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省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统计分析

 2022-01-17 23:50:05

论文总字数:23635字

目 录

1 引言 3

1.1 研究意义 3

1.2 国内外的研究综述 3

2 评价指标体系 4

2.1 生活质量的定义 4

2.2 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4

2.3 指标的选取 5

3 方法原理 6

3.1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 6

3.2 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 8

3.3 对应分析的基本原理 10

4 实证分析 11

4.1 主成分分析 11

4.2 因子分析 13

4.3对应分析 15

4.4 近五年的发展趋势 17

5 建议措施 20

参考文献 21

致谢 22

附录一 23

附录二 25

中国各省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统计分析

刘凯杰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residents’ quality of life in the provinces and the cities of China by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based on the data that come from statistical yearbook in various provinces and the cities of China in 2014, which include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 construction, health care, employment, living facilitie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First of all, using SAS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data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elect the cumulative contribution of three principal components in 82.13% to eliminate the overlap between index data. And study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sidents’ quality of life in the area of China. At the same time, using factor analysis to obtain the actual score of each factor, and get the sort of the provinces and the thermal map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factor score. Secondly, the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is used to classify the cities and the variables at the same time, whi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location and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are the fundamental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quality of life. Finally, doing factor analysis for the data from 2010 to 2013, getting the comprehensive factor score and sorting them, then observing the difference of residents’ quality of life in the provinces and the cities of China in the last five years.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of residents.

Key words:life qualit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995年召开的哥本哈根社会发展世界峰会[1]指出,人民的生活质量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价值标志,改善和提高整体社会居民的生活质量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和进步方向。1978年以来,国内社会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缩小整体区域之间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差距,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小康社会不仅仅是指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其更深层的含义是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满足人们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急切追求以及填补精神空缺的迫切渴望。

现如今,在倡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下,中国社会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作为展开全面战略转型的核心目标,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渐从以传统主流的经济增长为中心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转化,“以人为本”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而人的发展离不开个性思想的解放和个人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人民的生活质量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准确有效的生活质量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地区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和社会人文关怀程度,对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等资源配置具有评估作用[2],能够切实地检验政府实施的各项政策战略是否有效,能揭示出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并解释原因,明确发展的具体方向。因此,研究人民的生活质量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更是国内社会发展的进步方向和根本需求。只有从人们的日常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出发,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伟大目标。

1.2 国内外的研究综述

1930年,居民生活质量首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开始被列入研究范围,起初,国外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方向:社会指标的研究和生活质量的研究[3]。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在他所著的书中首次提出了“生活质量”的概念,他指出生活水平是生活质量[4]的基础,对生活质量的研究需要基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从此,打开了人们研究生活质量的大门。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将研究内容转到更宽的领域,在研究以满意度为主的基础上开始对居民的精神健康和幸福感展开调查研究。

1971年,国外学者将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内容加入到生活质量的概念中,认为生活质量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必然产物[1]。到了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利用定量方法制定了一系列研究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包括人类发展指数(HDI)、ASHA指数、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社会进步指数、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和真实进步指数(GPI)等,极大的推动了生活质量的量化研究。20世纪80年代,国外的学者对居民生活质量的研究热情不断高涨,其研究的角度和方向都越来越开阔。

而国内在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研究居民生活质量,一开始只进行理论研究,并没有加入实例分析。大约十年之后才渐渐开始结合评价指标和研究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应用分析。经济学家厉以宁[1]认为生活质量主要通过社会和自然等方面的内容来概括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福利保障等情况。而冯立天主要利用物质生活水平方面的内容对生活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陈义平在20世纪末提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和社会生活提供的各种供给构成了生活质量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精神文化的日益完善,人们对高端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使得居民生活质量的受关注程度不断提高,日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的发展趋势要求迅速建立居民生活质量的评价体系,因此,国内对居民生活质量的研究逐渐进入了热潮。

2 评价指标体系

2.1 生活质量的定义

在《富裕社会》一书中最早出现了“生活质量”的概念[5],该书的作者是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他认为生活水平是生活质量的基础,生态环境和精神文化是衡量生活质量的标准,对生活质量[6]的研究需要基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生活质量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主观和客观相结合。

从客观角度理解的生活质量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客观因素,主要反映物质生活条件的综合情况,包括衣食住行等生活状况、生活水平以及经济、城市建设、生态环境、精神文化等代表社会发展程度的各项指标,通常利用有形的、能被客观检验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

从主观感受方面理解的生活质量是通过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等多个方面的主观感受来评价的,由人们对工作、家庭、环境、业余生活等各个层次的情感认知构成,一般通过调查生活方面的满足感或幸福感等问题来分析。

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生活质量[1]主要由衡量人们生活水平、反映人们生活状态的客观条件以及人们对日常生活的满足程度与幸福感构成,包括了有形可测的客观物质和人们的主观感受,在测量评估这种生活质量时必须既有代表生活状况的客观指标,又有表示满意程度和幸福感的主观指标。

居民生活质量是居民对自我发展状况、生活条件、物质和精神文化水平的满意度,以及对现在所处的客观环境是否能够满足自身追求的主观感受和综合评价。生活质量是以个人的主观感受为主进行的概括衡量,但是每一个人的生存环境、文化基础、物质条件和价值观不同,对生活质量概念的理解、衡量的标准都不同,最终给出的主观感受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主观生活质量的测量必须以社会为整体,所以评价一个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要能够更准确地评价,就需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

2.2 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文化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两大主要指标,只有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和确保自身安全的条件下,人们才会去追求爱与尊重以及创造自我价值,天性驱使着人类在实现低层需求,拥有正常生活水平后,去追求高层需求,实现精神上的富裕。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人们开始关注个人身心健康状况、生活舒适和便利程度、自身精神风貌和思想观念,逐步建设完备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追求优越的精神生活,以提高生活满意度,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一个城市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科教文卫体系、公共服务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对该城市的居民生活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最直接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城市经济的发达程度直接关系着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以及各行各业的综合发展状况。只有基本的生活条件得以满足,才能开始对生活质量做出评价,所以发展经济对生活质量的提高尤为重要。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23635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