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13190字
摘 要
应用CHNS数据库,查找并筛选出与农村青年劳动力非农就业相关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类归纳。针对影响农村青年就业的宏观与微观因素进行分析,探寻当前农村青年劳动力从事非农行业所带来的好处以及问题,从而做到针对问题讨论对策。利用Excel或SPSS等软件的各类计算功能,将原始数据进行分析,以归纳出内在的规律与联系。在分析后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影响非农就业的各类因素的影响程度。应用CHNS数据库中各类数据以及在分析中得出的各类结论,结合当下社会状况,提出一些有利于农村青年非农就业的做法,以做到农业与非农业平衡发展。关键词: 农村青年劳动力;非农就业;数据分析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of rural youth labor force: an analysis based on CHNS
Abstract:CHNS database was applied to look up and screen out data related to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of rural youth labor force, and classified and summarized the data. In view of the macro and micro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employment of rural youth,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benefits and problems brought by the rural youth labor force engaged in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so as to discuss the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e problems. Using the various computing functions of Excel or SPSS, the original data can be analyzed to induce the internal laws and relations. After analyzing the data, we can see the degree of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that affect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Using all kinds of data in CHNS database and all kinds of conclusions in the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ocial situation, some methods are put forward to help the rural youth non farm employment, so as to achiev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non-agriculture industry.
Key words: rural youth labor force;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data analysis
目前,伴随着工业化,我国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再加上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越来越多
的农村居民不再从事农业相关工作,转而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产业工作。而在这个人口流动的
过程中,尤以农村青年为主力军,他们或是失地农民,或是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我们知道,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必然有它带来的消极问题,要做到社会平稳发展必然要找出阻碍当前农村
青年非农就业的问题所在,我们才能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出思考与规划,尽早使农村居民从事
非农行业变得正规化,变得如同城市居民就业一般便捷而有保障。
经济在发展,人口在增多,我们一定要看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我们要顺应这一趋势。列宁曾经说过:“商品经济的发展本身就意味着愈来愈多的人口同农
业分离,就是说工业人口增加、农业人口减少。”政府当前越来越重视农民的非农就业问
题,从农民工职业培训、农民工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为农村居民进入非农行业提供政策优惠,
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规范的农村居民非农就业体系的创建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探索。
1 影响农村青年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因素
- 宏观因素 主要与推动农村青年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大的社会环境有关,也可以说是影响
农村青年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客观因素。
- 农业科技的发展
在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之下,越来越多的资金、人力被投入到科技的发展之中,科技的发展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最重要因素。而其中农业作为解决人们基本生理需求的行业,格外地被放在发展的最前端。随着农业科技的蓬勃发展,农业机械化不再是人们的梦想,它被广泛地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从而将农民从农业种植中解放了出来。同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城市扩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农用耕地被占用成为建筑用地,尽管政府也在限制对农用地的占用,但效果仍不是非常明显。在农用地不需要农民与农民失去土地的双重影响之下,涌现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其中大部分是农村青年。没有了农业种植作为收入来源,这些农村青年迫切地需要维持生活的收入。此时,转移到大城市从事非农行业成为了他们最普遍的选择。
- 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间,我们在规划发展的过程中,总是秉承“沿海大城市先发展以带动内陆城市以及偏远乡村的发展”,因而如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以至于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要为弥补这一差距付出巨大的努力。现如今的农村在交通、医疗、教育上都与城市无法相比,闭塞的交通阻碍了他们与外界的交流,匮乏的医疗资源影响了他们健康水平的提高,教育的不公平更使得他们无法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因此,从长远规划,大多的农村青年决定走出农村,在城市生根发展。
- 城市经济发达的吸引
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得城市中非农行业的薪资普遍远超农业种植带来的受益。在这样的境况下,农村中多为老人和孩童坚守在农田边耕种,青壮年多选择离乡去寻找收入更高的行业,既可以养活自己,也可以让家里的生活质量更高。城市的不断发展,也使得就业的岗位与种类源源不断地涌现,农民工可以加入到城市的建设与运作之中,凭借自己的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同时,城市中日渐完善的政策,也让农民工在异乡仍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
1.2 微观因素 主要与农村青年自身的各方面因素有关,也可以说是影响农村青年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主观因素。
1.2.1 性别
在农村青年之中,选择外出务工的多为男性青年。我们知道,男性通常为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他们天生较女性在外出务工上更为有优势。在农闲的时间,男性更多选择到城镇寻找工作,既可以增加家庭收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家中的农业种植。而女性通常在农忙季节辅助耕作,在农闲的时间,她们则会就近在家的附近寻找一些活计,抑或是全职地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但目前性别因素对于非农就业的影响越来越小,男女青年都倾向于外出就业。
1.2.2 学历
学历在影响农村青年选择非农就业的因素中非常关键。上文也曾提到农村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与城市有很大差距,这其中教育首当其中成为了农村的一块短板。在农村中,大多数青年人很早就因为家人的观念、家庭的负担等原因放弃了读书,因而他们的学历并不高。外出务工的过程中,学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青年的就业,使得他们只能从事一些与知识技能关联不大的工作。我们能在很多建筑工地上看见他们的身影,体力劳动成为他们选择的主流,在这些工作中,薪酬虽然不低,但是会非常劳累,也得不到保障。
1.2.3 地点
通常情况下,人们首先会考虑在省内的流动,这样不仅能挣钱补贴家用,还能时常返乡照顾家庭。而在省内工作岗位很少或者薪资待遇不好的情况下,他们更多的是流向东南沿海等发达的大城市,诸如江浙沪等地,我们时常能看到农闲时期大量的民工潮涌入这些地方。在发达的大城市之中,无论是在制造业还是在服务业,都会产生大量的岗位。伴随着大城市的快节奏与高消费,薪资水平也会更加令人满意。同时大城市中交通与信息水平的发达,使得这些年轻的民工很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且还能通过各种渠道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以便更好地融入到外出务工的生活状态之中。
1.3 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青年在非农就业的过程中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或者说是他们在选择非农就业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不论是宏观还是微观方面,我们都能看出农村青年选择非农就业的必然性。表一是根据CHNS某年的一个调查制成,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将影响因素划分为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分为个体、家庭及外部因素也是非常合理的。个人和家庭因素很大程度上与上文的微观因素契合,而外部因素更多与宏观因素相似。其中的数据反映了农民非农就业的年龄,学历及一些其他的环境条件,充分的说明了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以及一些倾向特点。
表1 各影响因素含义、赋值与统计特征描述(n=385) | ||||||
类别 | 变量名称 | 变量特征 | 赋值方式 | 均值 | 标准差 | 预期方向 |
因变量 | 非农就业月收入 | 实际调查值(元) | 3118.71 | 2542.361 | ||
自变量 | 个体特征 | 年龄 | 1=16-20岁;2=21-30岁;3=31-40岁;4=41-50岁;5=50岁以上 | 3.46 | 1.118 |
|
非农就业领域 | 1=制造业;2=建筑业;3=交通运输业;4=仓储业;5=邮政业;6=批发零售业;7=餐饮住宿业;8=居民服务业;9=其他服务 | 5.33 | 3.265 | - | ||
学历 | 1=不识字或识字很少;2=小学;3=初中;4=高中;5=中专;6=大专及以上 | 3.41 | 1.315 |
| ||
从事非农岗位年数 | 1=5年以内;2=6-10年;3=11-15年;4=16-20年;5=20年以上 | 2.40 | 1.461 |
| ||
每天工作时间 | 1=8h以内;2=9-10h;3=11-12h;4=12h以上 | 1.92 | 1.057 | - | ||
家庭特征 | 年纯农业总收入 | 实际调查值(元) | 7053.00 | 14679.577 | - | |
成员数 | 实际调查值(人) | 4.10 | 1.545 |
| ||
非农就业人数 | 1=没有;2=1个;3=2个;4=3个;5=3个以上 | 3.04 | 1.159 |
| ||
影响非农就业外部因素 | 工作环境 | 5分制,1-5分表示影响从小到大 | 3.33 | 1.198 |
| |
交通条件 | 3.28 | 1.369 |
| |||
村镇附近企业数 | 2.48 | 1.434 |
| |||
就业培训力度 | 2.64 | 1.389 |
| |||
亲友对外出就业支持度 | 3.33 | 1.417 |
|
2 农村青年非农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民就业观点落后,缺乏长远的打算
长期以来,我们中国其实很多人都有一种“离土不离乡”的家庭土地观念。小农经济长期在农村根深蒂固,许多家庭仅靠种植农产品,一家人就可以自给自足,因而产生了一种小富即安、不愿改变的思想。即使是在农闲时间,他们也更多的倾向于在自己生活的周围寻找一些工作,并不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他们不愿在本来的生活上吃更多苦头。外出务工不仅要评估风险,而且对于绝大多数农村居民来说,更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克服他们在面对大城市的时候的恐慌和自卑的心情。外出务工意味着他们要将自己跟城市里的居民一起生活、一起竞争,在这种时候往往会显现出一些长久以来城乡差距导致的居民各方面的差异,他们会不适应、不安全、更甚至会出现无法融入城市的感觉。
即使在克服心理的一些不适应之后,大多进城从事非农工作的农村青年自身还存在着“跟风进城”这样无目标的行为。当一波波农村青年外出到大城市工作之后,他们往往会取得不错的收入,而这种收入无疑会对还在观望的农村青年产生一种致命的吸引力,引得他们立马就想和这些成功的同乡一样。然而,在这种盲目的过程当中,这些青年人很少考虑这些工作是否适合自己、自己的兴趣到底在哪里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没有目标、没有规划,长此以往,他们会倦怠于当前的状况,可能会在一份机械的工作中消磨自己的青春,领一份一般的薪水,等到年纪大了之后,又返回到农村的耕种之中;又可能会频繁地变动自己的工作,磕磕碰碰还不得要领,不仅自身对自己会产生怀疑,更加剧了他们就业的不稳定性,很多应有的保障他们无法享有。这种盲目还会导致的另外一种后果——部分行业人满为患,而另一部分行业无人问津,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地配置,一部分人拿着高薪,而另一部分人生活没有保障,这无疑会更加加剧贫富差距和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2.2 青年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系统的培训
当今的劳动力市场是一个相对公平竞争的市场,劳动者要想求得自己满意的岗位,不仅取决于自己的兴趣,更取决于自己的能力,能力决定了企业是否选择我们。当代的农村青年劳动力较以前的农民工来说,文化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总体受教育的水平不高。在CHNS1989-2011年的一项关于教育水平的调查,我们发现因为没有学校和失学无法读书的占了近20%,其他接受过教育的人更多的集中在九年的义务制教育水平之中,而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人加起来只到10%左右。这些人既没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在技能方面也十分不足,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不利于他们就业层次的提高。
大部分当代农村青年劳动力很少有过务农经历,他们更多的是想要改变他们的生活模式,能在城市中立足。然而现下企业纷纷进行产业升级,他们不再需要只会机械的劳动的工人,而是欢迎有文化有技术的人才加入。在这样的情况下,新生代农村青年劳动力只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文化素养,便可以在城市中有一席之地。目前我国很多省份针对农村劳动者举办了很多培训,不仅提升文化素养,也对职业技能有很大提升。但其中也有一个问题,由于进城务工者多从事的是制造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而这些行业又有很大的可替代性,这就造成了劳动者可以经常变换岗位,就业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这也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造成了很大困难。
表2 文化水平以及就业领域 | ||||||
变量名称 | 城镇居民 | 农村居民 | ||||
全体 | 男性 | 女性 | 全体 | 男性 | 女性 | |
个体 | 894 | 500 | 394 | 684 | 352 | 332 |
平均年龄 | 44.34 | 45.71 | 42.60 | 42.35 | 44.54 | 40.03 |
平均年工资收入 | 22707 | 25047 | 19739 | 19137 | 24276 | 13688 |
小学文化比例 | 0.0694 | 0.0700 | 0.0685 | 0.1886 | 0.1847 | 0.1928 |
初中文化比例 | 0.3166 | 0.3440 | 0.2817 | 0.4810 | 0.4915 | 0.4699 |
高中文化比例 | 0.2136 | 0.2140 | 0.2132 | 0.1506 | 0.1960 | 0.1024 |
中专文化比例 | 0.1946 | 0.1700 | 0.2259 | 0.0541 | 0.0540 | 0.0542 |
大学文化比例 | 0.1745 | 0.1740 | 0.1751 | 0.0058 | 0.0057 | 0.0060 |
平均工作经验 | 32.80 | 34.28 | 30.90 | 32.47 | 34.92 | 29.53 |
高级专业技术工作人员比例 | 0.1275 | 0.1560 | 0.0914 | 0.0161 | 0.0256 | 0.0060 |
一般专业技术人员比例 | 0.0951 | 0.0560 | 0.1447 | 0.0263 | 0.0256 | 0.0271 |
管理者、行政官员、经理比例 | 0.0817 | 0.1120 | 0.0432 | 0.0424 | 0.0682 | 0.0151 |
办公室一般工作人员比例 | 0.0940 | 0.0760 | 0.1168 | 0.0307 | 0.0313 | 0.0301 |
技术或熟练工人比例 | 0.1029 | 0.1440 | 0.0508 | 0.1184 | 0.1676 | 0.0633 |
非技术熟练工人比例 | 0.1107 | 0.1180 | 0.1015 | 0.1784 | 0.2159 | 0.1386 |
司机比例 | 0.0224 | 0.0400 | 0.0000 | 0.0497 | 0.0966 | 0.0000 |
服务行业人员比例 | 0.1544 | 0.1320 | 0.1827 | 0.1827 | 0.1278 | 0.2410 |
2.3 各项制度不完善,进城务工者很难得到保障
2.3.1 户籍制度不完善
户籍作为一把可以通向不同权利的钥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十分重要,尤其对于新生代的农民工们。传统的户籍制度在以往确实发挥了很大的正向作用,但现在成为了阻拦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障碍。户籍制度一般来说与各类保障、子女教育、劳动就业等各方面息息相关,这样的制度中又衍生出了很多规定,其实是不利于城乡流动及城市化的推进的,并且由于户籍制度延伸出来的方方面面的不平等,也使得农村青年在选择非农就业时多有不便。进城务工者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作,需要很多的体力,户籍制度的缺陷使得他们无法“病有所依,老有所养”;同时,他们背井离乡,若将子女放在家乡又照顾不了,若将子女带在身边,子女的教育如何落实也是很大的问题。在这样的社会之中,农民工会逐渐被“边缘化”,很有可能产生一些自卑、得不到尊重等心理压力,甚至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行为。
2.3.2 社保制度不完善
城镇居民和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目前已经相对完善,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险种在内,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住房公积金制度,但所有这一切是以城镇户口未前提。农村青年外出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保障,当他们遭受生病、养老、失业等风险侵袭时,他们会显得非常脆弱,任何一种风险都可能摧毁一个家庭。企业很少与农民工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即使他们签订了合同,这些合同也多不利于农民工的权益,而农民工为了在城市生存下去,也会默默将这些不平等忍下来。一方面政府在这方面的改革还不到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不愿意花这个钱,再加上他们自己对这方面的了解也不大,自然而然就形成了现在这个局面。
2.3.3 就业制度不完善
以往,政府采取很多措施、颁布很多政策鼓励城镇居民就业,为他们提供多渠道就业的信息,对失业者进行接济与培训,形成了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相反,农村在就业方面很少有导向、鼓励政策,以致于大部分进城的农村青年如同无头苍蝇,游离在以前建立的劳动就业制度之外,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掌握互联网信息是当今获取信息最为便捷与快速的方法,在城市之中,大多数学校从小学开始设有计算机课程,因而获取网络上的信息可以说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然而在乡村,有些地方甚至没有资金创办学校,更别提添置计算机等设备,因而大多数农村青年对于互联网完全不了解,也没有办法使用网络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对比自己的兴趣、薪资等条件,很难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有的民工会将自己的选择交付给中介,但市面上各类中介良莠不齐,一小部分利用求职者的迫切的心理进行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2.4 民工多向发达城市集聚,容易造成劳动力资源的不平衡配置
一般来说,发达的大型城市具有更强的经济实力、更多的岗位资源,无疑是农村青年们外出务工的首选地区。在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人积聚在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及沿海的其他城市。但这样的趋势长此以往下去的话,劳动力资源集聚在某一处,势必会造成另外一些地方劳动力的匮乏。另外,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肯定会给城市造成巨大的压力,各类公共设施也会趋于饱和,不仅影响当地人民的正常生活体验,也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长远发展与规划。
表3 农民工务工省份 | |||||||||||
环渤海地区 | 长江三角洲地区 | 珠江三角洲地区 | 其他地区 |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东 | 辽宁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广东 | 福建 | 新疆 | |
6.46 | 2.11 | 1.76 | 1.69 | 0.95 | 6.04 | 4.62 | 6.91 | 49.43 | 5.19 | 2.14 | |
5.68 | 1.50 | 1.67 | 1.33 | 0.90 | 5.77 | 4.38 | 7.71 | 49.52 | 4.62 | 2.50 |
2.5 城乡生活习惯不一致,进城务工者易遭到排斥
大多数农村青年劳动力由于没有专业技能,再加上获知就业信息的渠道较少,往往选择的都是靠体力劳动的工作,这些工作往往是城里的居民所不愿意从事的工作,往往干活又重、又累、又脏。他们没有多余的钱去吃一顿好的饭菜,没有钱去租一间像样的房间,有一部分人长期居住在大桥下面搭建的简易棚屋里面,忍受着别人异样的目光。不仅如此,他们的子女在城市里读书还要缴纳很高的借读费用,课业进度还有可能跟不上城市的学生。在日常的新闻之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有很多地方存在拖欠民工工资的报道,长期的工作换不来应有的报酬,得不到该有的保障,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存在限制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歧视政策。
3 关于农村青年非农就业的建议
综合上面所讨论的各方面问题,我们应该逐个地思考应对的方法。“三农”问题作为当前一个热门的话题,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是如何去增加农民的收入,单靠农业种植显然不可能对他们的生活质量有显著的改善,更多的是要把目光放在非农就业之上。农村青年大部分选择离乡从事非农工作已经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那么我们更重要的是要去探讨如何利用这个趋势去增加农民的收入,是要去解决这个趋势中所存在的问题。
3.1 转变农村青年就业观念
国家出台再多有利于农村青年非农就业的政策,有再多岗位面向他们,如果说他们自己不树立一个正确且务实的心态去积极就业,那也都没有任何作用。农村青年作为新一代的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具有他们自己的优势,比起以往,他们拥有更高的文化素养和更多的冒险创新精神。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实鼓励他们自主创业也是一条很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可以把创业的项目与自己家乡的日常生产活动结合在一起,丰富自己的管理经营经验与实践经历,带动家乡一起成长、发展。
大多数农村青年进城务工都局限于几个行业领域,如果能够放宽眼界、积极学习,其实适合他们的岗位数不胜数,关键在于正确看待多渠道、多行业实现就业这一态度,360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在一个岗位上细心钻研,那么站稳脚跟就不会困难。此外,农村进城从事非农工作的青年还需看到,如今的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充满了竞争的市场,首先就需要摆正自己的心态,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利用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劣势,尽快融入这样的氛围之中。在竞争之中有胜有败,一时的受挫不代表你每一件事情都做不好,静待时机,总有适合你的那一个岗位。
3.2 提高农村青年就业能力
在城市中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较强的文化素质作为基础。无可否认的是,当前农村在教育水平上显著弱于城市,大多数人并没有很高的学历作为找工作的支撑。首先,在农村要大力投入与教育相关的各种设施,积极宣传教育的作用,鼓励各适龄儿童到校上课学习,并且适当放宽年龄限制,让所有孩子都能有学上。在此基础上,推广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以夜校、非全日制等形式加强教育的普及程度。同时,市场虽然能自发的产生一些培训机构,但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有针对性地创办各类培训机构,规范市场上的培训机构,也可打破现有的培训机构集中在城市的状况,向农村发展一批培训机构。
培训项目不能局限于特定的职业技能,还需要涉及到法律与权益观点的培训。在众多案例中显示,很多用人企业在侵害劳动者权益的情况下,劳动者通常很少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他们中一部分人是不敢运用法律,害怕自己的权益得不到保护反倒遭到打击报复,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而另外一部分确实是不知道我国的法律还可以帮到他们。
3.3 消除体制机制消极影响 良好的体制机制是促进或阻碍某种社会现象的基础。目前城乡二元分割,,不仅不利于农村青年外出就业,而且对于城乡共同发展也多有不利。只有消除制度带来的阻力,才能真正做到平等发展
3.3.1 改革户籍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开始对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户籍制度进行整改,逐步放宽并鼓励农村居民向城镇流动,以促进城镇的发展,加快我国城市化的进程。长期以来,虽然对城乡人口的流动做出了放宽或者鼓励的政策,但是城乡户籍之间的壁垒一天没有消除,那么农村居民进城工作就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即使有了工作,很多属于城市居民的权利他们都享受不了,大大地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从09年开始,一批取消城乡户籍界限的城市开始试点。一般规定在市区中有合法稳定职业三年以上并有合法稳定住所的人员(本人及与其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女),均可以申请当地的常住户口。但不可否认,改革还有很大的不彻底性,覆盖面有限,并不是全国的农民工均可以享受这一待遇,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改革只解决了“迁移”的表面流动问题,没有涉及“迁移”的核心。
3.3.2 改革社保制度
社保制度与户籍制度相辅相成,二元分割的情况下社保制度改革多少都有阻碍。农村青年进入城市从事的多是私企等的工作,高风险、低保障。目前相关的制度还是很不健全,企业维护民工的观念也十分单薄,且侵权行为也时常发生。因而,要规范相关制度,积极向企业进行宣传教育,不但规范企业用工制度,还要监督企业对员工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等各个方面进行保障。同时,在子女教育、住房公积等方面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在政府政策方面取缔各种进城的限制、歧视政策,争取一视同仁。
3.3.3 改革就业制度
首先放宽对于农民工的就业准入制度,严格禁止企业人为抬高门槛、压制用人成本。其次在就业信息的动态方面要面向农村青年,全面向他们普及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保障信息的畅通。同时要打破城市与农村劳动者身份上的界限,确保他们都能平等的就业,在同样的劳动付出下都能平等的获得应有的报酬。最后对于和谐的劳资关系的建设多多设定规章,并且能调节好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劳资矛盾。
3.4 拓展非农就业领域
目前,一些大城市确实已经呈现饱和的状态,公共设施也无法再承受更多人口带来的压力,因而还要合理地引导农村青年到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岗位。在大城市的周围可以带动一系列的小型城镇发展,依托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发展一批新的产业,既能够实现全面发展,又能够解决一大部分的农村青年就业的问题。在小城镇与之同时发展的时候,我们也要注重利用它自身的优势,注重利用大城市的带动效应。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3190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