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10365字
摘 要
宗教信仰从根本性质上看是一种信仰体系,在这种信仰体系中,宗教道德可以看作是对信仰的教义以及内容的内化与遵从。我国当前的社区建设不仅要有相应的硬件设施和相应的制度规范,更需要有社区成员自身公民精神的成熟以及道德修养的提升。宗教道德与公民道德有很多的相通之处,宗教信仰可以成为培养公民道德的一种资源。宗教信仰在社区居民公民精神的培养与道德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具体的社区建设上也有其积极作用。关键词:宗教信仰;道德;公民精神
The Role of Religion in th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Mei Fang-fa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 The radical nature of religious belief is that it is a kind of belief system, in this belief system, religious morality can be seen as the internalization and compliance with the doctrine of faith and its content.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current community construction ,corresponding hardware facilities and system specification is not enough, we also need the community members which have mature spirit of citizenship and moral accomplishment. Religious ethics and citizen morality have many similarities, religion can be a resource of cultivating citizen morality. Religious beliefs plays a certain positive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itizen spiri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moral level of community residents , even on the specific community construction religious beliefs also plays a positive role.
Key Words: religious belief; morality; citizen spirit
我国的社区建设是在政府的领导下开展的,协同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促进社区发展的过程。它是对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我国的社区建设自提出以来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社区建设不仅要有相应的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从精神层面来关注社区建设。社区建设的良好开展离不开社区居民、社会团体等的积极参与,社区整体水平的提高需要社区居民凝聚力与创造力的发挥,而这其中社区居民的公民精神以及公民道德修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宗教作为一种信仰体系,它往往是与道德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作为宗教信仰核心内容的宗教伦理道德中突出的道德规范作用对于人们自身的道德修养与行为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这对我国当前的社区建设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宗教信仰能够给与道德以精神与文化的支撑,它对公民精神的培育有着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正视且重视宗教信仰层面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一、宗教信仰
(一) 宗教的性质
“宗”的首义是祖庙,我们常言之“祖宗”即此用法,引申为溯本穷源之极致,有“宗旨”等用法;“教”即教化、教育。“宗教”合用,应当指最高权威所宣示之教化,接受者也视此所宣之教化为绝对之真理。[1] 宗教是一种超人间的力量,它是一种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费尔巴哈在《宗教的本质》一书中提到:“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这种依赖感的对象,亦即人所依靠并且人也自己感觉到依靠的那个东西,本来不是别的东西,就是自然。自然是宗教的最初原始对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和一切民族的历史所充分证明的。”[2]马克思也认为最原始的宗教是出于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恐惧,因而将其神化了的结果,它是人的头脑中对超自然的力量的反映。宗教是人们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是对生命的终极价值的关怀,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它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宗教从根本性质上来说是一种信仰体系。
(二) 宗教是一种信仰体系
信仰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当中对于某种宗教或者是对某种主义的极度地相信与遵从,并且把这种信服和尊重作为自身行动的准则,它为人们道义的行为提供一种行动的依据。信仰给予人们精神世界的支撑。宗教以信仰为特征,而宗教信仰只是信仰的部分内容,信仰的范围更为广泛,信仰作为一种具有超越性的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求,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和宗教有关的。信仰意味着精神主体对某事、某物等的确信与依赖,在很多时候对其寄之以希望。“宗教信仰的对象是超自然的神灵、神学理论和宗教教义,它关注彼岸世界,极力在彼岸世界寻求人生的价值、精神的超越和终极关怀。”[3] 宗教信仰者对于所信仰的对象具有绝对性的顺从与依赖,宗教信仰者的信仰是充满了精神内涵的信念,它已经上升到一种人生态度的层面,精神主体在其中获得一种精神的依赖并不断从一种遵从的过程中得到慰藉与指引。有宗教信仰的人,必定会寻找到一种实现自身信仰的方式,实现自身的信仰就是信仰实践的过程。信仰的力量是极其大的,它是人们内心所遵从的原则,是信教者对于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的关怀。
宗教所拥有的道德教化功能是通过宗教道德得以实现的。道德的作用与功能在当今社会日益突出,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高有赖于人们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优化,宗教信仰中以神的旨意作为宗教的教义,融合进一些宗教的礼仪与规范,以这种神圣化的道德规范来规范信教者的社会行为,由于宗教道德和社会道德有很多相通之处,实则是社会道德经由信仰的力量内化到人的意识与行为当中。宗教道德引导信教者遵从于内心的善,宗教道德所倡导的道德规范对于信教者来说是具有神圣性的,所以从践行的角度来看,宗教道德对个人道德行为的指引与道德修养的提升更具有引导意义。因而宗教道德可以看作是对于信仰教义及其内容的内化与遵守。
(三) 宗教道德与公民道德
公民道德是对公民最基础的要求,是一种基础的道德,它是对世俗社会里人们的行为举止做出的符合一定规范的指示,在这种规范性的指导下,生活在世俗社会里的人都按照一定的秩序生活,遵守它的指示就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好公民。它通常是通过一种传统的、舆论的方式让公民达到一种律己的效果。而宗教道德则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在宗教道德之下,人们的自律、自制、自我约束带有一种神圣性,信仰的力量指引着信教者向往一种道德的、善的境界。在信教者的宗教生活中,道德与信仰几乎是等同性的存在,二者相互撑持。宗教是一个体系,具有系统性,它是以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为背景并通过其来支撑自身对信众的教化的,因而宗教信仰有其足够的魅力使得信仰主体通过一种道德的方式而达到内心的自律。道德是对人们行为的一种符合规范的引导,也是对个人境界的一种提升,公民道德是国家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它是引导公民行为的一种方式,使其能够符合国家的秩序或是传统文化的要求,公民道德与宗教道德有很多的相通之处,它们所关注的都是“人”与“德”,通过一种规范的方式提升人的修养与境界。认识到宗教道德的作用就能更好地了解到宗教信仰关于人们道德引导层面的积极意义。从这一层面上来看,宗教信仰可以成为培养公民道德的一种资源。
二、社区建设
(一)当前我国社区建设的开展
我国的社区建设是在社区服务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起来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区服务已经无法包容和涵盖具有全方位和综合性内容的社区工作。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结合国外社区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适应中国的国情,在1991年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4] 社区建设是一项具有综合性的建设,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社区建设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在社区建设中起主导作用,社区建设并不是单纯的政府行动,也不是单纯的民间活动,完全是由社区居民参与的,社区建设是一种社会行为,是各种类型的社区主体、各种社区的力量共同参与。政府倡导社区建设的主要是为了解决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例如,贫富差距拉大、人口老龄化问题、城市的人口流动问题等,由于政府自身的能力是有限的,单纯地依靠政府力量无从解决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于是调动民间的力量,与基层社会相结合,通过城市开展的社区建设这一途径来实现治理。加强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的重要内容。促进社区建设发展,要充分发挥街道、居民委员会和人民群众的力量,不断地提高社区服务的水平以及城市的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加强社区治安和管理,以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社区是最基础的社会组织,社区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开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涵盖的内容很广,培养社区的公民精神则是社区建设的内核所在。我国的社区建设自提出以来,经过这么多年来的发展,取得了很多的成绩,社区建设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社区已经开始在社会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社区基础设施建立日渐完善,社区建设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组织基础,社区发展在党的领导下也形成了一定的制度保障,社区的物质条件得到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党和政府为社区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了对社区中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社区居民的公共娱乐场所和公共健身场所,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生活。
(二) 当前我国社区精神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社区建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社区建设的发展需要社会多方的共同参与,在自由民主的进程中不断完善。我国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城市社区管理体系初步形成,社区建设工作形成了自身的一个工作平台,我国社区建设在取得较好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
1.社区居民之间的集体意识不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基础设施的维护意识不足以及社区凝聚力不强。
当今社会,各项设施日渐发展完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品质都有了很好的提升,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有了不可避免的现代化的隔阂,譬如电子产品的普及,现代都市的生活方式等,都让人们心灵上的距离得以拉大,这就为和谐社区的建设埋下隐患。政府作为社区建设的带动力量,在社区建设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些对于我国的社区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社区的基础设施得以完善,社区中建立了迎合居民生活需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包括一些健身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它们作为公共资源为社区居民的生活提供了诸多的便利,但由于在政府主导下的社区建设的大量事务都是由政府为社区从策划到制度安排都做好了的,因而社区居民易于对这些基础设施抱着坐享其成的态度,对社区内的公共基础设施维护的意识不强,甚而是将其占为私有。公民之所以不重视对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总的来说还是因为社区居民没有认清自身的角色或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还没有让居民认识到自己在社区建设中的一种主人翁的角色。社区是属于所有居民的社区,社区建设是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的建设,是社区居民的自治建设,而非政府为公民建设,不能对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产生一种依赖性,在建设过程中培养公民精神与公民道德,关注他人利益,提高集体意识至关重要。
2.社区参与存在不足,缺乏一种深层次的动力。
生活于社区中的个体离不开社区整体的支持,作为社区成员的个体,应当将道德规范意识以及参与意识贯彻到日常的生活之中,社区内的规范意识与整体意识就是面向整体完善的第一步。社区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完善社区的自治,社区建设是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进行的建设,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各项基础设施日渐完善,但社区建设所要达到的那种自主性还没有达到一种理想的水平,公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自主性较为低下。社区居民对于社区事务的参与度不足,其中缺乏一种深层次的动力,主要是社区居民认为社区事务与自身利益不相关,因而社区建设要调动公民的积极性,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
3.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失范现象为社区和谐造成影响。
社区是社会的基础组成部分,也是社区建设中极为重要的部分,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待于社区秩序的稳固与社区内部的和谐,因而生活于社区中的人们就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各种思想相互激荡,价值取向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之下很容易引发道德危机和信仰危机。特别是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很多的问题也渐渐地显现出来,社会上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成为急需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现象。近年来社会上发生的道德滑坡现象以及社区内发生的一些不道德现象需要我们全体社会成员给予关注,小到社区,大到社会都应该强化道德意识。社会上的竞争日益激烈,加之科技带来的现代化潮流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逐渐减少,道德规范逐渐淡化在个人利益优先的思潮之下,当今社会,由于诸多原因,人们的关注点更多的集中于实在的东西,作为人类精神自律的道德就很容易被忽视。利益当前,很多原则可以不管不顾,甚至于在面临很多道德义务时,更多的人选择视而不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道德上的淡漠会加深社会的道德危机,并且也会使得他人的价值观念产生动摇,不利于社区内人们道德意识的提高和道德修养的完善,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社会整体的发展。
社区建设是政府领导下的社会建设活动,以政府为主导,政府为社区建设做好制度安排,政府对社区建设方面扩大资源的投入用于改善社区的公共服务。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社区建设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依然面临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社区的建设不仅要有相应的硬件设施及相应的规范制度,还需要作为社区主体的社区居民自身公民精神的成熟和道德修养的提升,这样才能让社区建设所追求的目标更好地实现。
三、宗教信仰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一) 宗教信仰对社区居民公民精神培育方面的作用
1、 宗教信仰能够引导人们关注他人,在关注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宗教是人们对于生命终极价值的追求,宗教虽然讲述的是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但落实到人间还是间接地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信仰有其丰富的内容,但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是将善作为最高的准则,并在其内容上有所体现,这也是宗教伦理道德中体现的内容,例如发扬善,鼓励善行善举、博爱、施众、诚实不欺、克己自律等,即使这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包含着一些不符合人本主义的消极因素,但从整体上来看都还是融合着我们所崇尚的传统美德。社区居民对自身生活的社区有归属感、拥有强的集体意识、有意识地对社区内的基础设施进行维护,是社区居民公民精神的良好体现。宗教信仰就是具有这样的力量,在这样的信仰之中,人们愿意不计自身利益得失地去实行道义中主张的善。这种在教义里宣扬的一种“爱人”、“助人”的思想,与我国的传统美德所倡导的内容是一致的,都是让人们关注他人,在关注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样能够促进公民集体意识的培养和道德修养的提升。
寻求与追求信仰的人践行自身的善,也相信他人的善,顾及自身的同时顾及他人与集体,信仰让人们思考自身生命的价值,引导人们依从一定的规范去实践内心的遵从,宗教中倡导的助人、积善等具有道德性的教义,能够让信仰者去关注他人,关注集体的利益,从而有助人、助集体的意识与行为,对于一些与人为恶、破坏公共基础设施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宗教信仰能够使人们关注并思考自身及生命存在的价值,认识到自身的力量,让人们更好地发挥主人翁意识并做到推己及人。
社区建设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社区的发展,为生活于社区的人们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最终也还是要落实到社区里“人”的要素上来。社区的建设要依靠全体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社区发展由政府包办的做法必然会导致社区发展活力的消退,人们参与社区建设积极性的降低。社区建设是在政府的领导之下,协同社区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建设的过程,而当前我国社区建设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转型时期的困境,人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有所缺失,社区参与缺乏一种深层次的动力。社区参与不足显现出公民主人翁意识的淡薄。拥有信仰的人们能够关注并思考自身及生命存在的价值,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往往能更好地发挥主人翁精神并且做到推己及人。生活于社区中的公民所具有的这种主人翁意识是实现公民精神提升的一种不可少的条件,而这种由寻求信仰而具有的关注自身、关注他人、关注人生价值的思想可以作为培养社区居民公民精神的一种途径。
善在所有的宗教信仰传统中,几乎都有处于最高层的地位,在宗教信仰中,信仰者最根本的义务就是发扬善,抑止恶,在传统的宗教的说教中,很大一部分的内容就是劝导人们向善除恶,所以就这一点来说,宗教伦理道德中关于信教者的思想与行为方面的制约以及信教者依据教义所做的对于自身的自律、自制、自我约束,与人们的道德修养是相适应的。宗教强调信仰者无论从内心还是行为上都要虔诚,需要从内心到行为共同地去实现,内心的作用尤为重要,而每一种宗教都十分注重对信仰者内心的教化。爱是宗教信仰中贯穿的主题,在宗教信仰中,首先是对神明的爱,然后是人与人之间的爱,这种爱的含义里包含着奉献的意义,因而在信仰中有着指引信徒向善的举措,例如布施、救济等,这就可以通过鼓励社区信众带动社区居民举办一些社区的慈善事业来带动社区居民关注社区问题、参与社区事务,共同投身到社区建设中来,这种发自内心的虔诚、友爱的正向的影响力能够在社区增强社区居民对社会事务给予关注的意识,在公益事业中更加认同自身的价值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对社区的向心力以及社区的凝聚力。这种发自内心愿望的非被动的社区参与,就是公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深层次动力。
宗教信仰对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它引导公民认识自身的价值,形成一种成熟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信仰为人们的道义的行为提供合理性的依据,宗教是人们对于人生终极价值的追求,在信仰的过程中,人们也寻找着一种实现自身信仰的途径,宗教信仰体系中的完整的教义、规范等就是指引人们实践信仰的途径,宗教中的很多教义都是道德性的,宗教道德在宗教信仰系统中有着文化的支撑。宗教信仰以各自的形式对道德的原则和规范都做了论证,并且对于道德行为的评判与调整都做了各自的说明。宗教信仰可以看作是培养公民道德的一种资源。
(二) 宗教信仰对社区居民道德修养的提升发挥的作用
1.宗教的道德约束功能
道德是一种社会关系,它贯穿于人类社会并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关系而存在,最初的道德与宗教是混为一体的,它们都是人类精神的产物,宗教与道德分开之后,宗教也为道德提供一种规范性的指导。宗教在很多情况下发挥着道德的功能,而道德往往也是作为宗教中的戒律而存在的,因而宗教作为一种信仰体系,起着引导、教化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宗教信仰本身也包含着一种自律、自制、自我约束,而这种人类自身的自律、自制、自我约束带有着一种神圣性的指引作用。可以说宗教自产生以来,就具有道德规范的功能,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世俗道德主要是通过一些舆论的力量和社会的一些传统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相对于道德规范而言,以渊远的文化为支撑的宗教道德对人们的价值观以及行为的引导更具有吸引力。
2.宗教伦理道德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宗教信仰是宗教伦理道德的出发点与核心,以宗教信仰为出发点与核心的宗教伦理道德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上层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社会的进步发展息息相关。宗教伦理道德的出发点是对于那些超自然现象的信仰,简单地举例便是古人们常说的:“举头三尺有神明。”正是对这种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与信仰,才使得人们在这种超自然现象的因果联系中自觉地、有意识地约束自身的行为,以达到静养、修身乃至积善行德的目的,这种由主观出发的自制力与约束力自然地影响到有众多人际关系存在的社会,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一种改变社会的作用。正因为这种超自然力量是不为人的自身所操控的,所以无论从主观还是从客观上都会对人以及社会产生一种威慑力。宗教在对于人们的欲念有所控制的同时主张人内心的诚实,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有这样的内容,例如佛教中为人们所熟知的“出家人不打诳语。”还有伊斯兰教认为的人的肩膀上有两个神,知晓并记录着他们的言行,诚实的人就可以得到真主的赐福,而欺瞒他人的伪善者就会受到惩罚。有宗教信仰的人都认为“神在心中”,自身的行为也是在宗教教义的指引下进行的,它就像文化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宗教伦理道德的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人们在善的道路上行进。
3.宗教信仰能够对我国当前社区内的道德失范现象的消除发挥指导作用
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迅速,随之而来的多种社会现象诸如道德滑坡、信任危机引发的社会矛盾,使人们的心灵不自觉地产生一定的落差,社会上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加上目前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发展问题,这些凭借法律和道德都暂时无从解决的问题,使得部分人产生一种心灵上的空白,从而寻求一种信仰并从中获取安慰与滋养。宗教信仰在慰藉心灵,安抚人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它起到缓和人的内心的作用,另一方面,它也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扼止了部分不道德现象的产生。几乎是所有的宗教都不仅仅是要求信徒们只是观念上的信仰,而是要在行为上加以实践,譬如基督教的扶贫救济、施爱老弱等,都是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信仰。信仰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核心,它对人们的人生价值,善恶观的形成和道德修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信仰宗教者的言行必然是遵从教义的指导,行善、扬善,善行善举是对道德的继承与弘扬,宗教道德是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一种途径。在教义中发挥着规范性作用的道德在践行的同时对社区乃至社会都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信仰可以看作是道德的最高形式,据调查表明,当今社会上有很多人相信善恶因果,行善有善果,恶性有恶果,这对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于道德观念的迷茫与道德行为的犹豫起到了积极的指引作用。道德示范在于人们内心价值观念的不坚定性,不坚定就会产生动摇,一旦动摇了观念,对于一些行为就很难把控。譬如社区中邻里之间的互助,对他人生命及健康的关怀,就是基于一种帮助他人,实现自身道德完善的信念,社会中发生的道德滑坡现象以及要不要扶助老人的犹豫,都需要有坚定信念的作引导,这样才能够重构一种道德的价值观,让社区、社会重归和谐。宗教的作用就是能够给予道德以神圣性的指导,行善举、与人为善,人们愿意不计任何利益地去遵从内心的善的向往,宗教引导着信教者在行为上达到对宗教教义的实践,这种不计个人利益的善举可以为当下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有所动摇的正确的价值观起到确认作用,在社区以及社会上起到道德示范的作用,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和睦、和谐,为社区建设及社会建设传递正能量。
四、结语
就宗教信仰中的宗教伦理道德的存在价值及其对个人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作用来看,宗教伦理道德的指引作用对个人的道德规范的作用力是非常大的,宗教信仰在公民精神的培养上以及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生活于社会上的个体的道德修养的提升必然会带动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这对我国当前的社区建设的发展也是有很强的积极意义的。在当前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之下,党和政府要积极地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使得宗教道德与社会道德相补充,这样宗教信仰中的一些内容就能够更好地为社区建设服务,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值得强调的是,虽然以上观点是立足于宗教信仰来谈社区建设,但并不就此否定社区建设中的硬件设施及其相关制度规范的确立对于社区建设的重要作用,只是论证信仰可以更好地实现社区建设中硬件设施的建设及规范的制定所追求的目标,更好地促进社区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自强.宗教学概论[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12:3.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0365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