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闽宁模式”的构建特征及其政治意义

 2022-01-20 00:02:46

论文总字数:12836字

目 录

摘要 Ⅰ

ABSTRACT Ⅱ

绪论 1

(一)研究对象 1

(二)研究目的 1

(三)研究意义 2

1.理论意义 2

2.实践意义 2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

(一)国外研究现状 2

(二)国内研究现状 3

三、“闽宁模式”的构建特征 3

(一)“闽宁模式”的构建过程 3

(二)闽宁模式”的构建特征 4

1.对口帮扶,东部支援西部 4

2.全方位帮扶,长时期帮扶 5

3.建立体制机制,树立多元化社会帮扶主体 6

四、“闽宁模式”的政治意义 7

(一)“闽宁模式”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7

(二)“闽宁模式”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凝聚社会发展合力和动力的重要实践创新 7

(三)“闽宁模式”是实现我国中长期奋斗目标的重要路径与方法 8

结语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论“闽宁模式”的构建特征及其政治意义

张泱

, China

Abstract: China is the world's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ll aspects of work has mad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but hinder the social progress of the factors are still many, the region's rich and poor is always in front of people a difficult problem.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solving the problem of poverty, and gradually increase poverty alleviation to the level of national strategy, and construct a "min ning model"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Min-ning Model" has lasted 22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mature, not only in Fujian and Ningxia two provinces have significant results, but also to other areas of our country to provide practical reference to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construction features of the "Min-ning model" include: counterpart assistance, Western and eastern support, all-round help, long period of help, establishment of mechanism system, and establishing a pluralistic social supporting body. The political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ng the "min-ning model" is mainly as follows: It reflects the unique political advantage and institutional advantage of China's socialist system. Min-ning mode "i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innovation to solve the current social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and to condense the resultant fo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Fujian-Nanjing model is an important path and method to realize China's medium and long term struggle goal.

Keywords: Min Ning mode; countpart support;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绪论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闽宁模式”的建构特征及其政治意义。

“闽宁模式”是我国东西部地区一对一帮扶的典范扶贫项目,福建帮扶宁夏,为宁夏地区的扶贫脱贫工作开展作出了大量贡献,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1996年,国家召开扶贫协作会议,开展东西部地区的对口帮扶项目工作,东部13个经济强省和发达城市与10个偏远落后的欠发达省市及自治区结成了对口帮扶小组,其中福建对宁夏回族自治区进行省际间的扶贫互助。[1]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扶贫成效十分显著,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闽宁扶贫模式”。

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重要难题,我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扶贫工作,通过一系列政策将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尤其是2013年出台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更是将精准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将实现共同富裕视作我们不断前进和奋斗的目标。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需要社会补齐短板,消灭贫困,缩小社会差距和地区差距。所以,为了在短期内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更应该将扶贫脱贫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闽宁模式”建构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中国特色扶贫脱贫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脱贫模式,对于其他地区脱贫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该模式的许多精华和传达的理念值得其他贫困地区学习。当然,我国的贫困问题是长期积累的,“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我们的扶贫工作仍然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地探索创新。

(二)研究目的

贫困问题是制约我国走向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的重要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全体人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必须把扶贫工作摆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将扶贫工作常态化,并纳入制度化的轨道。[2]综合来看,我国的扶贫工作任务重、难度大,不是朝夕间就能完成的,因此,我们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增加扶贫工作的资金投入,给予扶贫工作更多政策方面的倾斜,不断探索新型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扶贫模式。本文探究“闽宁模式”就是旨在通过了解及分析其构建的原因与过程,来发现它存在的独特之处,反映出“闽宁模式”的构建特征,以时间为纵向轴,以取得的实质性突破为横向轴,进而揭示“闽宁模式”的核心价值和实践意义,为我国的其他扶贫工作提供可供借鉴的内容,进一步助力我国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帮助贫困人们早日走向共同富裕之路。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闽宁模式”是我国扶贫工作的成功典范,对于我国东西部实现一对一的对口帮扶模式具有开创性意义。不同于其他扶贫方式,“闽宁模式”真正地实现了先富带后富,借助福建的资金优势、人才资源、技术水平等帮助宁夏的贫困县因地制宜的进行扶贫工作计划的制定,并且监督执行,过程中也曾遇到过困难,但更加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经过不断地探索和优化,“闽宁模式”渐趋成熟,不仅使宁夏的贫困人口大幅下降,人们的实际收入增多,生活方式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福建省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进步。本文选取“闽宁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分析其发展历程,总结该模式的优势与不足,挖掘其政治意义,可以进一步丰富我国扶贫工作的经验教训,弥补我国学界目前扶贫理论的不足。“闽宁模式”是我国扶贫模式中的典型,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方式,该模式也充分展示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2.实践意义

贫困人口过多是一个社会发展程度较低的显著标志,也是困扰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障碍,更是滋生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深入根源。消除贫困人口,缩小地区收入差距,让人们共享改革开放的有益成果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提升人们幸福指数的重要举措。所以我国更应该重视扶贫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来推动扶贫工作的良性开展。我们探究“闽宁扶贫模式”这一成功的典型案例,具有两个重要的实践意义。其一,可以“对症下药”,闽宁模式是精准扶贫脱贫形式的重大实践创新,对于其他地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具有实践价值。其二,从“闽宁模式”中,我们可以举一反三,该模式适宜推广,特别是在社会主义中国,国家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支持,这一模式具备推广的条件和基础。此外,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也有强劲的动力和目标去推广“闽宁模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纵观国内外的文献资料有许多学者研究过扶贫问题,也提过若干扶贫模式。Chakravarti认为,西方国家的扶贫模式多种多样,但是总体归纳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侧重扶贫工作法律法规的完善和行政政策的建立,一种是是通过建立各种扶贫行政机构,使扶贫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利用行政管理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Leibenstein则是重视研究美国的扶贫模式,他认为美国的扶贫模式更具有实践价值。该国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扶贫法案来提升国民对扶贫问题的重视程度,并且利用政策上的倾斜,为贫困地区增加大量的资金投入,鼓励各大企业积极参与落后地区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不错的效果。[4]Michuael从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上着眼,认为扶贫工作是每个国家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扶贫工作与资本主义的完善同等重要,严重的贫富差距会让民众陷入不安和矛盾当中,社会难以稳定。[5]Mosley从意大利的扶贫模式中得到启发,他认为无论扶贫模式如何,只要是能够适应本国的具体国情,能够有效的解决贫困问题就是成功的。意大利的中央政府加强与地方的合作设立特别事务部,着力解决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改善当地的交通,鼓励贫困地区人民创业,尽快摆脱贫困。[6]国外的众多扶贫经验给我国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专家学者对“闽宁模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张映芹等人认为“闽宁扶贫模式”是我国东西部一对一对口帮扶的有益探索,通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有针对性的合作,促成了双方的互利共赢。[7]著名学者周国起等人通过分析“闽宁模式”的构建历程,总结出了对口帮扶模式的积极意义和可供参考的经验,直接为我国其他地区的扶贫任务指明了前进的方向。[8]黄荣华等人根据对该模式的认真探究,就其存在的问题和阻碍,提出改善建议,并明确提出仅仅依靠经济扶持远远不够,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之策在于转变贫困地区人们的观念和思想,提升人口素质才能长久脱贫。[9]罗萍,王钰杰等人则侧重总结“闽宁模式”的特点和优势,为扶贫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借鉴思路。[10]张娟等学者重点研究当前我国扶贫模式的不足之处,她认为我国的扶贫模式大多不具有特色,扶贫工作的内容基本雷同,扶贫工作办的机构混杂、人员职责不清都是阻碍扶贫工作的重要因素。[11]总而言之,国内对于扶贫问题的文献研究并不少见,学者们的精辟见解更是为我国的精准扶贫提供了工作思路。

综观国内外研究情况,发现众多研究对“闽宁模式”的总体特征及其政治意义尚缺乏清晰的论述,本文想在这一方面作一些开拓。

三、“闽宁模式”的构建特征

(一)“闽宁模式”的构建过程

贫困问题尤其是贫富不均问题是严重影响人民幸福感和社会秩序的阻碍因素。我国深化改革之后,东西部地区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已经呈现出“畸形”的发展态势。严峻的贫困问题已经引起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96年,国家召开扶贫协作会议,进一步展开扶贫战略部署,经过科学的调研与专家分析,国家挑选了东部13个经济强省和发达城市与10个偏远落后的欠发达省市及自治区结成了对口帮扶小组,旨在借助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优势和雄厚的资源条件带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整体发展。[12]经过二十余年的实践和探索,各帮扶小组都取得明显进步,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有了巨大飞跃,人们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特别是福建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这对帮扶小组更是探索出了一条崭新的扶贫模式,在10对帮扶小组中脱颖而出,堪称扶贫项目的典范。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福建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就迅速成立扶贫工作小组,对贫困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综合评估,然后因地制宜的制定工作计划和扶贫项目。自从习总书记上任以来,尤为重视我国扶贫工作的开展,“闽宁模式”正是在习总书记的指导下进一步形成体系,推广到全国。截止到2011年,“闽宁模式”扶贫工作取得良好成效,贫困人员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民人均收入增长6倍多,高于全国59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平均水平。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2836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