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乘客的多模式公交网络衔接性分析与评价

 2021-12-02 20:59:55

论文总字数:42619字

摘 要

近年来,轨道交通以其安全、舒适、准点、快捷等优势,在国内各大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很多城市都逐渐形成了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网络。但是,各自独立运行的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衔接性影响着公交出行的便利性和效率性,提高其衔接性,实现无缝衔接,能提高公交出行对乘客的吸引力,进而提高公共交通的分担率,缓解城市道路交通压力。

论文主要从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的服务主体乘客的角度着手,站在乘客的视野看待问题。首先,分析了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的优劣势和衔接换乘存在的普遍问题,明确了轨道与公交换乘衔接的内涵及目标。进而从乘客角度分析了换乘过程和换乘需求层次。

其次,在换乘需求层次的基础上,对安全性、高效性、便捷性、舒适性、愉悦性五方面特性分析后得出了面向乘客的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换乘衔接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指标的计算方法。

然后,利用层析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相结合,建立了面向乘客的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换乘衔接评价模型。通过层次分析法并结合问卷调查标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单因素评价阶段,定量指标借用模糊综合评价的隶属度函数进行评分,定性指标使用调查数据基础上构建的模糊关系矩阵转化为量化评分,再结合定量和定性指标加权后得出总评分,并确定相应评分标准。

最终,选取了南京地铁1号线中三个站点进行了案例分析。对其现状换乘衔接做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改善建议。

关键词:乘客;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换乘衔接;评价指标;模糊综合分析法

Transfer Evaluation of Metro and Bus

Faced to Passenger

No.21011104 Student:Shen Hanxia Dviser: Prof. Guo Xiucheng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etro for its safe, comfortable, punctual, quick has been rapid development in China. Many cities have gradually formed a public transport network whit metro and buses. However, metro and buses run independently and do not form an organic whole. The connectivity of metro and buses have impact on the travel convenience and efficiency. Increasing their convergence, achieving seamless and improving bus travel service can attract more passengers to use public transportation which hava a good result to ease traffic pressure on urban roads.

This paper write from the passengers’angle as passengers are the main user to use the metro and buses service . First,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etro and buses, list the common problem of transfer of metro and buses and clear the connotation and aim of the transfer between metro and buses . Then from passengers’view, we analysis the passenger transfer process and transfer demand levels.

Secondly, based on the transfer demand levels, this paper propose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ransfer connectivity of five key factors , safety, efficiency, convenience, comfortability and pleasantness, and illustrate the method of collection and assignment.

Thirdly, this paper uses 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 Model to establish a transfer evaluation model of metro and buses faced to passengers. After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is determined through the measure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single factor is treated into two types,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indexes are scored by membership functions while qualitative ones are transit by the fuzzy relation matrix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on-spot survey.

Finally, this paper applies the transfer evaluation model to three sites of Nanjing Metro Line 1.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the present status of transfer of the three sites is summarized and corresponding systematism suggestions of improvement are given.

Key words:Passenger; Metro and Bus; Transfer Connectivity; Evaluation Index ; 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录 I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2.1 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衔接换乘方面的研究 1

1.2.2 指标体系构建和综合评价方法方面的研究 3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4

1.3 主要研究内容 4

1.4 技术路线 5

第二章 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衔接基本要素 1

2.1 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优劣势分析 1

2.2 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衔接普遍问题 2

2.2.1设施布局及设备配置问题 2

2.2.2运营组织管理问题 2

2.3 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换乘衔接内涵与目标 3

2.3.1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换乘衔接内涵 3

2.3.2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换乘衔接的目标 3

第三章 面向乘客的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换乘衔接评价指标体系 1

3.1乘客换乘过程分析 1

3.2 乘客换乘需求层次分析 2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

3.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

3.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框架 5

3.3.3 评价指标的计算 6

第四章 面向乘客的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换乘衔接评价模型 1

4.1 评价方案的比选 1

4.2确定换乘衔接评价因素集 2

4.3 确定换乘评语集 2

4.4 确定评价因素权重集 2

4.4.1 分析步骤 2

4.4.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5

4.4.3 层次单排序与检验 5

4.4.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7

4.5 单因素评分 8

4.5.1定量指标评分 8

4.5.2 定性指标评分 10

4.6 综合评价模型 12

第五章 案例分析 1

5.1南京地铁1号线背景概述 1

5.1.1 客流情况 1

5.1.2 车站设置情况 2

5.1.3 选取换乘站的基本情况 3

5.2 换乘站点综合评价 6

5.2.1 问卷调查 6

5.2.2 换乘衔接综合评价 6

5.3 评价结论与建议 9

5.3.1 评价结论 9

5.3.2 相关建议 11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1

6.1 主要研究成果 1

6.2 创新点 1

6.3 研究展望 2

致谢 1

参考文献 1

附录 1

附录A 权重调查表(部分) 1

附录B 问卷调查表 2

附录C 站点调查表 3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针对城市交通日益拥挤、交通问题频频发生的现状,建设部提出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战略,使城市交通结构能够越来越趋向于公共交通发展。国内各大城市纷纷开始加快公共交通的建设。近年来,轨道交通以其安全、舒适、准点、快捷等优势,在国内各大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很多城市都逐渐形成了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网络。但是,各自独立运行的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换乘不方便,衔接布局不合理等现象导致乘客出行时间大大增加,从而降低了公交出行方式对乘客的吸引力。轨道和公交的衔接性影响着公交出行的便利性和效率性,提高其衔接性,实现无缝衔接,能提高公交出行对乘客的吸引力,进而提高公共交通的分担率,缓解城市道路交通压力。

一个衔接性良好的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系统应该是一个先进的、具有吸引力的公交系统,运行可靠且相对快捷,便于同步换乘,能够让乘客享受到一次安全可靠、快速、方便、舒适、愉快的出行体验。为了能够更好的构建衔接性良好的公交系统,有必要对现有的公交网络进行分析和评价。

论文从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的服务主体乘客的角度着手,通过对衔接性影响因素,衔接换乘存在问题,乘客换乘过程与需求的分析,从乘客满意度、设施布局衔接、运营衔接三方面构建面向乘客的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衔接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能为对现有轨道站点与周边地面公交的衔接性做出评价,发现衔接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能为对现存问题进行改善,对未来的规划提供参考,有利于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的有机结合,发挥地面公交强大的辐射功能,帮助轨道交通吸引更多的客流,减少乘客换乘出行时间,增加轨道与地面公交的吸引力,达到双赢,切实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衔接换乘方面的研究

(1)衔接性的定义与内涵

国内外研究中并没有对衔接性做明确的定义,只有在部分研究中有所涉及。戴维思(2005)认为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交通衔接是为了实现城市公共客运交通体系的整体化,可以通过选择适当地点建立换乘枢纽和通过常规公交对轨道交通进行接运配合得以实现[1]。潘瑞(2012)认为一个衔接性良好的公共交通出行可以定义为:一个先进的、有吸引力的公交系统,应是运行可靠且相对快捷,便于同步换乘的系统,是门到门乘客出行链的一部分[2]。许家熊(2014)对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的无缝衔接内涵从布局合理、运能匹配、衔接换乘设施齐备、利于周边土地开发、节能环保及服务人性化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3]

(2)考虑乘客的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衔接研究

国外部分发达国家的轨道交通建设较国内早很多,在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衔接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都较为成熟, 这里从乘客角度,人性化考虑换乘衔接需求,以及衔接评价方面做国外研究的介绍。Richard Stem(1996)提出在进行换乘枢纽规划设计时要首先考虑乘客心理的理念,他通过对现有的换乘枢纽的分析,认为减少换乘次数、提高换乘便利性可以增强轨道交通吸引力,并对候乘区域、乘车信息指引等设施的设计进行了研究[29]。Hsu(2010)认为影响乘客在换乘枢纽站的换乘时间的主要因素是接运公交的服务能力和设施之间的衔接性[4]。Laura(2011)考虑乘客的观点,提出了基于客观与主观手段的对公交服务的评价[5]。Mohammad(2013)将用户、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的各方利益都纳入考虑,构建多层次多标准衡量公交系统服务水平[6, 7]。Javiera(2013)在圣地亚哥的早高峰乘客换乘调查研究中发现,当乘客换乘步行时间和最终达到目的地时的步行时间加大时,乘客心理对换乘感知时间更加的明显,即换乘步行时间和最终步行时间对乘客换乘惩罚影响最大[8]

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针对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衔接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覃煜等(2000)认为要保证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衔接换乘的协调必须做到换乘过程的连续性、客运设备的适应性和客流过程的通畅性。提出可以用运能匹配度、平均换乘时间和人均换乘设施面积进行定量评价[9]。何静等(2010)认为不同换乘设施的换乘阻抗值不同,并且不同乘客群体对换乘距离的期望以及承受范围也是不同的。认为换乘便利性可以从换乘长度、换乘时间、换乘费用三方面进行评价[10]。白维雅等(2012)从出行者生理特征进行分析,认为设计人性化设施、完善轨道交通站点换乘信息,落实换乘票价优惠政策,实现轨道交通与休闲娱乐一体化能够提高换乘量[11]。杨薇(2014)分析了轨道交通发展的特性及功能定位,并从“网络、设施、票价、运营”四个方面打造一体化公共交通接驳体系[12]。陆锡明(2014)认为换乘衔接是客运交通枢纽的最基础、最核心的功能,要从“距离、服务、时间、费用”四个方面来实现无缝换乘即方便、快捷、舒适、经济,达到换乘综合成本最优的目标[13]

(3)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换乘衔接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42619字

相关图片展示: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