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型城市客运走廊公共交通设施配置方法及实证研究开题报告
2022-09-07 20:28:47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进步,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贯彻落实,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超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了有效地避免城市建设用地摊大饼式的蔓延,由单中心集聚发展的模式导致的中心城区生态承载能力下降,及交通运行环境日益恶化等问题,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均提出了中心城区新城新市镇的城镇新格局。
新城、新市镇等城镇单元承担了超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部分产业、居住等功能,有利于缓解中心城区人口及交通压力,使新城、新市镇与中心城区经济社会活动联系变得更加密切,渐渐形成城乡发展品质基本均等的高度城市化地区都市区。
都市区属于功能地域空间范畴,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域空间形式,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建设城市群的重要载体。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本论文以带型城市客运走廊为主要分析对象,基于南京江北新区客运走廊实际进行公共交通设施配置实证研究,参考和借鉴相关文献,在前人既有研究基础上结合研究现状,从带型城市的相关概念理论与研究入手,选取合适和理论和模型进行应用,分析带型城市客运走廊内涵与交通特征,开展带型城市客运走廊公共交通配置方法研究。
关键问题:1、国内外带型城市及客流特征的相关概念理论与研究综述; 2、带型城市客运走廊内涵与交通特征;3、带型城市客运走廊公共交通配置方法;4、江北新区客运走廊公共交通设施配置实证研究;难点问题:1、技术路线的创新点;2、重力模型的分布应用;3、基于江北新区实际的公交流量的聚类分析。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公交客运走廊特征分析王若琳[1]提出促进公交客运走廊的转型升级,提高走廊的公交吸引力;提升公交客运走廊内公交线路的组织效率,突出骨干线路的客运功能;打通部分走廊上公交专用道,促进专用道的效率发挥;突破新建公交专用道/中运量系统时,道路单向机动车车道数需达到三条及以上的限制。
常成志[2]表明,brt客运走廊规划中需要更加注重与沿线周边土地开发的关系,理清各种公交专用道类型对brt客运走廊规划的影响,同时还应加强走廊内部各种交通方式与brt系统的有机衔接,只有对走廊内所有的交通要素进行系统规划,才能发挥其最佳效果。
赵虎等[3]从理论剖析和现实基础两个方面出发,提出了快速公共客运走廊地区可作为我国特大城市追求职住平衡空间调控的抓手,并从观念拓展、空间引导、设施支撑和机制调整四个方面提出十三五期间快速公共客运走廊地区相关的规划应对策略。
4. 研究方案
本项目从国内外文献研读与相关案例分析借鉴以及带型城市的相关概念理论与研究入手,分析带型城市客运走廊内涵与交通特征,开展带型城市客运走廊公共交通配置方法研究,选取合适的理论和模型进行应用分析,结合江北新区客运走廊实际进行公共交通设施配置实证研究,为客运走廊的公交布设等提供依据。
5. 工作计划
第1周:按指导老师的要求对指定的英文原文进行翻译,及时完成翻译工作;第2周:检索与阅读相关专业文献,构思文章的大概思路,写出文献综述,合理安排毕业设计的时间计划,按时提交开题报告;第3~4周:对国内外关于客运走廊公共交通设施配置的文献研究借鉴,分析带型城市客运走廊内涵与交通特征,完成论文详细写作提纲的撰写;第5~6周: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分类,开展带型城市客运走廊公共交通配置方法研究并从中选取合适的模型进行学习和应用;第7~8周:参照各类文献和规范,结合江北新区客运走廊实际进行公共交通设施配置实证研究,撰写毕业论文初稿,完成中期检查;第9~10周: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论文初稿,及时进行沟通;第11~12周:反复修改、完善论文,及时和导师进行交流;第13周:毕业论文定稿并打印装订成册,毕业论文答辩资格审查,答辩;第14周:规范化检查、评定成绩。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