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社会网络负面情绪分析与调试对策探究

 2024-01-18 09:06:40

论文总字数:12386字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集散速度快、破坏力大、感染力强等为特征的网络负面情绪开始席卷当下中国社会,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价值追求等各个方面,并产生了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究其原因,是公众的利益需求得不到满足;媒体舆论的不当引导;公权机关公信力不足等。为维护网络舆论环境秩序,维持社会稳定,以政府为首的公权机关应采取加强社会管理,优化政府职能;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信息管制,建立健全网络立法体系等措施进行相关调试。

关键词:网络,负面情绪,调试对策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etwork Negative Emotions in The Present Chinese Society

Jiang Cha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300 )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net, the network negative emotions have swept the present Chinese society,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fast transmission speed, great collapsing force, strong infectiousness and so on. It has involved in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life, as well as value orientation. Causal factors of the situation are that the public’s interests and needs are not met, lack of credibility of public authorities and so forth.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order of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and keep the social stability, the government-led public author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social management with information contro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stream media , optimize the government functions,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network legislative system.

Key Words: internet, negative emotions,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引言

在现代信息传播革命的带动下,计算机和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如今的大数据时代,我们已然步入网络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网络公共话语空间也在不断扩大,从BBS、BLOG、贴吧到如今的微博,人们越来越趋向于通过网络平台参与社会生活,发表相关言论。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的网民规模达到6.18亿,全年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1]基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便捷性、广容性、匿名性以及互动性等特征,网络已然成为社会舆论的发源地、集散地及主战场。仅微博,作为新媒介的代表,从诞生到如今不过三年多的时间,已发展至有近半数的网民在使用。网络表达形式日益多样化,使得网络在保障公民民主表达自由,提高公民民主参与程度,促进平等交流与聚焦社会问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改革的逐渐深入,各种矛盾逐步凸显,社会负面情绪通过网络大量扩散,成为不容漠视的重要议题。本文将从公共管理学视角,对当下中国社会网络负面情绪进行相关分析与探究,并提出相应的调试对策。

一、当下中国社会网络负面情绪的现状分析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进步,网民数量也在持续攀升,网络公共话语空间作为信息时代的信息交互平台,在公民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邓玉娇事件”、“天价烟事件”、“郭美美事件”再到“南加州大学的校园枪击案件”,网络群体性事件接连爆发,以“仇富”、“仇官”为代表的负面情绪充斥网络。据《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调查研究显示,仅2011年,各媒体领域的负面事件覆盖率平均占总话题数的八成以上,网络媒体“更胜一筹”,微博和天涯论坛的负面事件分别占据75.6%和95.8%。[2]各种负面情绪经由网络渠道汇集、融合和扩散,形成巨大的舆论效应,滋生并助长极端化的群体事件,冲击着网络舆论环境,对社会良性运行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

所谓情绪,一般而言,是指“群体或成员的感觉、思想或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3]。网络负面情绪,则是指以网络为媒介的社会心理现象,是社会公众(或网民)的社会不满情绪或社会不良风气在网络中的传播与抒发。

(一)当下中国社会网络负面情绪的特征

1.集散速度快,破坏力大

互联网的诞生与飞速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体单一性、单向性的传播方式,它融合了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使得公众可以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上互动交流,共享信息。这一交互式传播的特征也使得网络负面情绪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一石激起千层浪”,得到多方的回应,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引起反响或共鸣。如2010年的“新沂碾童案”,一经曝光于网络,短时间内就出现相关帖子达446,000条,各种批判质疑之声四起。[4]诸如此类,网络负面情绪通常源起于某个区域性的突发事件,经由网络的报道与传播,得到多方网民的关注与回应,从而使得负面情绪得到迅速的扩散与集聚,在舆论环境里激起轩然大波。在传播过程中,负面的网络情绪积聚着破坏力量,若得不到有效疏导或反馈,将迸发出不容小觑的影响力与破坏力。

2.感染力强,辐射范围广

情绪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尤其是对于具有心理或情感共鸣的人而言。有研究表明,人们更倾向于阅读负面网络新闻,且更容易激发受众的相似情绪。这种负面倾向的心理需求若在某一突发事件中得到满足,经由网络的传播、共享,则更容易得到宣泄。这种负面感染力也将通过文字、影像等方式在网络这个平台中得到传递,从而辐射给更大范围内的人群,引发更多的负面共鸣情绪。且网络本身的匿名性、隐蔽性等特点,使得公众在舆论环境的辐射下,容易受到“一边倒”呼声的影响,也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公众的“参与”意识,从而扩大了负面情绪的影响范围。

3.理性化程度低,易失真且导致盲从

网络负面情绪本身就是感性与情绪化的产物,通常只是对于所接收到的某一信息所发出的一瞬间的感受,缺乏相对深入的调查实证与理性思考。若是纯粹宣泄式的负面情绪,往往还伴有一定程度的夸大与偏激性观点或看法,从而导致此类宣泄式的信息出现失真等可取性程度降低的状况。在网络舆论环境中,非当事人或利害相关人往往“秉持”看客心理,他们并不求实事求是或公平理性,只是满足自己的感官或心理需求,易盲从于某种情绪阵营或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助长消极态势。如著名的南加州大学枪击案,由于媒体的不当言论引导,掀起网络一片消极的“仇富”“仇官”的呼声与指责,而真正的关注点却被这些负面情绪踩在脚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4.根源社会化,内容多元化

网络负面情绪追根究底是社会负面情绪的网络反映,加之网络技术的方便快捷、隐蔽性强、互动交流性好等特征,使之成为公众经常性诉诸的平台。网络负面情绪的抒发主体是参与网络生活的社会人,他们作为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活动并且受到来自这些社会性生活的影响。由于网络技术本身的发展与创新,情绪表达也会随之产生多元的形式,诸如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元的社会生活产生多元的社会情绪,消极负面的情绪通过网络媒介的传播便生成网络负面情绪。

(二)当下中国社会网络负面情绪的类型

1.政治生活方面

政治生活作为公民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一部分,与公民的各项权益息息相关。政治生活方面一旦出现偏差或失误,就会直接影响到公民的合法权益与保障,因而激发公众的负面情绪。这一方面的网络负面情绪多由以下几种情况导致:第一,政策方面的偏差。主要包括政策制定偏差和政策执行偏差。政策制定偏差即决策失误,即某项政策的提出或制订不能很好的体现民意、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不了群众的基本需求或相反的产生了不利影响。政策执行偏差则是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或因程序问题或因执行人员个人问题而导致的政策难以落实,从而给民众造成伤害或损失。第二,公职人员行为不当。即身为“人民公仆”的公职人员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反而利用职位之便谋取私利或做损害人民合法权益之事,从而引发民众的怨恨情绪。而今网络上典型的“仇官”情绪便源起于兹。

2.经济生活方面

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贫富差距逐渐扩大,收入分配不均的不争事实已成为现实峻切,是需要攻克的重大课题。因贫富分化而产生的不公平感是激发网络负面情绪的催化剂,是公众负面情绪的最主要渊源。利益分配格局的失衡使得网络成为压力倍增的社会成员宣泄的主要场所,在现实生活中微弱的他们希望通过网络负面情绪的“呐喊”和情绪共振,以引起公权机构的重视并采取措施做出改变。

3.社会生活方面

社会生活方面的网络负面情绪主要来自于公民的社会保障诉求,现阶段我国社会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老龄化人口逐年上升等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牵系民生,很容易在网络上形成共鸣,负面情绪的宣泄上升至网络舆论,从而引起轩然大波。诸如就业难,失业率高,城乡医保问题,住房问题,教育问题等,事关公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由此引发的不满也是网络负面情绪的一大来源。

4.价值追求方面

社会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全球化的大融合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的价值冲击。“快餐文化”的入侵,各种诱惑的升级,人们在这种快速发展的竞争环境中饱受压力,自我价值观社会价值观都面临着整合和重塑。在这个特殊的发展阶段,不同的价值观在冲撞,人们开始困惑,开始不确定,甚至对主流观念都存在种种怀疑。盛极一时的“彭宇案”、“佛山碾童案”、“诈捐门”等等都给人们带来了有关社会道德、社会责任等一系列价值观的冲击,于是网络上出现了许多纯粹宣泄的消极情绪,且稍有某相关事件的牵动与触发,便如点燃一般爆发出排山倒海的负面效应。

(三)当下中国社会网络负面情绪的表现形式

基于网络技术所提供的多元开放的空间,网络负面情绪的宣泄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根据宣泄方式和程度的不同,笔者对网络负面情绪的表现形式进行如下归纳:

1.网络牢骚

牢骚式宣泄是最为普通和基本的网络负面情绪表现方式,网民们通常通过语言文字、音像、影像、图片等形式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者诉说某种事件或者批判某现象。网络牢骚的宣泄内容通常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无论是重大的社会问题,诸如公权腐败、通货膨胀等,还是某种内心的消极情绪,诸如怀才不遇、对未来的迷茫困惑等,都可以借由网络这个平台得到宣泄。例如论坛发帖、拍摄或剪接视频、各种网络恶搞等,皆属于网络负面情绪的牢骚式宣泄。

2.网络报复

相对于网络牢骚而言,网络报复的行为方式则属于过当行为,其破坏性较强,影响也较为恶劣。网络报复通常通过网络造谣、诽谤、诋毁亦或采取反社会、反伦理等行为方式,来宣泄不平、愤怒等负面情绪,以求内心的某种安慰或平衡。诸如通过邮件、发帖等形式散播不实传言、发表不当言论等以求通过网络引起轩然大波,满足自己的负面心理需求。诸如此类的网络报复将会极大的破坏网络舆论环境的平衡,严重者将对社会主义公共秩序造成冲击。

3.网络攻击

如果说网络报复是通过某种隐性或间接性的方式施加影响的话,网络攻击则是采取直接性的攻击行为进行的报复式宣泄。诸如采用黑客技术入侵他人机密领域进行破坏或行违法勾当;编写“木马”病毒进行网络传播危害网络环境;雇佣“网络水军”进行不良竞争等,这些行为主体在宣泄负面情绪的同时,挑衅着法律和道德底线,不仅仅在网络环境中,这些网络行为的负面影响甚至会波及到现实生活中,且具有难以估量的煽动力与破坏力。

二、当下中国社会网络负面情绪的影响力探究

网络本身即是一把利益的“双刃剑”,基于网络而产生的网络负面情绪自然也会有不同的社会效应。下文笔者将从网络负面情绪的程度方面分析其产生的不同影响力。

(一)适度、理性的网络负面情绪宣泄产生的影响力

1.聚焦社会问题,加速政策议程

网络公共话语空间为公众提供了相对自由开放的信息环境,适度、理性的网络负面情绪的宣泄可以看作是宣泄主体利益诉求和愿望的反面表达,是折射舆情和民意的一面“镜子”。网络负面情绪往往是社会问题的宣泄口,政党为首的公权机构可以通过理性分析网络负面情绪所针对的事件,及时掌握舆情,直接体察民意,以便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给群众满意的答复,从而在根本上“治愈”网络负面情绪。

当下中国社会的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双向互动的发展正逐步走向成熟,网络负面情绪经过媒体的筛选、过滤与加工,往往可以对决策领导层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其重视民意表达,加速社会问题的政策确认,致力于解决措施的探索。如厦门的PX事件,市民的抵制情绪非常强烈,在网络上掀起“抵制PX”浪潮,加上新闻媒体的报道,其负面情绪社会影响力迅速扩大,政府部门迫于舆论压力,最终与公众达成协议,PX项目得以迁址。

2.通过合理途径宣泄,促进社会心理健康发展

适度、理性的网络负面情绪宣泄是纾解社会成员心理压力的方式之一,随着网络的普及率和覆盖率的逐年上升,网络本身的便捷性、隐蔽性等特征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转向网络寻求负面情绪的宣泄。网络媒体多元化发展使得网络负面情绪的宣泄途径有很多种,通过正当网络途径反映相关问题、向网络心理专家咨询、通过正规途径发贴布文用以倾诉或倾听大众意见等都是合理的宣泄途径,有助于社会负面心理的纾解,促进社会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过度、非理性的网络负面情绪宣泄产生的影响力

1.误导主流价值观走向,破坏网络舆论环境

过度、非理性的网络负面情绪的宣泄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引起舆论的哗然,使得大量消极负面的价值观横行,影响公众的主观判断和理性思考,从而威胁到主流价值观的地位。由于现今的“仇富”、“仇官”之风在网络盛行,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枪击案事件中,过多的公众将目光只锁定于案件中的“留学生”、“宝马车”这些易与“富二代”等词汇相牵连的因素中。于是网络上出现了许多嘲讽、甚至幸灾乐祸的负面情绪,不仅歪曲了关注焦点,忽视了对事件责任的追究,扭曲了案件本身的走向还使得大量中国留学生面临着身份认同危机。这些过度、非理性的网络负面情绪所造成的信息误导和舆论失范,使得网络舆论环境走向失衡,并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2.动摇社会稳定格局,影响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网络负面情绪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传播技术、传播主体的知识结构、道德观念、文化水平、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失真,或夸大或扭曲,基于负面情绪本身即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煽动性,再通过网络平台的“一呼百应”,则会引起社会不满情绪的放大,降低社会的信任感,动摇社会稳定格局。而过度的网络负面情绪本身即缺乏理性的思考,容易被诱惑和误导。网络技术的操控性也容易导致网络负面情绪的放大和失真,如网络管理员可以根据喜好或某种利益目标的需求而自由选择对帖子的删顶,不明真相的网友容易陷入这种“操控幻象”,被其牵引着情绪走,对国家和人民的信任度降低,价值观偏离,严重者则会影响到我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危害社会稳定大局。

三、当下中国社会网络负面情绪的生成原因分析

网络只是一面折射现实的“镜子”,正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网络负面情绪就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就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5]。要探求网络负面情绪的生成原因,就必须回归到当下中国的社会现状,找到“蚁穴”所在。

(一)公众利益需求得不到满足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与归属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且需求的产生是阶梯性传递的,较低需求得到了满足自然会去寻求高一层次的需求,这些需求若在追求过程中得不到满足,自然会产生负面情绪。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攻坚期,由于地区、公民受教育程度不同等原因,公众的利益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差异化的特征。就普遍情况看来,公众的利益需求得不到满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贫富差距造成的相对剥夺感。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使得我国的改革开放大踏步的前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发展至今其产生的弊端也不容忽视,即严重的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首先处于弱势的民众心理上就难逃相对剥夺感的“问责”,再加上因为这种差异性造成的社会歧视,机会不均等问题,网络上又频频爆出官员贪污腐败、“炫富”等社会负面现象,公民更加觉得自己的利益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和保障,反而有种被少数特权者给占用和剥夺的感觉,因而引发积聚已久的负面情绪,在网络这面社会现实的放大镜上得以宣泄和蔓延。

2.“社会准备”跟不上“社会变化”。改革开放带来的成功使得我国社会前进的步伐加快,变化日新月异,成果有目共睹。然而人们尚来不及享受这种“社会变化”带来的喜悦,反而忧心于这种过快的前进步伐带来的“大尾巴”。社会快速发展,直接带来的成果就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这也意味着生存需求成本的提高。当下中国社会一个重要的发展“短板”就在于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跟不上改革的步伐,因而底层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出现了“缺氧”;而普通民众则开始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标准,诸如环境质量、食品安全等等,而这些恰恰在发展进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完善,不满情绪自然如潮涌起。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2386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