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大学生离职原因及对策探析

 2024-02-04 17:58:22

论文总字数:9766字

摘 要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面对这样的就业难形势,每一个就业机会都显得来之不易。然而现实中,离职现象普遍存在于应届大学生之间,相当多的应届大学生频繁变动工作,并且始终抱有“下一个工作肯定会比这个好”的想法,不停地在企业之间走走停停,频繁的离职不仅对自己产生不利的影响,也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紊乱。本课题在于彻底分析应届大学生离职的根本原因,并提出降低大学生离职率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应届大学生;高离职率; 企业

Reason for Leaving and Countermeasures of graduating students

Zhang Yu

(Wentong College,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001)

Abstract: In 2015 th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will reach 7.49 million people, in the face of such difficult employment situation, every job is hard-won. In reality, leave phenomenon commonly exists between the fresh college students, quite a number of recent grads change work frequently, and always with "the next work will certainly be better than the" ideas.Constantly in stop-and-go between businesses, often leaving not only produce adverse effect to oneself, also can cause a certain degree of disorder of social economy. This topic is to thoroughly analyze the root cause of recent grads departure and reduce the turnover rate of college students .

Key Words: graduating students ; high resignation rate ; business

从2005年到2015年,国内高校毕业生从380万增长为749万,增长将近一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使毕业生们的就业不容乐观。近十年间,高校毕业生增加了近一倍,这说明我国教育模式发生改变,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高等教育变得更加普及化,从而就业市场供求发生了明显变化,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的增多使求职变得更加困难。虽然近年来全国经济不断发展,就业机会越来越多,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却没有明显缓解,就业难的问题依旧摆在应届大学生的面前。有的专家认为,优质企业人才流动率15%左右为理想状态,合理的人才流动对企业的优胜劣汰有促进作用,一旦超过20%的人才流动对企业和员工都会造成伤害。分析人士认为频繁的变动岗位,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利益,也伤害了应届大学生的利益。

一、应届大学生就业的高离职率现状分析

人的职业发展过程有五个阶段,即成长、探索、确立、维持、下降的过程。大学生毕业的1-3年中,是职业生涯探索初期,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段时期。在大学生职业生涯初期,大学生们在尝试中探索自己适合的职业,但一定要把握好“度”和频率。频繁的离职不仅对自己产生不利影响,也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紊乱。

(一)应届大学生“就业难”现状

表一.历届大学生毕业人数[1]

年份 (年)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2

2013

2014

2015

人数(万人)

413

495

559

611

660

680

699

727

749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同比2014年增加了22万左右人,这是自2013史上“最难就业季”,到2014年“更难就业季”之后,大学生毕业人数再次刷新的纪录,从而大学生就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据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前程无忧发布的《2015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该机构认定的100家企业计划招聘的2015年大学生毕业生的数量比2014年下降7.8%,这说明大学生求职的难度性与去年相比显著提高。

  1. 从应届大学生个人角度分析

一些高校所设置的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的专业不符,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与现在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这使得学生们所掌握的职业技能和个人素质不符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学校课程开设不合理、学生光是学习课本理论的知识,很少有实际的工作磨练,尤其是文科方面的专业,学生们根本不能切实感受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过程,尽管如此,大学里重理论轻技能现象依旧严重。然而企业在选拔人才的时候,首先关注的就是应聘者的所学专业,其次是个人能力。当代大学生们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更缺少社会适应的能力。再加上专业的不对口,让大学生们在求职的时候显得非常不自信,有些大学生可以在工作中不断培养职业技能,寻找自信,然而大多数毕业生们在工作中一遇到的难题便退缩,便寻找下一个替换工作。

  1. 从社会就业情况分析

国家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应届大学生就业的大众化趋势也就不可避免,为了迎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应届大学生生就业方式也更加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社会的实际需求,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上升,待业人数也逐年攀升,然而企业提供的岗位是有限的,这也就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应届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格外突出。

(二)应届大学生高离职率现状

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由粗放经济向高精尖领域转变发展,从虚拟经济向实体转变。原来大量的资金与人才都流向房地产、金融业等以钱养钱的虚拟经济,现在国家号召人才和资金更多的流入实体产业,为毕业生实实在在的指明就业方向。然而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环境,应届大学生的离职率却居高不下。据调查在已经离职的大学生中,主动离职的人数占到了85%,被企业解聘的只占到了5%,而主动离职和被解职两者情况兼有的为10%。其中主动离职的原因依次是:个人职业定位不清,缺少发展空间(31%)、薪资福利偏低(25%)换行和换领域(13%)、其他原因(10%)、就业没有安全感(7%)、工作要求和压力太大(4%)、求学深造(3%)。虽然应届大学生拥有活跃的思维和鲜明的个性,但是大学生就业初期的不稳定,离职率较高的现状,已经成为用人单位不愿意接受应届大学生的主要因素。[2]

(三)高离职率产生的影响

1、高离职率对自身的影响

正常的离职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是有利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薪水,更大的发展空间、更满意的岗位,以及其他一些更好的条件。但是频繁的跳槽会对自己的心情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也会质疑自己的工作能力,对初入职场的大学生们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经济危机。同时对自己缺乏自信对职场产生焦虑和恐惧,不利于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从而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心里压力。一个人的职场核心就是自己的专业竞争力,这是一个职场人立足社会的根本,也是自身价值的体现。职场人如果更换了本行业,过去所累积的经验顷刻化为零,即使是高学历,也未必及的上有经验者的竞争力。离职后,因为企业情况不同,过去的积累不能与新岗位衔接,对自己的影响相当大。一个个短暂的企业经历,不会建立起与同事的长期合作关系,自己的朋友圈也会越来越生疏,以及自己的人脉也会变得狭小,同时丧失成就事业的最宝贵的敬业与团队精神。

2、高离职率对企业的影响

过高的离职率使企业的成本增加,企业之前所投入的对新员工的培训成本、教育成本付之东流。在一个企业环境下,如果身边的人员流动过于频繁,给员工营造了一个消极的氛围,这种情况很难让员工本身安心工作,甚至会影响到刚进来不久的新员工。会使新员工质疑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企业文化,使员工不能百分之百地投入到工作当中,最终影响到企业对员工的凝聚力。同时,员工的离职使企业内部员工的凝聚力减弱,企业员工的凝聚力的高低决定着员工能否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创造劳动价值,能否为企业带来收益。企业的高离职率肯定会使员工的内心起波澜,一旦得知离职的员工进入一个薪资福利更好的企业之后,现在的员工便会跃跃欲试,觉得别人行,自己也可以。有了这种想法后,员工工作态度不够积极相互比较,更有可能产生一个人的离职拉动一批人的离职,员工纷纷投入到相对来说更美好的企业,进而使员工的积极性下降,工作效率低下,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危害和损失。

3、高离职率对社会的影响

据统计应届大学生初次就业工作一年之内,一些单位的流失率高达70%,最低的也有30%左右,总体来看,应届大学生在初次就业的单位工作两年的“存活率”只有10%。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分析,一定范围内的跳槽可以最大化调动人员存量的敬业状态和智力资本,也就是说适度的跳槽,合理的员工流动,可以促进社会人力资源方面的竞争力,使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为企业输入新鲜血液,增强企业活力,活跃企业的文化氛围。但是频繁的跳槽会导致失业人数增加,给用人单位带来经济成本损失和劳动率的浪费,也给劳动力市场的稳定造成混乱。

二、应届大学生高离职率的根本原因

应届大学生在参加工作后不到一年甚至在短短数月之内就离职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高离职率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和企业所关注的焦点。对于应届大学生而言,短时间的离职不仅让之前所花费的精力和求职成本付之东流,也使企业所做的投资和培训成本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导致应届毕业生离职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们把它归纳为以下几点原因:

(一)职业定位不清问题

随着大学生求学成本和求职成本的上升,家长及亲戚都会给予大学生们过高的期盼和对其职业的憧憬。在这种万众瞩目的状态下,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定位难免走进误区,职业定位过高使他们的目标纷纷锁定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或者世界500强企业。甚至为此不惜放弃个人的所学专业,不顾个人的性格和职业兴趣、只为能有一个高薪,有社会地位,体面安逸令人羡慕的工作,殊不知这种盲目的求职对今后的职业发展会造成不利影响。大多数应届毕业生虽然即将毕业走出大学校门,但不知道自己想要作什么工作,有的工作自己不喜欢,有的岗位觉得没前途,有的职位虽然觉得不错,但是企业没有录用他,有的工作则是自己胜任不了的。大学生们对自己的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而现实情况确是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工作越来越不好找,数千人争一个“铁饭碗”,沦为考碗一族。其余的大学生都有“骑驴找马”的心态,一有轻松收入高的工作就纷纷跳槽。大学生初入职场,都是先从一些基础底层的工作开始,再一步一个脚印向上爬,除非个人能力太强,可以一开始就能拥有一个高职位高收入的工作,但天才毕竟是少数。现实中很多大学生自恃清高,急功近利,觉得自己可以一步登天了,其实很多毕业生们并不清楚岗位的具体工作性质和职责,他们很多只是根据自己的猜想来判断是否适合自己。因此大多选择先找一个“保底”的工作,然后在伺机毁约,找寻更心仪的下家。

(二)盲目追求较高薪资与丰厚福利

从某调查统计看,在期望工资方面,选择月薪1500-2500的大学生最多,所占比重为36.62%,月薪2500-3500元和3500-5000元的,占比分别为31.28%和13.17%,期待高薪资高福利工作的大学生已经占到4成左右,选择月薪800-1500元的占比11.11%.而同期118家被调查企业的问卷数据显示,企业拟提供的薪资待遇以每月1500-2500为主,占比为57.63%,月薪800-1500元和2500-3500元的,所占比重分别为18.65%和18.64%。愿意提供3500-5000元的企业仅有6家,所占比重为5.08%。[3]数据对比发现,1500-2500元构成大学生对企业薪资要求的主体,与企业拟提供薪资相比,大学生期望薪资仍然偏高。

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有现实的经济压力,有太多理想,有太多想要做的事,有太多的想要的东西。 在就业探索阶段,大学生的工作和生活需要独立,必须有足够的金钱来支持大学生的探索。其攀比的心理会是薪资水平往往不自主地与自己的心理预期、同学作比较。但是随着近几年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猛增,但质量却在下降,企业也更加看中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和企业忠诚度方面,薪资水平也与大学生的个人能力紧密相关的。企业招聘工作中都明确提到具有工作经验优先,说明企业都偏爱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他们更加倾向于对企业忠诚并且有能力的人才。企业偏爱有经验的求职者这就促使部分应届毕业生在初次就业的短时间内受阻而选择离职。

(三)提倡“先就业后择业”的必然结果

2015年史上最难就业季,学校和老师一直强调让大学生们先就业再择业,只有投入到社会中去,成为一个职场人得到磨练后,才能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什么职业。这让大学生们不顾实际盲目地求职,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寻找新的岗位,其实这种知道思想从一开始就是一种自欺欺人,大学生们没有做好认真工作的准备,懈怠工作,不仅会引起用人单位的不满,而且也不利于自己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

  1. 不利于人生价值观的实现。做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健康很重要,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不管是“先就业,后择业”,还是“先就业,后择业” ,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在没有经过仔细选择的前提下进入行业,必然导致工作与自己的兴趣不符,无法在某个岗位上长久发展,频繁地更换职业不利于实现个人价值。
  2. 易导致职场恐慌,影响求职者信心。当“先就业,后择业”的错误观念深入人心是,人们便想当然地认为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是很难的。想当然地认为市场上人才的供应严重大于需求,从而严重影响了求职者的信心,使应届大学生们急于求成。[4]
  3. 企业对应届大学生的排斥,企业也会觉得自己成为大学生毕业后择业的跳板,应届大学生对企业忠诚度很低,企业自然越来越抗拒招聘应届毕业生。大学生们先就业应该是放宽自己心理预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事前充分了解所选择的企业的基本信息,而不是广泛撒网盲目选择一个职业,应付了事,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4. 应届大学生个体适应因素

社会其实就是个大染缸、各色人等思维各异、目的不同,而这也是社会的魅力所在,这与学校这个小社会还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很多大学生在学校时锻炼不够导致求职缺乏对自己的认识,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怎样的职业,从而丧失一些较好的就业机会。应届大学生一开始步入社会,没有及时调整角色,以大学同学处世的标准来要求和衡量同事,将超出这个标准的行为和思想统统打为怪物,觉得不可思议无法理解,从而也就无法接受了。所以才出现了名校毕业生毕业后屡屡受挫,沉迷网络等事件。所以很多大学生主动离职的原因是觉得公司的人际关系复杂,上下级关系恶劣、同事关系单薄相互排挤等。其实,这都是大学生们想法过于单纯角色没有转变好,我们无法改变社会,只能改变自己迎合社会,家有家规,校有校规,社会有社会的游戏规则,而且这个规则要比学校复杂的多、层次的多,我们现在是社会人了,已经告别了学生时代,所以应该尝试着改变自己,适应社会。应届大学生们应该及时总结经验,创造有利于自身职业发展的条件,不断武装自己,寻找将来长远的发展机会。

三、降低应届大学生高离职率的对策

据调查数据显示,只有32%的的应届生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表示满意,在离职的应届生人群中,主动离职的比例高达85%。应届生对职场存在极大的幻想,人际交往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的感受,对工作给予的期望和回报也很高,常常有不劳而获的心理作祟。[5]现实社会中,企业不会偏袒应届生,不会因为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而降低用人标准和岗位要求,对应届生的期望值同样也很高,所以二者之间更容易相互产生矛盾,各不满意,加速缩短了应届生短时间内离职。

(一)及早建立心理契约,认清自我

90后一代多数是独身子女,常常被称为温室的花朵,在这种温室环境下成长的90后,多是脆弱的,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比较叛逆不喜欢与人合作,适应能力较差,初入职场肯定会存在不适应的状态。无论哪个年代的应届毕业生企业都应该给予更多的包容和关怀,建立完善的岗位培训可以引导新员工认清自我、合理定位。在人力资源领域中,有一种名词叫心理契约,指的是员工与企业之间隐含的没有明文规定的双方各自的责任以及对对方的期望,这种相互的默契,包括组织为自己提供什么,以及员工对组织的期望。对当前频繁更换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及早建立心理契约已成为必修一课。[6]

企业与员工之间及早建立稳定的心理契约,建立良好合作的关系。企业要根据员工的能力提供合适的岗位,明确的晋升制度,员工才会觉得有奔头有发展前景。同时,很少有新员工初入职场就获得一个很高的职位,往往都是从底层做起只有接受过企业严格考验后的合格员工,才会获得好的发展前景。只有企业和员工之间自觉建立起一套诚信体系,有规定制约,那不遵守契约的单位和员工自然就没有市场。

(二)企业建立有效的薪酬绩效评价体系

薪酬在任何公司都是一个非常基础的东西,有相关研究表示,工资水平高,福利弹性大,工资的个性化,这些要素都会使企业的吸引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如果员工对该企业薪酬制度不满意,员工肯定会到其他的地方找机会,薪酬会在中短期的时间内调动员工的注意力。

同时生活在象牙塔里的毕业生,所期待的高薪酬要根据当前就业市场的实际状况,理性看待薪资的重要性,适时适当降低薪资要求,以投身企业锻炼自己能力为重,提升求职成功率。[7]对于从大学刚刚毕业的学生,学历是仅仅我们求职的敲门砖,一旦在进入公司稳定工作后学历在比较短的时间就弱化了,个人的业务能力,工作风格就显得很突出,也直接与薪酬、岗位晋升挂钩。在薪酬的构成中,学历和资历的因素应该逐渐淡化,更需要强调的是业绩,加薪资是保持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必须清楚地了解市场薪酬水平,并考虑企业人力成本实际的承受力。薪酬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提供给员工足够的发展空间,仍然会造成人才的流失。薪酬会在中短时间内调动员工的注意力,因此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薪酬绩效评价体系,从而吸引应届毕业生留在企业中。

(三)企业为应届生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

企业是否有一个合理,明确的晋升制度,能否为自己提供一个发展的机会平台,这是目前应届毕业生所关切的重点要素。绝大多数刚毕业的应届生以及毕业1、2年之后依然没有稳定工作的主要原因是除了物质薪资待遇,更看中在新的岗位上能否得到发展,领导的器重,以及公司所给予的平台能否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理想。因此能否使企业员工感觉到具有工作发展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企业的晋升制度是否完备,能否为员工量身打造职业发展之路。二是企业能否舍得为员工投入资金,给予不断进修的机会,使其不断提供自身素质。[8]

当下知识更新很快,不学习就会落伍,甚至淘汰,企业应该提升各级员工的素质和技能,倡导“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学习理念。有些企业只从自身利益出发,希望一个胜任的员工长期从事一项工作,却忽略了员工希望寻求新的挑战的愿望,没有对有跳槽倾向的员工提供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因此企业要形成岗位导师制、课堂讲授和员工自学相结合的多样化培训形式,着手建立健全知识管理体系。当今社会除了企业要求员工的忠诚度以外,求职者也更看中企业能否给员工带来足够的安全感。

(四)个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下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的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每个阶段的职业奋斗目标,做好每个阶段职业生涯的规划。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不仅能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成为一个优秀的职场人,而且还能结合自身的情况树立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9]

现在的大学生都已经普遍认识到职业生涯的重要性,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正好跨越了该阶段的过渡期和试验承诺期的两个时期。在这两个时期,大学生们逐步有了一个对未来的憧憬和规划,对某一职业有了自己的偏好,职业兴趣趋于稳定。在大学期间也完成了对职业前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毕业后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充分地认识自己,客观地分析环境,正确选择职业,冷静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职业生涯中的各种困扰,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10]当今经济迅速发展,也是人才的竞争,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做好自己人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应届大学生们建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之后,对职业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人生目标,再根据自己设计的职业规划不断做出调整和改变,使其在庞大的竞争大军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渊、刘敦虎.应届大学生毕业离职风暴的心理困境探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02)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9766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