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17656字
目 录
1、导论 3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3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2.1国外研究现状 3
1.2.2国内研究现状 4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5
2、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6
2.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6
2.2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 6
2.3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 6
2.3.1第三方支付 6
2.3.2货币基金 7
2.3.3P2P信贷 8
3、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理论分析 8
3.1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8
3.2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9
3.2.1互联网金融对存款业务的影响 9
3.2.2互联网金融对贷款业务的影响 9
3.2.3互联网金融对中间业务的影响 9
4、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以第三方支付为例 10
4.1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10
4.1.1数据的选取和来源 10
4.1.2变量选择 10
4.2实证过程 11
4.2.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11
4.2.2单位根检验 12
4.2.3协整检验 13
4.2.4相关性分析 13
4.2.5共线性分析 14
4.2.6回归分析 14
4.3结果分析 14
5、结论及对策建议 15
5.1结论 15
5.2建议 15
5.2.1融合互联网思维以提升用户体验 15
5.2.2加强虚拟渠道建设 16
5.2.3加强监管和法律法规建设 16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8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以第三方支付为例
张元璐
,China
Abstract:Internet finance relies on innovative scientific technologies such as the Internet and cloud computing, combined with today's social models and online transaction models, and provides traditional financial services to consumers through lower prices, more diverse choices, and more convenient processes. In the recent ten years, Internet finance companies represented by Yu Bao and Wechat Payments have developed rapidly. They have had fierce competition with traditional commercial banks in areas such as payment settlement and currency funds, which have profoundly affected the structure of China's financial market. This article selects the indicators of25 quarters of China's 16 listed banks from the fourth quarter of 2011 to the fourth quarter of 2017, combining with the scale of third-party payment development, constructing a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internet finance on the profitability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finance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profitability of commercial banks as a whole. How traditional commercial banks grasp this wave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maintain their own competitiveness is a topic that is worth exploring.
Key words: Internet finance;commercial banks;business model;
1、导论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近年,“互联网金融”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第三方支付、网络理财几乎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互联网金融依托互联网、云计算等创新型科学技术,结合当今社交模式和线上交易模式,将金融服务通过更低的价格、更多样化的选择、更便捷的流程提供给消费者。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产生晚于美国、英国等国家,支付宝的诞生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起点,而由此派生出来的余额宝则标志着我国互联网金融开始步向成熟。目前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应用广泛程度居于世界前列,支付宝、微信红包和京东白条完全融入了民众的日常生活。
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是体量最大、影响最为广泛的机构,自诞生以来就是金融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牢牢掌控着金融领域的绝对话语权。但是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给商业银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余额宝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货币基金之一,到2017年底,其规模达到了15797.92亿元,《Iresearch:2017年中国第三方支付监测报告》也报道说,2017年我国互联网端和移动端支付规模已突破100万亿元,而这很大程度上是抢占了银行的客户。互联网金融企业由于良好的用户体验和先进的科技创新,越来越吸引“千禧一代”的年轻人,深深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从短期来看,银行的核心业务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因为银行的主要客户还是对保密性要求极高的大型或超大型业务,强调开放和包容的互联网金融并不擅长与此。银行主要受影响的还是中间业务和存款业务,在此过程中银行也会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金融服务的优化迭代,从而在激烈竞争中保持一定的竞争力。但是随着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开拓创新和行业规范的增强,银行的核心业务在未来是否也会遭受到冲击依旧是个未知数。因此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也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鲶鱼效应”,也会抢夺客户资源,在这样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当革新自己的业务与流程,以应对越来越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
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目共睹,但是政府对于互联网概念的界定,监管部门对于创新性较强的金融业务的管理和监管标准没有达成统一。在互联网金融的压力下,商业银行必须寻求业务上的突破,在经营方式和运作方式上做出改变,在利差收入之外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因此,商业银行如何转型,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话题。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对待电子金融这一话题,很多国外学者表示十分看好。Allen et al(2002)认为互联网金融面向的客户群体是商业银行所顾及不到的中小型企业和个人,能够使互联网金融运行更加高效。同时金融科技平台依托强大的科学技术,能够使促进金融脱媒、提升市场借贷效率的作用。Boot(2013)认为,电子金融诞生以后,给金融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业务交易的合同性质也开始出现巨大的转变,人们应当转变思路,以积极地态度看待这一变化。Petter(2014)认为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相对于其他业务板块更容易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而资产端的业务受到的影响很小。Razaamp;Hanif(2013)认为,人们更应该看到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互补的地方,虽然两者存在竞争,但是互动总体上是良性的,最终有助于促进金融业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
但也有学者意识到互联网金融的局限性,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还未完全形成,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Tess Ocean(2013)认为,虽然互联网金融依托于技术优势和业务创新,使得资质审核流程加快,利率也更低,但是由于门槛和平台专业化程度较低,加上对个人的信用审核比较宽松,使得网络信贷必然有较高的风险。Ovidiu et al(2015)则通过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商业银行的线上业务的拓展,但是互联网化却没有相应改善商业银行的整体运行情况。
1.2.2国内研究现状
许多专家对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十分乐观,会对商业银行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曹胜(2014)指出,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的冲击是涉及方方面面、贯穿始终的。因为互联网金融内在的文化就来源于草根和社交,更加开放自由。而商业银行则是高高在上,官本位气息浓厚,并且商业银行中介类业务将在未来有着被替代的风险。商业银行必须要转化思路,在如今金融服务的目的将是用户体验,而不是单纯的冷冰冰的销售。黄锐和黄剑(2016)则以98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建立固定效应动态面板数据计量模型探索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对待性质不同的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程度也有所差别,这主要是由于互联网金融带来的“鲶鱼效应”,倒逼商业银行进行科技创新和业务优化。邹静,王洪卫(2017)则基于SVAR模型探讨了在系统性风险层面,互联网金融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结论显示在短期内,互联网金融确实会为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带来不确定性,但是随着银行业务的迭代优化,使金融结构更加合理,从而在长期内会和互联网金融和谐共生。麦肯锡公司大中华区在2017年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白皮书》分别分析了互联网金融从业者的“六大武器”和商业银行的“六大利器”,全方位阐述了银行在新的竞争环境下的应变之道。他们认为银行成功的关键在于“结构性的开放”,实现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的全新定位。郭品,沈悦(2015)则调查了我国36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引入科技金融企业的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模型,结果发现互联网金融在某些方面确实会加重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银行,这种效应具有差异性。总体而言,五家系统重要性银行面对冲击受到影响较小,其余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则遭受冲击的能力则更加薄弱。刘忠璐(2016)也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方面做了研究,但是与沈悦、郭品(2015)的得出的观点也有不同的地方。作者调查了143家商业银行数据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由于互联网金融倒逼商业银行进行管理和风险控制层面的改革创新,反倒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得到提升,总体上对商业银行起到了正面的作用,有助于整个金融体系得到优化。另外就是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面对冲击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其中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进步最大,这与2015年的研究结果具有差异。也有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的经营各有其侧重点,两者存在竞争的同时也有相当大的合作空间。彭迪云、李阳(2015)研究如何促成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的良性互动,他们比较了两者的主要质参数,得出的结论是根据质参量兼容原理,两者之间形成了“共生关系”。
互联网金融最早诞生于美国,美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的科技和金融强国,因此美国互联网的发展对中国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王达(2014)则对美中两国的互联网金融进行了比较,认为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背景和情况比美国更加复杂,中国开放了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负债脱媒开始,网络购物平台欣欣向荣,这类似于美国70年代和90年代两次金融变革的组合。另外,美国的经验表明,虽然互联网金融丰富了个人投资理财渠道,但颠覆金融市场格局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互联网金融开放、透明的文化使得他们擅长交易性、小型业务,而对于大体量的、需要对私人性质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并有极高的保密性质的关系型融资业务,互联网金融并不擅长,因此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将难以被取代。任静、朱方明(2016)也对中美两国的互联网金融竞争力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美国互联网在创新上领先于中国,产品种类也十分齐全,但是他们的业态相对独立,监管者缺乏对互联网金融的整体控制,优点在于能较好地防范系统性风险,缺点则是缺乏整体统筹,没有强有力的品牌激发整个行业的活力。中国相对而言发展较晚,并且一些大体量的平台有着强有力的统筹规划,业态发展有着强有力的协同效应。但是一旦发生金融风险,所波及的范围也会很大。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从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来看,国内外学者大多将内容集中在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定性分析之上,很多人将重点聚焦在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商业模式上的颠覆,但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定量分析比较少。互联网金融最近十年左右刚刚兴起,目前没有一个全面、精确的指标来反映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整体水平,这给研究增加了一些难度。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现有的一些数据做出一些构想,本文就打算通过构建模型来发掘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影响,通过进行实证分析获得有意义的思考。
2、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2.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强势发展,人们对互联网金融涵义的理解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互联网金融不是简单地将线下金融业务搬运到线上,也不是简单地将互联网和金融进行加总。一般意义上,互联网金融指依托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当今社交模式和线上交易模式,将支付、结算、投资等金融服务通过更低的价格、更多样化的选择、更便捷的流程提供给消费者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7656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