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23960字
摘 要
集聚效应是城市经济学领域的经典话题,但传统研究大都局限于对城市内部集聚效应的考察。在城市网络中,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互动可以带来显著的区域外部性,即城市集聚经济的外溢,从而推动整体城市系统,尤其是小城市的生产效率的提升。这一现象被总结为城市网络中的借用规模和借用功能。本文基于中国2003-2013年间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了用以测度借用规模与借用功能的指标,并采用GDP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来反映城市生产率,进而实证考察了我国城市体系中的借用规模和借用功能现象。研究发现,小城市对大城市规模与功能的借用在提升小城市生产率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无论是借用功能还是借用规模都存在着门槛效应,且相比较而言,借用规模的门槛更高;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小城市的借用规模和借用功能还存在随地理距离增加而衰减的现象。
关键词:集聚经济,借用规模,借用功能,城市生产率
Abstract
Agglomeration effect is a classic topic in the field of urban economics, but most of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are confined to the study of the internal agglomeration effect. In the urban syste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cities can bring significant regional network externality, that is, the spillover of urban agglomeration economy, so as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whole city system, especially small and medium-size cities in this system. This phenomenon is summarized as the "borrowed size" and "borrowed function" in the city network.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285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China from 2003 to 2013, by constructing the indicators to measure the borrowed size and borrowed function and utilizing the nighttime light data to reflect the urban productivity, we analyze phenomenon in China's urban system and find that borrowing size and functions from mega-citi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hancing small cities’ productivity. The study also finds that the intensity of “borrowed size” and “borrowed function”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geographical distance. The policy implication of this paper is that the polycentric urban network system, that have complementary functions, should become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a 's urbanization.
Key words: Agglomeration economy, Borrowed size, Borrowed functions, Agglomeration shadow, Urban growth
目 录
摘要 3
Abstract 3
第一章 引言 5
1.1 研究背景 5
1.2 研究意义 5
1.3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6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说 7
2.1 国内学者关于城市发展模式的探讨 7
2.2 关于城市集聚效应和借用规模现象的研究 7
2.3总结性评论与研究假说 9
第三章 模型设定、数据说明和变量介绍 9
3.1 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9
3.2 变量说明 10
第四章 实证结果分析 11
4.1全域性估计分析结果 11
4.2局域性估计分析结果 12
结论和政策启示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8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978年以来,中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尤其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发展迅猛,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了2016年的57.35%。十八届三中全会形成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中国学界当前关于城市发展模式的争议非常之大,很大一部分学者主张对大城市进行严格的人口控制,但是再严格的控制政策下,大城市以及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相比合理状态必然偏低,这不利于大城市自身竞争力的快速提升以及通过大规模城市经济的溢出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事实上,在当今的大城市人口控制政策下,大量的常住人口,尤其是大学毕业生难以获得本地户籍,并且这一人数逐渐累积,这对于大城市吸引人才,提升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十分不利。此外由于人口政策的预先设定,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有可能会嘀咕人口增长的速度,换言之,可能会出现政府对于本地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可能出现短缺。这一问题并不是人口过快增长引发,而是由预设的严控人口政策导致的。此外,中国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耕地的数量必须得到维护,通过施行“建设用地指标配给制度”从而限制非农业用地的开发规模,这必然导致了大城市房价的飙升。小城市的发展同样面临着相当的困境:严重的行政分割与市场分割,资源、人才、技术的短缺,资本来源渠道的狭窄。地方政府逐渐累积的负债和地方民营企业在经济寒冬中的凋零也为中国城市化的未来增添了不确定因素。
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关于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的争论不绝于耳。一些学者强调,由于集聚经济依然占主导,中国应该重点发展大城市,以进一步彰显集聚优势从而走上一条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的道路(夏小林和王小鲁,2000;陆铭,2016);而另一部分学者指出,考虑到土地资源稀缺,大城市拥挤效应明显的现实国情,中国应该实行以中小城市为重点的多中心网络发展模式,改善小城市生产效率以促进全面城镇化质量的提升(肖金成,2009;魏后凯,2014;关兴良和魏后凯,2016)。还有一部分学者试图在以上两种观点中寻找平衡,认为大城市发展与小城镇经济增长并不相互对立,我国应该推进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建设一批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大城市群(李京文,2008)。虽然目前学术界关于城市化发展模式的讨论分歧依然较大,但最近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已经阐明了重点发展小城市,并限制大城市进一步扩张的政策倾向。
1.2 研究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23960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