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详情-毕业论文网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门当户对”择偶观的社会学探析毕业论文

 2021-02-25 13:12:55  

摘 要

处于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往往以为爱情是圣神而纯洁的,可以超越所有的束缚和世俗理念。不过毕竟恋爱和结婚不是一回事,恋爱或许是两个人的事,但婚姻却是两个家庭甚至是一个社会问题。“爱屋及乌”毕竟爱的有限,能真正经历得起时间的磨砺的才是永久的,而也只有双方具备相近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社会地位等因素,才是支持双方婚姻美满和家庭长期稳定和谐的必要条件。这也启示我们在寻找人生伴侣时不得不慎重考虑一些出去爱情之外的因素,譬如“门当户对”。

本文以文献文本研究为基础,梳理和总结了社会学视角下“门当户对”这一择偶观念的理论基础及其普遍存在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门当户对、择偶观、社会交换理论

Abstract

Young men and women in love often think that love is holy and pure, and can transcend all bondage and secular ideas. After all, love and marriage are not the same thing. Love may be a problem for two people, but marriage is a matter of two families, even a social one. " love me love my dog" after all, love is limited, can really afford experience and time after it is permanent, and only two factors have similar life habits, values and social status, it is necessary to support both marriage and family long-term stable and harmonious. It also tells us in looking for a life partner to take into account some factors such as out of love, “be matched for marriage.”

This paper is based on literature text research, summariz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soci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qual" and this had concept of universal soci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be matched for marriage, mate choice, social exchange theory.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目的 1

1.1.3 研究意义 2

1.2 国内外现状和评述 2

1.2.1国内研究现状 2

1.2.2国外研究现状 3

1.3研究设计 4

1.3.1研究内容和目标 4

1.3.2研究问题 4

1.3.3研究方法 4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5

2.1 相关概念界定 5

2.1.1 门当户对 5

2.1.2择偶标准 5

2.2 理论依据 5

2.2.1 婚姻梯度理论 5

2.2.2 社会交换理论 6

第3章 社会学视角下“门当户对”择偶观的理论解析 7

3.1社会交换理论 7

3.2文化堕距理论 9

3.3婚姻市场理论 10

3.4社会群体的从众心理 10

第4章 当代社会“门当户对”的特点及其社会意义 12

4.1当代社会“门当户对”择偶观的特点 12

4.2当代社会“门当户对”择偶观的社会意义 12

第5章 总结 14

5.1研究的不足 14

5.2问题反思 14

5.3“门当户对”择偶观对我们的启示 14

参考文献 15

附录: 16

致谢 17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门当户对”是我国长期以来最为盛行的择偶观念,几千年以来在婚恋中常常是每个人遵循的择偶原则。但由于每个时期历史现状和历史发展不同,其蕴含的意义也不尽相同。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封建社会时代,当时“门当户对”更多的表现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相当,是上层阶级为了阻止下层人民晋升的手段,以维护其阶级利益。无疑这是狭隘的门第思想,不利于社会的流动和净化,所以腐朽常常滋生导致社会动荡,不能不说和这没有关系。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期间,政治生活对每个人的影响无所不在,所以当时人们在选择伴侣时则更加注重对方的出身和阶级成分。“文革”结束后,政治因素对人的择偶选择影响趋向弱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种思潮的兴起,社会思想趋向多元化,因此,择偶观念越来越注重婚姻本身的质量,择偶标准也逐渐多元化。人们对于择偶不在拘于某一种定式,而“门当户对”的内涵也不断广阔,从经济政治地位拓展到了“文化素质、教育程度、生活成长背景、价值观念以及个人素养等方面”。[1]从表面上看,青年人对于择偶的标准不再像原先那样重经济或者门第,但却更加重视对方的学历、文化素养、事业心责任心、发展潜力以及个人性格特征等等,而这些新符号是否是新一代的“门当户对”呢?值得深究,以解释和理解当代青年择偶现状,也对当代社会的婚姻研究更好的加以把握。

1.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文献文本研究为基础,试图探析“门当户对”这一择偶观念之所以长期存在的理论依据和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通常我们都认为,婚姻与恋爱都是自己的事,是自由的,尽管受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始终觉得这是自己的选择,殊不知,其背后早已被某种力量所羁绊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而这种力量就是接下来要探究讨论的伦理和社会已经形成的文化规范。影响一个人择偶的因素非常复杂繁多,许多学界都以不同的视角深入探究了相关问题,本文仅从社会学视角下来探析这一择偶观念。

1.1.3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西方国家对于“门当户对”这一观念表述有所不同,一般用“婚姻匹配”来表示。就目前而言,关于这一观念的理论研究,大都是国外根据其本国的情况而作了相关性理论探究,而针对我国本土的婚姻择偶观念研究并不是很丰富,许多也只是借鉴和引用西方的理论。总结和系统整理相关研究成果,有利于今后在研究本土文化过程中积累经验,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理论解释具有重大意义。

现实意义

现如今,“门当户对”的含义已大大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含义,不再一味追求门第和经济实力,而且就是男女双方对于“门当户对”的侧重点也已有所不同,男方会更加重视女方的容貌、个性特征、家务能力等等,而女方则会比较看重男方的经济基础、人品、发展潜力等等。当然这些都基于双方“家庭文化”的相似。通常所说的家庭文化是指:“一个家庭,在其所处的社会阶层、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教育程度以及家庭成员的个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会形成带有极强个人色彩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取向和道德标准”。[2]而基于相似“家庭文化”缔结的婚姻对于婚姻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处于恋爱之中的青年人,往往幻想着爱情是圣神,是纯洁的,能超越所有的束缚和世俗理念。不过毕竟恋爱和结婚不是一回事,恋爱或许是两个人的事,但婚姻却是两个家庭甚至是一个社会问题。“爱屋及乌”毕竟爱的有限,能真正经历得起时间的磨砺的才是永久。择偶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件事,这不仅仅关系到自己后半生的幸福,而且对后代的发展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就启示我们在寻找人生伴侣时不得不慎重考虑一些除去爱情之外的因素,譬如“门当户对”。

1.2 国内外现状和评述

1.2.1国内研究现状

“门当户对”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关于我国古代“门当户对”的婚姻择偶观念,马柯楠曾指出森严的等级制度和自然经济模式是影响“门当户对”长期盛行的两个重要因素(2014),[3]而最早的“门当户对”即是联姻双方家庭经济财富地位相当(杨兴亮,2011)。[4]当然,当代所说的“门当户对”已不再是古代意义上的“门当户对”了。但这一标准却没有因此而衰废,韩琳琳曾系统地论证了这一择偶观念的重要性、合理性和必然性。其理论上大都利用社会交换理论等对“门当户对”存在的合理性、重要性和必然性进行论证。文学方面对于“门当户对”的探究,主要是分析和解读成语、民间谚语以及一些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历史剧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之间的爱情结局就属于对这一观念的辛辣讽刺。心理学则采用质性研究对“门当户对”的现象作出解释,不过比较局限,仅仅停留于征婚启事和问卷调查。秦季飞曾针对武汉在校大学生作了相关调查,最后认为:“大学生对性格、气质、品质的重视远远超过家庭背景等社会因素,而明显注重本身的个体特征,如受教育程度,相貌气质等等”。并且,经过同样的抽样问卷调查,对其他地区的大学生或青年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通过对婚姻启示的研究,李银河指出“现代择偶观中的有共同的语言、相似兴趣爱好、学历相当、以及生活环境适宜等标准其实即是新时代的‘门当户对’”。[5]对此,王琼明确指出:学历相当的两个人所具备的文化素养也是相当的,因此会更容易沟通。[6]陈一绮认为:“一个人的所具备的文明教养,其实已经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了,首先即是家庭对其的影响,其中,父母或监护者的言传身教都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意义,对孩子的一生起非常大的作用”。可见,幸福的家庭婚姻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婚恋双方家庭背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1.2.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习惯用“婚姻匹配”来表示“门当户对”。分别从种族、教育、宗教、职业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从研究视角方面来看,社会交换理论是其主流视角。认为择偶本质上即是一种交换行为,是双方将各自拥有的资源进行交换的过程。当然,也只有择偶双方都认为有利可图或利大于弊,两个人的结合强于各自独处,相互择偶行为才能成功。更有学者直言道,交换的结果就是使双方各有所得。当然,拥有相似的学历、兴趣爱好和思维方式的人更容易缔结婚姻。从认知协调理论来看:“人们更喜欢和与其意见相一致的人交流,以达到认知的协调”。因此,具有相似心理的人往往沟通交谈比较容易,比较能相互理解和欣赏对方。人们往往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在与人交往时,常常不愿意冒险去交往比自己厉害的人,因为担心失败所带来的恐惧和畏惧心理,但也不愿过分结交不如自己的人,俗语常说有什么样的朋友就会有什么样的自己。因此,其结果必然是大家都会结交一些和自己水平类似或者稍胜一筹的人。这一点和我国的“门当户对”择偶观念不谋而合。但是,很多人也提出各方面条件互补的人更容易结成伴侣,取长补短以优化配置。认为人们在选择婚恋对象时,往往亲睐那些与自身个性互补的人。譬如,胆小者往往对胆大者心生爱慕,这使得其心理上更有安全感,慢热内敛的人则往往对热情大方的人暗生情愫。但有学者也指出,目前为止,这种“异性”相吸的理论假设,缺乏相关的实例证明。

1.3研究设计

1.3.1研究内容和目标

本文以旧有的文献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文本的整理和分析,概括出当下社会“门当户对”择偶观念的普遍存在性和合理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如下:(1)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整理出不同的社会学理论对这一择偶观念的探析;(2)在掌握了相关资料和数据前提下,了解与传统的“门当户对”相比,新时期的“门当户对”有何特点;(3)浅析“门当户对”对于当前社会的社会意义。

1.3.2研究问题

根据以上研究目标和内容,此次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下:多重视角下“门当户对”择偶观是否过时?当代“门当户对”新意如何?在经历了自由恋爱的狂热冲击之后,当代青年人是否应该重新审视“门当户对”这一传统的择偶观念?另外,对于婚姻、家庭的稳定,是否有更好的解决策略等等。

1.3.3研究方法

1、文本分析法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