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19936字
目 录
摘 要 1
Abstract 2
1引 言 3
1.1研究背景 3
1.2研究意义 3
1.2.1理论意义 3
1.2.2实践意义 3
1.3研究方法 4
2文献综述 4
2.1宏观审慎监管概念的界定 4
2.2宏观审慎监管视角下金融监管有效性的研究综述 5
2.3文献评述 5
3宏观审慎监管指标评估体系的构建 5
3.1构建的依据 5
3.2框架的设计 6
3.3指标评估体系 6
3.3.1稳定性指标 6
3.3.2效率性指标 6
3.3.3公平性指标 7
4实证研究 8
4.1数据来源 8
4.2金融监管综合性指数的测量 8
4.3实证结果 10
5结论、建议与不足 11
5.1研究结论 11
5.2政策建议 11
5.3本文不足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4
宏观审慎监管视角下中国金融监管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靳晓伟
, China
Abstract: When the traditional mi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cannot effectively deal with the risk of financial systemic, the 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as a financial tool to control systemic risk and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getting to the stage of history. This article through constructing the index evaluation system of 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basing on a wide range of views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target, and seven indicators are adopted in the financial regulation. Through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factor analysis, tes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financial supervision in curr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macro-financial supervision in China has increased annually .But transversely compared with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supervision is not strong.
Key words: 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Financial Regulatory Effectiveness; Systemic Risk; Mi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1引 言
1.1研究背景
在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浪潮的推动下,金融危机的爆发引起了人们对金融监管的高度重视。而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主要是用来防范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当微观审慎监管在遇到系统性风险时就会表现得乏力。微观审慎监管的顺周期性可能加剧宏观经济的波动,同时金融机构潜在的不良资产增加了金融的系统性风险,促使金融监管低效化。就我国目前所实施的微观审慎监管政策而言效率性水平低,其审慎监管所采取的措施也类似于“亡羊补牢”。因此微观审慎监管视角下金融监管体系与宏观经济运行难以协调,使得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效率性和公平性受到一定影响。
因此,宏观审慎监管作为控制金融系统性风险和确保金融监管有效性的工具,开始在金融体系中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外学者就如何防范和降低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如何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下的金融监管体系,如何检验宏观审慎监管指标在金融体系中的有效性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而以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即稳定性、效率性和公平性)为目标的宏观审慎监管,作为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金融监管体系完善的主要手段,以及作为金融监管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一个崭新的方向,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
从宏观审慎监管的角度分析,我国针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管仍然较为乏力,风险系数的递增更多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在全球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政府干预金融市场的力度较大而形成的。我国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是在政府强势行为下的中央银行主导型,在这种监管模式下政府的干预行为对金融市场影响较大,使市场机制本身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以致于监管政策的执行与金融市场的表现存在部分的不相容,进而降低了金融监管措施实施效果。在这种情况,我国应该如何从宏观审慎监管视角下实现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本文将采取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审慎监管视角下对我国金融监管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并就存在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从上世纪70年代一直到2008年危机发生前,没有达成统一。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宏观审慎监管作为解决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工具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概念的演化、产生的背景、理论基础、有效性分析、评述和展望等方面,很少有文章就其监管的指标和监管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实证研究更是微乎其微,而且系统的理论体系还尚未形成,在宏观审慎监管概念的界定与其指标的选取标准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近年来我国的学术界对宏观审慎理论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主要是以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研究成果为主,目前还很少涉及宏观审慎监管下金融监管有效性这一领域的实证研究。
本文通过对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有效性与其相对应的衡量指标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进行细致的梳理和总结,运用因子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了衡量宏观审慎监管下金融监管有效性的综合指数,为今后构建宏观金融监管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本文还实证检验了宏观审慎监管下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为我国构建完善的宏观金融监管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有助于宏观审慎监管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1.2.2实践意义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我国宏观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也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还存在许多的缺陷,相关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也使得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对解决金融领域产生的系统性风险时显得乏力,因而使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水平降低。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宏观审慎监管视角下我国金融监管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为政府和金融机构提供了实证证据的支持。从宏观上来说,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政府加强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市场,降低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1.3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文献的检索,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在阅读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主要对宏观审慎监管下金融监管有效性的理论研究进行分析和整合,找出适合本文研究的最佳分析方法和有效路径。
(2)实证研究法
本文通过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指标的评估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的主成分分析法,对金融监管目标三个方面的七个指标进行实证检验,利用降维的思想,把七个指标抽化成两个因子(即主成分),使用转化的金融监管综合指标反映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能够全面、系统的分析宏观审慎监管下我国金融监管有效性的问题。
(3)数据分析法
本文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相关变量进行量化分析,运用EXCEL2007、SPSS20.0软件对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研究七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而通过计算出的综合指数来反映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2文献综述
2.1宏观审慎监管概念的界定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宏观审慎监管是在微观审慎监管应对金融风险时存在局限性的情况下产生的,直至目前学术界对其概念的界定还未达成统一。
国外最早开始研究宏观审慎监管概念。在1979 年的国际会议上,国际清算银行[1]首次提出了宏观审慎的概念,并且指出在单一机构的风险下,容易使金融稳定性的监管失效,因而微观经济问题会逐渐发展成为宏观经济监管的问题。Crockett(2000)[2]认为,宏观审慎监管主要实施在整体的金融体系中,目标是避免宏观经济波动产生的金融成本,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相反微观审慎监管旨在保护消费者的正当利益。国际清算银行(2001)给出了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定义:宏观审慎监管是在微观审慎监管无法应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对微观审慎监管的有益补充,也是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完善,从而有利于实现金融的稳定。在Crockett研究的基础上,Borio(2003)[3]对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划分,强调宏观审慎监管更注重金融的宏观层面,而微观审慎监管则更多的是分析单一金融机构的微观经济行为。White(2006)[4]研究了以低通胀率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性、通货膨胀率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指出建立一个稳定的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性。Borio and Shim(2013)[5]指出,随着宏观审慎监管在各国金融领域的实践,有关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急需深入探讨。Brown.et.al.Anonymous(2014)[6]认为,虽然微观审慎监管在监管目标、实现方式以及最终目的等方面,与宏观审慎监管有区别,但两者不是完全对立的。
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前,国内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可谓是微乎其微。冀勇鹏和李宗怡(2003)[7]首次提出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在指导宏观审慎监管相关问题中的作用,并且为我国金融机构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提供了指导。在后危机时代,我国学者开始对宏观审慎监管有了广泛的关注。李志辉(2007)[8]指出,由于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存在,金融监管应该考虑整个金融体系内所有银行资产的相关性。苗永旺和王亮亮(2010)[9]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设计的基础上,研究了影响金融全球化发展的风险因素。李扬和胡滨(2013)[10]总结了欧美等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体系的演化过程,包括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和法国等国家,着重讨论了世界各国宏观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和发展历程。
上述文献是从国内外两种视角出发,对宏观审慎监管概念的演化历程进行梳理。总的来说,学者对宏观审慎监管概念的界定是以2008年金融危机前和危机后为分界点,以微观审慎监管在遇到金融系统性风险时的局限性为前提。因此,本文认为,宏观审慎监管是指为了克服微观审慎监管在金融监管体系中的缺失而用来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一种手段。
2.2宏观审慎监管视角下金融监管有效性的研究综述
随着宏观审慎监管在应对各国金融系统风险性的运用和实践,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效性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Bliss & Kaufman(2003)[13]在研究宏观金融监管有效性时,以资产负债模拟法为模型研究银行信贷在顺周期性和逆周期性的情形下,分析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问题。Clement(2010)[14]指出,由于系统性风险的不断积累,再加上人们对宏观审慎监管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忽视,是导致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Goodhart(2013)[15]使用一般均衡模型法,通过对一个经济体进行模拟,发现资产价格崩盘的危害和金融监管对经济结构的影响。Stijn Claessens(2014)[16]认为,国有银行在宏观金融体系下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一方面实施宏观审慎监管会相对比较容易一点;但另一方面,由于国有银行对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会影响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在金融体系的实施。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9936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