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18118字
目 录
1引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2
2相关概念 2
2.1喀斯特地貌及洞穴 2
2.2空间布局 2
2.3旅游空间布局 3
3贵州省喀斯特旅游洞穴空间布局分析 3
3.1贵州省喀斯特洞穴分布情况 3
3.2贵州省喀斯特旅游洞穴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4
3.2.1基尼系数和分布均匀度 5
3.2.2最邻近距离统计。 5
3.2.3地理集中指数 6
3.2.4贵州省喀斯特旅游洞穴空间布局开发存在的问题 6
4贵州省喀斯特旅游洞穴空间布局优化建议 7
4.1基于交通可达性重点进行旅游洞穴重点优化 7
4.2基于旅游类型梳理进行旅游洞穴空间布局开发优化 9
4.2.1人文景观旅游洞穴优化 9
4.2.2户外探险旅游洞穴优化 9
4.3基于政策导向进行旅游洞穴空间布局开发优化 10
5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4
贵州省喀斯特旅游洞穴空间布局及开发优化研究
王智铉
,China
Abstract: Karst Tourism Cave is a unique quality tourism resource in Guizhou Province. How to allocate this kind of resources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Guizhou tourism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karst caves in Guizhou Province by means of Arcgis and CrimeStat, and analyz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karst caves in Guizhou Province by calculating the spatial Gini system, the nearest neighbor distance index and the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of karst tourism caves in Guizhou Province. Index analysis of its lay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Guizhou karst tourist cave development is too concentrated, is not conducive to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this, we try to make the optimal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for the current spatial layout from three aspects: traffic accessibility, tourism type and policy orientation.
Keywords: Karst; space layout; Guizhou Province; tourism cave
1引言
1.1研究背景
国外喀斯特洞穴研究起步较早。20世纪初,斯洛文尼亚就建立了喀斯特研究所,不仅对全国6500个洞穴进行档案登记,还对喀斯特区域环境的溶洞发育、地质构造、溶洞水文化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广泛参加国际学术活动,使得该国对于喀斯特及喀斯特旅游的整体研究水平一度居于世界前列[1]。戴维斯和司威依奇(1912)等地质学家认为岩溶地貌的发育有一定的顺序阶段:由上升的岩溶高地开始发育,经幼年期、壮年期、壮年后期和老年期,不同发育时期会出现不同的喀斯特景观[2]。1978年,Plummer发现钟乳石的形成主要是过饱和的碳酸钙水的脱气造成的,只有当方解石的饱和指数gt;0.3才能够发生沉淀[2]。D.C.Ford(1988)按照洞穴形成的水动力条件(即成因分类),将洞穴分为渗流带洞穴、地下水位洞穴、潜流带洞穴和深潜流带洞穴等四类,以及一些特殊成因的洞穴[3]。1976年,H.Elegrand首次研究了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启了喀斯特环境与生态学研究的序幕[4]。一般来说,国外早期的喀斯特研究侧重于地质成因、地貌特征、水文特征以及其发育过程等自然地理课题。而近年来在研究喀斯特地貌的自然属性基础上,伴随旅游业的不断成熟与发展,研究则越来越重视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喀斯特洞穴是喀斯特旅游资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喀斯特旅游洞穴的保护方面,通过研究旅游活动对洞穴的各种影响,找出监测洞穴生态和环境、洞穴碳酸钙景观稳定和安全性的对策,如意大利对Valdemi洞的修补、美国对Carlsbad洞穴进行的修复等就是良好的范例[4]。就目前而言,国外对喀斯特旅游洞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洞穴内各种景观形成的条件与过程、洞穴本身的旅游价值评价、人类活动对喀斯特洞穴内生态环境的影响、旅游洞穴的类型划分、旅游洞穴的生态保护等方面[6]。
中国很早就对喀斯特洞穴有所研究。早在明末,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其著作《徐霞客游记》中便论述了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记录了洞穴所在位置、洞穴长度与规模、洞内空间结构、洞穴生物活动、洞内水文、洞内钟乳石的类型与分布等内容,与现代洞穴研究方向类似。而在近现代,中国首次对喀斯特地貌进行专门、系统对研究则是始于1978年,并于1982年和 1985年分别举行了第一届、第二届全国喀斯特地貌与洞穴学术会议,专家们对喀斯特地貌的水文、洞穴和旅游资源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进展,为研究喀斯特旅游洞穴奠定了理论基础[7]。1995年,保继从喀斯特洞穴资源和旅游生命周期的方面入手,创造性地划分出孤立、组合、镶嵌、介入机会4种喀斯特旅游洞穴的开发类型[8]。1998年,杨明德提出了喀斯特旅游洞穴资源的几大特性:地域上的遍在性和雷同性;景观上的不可替代性;洞穴的不可再生性和可持续利用性;溶洞开放后的洞内环境高变异性;洞穴的旅游开发具有生命周期性[9]。同年,张寿越,金玉璋,陈安泽等学者提出了洞穴旅游资源是一种“遍在性的旅游资源”,其拥有共性大、独特性小、重游率低、空间竞争替代性强和区域性的特性 [10]。丁健(2000)经过对云南建水燕子洞的旅游生命周期的研究后,则提出了与保继刚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喀斯特洞穴旅游生命周期应分为四个阶段,即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和衰落阶段[11]。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理学的研究手段越来越丰富,周忠发(2004)将GIS技术运用于黔南州喀斯特旅游洞穴的研究中,建立了黔南喀斯特洞穴数据库和洞穴信息系统,并将系统应用于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采用相应的“最优路径选择”方法,提出黔南相应的旅游线路规划及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12]。后来学者们发现喀斯特洞穴旅游研究发现喀斯特洞穴观光旅游的开发模式过于单一,于是相继开始了关于喀斯特洞穴旅游类型的研究。杨晓霞等(2007)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内的喀斯特洞穴医疗旅游开发,将地学与医学相联系起来,丰富了我们国家洞穴旅游的开发类型[6]。2010年王明等人提出了关于喀斯特旅游洞穴开发的一种新类型——藏洞酒旅游,完成了对喀斯特旅游洞穴内涵的丰富[13]。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趋势来看,对喀斯特洞穴的研究大致都经历过一个“先探知、后开发”的趋势。即是说,到目前为止,喀斯特洞穴最为关键的两个研究取向分别指向物理空间和旅游空间,而对于人文地理学科而言,现阶段的工作主要应建立在如何为喀斯特洞穴的开发利用作出相应的贡献。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从理论层面看,目前,国内外学者更加集中于两个方面,分别是理论研究与实例分析。理论研究不仅包括研究喀斯特洞穴成因,喀斯特洞穴的形成过程,也包括喀斯特洞穴的类型划分及生态保护,实证分析主要集中于研究人类活动对洞穴生态环境影响,洞穴内的灯光布局,喀斯特洞穴旅游的生命周期,以及近几年较为常见的喀斯特旅游洞穴的开发类型等方面。总体而言,大多是基于自然属性和旅游学的角度去研究喀斯特旅游洞穴,较少从空间角度去研究喀斯特旅游洞穴的分布特征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规划布局进行优化。通过阅读整理国内外喀斯特旅游洞穴的相关研究,对本文所研究的方向及使用的研究方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从现实层面看,在中国,喀斯特洞穴以贵州为最,因为丰富的降水以及新构造运动等多个条件的共同作用下,使贵州发育了众多的喀斯特洞穴,贵州喀斯特洞穴具有“无山不洞,无洞不奇”的特点,洞穴内各种喀斯特景观,如钟乳石、地下河流、地下湖泊等都具有很强的开发潜力。总的来说,贵州省的喀斯特洞穴规模宏伟、沉积物丰富,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是贵州特色旅游资源。然而,在贵州省目前已开发的喀斯特旅游洞穴中,龙宫、织金洞等几个国内知名的喀斯特旅游洞穴景区发展状况良好,但余下很多的喀斯特洞穴景区现状极差,游客数量不多,存在严重亏损的情况。因此,本文试图对目前贵州省喀斯特旅游洞穴的开发布局进行研究,分析喀斯特旅游洞穴在空间布局开发上存在哪些不合理现象,对此又该如何进行优化。旅游业是目前贵州省重要支柱产业,研究贵州的喀斯特旅游地的空间布局及在此基础上的优化整合对目前贵州省的洞穴旅游开发问题的解决乃至贵州省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现实意义。
2相关概念
2.1喀斯特地貌及喀斯特洞穴
喀斯特地貌是指可溶性岩石如碳酸盐类岩石在流水与重力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溶解与沉淀,崩塌与堆积从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貌,喀斯特地貌因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而得名,在我国,喀斯特地貌亦称之为岩溶地貌[14]。
喀斯特洞穴,在我国俗称溶洞,是指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喀斯特岩石在岩溶作用下所形成的洞穴。喀斯特洞穴内的环境是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生态环境,它具有如下特征:洞内黑暗没有光照,空气流动性差,温度较为稳定,湿度较高,洞穴中CO2含量高,空气较清洁[15]。洞穴内独特、幽幻、神秘的喀斯特景观观赏体验感极佳,而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与不断发展,喀斯特洞穴也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本文认为,喀斯特旅游洞穴是建立在喀斯特洞穴基础上,利用喀斯特洞穴内独特的自然景观,如石笋、石柱等,别具一格的地貌形态或可直接观光,或可进行探险旅游,或可和宗教文化、本地文化相结合而开发的旅游资源,从而区别于喀斯特洞穴原本的景观面貌。根据旅游主题来看,喀斯特旅游洞穴可以被分成三类:观光类洞穴、文化类洞穴、探险类洞穴。观光类洞穴主要以其原始喀斯特景观为基础,进行观光旅游活动。文化类洞穴主要以人类在洞穴内过去或现在的活动为基础,进行宗教活动或历史回顾,尤其是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在喀斯特洞穴观赏游玩时触景生情,潇洒挥墨,吟诗作赋,或石刻命名,亦或在洞中建筑,使喀斯特洞穴成为文化活动丰富的载体[16]。探险类洞穴是利用喀斯特洞穴幽暗神秘的特点,在洞内曲折复杂的环境里进行探险活动。
2.2空间布局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8118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