题极为突出和复杂的空间。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交通拥堵状况日益紧张,水资源和能源供应不足,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乡差距加大等问题,其背后折射出的深层实质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如控制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等。而在人文地理研究领域,城市游憩空间是发展城市游憩的空间载体,其发展变化不仅会对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产生影响,而且对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近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当物质层面需求得以逐渐满足后,人们对精神世界的需求也会随之上升,再加上随着城乡居住空间的变革,传统熟人社会的瓦解,在周末的时候出去放松一下,成为很多城市人的愿望,所以城市游憩空间规划建设的急迫性加强。但是在各种条件制约下,当前我国城市游憩空间建设在战略决策、规划开发、组织管理等方面仍有许多不足,尤其对城市游憩空间缺少明确的界定和认识,在游憩空间的优化和建设中缺乏合理的整合机制,所以如何合理地优化城市游憩空间结构成为本文研究的核心。
本文试图以常州为例,对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的研究和总结出优化模式。从理论层面看,当前我国尚未系统地建立城市游憩研究体系,所以探讨常州城市游憩空间结构具有实践意义,对我国城市游憩空间结构模式亦可进行补充和丰富。从现实层面看,常州市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文字记载历史的文化古城,是长江文明和吴文化的发源地,本身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再者处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所处区域四通八达,交通便捷,经济发达,人们内需的增长为游憩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因此对其游憩空间结构的研究,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游憩空间的迫切需求,提升常州市的旅游形象,而且可以为长江三角洲内其他城市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作参考和借鉴。
2相关概念界定
2.1游憩空间
游憩译词原脱胎于拉丁语,意指“恢复更新”,包含"休养"和"娱乐"两层意思,国内外学者曾分别基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解释。加拿大学者斯蒂芬L.J.史密斯在其出版的文章中指出,游憩是一个难以定义的概念。在实际运用中,游憩通常是指一组特别的可观察的土地利用,或是一套开列的活动节目单[11]。保继刚认为游憩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内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它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其包含的范围极广,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都属于游憩[12]。
游憩空间(Recreation space)则是由游憩引申而来的,狭义的游憩空间是指人们消遣、游玩、社交的场所。在美国学者研究中,广义的游憩空间是指宾馆、饭店、运动场、高尔夫球场、剧院、主题公园、游乐场、风景游览等等[13]。中国学者秦学认为:游憩空间是由游憩物质空间和游憩行为空间耦合而成的空间体系[14]。只有保持二者最大限度的统一,才能相得益彰。笔者基于本文的研究区域是常州市的大型游憩空间及公共游憩空间,所以定义游憩是在闲暇时间内室外近距离进行的带给人生理和心理放松的,利于恢复体力和精力的合法行为。对游憩空间的定义是游憩者能够自由进入的,具有休息、游玩、娱乐、购物、旅游等游憩功能的开放空间和建筑设施。
2.2城市游憩空间
城市游憩空间是指在城市或市郊可以进行游憩活动的城市开放空间,它是由各种要素相互作用、联系而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结构、功能和动态的复杂系统。从形成机制来看,城市游憩空间可以分为城市游憩物质空间和城市游憩行为空间,城市游憩物质空间是指有一定游憩功能,能够用来进行游憩活动的物质空间,包括各种游憩设施和存在场所,在该空间里游憩行为的发生可能性不确定。游憩行为空间是真实发生游憩活动的空间场所,是游憩者依靠游憩设施凭借游憩活动在城市空间留下的投影,是一种无形但客观存在的形态[15]。按照游憩范围的不同可以将城市游憩空间划分为社区游憩空间、城区游憩空间和环城游憩带。还可以根据游憩者的心理需求隐秘性不同,将城市游憩空间分为游憩隐蔽空间、半隐蔽半公共游憩空间和公共游憩空间等。
2.3游憩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对象,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过定义。Bourne认为:第一,城市空间结构的本质所在是强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系统理论立场中性,可以适用于不同的观念。因此他认为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使得各个子系统整合成为城市系统。王文娟将城市游憩空间结构定义为:各游憩经济客体在空间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及聚集形态,它表现了游憩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是游憩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16]。笔者认为实际上城市游憩空间结构是由游憩物质空间和游憩行为空间耦合而成的,合理的城市游憩空间结构其实是游憩需求、城市用地分区、城市规划和发展等多元化的统一。
3常州城市游憩系统空间结构及分析
常州市,江苏省地级市,位于长江中下游,是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区。常州有着十分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水陆空交通条件,京杭大运河、312国道等蜿蜒穿境而过,是中国东南沿海第一批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常州市下辖五个市辖区和一个县级市,分别是金坛区、武进区、新北区、天宁区、钟楼区和溧阳市。至2016年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437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74.9万人。
常州市的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旅游品质较好,多为优良级旅游资源。至2016年末,全市共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4家,国家A级以上景区32家。常州人文景观资源极为突出,不仅是一座千年历史文化古城,而且是经济发展快速的现代化城市。历史古迹有春秋淹城遗址、天宁寺、红梅阁、张太雷故居、苏东坡舣舟亭、瞿秋白纪念馆等。风景旅游区有溧阳天目湖旅游度假区、金坛茅山风景区、太湖湾风景旅游区、南山竹海等。休闲公园有红梅公园、青枫公园、芦墅公园等。游乐场所有常州恐龙园、淹城动物园、嬉戏谷、欢乐谷儿童乐园等。
3.1常州城市游憩资源分类
游憩目的地系统包括吸引物、设施、服务三要素,其中吸引物即游憩资源,是游憩目的地系统的关键要素。本文对游憩目的地系统分析主要是对城市游憩资源进行空间分析。当前国内学者有关城市游憩资源分类的方法不多,在理论上,无法与迫切而庞大的城市规划现实需求相匹配。近年来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如下:吴必虎等人(2003)针对使用者的类别,将城市公共游憩空间分为 2 个基本服务组:面向本地居民的服务组和面向外来游客兼本地居民的服务组。其中面向本地居民的服务组包括:城市公园、大型城市绿地、道路及沿街绿地与环境设施、半公共游憩空间、文娱体育设施,共计 5 个主类;而面向外来游客兼本地居民的服务组则包含:城市步行空间、构筑物、城市滨水游憩空间、城市特色建筑、商业游憩空间与商业设施、文博教育空间、旅游景区点及设施等主类,他还将这个主类深入划分为37干类和38支类[17]。保继刚、陈勇(2005)则另辟蹊径,两位学者在剖析桂林市城市游憩的结构和功能时,将城市游憩场所按照活动范围的不同简单分为户外游憩场所和室内游憩场所两大类[18]。其中户外游憩场所包括风景游览区、市政公园、综合公园、景观游赏道、主题乐园、广场和步行街等类型,而室内游憩场所则包括文化场馆、购物场所、歌舞厅、综合娱乐场所、游戏和台球室等类型。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4034字
相关图片展示: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