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发展议题合流与新生态空间重构——基于特色小镇问题域的分析

 2022-01-20 00:02:43

论文总字数:22395字

目 录

一、城乡发展困境促使发展议题合流 1

(一)两化叠加背景下城镇化发展的困境 1

1、两化叠加背景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 1

2、城乡发展路径差异巨大 2

(二)城乡一体均势格局能够有效修弥社会发展的空间差异 2

1、城乡发展议题合流的现实性与必要性 3

2、特色小镇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抓手 4

二、 特色小镇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缔结 4

(一)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载体 5

(二)特色小镇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升级再造 5

1、特色小镇充实城镇服务产业,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5

2、特色小镇更注重布局的“小而精” 6

3、特色小镇更着力提升文化内涵与文化凝聚力 6

(三)特色小城镇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6

三、新生态空间重构视角下的“城乡共生” 7

(一)重构特色小镇2.0版:对于“特色”的理解 8

(二)特色小镇的生态产业新发展 8

1、多维文明形态共同发展 8

2、配合经济转型和创新 8

3、提升整体运营管理能力 9

(三)杭州制笔小镇的生态产业发展解析 9

四、苏浙特色小镇发展中的现状及问题阐释 10

(一)特色小镇的布局与产业导向问题 10

(二)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与持续活力问题 11

(三)城乡一体化土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问题 11

五、生态空间重构新展望:“脐带式”发展路径的社区治理 12

(一)特色小镇的发展是脐带式发展 12

1、特色小镇在规划中实现了城乡地理空间融合 13

2、特色小镇实现了建设中的社会空间融合 13

(二)探索生态社区治理与特色小镇的路径结合 13

六、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城乡发展议题合流与新生态空间重构

——基于苏浙特色小镇问题域的分析

李丛杉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problem of characteristic township problems, and it is based on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of China'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of analyzing the status quo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the concept of "two overlaps" of macro management is taken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its connotation is explaine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 prominent problems of huge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response to the huge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the necessity and rea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bala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re put forward. At the same time, the simultaneous promotion of “rejuvenation of villages” and “new urbanization” pointed out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ala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 characteristic towns. Taking the special towns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as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t explores the conno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wn and the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and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industrial connotation and ecological space of the featured town, and focuses on how the featured town becomes an upgrade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and applies the case. analysis. Finally,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development represented by future featured towns, that is, “the comb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symbiosis, the hope of ecological development” puts forward a new outlook—community governance of “umbilical” development.

Keywords: featured towns; urbanization; small towns; ecological space

一、城乡发展困境促使发展议题合流

(一)、两化叠加背景下城镇化发展的困境

“两化叠加”是由朱光磊教授提出,他认为在中国,虽然整体达到了现代化,但是从国家各个发展层面来说都处于一部分先进一部分落后的情况,“社会发展过程中,现代化任务没有完全完成的同时,某些方面又将要求拉到了后现代化上”在教育、医疗等社会问题上尤为凸显。在分析这个原因的时候,他认为,有两点原因,第一是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整体来说处于“先天不足,欠账较多”。第二是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国家区域间的比较也是越发普遍,而公众通常会把目光集中在发达国家,不经意间会和自身发展形成差距,从而对自身发展有较高的期望值。而“两化叠加”给我国治理带来的几个巨大难题,一是政府在做某些发展决策时存在不到位、不全面的现象。二是许多社会问题没法达成多数共识,阻碍政策推进。三是过分的将目光集中于发达国家,不利于我们正确客观的认识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一些差距。既然“两化叠加”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我们将目光聚焦在城市化的发展上,就会发现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两化叠加的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

1、两化叠加背景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

在我国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两化叠加的现象是很明显的。首先,“城中村”、“空心村”等现象的出现让我国的城镇化推进过程显得先天不足,高歌猛进的城市化发展效果显著,但一刀切似的发展结果让不同阶层无法达到统一的共识,不同阶层对于城市化的理解差异巨大,在这样的认知差距之下,越来越多的人难以和社会主体阶层达成共识,导致“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边缘化地域成为城市发展的管理死角和安全隐患;其次,在政府发展方面,在还没有完全取得政府管理的成效时,就不停的提倡由管理到服务的转变是有问题的。服务是管理的进阶版,二者不是简单替代的关系,而是互相作用,逐渐过渡的。简单的代替关系就容易造成在城镇化推进时,地产商和政府的博弈中,政府处于尴尬的地位,最终导致很大一部分规划“原始空白”地带被房地产商破坏,无法进行统筹规划;最后,就社会发展阶段而言,我国各个地区在发展参差不齐,有些地区,比如江浙一带,已经展示出后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而中西部地区,则还处于现代化中初级阶段,不仅如此,同一地区的发展也是梯级进阶,区域间发展存在较大各异。这三个问题使得我们在城镇化推进中必须主次分明,有的放矢。同时朱光磊也认为,想要化解当前的难题,社会便应当加快城市化进程,明确肯定必要的社会分化、鼓励社会流动,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考虑公共政策整体平衡问题,并强化公共卫生建设和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一个工作的方向。聚焦城乡一体化,并着力抓好新型农村建设工程,从规划的源头解决诸多问题,整体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2、城乡发展路径差异巨大

由于我国是后发型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基本沿袭了西方先行发达国家的基本模式,西方的发展话语难以有效适应我国的特殊发展境遇,因此,外来迁移性的制度主张和发展理念与现实中的改革路径造成了比较明显的悖离,特别是长期以来的“城市中心主义”模式凝铸了难以破解的城乡二元式的体制依赖路径,造成了当今“城市病”与“空心村”的双重弊病。首先,城市层面,表现为“城市病”与“逆城市化”现象共存。城市是否让生活更加美好?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不同阶层却无法达成统一的共识,两化叠加的矛盾就显得比较突出,对于社会和谐和稳定的潜在威胁很难彻底根除。同时,城市结构的局限性更多导致了“内卷化”而非“辐射性”的消极态势,造成城市强制膨胀的同时,产生了城市空间结构的诱致性变迁,城市中心的过度膨胀使原有结构难以承受不断增长的压力极限,使城市产生外溢效应,人口和资源逐渐向边缘转移,呈现“城市反哺农村”的逆城市化的发展轨迹。在我国发展较快的苏浙等东部沿海地区,逆城市化的现象愈加明显,在较为发达的城市,回归田园生活的现象将会越来越多,城市的发展路径由“集中发展”向“精准发展”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承接城市资源转移的郊区村镇的建设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二,农村“空心村”问题亟待解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始阶段,农村可以直接反应国家落后程度。在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农民和土地被迫分离,根本的种植业失去直接劳动力而逐渐衰退,加之我国严重的老龄化,“空心村”和留守问题大量形成,农村耕地大量荒芜。农田必须经过经营权流转才能得以集中,但现阶段分隔式小农生产和大规模机械化运作的模式存在不小差距。基于当前乡村建设主体和发展资源的双重流失,便为乡村城镇化的发展路径提出了由“零星生长”向“集中发展”的转化要求,在这个“对流”路径中,两者的交汇点便集中在郊区以及小城镇,这就确定了特色小镇的坐标定位和发展方向,抓好特色小镇的实际操作,在城镇建设、规模控制、模式推广以及管理服务方面,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小城镇和村镇、乡村发展的培育空间叠加在一起,成为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基本命题,同时也成为了乡村振兴的主要问题。

(二)、城乡一体均势格局能够有效修弥社会发展的空间差异

城市是由人口发展而发展,所以城市的发展必须在人的基础上进行。正因为如此,在分析城乡发展路径时,我们发现,由于个体所处的阶层不同,认知不同,对于生活的需求也不同,所以在城市和乡村的发展中,人们会有很多不满意的方面。不再将城乡发展割裂,而是追求共时性突破,才能为目前的发展打破瓶颈,找到一个突破口。习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城镇化建设,同时,乡村振兴也需要生力军,城镇化与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要致力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也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所以,城乡发展的议题合流既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根本诉求,也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政策依据。

1、城乡发展议题合流的现实性与必要性

从其必要性来看,城乡各自的发展模式已经到达瓶颈期,而振兴乡村完全离不开城市的支持,逆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也离不开乡村的基础条件。全面小康的目标就在眼前,城乡议题合流才是未来城乡共生共享的耦合式发展的基础共识。与此同时,城乡议题合流也具备很强的现实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乡发展要相同步。为了形成城乡一体发展的新格局,城市工作必须同“三农”工作一起推动。与此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城乡一体化的目的是为了让城市发展带动乡村进步,但由于城市中心功能的强大“虹吸”效应,基本上对周边的近郊村镇甚至邻郊县城的资源产生强大的抽水功能,导致了乡村的衰败局面,造成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乡村对城市的单向流动,使得城市资本很难流入乡村,乡村的发展变得曲折。只有做到搭建城乡统一规划的制度性框架,统筹发展资源,调动社会资本,补齐乡村复杂的短板,建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路径,才能很好的扭转城乡差距。其必要性和现实性可以从三个纬度分析:

  1. 从市场纬度来看:城乡议题合流存在现实性。首先从城镇化的发展机制上来讲,新型城镇化主导机制应该逐步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吴敬琏指出,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对土地的利用率极低。要改变低效局面,就必须改变土地制度,这便需要依靠市场主导,由市场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随着人口红利、资源红利、环境红利等内部要素红利的衰减,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效创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规律使得低效的传统政府主导城镇化模式必须向高效的市场主导城镇化模式转变,可以说,发展机制是最基本的条件,没有政府向市场的转变,其他所有的转型只能是一句空话[1]。在目前的发展现状下,单纯地城市发展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单纯地乡村发展又是一种纯政策拉动的尴尬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定位小城镇经济的特色小镇经济,以特色小镇带动乡村经济,同时为城镇化建设注入新的发展动力,才是当下的不二选择。
  2. 从政策维度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个摆在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的现实问题,让我们思考如何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运用新型城镇化这一载体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在政策引导下,地方政府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中央的顶层设计都需要地方政府一一落实;另一方面,只有当地政府最了解一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和周围情况,地方政府可以直接的更好的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创新和实践[2]。同世界大多数国家开展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相似,当前的中国农村在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硬件设施普遍不断改善的同时,仍有部分农村在村容环境、农田水利、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呈现不容乐观的衰败景象。这其中,大规模的劳动力外流导致的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和非农化是引致中国农村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农村的凋敝与城市的繁荣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若不下大力气矫正,国外现代化进程中乡村衰败的场景很可能在现实中国重演。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并提出了全方位的农村发展计划,这是党应对“现代化陷阱”挑战的及时响应,体现党对新时代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的准确把控[3]显而易见,我国对于城镇化与乡村振兴问题都没有完全割裂对待,而是在政策层面达到共识。这对于城乡发展议题的合流无疑是高度促进的作用。

(3)从空间纬度来看:城镇化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其目标是促进农村发展,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向城市。到2012年,根据常住居民数量计算,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但从户籍数据来看,城镇化率仍然低于这个数字。大城市承载力有限使得户籍制度将大部分外来人口栏在门外,在这种情况下小城镇便成为我国未来城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镇成为城乡的过渡地带。如果用标准术语来概括,这样的过渡城镇被定义为“村镇”[4]。所以结合以上两个观点,加之小城镇具有唯一独特性的空间位置和区位条件,城乡议题发展合流于特色小镇便是时务之举。

2、特色小镇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抓手

面对城乡发展路径巨大的差异,我们提出城乡均势发展的现实性与必要性,而当前我国现有的城乡均势可行性路径便是小城镇到乡村的接洽发展。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城乡差别的双重结构将不可避免地转向一体化结构。这一转变过程促使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这个转变过程促使着城乡居民从生产生活方式到居住方式都发生着变化,直接表现就是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方面,他们是资源,相互服务,相互服务,逐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特色小镇能够成为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着力点,是因为它通过打造特色,强大,包容,精致,美丽,活力新的特色小镇,促进农村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同时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典型范例,文化产业也成为了推动农村农业转型和发展的切入点,呼应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振兴农村的战略。由此可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城市和乡村之间会有更多要素之间的交流互通,随着农村居民不断迁入城市,城市居民与城市资本也会下乡。因此,谈论小城镇,尤其是特色小城镇,不仅是一种乡村与城市以外的第三种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探索在城市化进程中采取让城乡发展更平衡的方法。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22395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