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视角下的高校师生关系——以H学校的研究为例

 2023-05-16 09:34:34

论文总字数:13508字

摘 要

在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的当今社会,高校师生关系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通过对H学校师生的无结构式访谈,从互动视角入手对其进行理解与归因发现:师生互动呈现的新特征可以从互动中的符号、情景定义、内部解释三方面进行解释,而互动出现障碍则源于约束互动的社会制度与结构,并非来自于互动过程,互动主体为这样的制度与结构所禁锢导致了“互动悲剧”。

关键词:人际互动,符号互动理论,高校师生 ,互动悲剧

Abstract: In today"s increasingly complex social relationship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s presented new features. In this paper, the use of understanding attribution meth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terac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ws new features can be from three aspects of interactive symbols, situational definition, internal interpretation of interpretation, the social system and structure interaction problems is not to concentrate means from constraint interaction the interactive process, as an interactive agency system and structure of such detention has caused "the interaction of tragedy".

Keywords: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teract, Tragedy

目录

1 引言 3

2 文献综述 3

2.1 关于符号互动理论 3

2.2 关于高校师生关系 4

2.3 既有研究 5

2.4 已有研究的局限和本文的不同之处 5

3 研究设计 6

3.1 调查对象 6

3.2 资料收集的方法 6

3.3 资料收集的过程 6

3.4 研究方法 7

4 解释及说明 7

4.1 关于互动中的符号 7

4.2 关于互动中的情景定义 7

4.3 关于互动中的内部理解 8

4.4 关于互动中的社会制度与结构...........................9

5 结论及建议.............................................10

参考文献..................................................11

致谢......................................................12

1 引言

师生关系由来已久,无论是古代中国所倡导的尊师重道还是西方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直至近代社会倡导的师生平等,无不反映着人们对师生关系见解的差异。对于师生关系应该怎样和究竟怎样的研究也是非常之多,就当代高校师生关系这方面而言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国政法大学“杨帆门”事件发生后,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足见大家对高校师生关系这一现象的兴趣。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深入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通过半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该校师生关于该现象看法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对该学校师生关系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寻求对高校师生关系更深刻的理解以及有益于促进高校师生互动的举措。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也称符号相互作用理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米德、布鲁默以及戈夫曼等人。符号互动论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促进了美国社会学的崛起,也为整个社会学界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个体如何行动或调整自我以适应彼此和社会。

符号互动理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包含有米德的心智、自我与社会理论,托马斯的情景定义理论,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布鲁默的完整的符号互动理论以及后来的戈夫曼的拟剧论和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等主要内容,下面就文中涉及的概念及观点一一进行解释。

1、符号。米德认为,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通过各种符号进行互动,人们可以借助于符号理解他人的行为,也可以借此评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王思斌老师将符号界定为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1]

2、米德的心智、自我与社会理论。心智不是一种事物或一种实体,而是一种社会过程。人类的心智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理解象征符号的能力,另一种是运用象征符号的能力,米德又称之为想象演戏或想象性预演,其主要内容包括想象演习各种行动方案(选择那些有助于合作的行为)以及扮演他人的角色(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自我包括主体我和客体我,主体我是人的一种本能的冲动,是未经社会化而自然形成的我,客体我是人们对他人反应与他人定义的被动知觉,是内部化了的他人的观点、“概化的他人”和团体规范的总和;“组织化自我”的扩展形成了社会,个体间有组织的、模式化的互动产生社会制度与结构,个体从概化的他人角度来观察和评估自身从而实现社会控制以及维护社会秩序,但主体我自发和未预料的行动及外群体的影响则导致了社会变迁。

米德将上述三个概念与符号互动相联系的假定是心智、自我与社会通过互动产生和发展。[2]

3、托马斯的情景定义理论。托马斯将情景定义界定为人们在自觉的行动之前总有一个审视和考虑阶段,即要对他所面对的情景做出解释,赋予这一既定情境以意义。他以此为基础将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公式修正为“刺激——情景定义——反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托马斯定理”:如果人们把一种情境定义为真实的,那么它们在结果上也就是真实的。[3]

托马斯将情景定义分类为来自个人态度的情景定义和来自价值标准的情景定义,前者反应了个人的特殊欲望,而后者反应共同的价值标准。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3508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