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29992字
摘 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婚嫁仪式的研究来探析建国后女性地位的变迁。本文通过个案分析法,以江苏省南通H县级市C镇一个家庭祖孙三代的婚嫁仪式为研究对象,并比较婚嫁仪式在议婚的方式、迎娶的方式、回门的礼俗等方面的相似点、差异点。通过调查本文发现,建国后在婚嫁仪式中,女性的选择权、决定权都在慢慢扩大,女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随着社会整体意识形态的转变、女性经济的独立以及家庭束缚的减少,女性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关键词:婚嫁 女性地位 两性平等
The changes of women’s status based on studies of marriage ceremonies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hanges in women's status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explored and analyzed by studying marriage ceremony. Case analysis method was employed in this paper, in which a family from C town of H, Jiangsu Province was selected to discuss the marriage ceremonies among three generations. In additio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ustoms in marriage ceremonies were compared, such as the deliberation, wedding and "back home". In this work, the changes of women's status reflected in deliberation, engagement and marriage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in longitudinal historical perspective, surveys and interviews employed as the main method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re have been certain expansions of women's decision-making power, and females also have earned increasingly respects in marriage ceremonies since 1949. To some extents, the status of women has been improved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people's ideas and economic independence as well as the weakening of constraints come from families.
Keywords: marriage the status of women the equality of the sexes
一、研究问题
《礼记》曰:“夫昏礼,万世之始也。” [1]婚姻就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它是一个人完整人生的一部分,是人的生命旅程中极为重要的站口。在现代,婚姻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也是无可非议的。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在我国古代男女结为夫妇要经过极为复杂的仪式,传统婚姻礼仪从周朝开始形成完整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然而,现代的婚嫁仪式却有了较大的变化。例如“裸婚”在如今已不足为奇,“从奢华婚礼到个性婚礼、创意婚礼,很多年轻人已经开始从实际出发,不盲目攀比,不追求奢华,但举办婚礼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却仍是一种经济负担。”[2]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许多年轻人便选择了裸婚。极尽奢华的婚礼也是不足为奇的,尤其是商业富豪和娱乐圈的明星,他们用千万甚至是亿元打造的奢华婚礼早已屡见不鲜。无论是对于这些“一无所有”的“裸婚”,还是对于“极尽奢华”的“千万婚礼”都有一些人表示祝福,一些人则表示质疑:这些与传统婚嫁仪式“格格不入”的另类仪式,是否仅仅是为了博人眼球而进行的炒作?
对于普通的百姓,符合当地习俗的婚嫁仪式往往是他们结婚时的首选,尽管各地的风俗存有区别,但婚嫁的总体过程大致还是包括了:议婚、订婚、结婚。而“彩礼”则是其中的“重头戏”。有报道称“上海天津两年前已超百万元,‘彩礼’原本只是一个风俗,以前的礼金并不多,这些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彩礼也变得更加重了”。[3]如今,婚嫁仪式的多样化已经成为社会婚嫁仪式发展的一种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个性化、创意化的婚礼形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追求。
建国后婚礼的形式具有多样化,从婚嫁仪式的变迁可以探析婚礼的女主角——新娘的身份、地位的变化。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女性扮演着独一无二的角色,1995年男女平等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出,推动了后来20年中女性地位的提升。无论是在职业地位、家庭地位、政治地位、还是经济地位等方面,女性的地位都明显提升。[4]“女性撑起半边天”的说法也在不断地被提及和认可。女性的地位不仅展现的是这个群体自身的地位,也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经济状况、社会现状、价值观念等社会事实。
那么,当今与传统相比发生了诸多变化的婚嫁仪式反映了怎样的女性地位变迁?从婚姻仪式的变化中可以解读出怎样的女性变迁?
二、既有研究与本文的研究视角与方法
(一)、既有研究
本节将从女性地位变迁和中国婚嫁仪式的变迁两方面,对既有研究进行梳理。
1、女性地位变迁的研究
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双向反馈的两个过程。通常社会学家把具有男女平等观念看作是现代人的一个指标。[5]凌革、李潇玲(2010)对中国女性历史地位的变迁进行浅议,他们认为女性地位不佳在于传统社会性别文化影响、经济上长期依附以及长期父权制的统治等三方面。[6]张秋俭(1996)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于女性就业现状与前景进行调查、统计与分析,从世界经济一体化,现代化的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等客观因素,及女性平等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独立意识增强等女性主观因素方面,分析了女性就业率上升的原因。[7]刘伯红(1995)基于1982年和199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对1980年到1995年女性就业状况做了初步描述和分析,作者从女性就业数量、女性就业的职业结构、女性的职业流动、在业女性的收入等方面入手,揭示了我国女性相对于男性较低的就业状况和社会转型期存在的就业问题,为改进妇女就业状况提供了基础数据。[8]庄平(1996)在《论女性教育的社会回报》中利用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等资料,论述了女性受教育水平与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从生产率提高方式、就业层次和家庭收入等角度说明了提高女性受教育水平可能带来的经济回报,又从人口生育、人类健康及后代成长等角度说明了提高女性受教育水平可能带来的社会回报。[9]赵振洲(2009)则较为新奇的从建国后的宣传画中探究女性地位的变化。[10]
可见对于女性地位已有的研究,一般是从历史发展的脉络进行纵向的研究,以定量分析为主,重点探析女性地位发生的变化及其背后折射出的原因,从女性就业、女性教育等侧面烘托出女性地位的变迁和影响。
2、婚嫁仪式的研究
对于婚嫁仪式,翟婉华(1991)对中国古代的婚姻“六礼”及其实质进行了论证[11]。桂华、余练(2010)基于各地农村大量的婚姻现象,抽象出婚姻市场要价来理解当前农村婚姻交换的理论框架,论述了男方婚姻负担的表现形态,并呈现了婚姻变迁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后果。[12]吉国秀(2007)基于辽东Q镇的个案研究说明,婚姻支付的持续上涨不仅是个体性和夫妻关系的增强,它还被视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娘家所沿用和拓展,并日益发展成为谋求姻亲秩序的重要途径。娘家利用了婚姻支付的变迁,争取了与新建立家庭的联系,达成了与婆家地位平等的谋划,进而强化了姻亲关系在民间社会中的重要作用。[13]周伟文、侯建华(2010)基于s市新生代农民工婚姻状况调查分析,长期的“半城市化”生存状态使他们的陷入进退两难的婚姻困境。“阶层内婚姻圈”作为他们的婚姻特色,折射出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阶层所遭遇的婚姻隔离、阶层隔离和城乡隔离的现状。[14]陈亚亚(2009)从女同性恋者所面临的婚姻压力和婚姻困境等现状出发进行分析,反思传统婚姻制度的局限性及其对同性恋伴侣关系的不兼容性,呼吁社会能给涉及的各方一个满意的身份和生活保障。[15]
由上我们可知对于婚嫁仪式,一部分研究侧重于民俗学,探究中国古代的婚姻六礼及其实质 ,探究它的文化内涵,此外较多学者将婚嫁、彩礼等行为理解成一种交换形式,并从社会负功能的角度进行分析 。此外对于婚姻的变迁的原因也有较多的探索,也有研究专门针对一类群体来分析他们的婚姻状况。最后对于同性恋等非传统婚姻也有相当数量的学术研究。
3、文献综述小结
从已有的文献上看,针对女性地位的研究,可以从历史的演进角度探析并从职业地位、教育地位等多方面体现女性地位的发展。另外,从社会发展的一个现象或者是某一事物的变化来探究女性地位也不失为一种方法。而对于婚嫁仪式的探究,一部分纯粹是从礼仪方面进行分析,或者是探索婚嫁仪式、习俗对于婚姻双方家庭的影响,也有立足于不同的群体做出的婚嫁反思。已有的文献并没有将婚嫁仪式和女性地位联系在一起,而本文立足于从婚嫁仪式各种环节、细节的变化来探究女性的地位变迁,并从经济、法律和思想观念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本文的研究视角与方法
1、本文的研究视角
本文认为女性地位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且其变化结果会体现在不同侧面。本文关注婚嫁仪式与女性变迁之间的联系,将通过一个家庭祖孙三代的婚嫁仪式变迁的实证研究,描述不同代际之间婚嫁仪式的异同,并且从女性社会地位变迁的角度简单解释异同现象发生的经济、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
本文中,女性地位变迁将具体通过女性在整个婚嫁互动过程中的选择权、决定权以及结婚过程中的地方性礼俗等方面进行分析。婚礼仪式则细分为:议婚、订婚、迎娶。本文试图从议婚的方式、迎娶的方式、回门的礼俗等方面的相似点抑或是差异点探究女性的地位变迁。
2、调查方法
本文是定性研究通过参与观察、访谈法的调查方法,从历史纵向角度,以江苏南通H县级市C镇某家庭祖孙三代的婚嫁仪式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研究,并将关注其中的异同点及其缘由。
笔者在元旦时间参加了该家庭孙辈的婚礼——一场在农村举办的婚礼,并在寒假期间对祖辈和父辈进行访谈。被访者皆为女性,第一代被访者徐奶奶今年75岁,上世纪60年代中期和张爷爷成婚,笔者在2016年2月20号对其进行访谈。此次访谈主要向徐奶奶了解了当初他们结婚时的场面、仪式以及当时C镇普遍的流行的婚嫁仪式;第二代被访者朱女士今年49岁,上世纪80年代末和张先生结婚,在2016年2月20日笔者对被访者进行了访谈,此次访谈主要向朱女士了解他们结婚时的一些情况,被访者还从一个母辈的视角讲述了他们那个年代的婚嫁仪式与当下婚嫁仪式在某些方面的差异;第三代被访者张女士,于2016年元旦和黄先生成婚,今年27岁,笔者通过参与观察法记录下他们的婚礼的整个流程并在2016年1月3日张女士进行访谈以了解筹备婚礼过程中的一些细节。
三、案例分析
本章将基于实证调查的数据进行案例分析。具体而言,本文对资料的分析将采用关键点对比法,即先将婚嫁过程中的几个重要时间段列举出来,例如议婚期间、订婚期间、迎娶期间,再将各个时间段的重要仪式、习俗及其相关内容列举出来,并对其进行主题的归纳,最后进行祖孙三代之间的对比。
(一)、案例对象家庭三代的基本情况
(1)第一代
张爷爷和徐奶奶都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他们是在1965年成婚的。张爷爷年轻时是工人,奶奶年轻时是大学生后来在海门的悦来镇做会计。退休后二老都成为了农民。
(2)第二代
张先生和朱女士都已经接近半百了,他们都是初中学历。他们在1988年成婚,成婚前两人都是普通的工人,成婚后便开始经营起了一家杂货店,近20年来他们都在C镇经营着这家小店。
(3)第三代
黄先生和张女士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于2016年1月1日结婚,张女士原本在苏州工黄先生和张女士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于2016年1月1日结婚,张女士原本在苏州业园区的某一企业做资料员,黄先生在上海开着一家卖五金的店铺。结婚后两人都会去上海经营这家店铺。
被访者A、B、C是祖孙三代,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C镇人,因此这样的三次婚嫁流程是建国后C镇人的婚嫁过程中的缩影,也是中国东部广大农村婚嫁过程的缩影。这三次婚嫁分别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80年代末以及21世纪10年代中期,其展现出的婚嫁仪式的变化将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演进过程。
(二)、个案分析
目前,根据三名被访者的阐述以及笔者的参与观察,笔者发现:建国后婚嫁仪式的大致流程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建立婚姻大致上是要经过议婚、订婚和结婚三个阶段以及聘娶的有关礼仪过程。[16]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对于婚嫁的选择权、决定权的掌控悄然发生着变化。
1、议婚时女性的选择权
议婚,是择偶的第一步,也是两个联姻家庭全面接触的开始。[17]议婚包括说亲、相亲、合婚等过程。我国古代,媒人在议婚过程中总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她是两个联姻家庭意愿的传达者和协调者。然而在现代社会父母包办婚姻已经几乎不复存在了,青年人的择偶已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转变成了基于爱情的自由恋爱。
对于议婚,本文有如下关注点:(1)、女性与结婚对象的相识及婚姻的决定;(2)、公婆对于儿媳的要求;(3)、“合八字”习俗的影响力。
(1)、女性与结婚对象的相识及婚姻的决定
被访者A:对,那时候就是有介绍人介绍的,介绍了过后我们就认识了,……实际上,在六十年代结婚,父母的决定占了一半呢。……自己还是有一定的决定权的,如果不想嫁也是可以不嫁的。那时候60年代,封建思想还是有点的,大多数事情还是要听父母决定的。……双方在认识一年或者再久一点,双方父母就一起决定订个日子结婚。
被访者B:这个还是因为你妈妈,你妈妈当时带我去你外公家然后我就认识了你舅舅,然后我经常会到你外公家串门,我和你舅舅就逐渐认识了。……对,就是我们自己觉得(应该结婚)时间上差不多了,就这样了。
被访者C:……然后我跟他谈了两三年了吧,然后觉得年纪也差多了,大家也挺了解的,觉得性格各方面也就差不多了,差不多可以结婚了。
20世纪60年代,介绍人依旧在人们的婚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媒人往往是议婚过程必不可少的人物,正是因为介绍人的介绍,被访者徐奶奶才能和张爷爷结识。在那个年代,父母对于子女婚姻的决定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就连结婚的时点也是由双方父母敲定的,子女都没有选择的权利。但是倘若女方坚持不嫁,那么也是可以不嫁的。此时较之中国封建社会——女性对于自己的婚姻大事毫无选择的余地的视角下看,女性在择偶方面的权利有了质的飞跃。而对于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的婚姻来讲,媒人已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了,自由恋爱是主流,何时何地结婚虽然也需要与父母商量,但是小夫妻拥有极大的决定权。
(2)、公婆对儿媳的要求
被访者A:那时候像你张爷爷的爹就要求对方的女儿一定要是贫下中农,就算是搭到一点成分高一点,就不会答应我们的。当时你的太太们,也就是我公婆就希望找一个能做、肯苦,当男的在外面工作的时候女的能很好的操持家务,家庭成分要好,而且贫下中农的女儿一般都比较勤劳、能干。
被访者B:你舅舅说你爷爷奶奶当时私底下说只要媳妇能干、人好就可以了,没有其他什么要求。
被访者C:他父母觉得最重要的是他儿子自己要喜欢,然后其它方面人品什么的要好就行。
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公婆挑选媳妇儿的条条框框逐步减少,从一开始的看出身,强调媳妇儿必须要勤俭持家、肯苦,慢慢的变成关注媳妇儿人好、能干,到现在的重视儿子喜欢、人品好,可见人们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有了转变,开始更加关注女性自身的品格,婚姻更加注重爱情的基调。即公婆对媳妇儿的要求减少了,女性的内在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60年代,父母对于出身的执着,让很多儿媳处于被动地位,毕竟出身是自己一生都无法改变的,但是小夫妻之间的情感却可以仔细经营,在21世纪女性受到公婆认可的可能性大大提升了。从一定程度讲,女性的选择余地变大了,女性地位变相得提高了。
(3)、“合八字”习俗的影响力
中国古代结婚行“问名”礼时,一般将女方的有关情况写成文书,这种文书就是庚帖,用以占卜凶吉,所以问名礼,又叫“合八字”、“合婚”或“请庚帖”。[18]一般在双方都满意的情况下才会请算命先生来算八字,可见“合八字”这一婚嫁礼俗是从封建社会传下来的旧礼,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但是至少在中国的土地上,尤其是在广袤的农村,“问名”之礼依然被保留了下来。
被访者A:那时候还是有迷信色彩的,双方的生辰八字都要过去,算算夫妻是否会和睦,女方会不会克公婆。然后再让会看日子的人看看哪天是好日子,订好了日子便风雨无阻一定要结婚的,那时候算命人在这种安排上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如果算命先生说不可以,公婆就会觉得即使你女方再好,不行就是不行,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被访者B:有(算生辰八字)啊,但是这种一般算下来都是很好没有问题。(不合)这种情况听说过,但是比较少,一般这种情况父母就不会答应的,这种情况下结婚的人也会比较少。
被访者C:有啊,一般算命的肯定说的是好话吧。其实我觉得这是一种迷信吧,算八字其实只是为了从算命先生那里讨个家庭事业蒸蒸日上的说法,获得个好彩头,如果算到不合就不结婚了,那么就太迷信了吧。
即使我国在60年代的时候就强调“树新风,破陋习”,然而近千年的封建思想往往根深蒂固,尤其在生产力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封建习俗仍有残余,“合八字”就是很好的体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封建迷信思想已经慢慢开始褪却,60年代对“合八字”结果的言听计从、不合则绝不结婚,到80年代的不合则比较少结婚,到21世纪10年代“合八字”只是走个过场,其目的是获得祝福,即使不合绝大多数人也会选择结婚。人们对未来的认知不再求助于卜算,女子克公婆、克夫、不利于家庭的合八字结果已经没有多少价值了,即当下八字不合对女子的婚姻的成败已经完全不再起决定性作用了。[19]女性婚嫁意愿的决定权不再受卜算的影响了,女性自己将获得更多的决定权。
2、订婚时期女性的决定权
订婚分为大订和小订,现在大小订婚一般合一。当男女两家对婚事都持肯定态度时,便可以正式订婚。小订以“婚帖”、“婚书”作为订婚依据,而大订的内容和形式则隆重的多,男方在订婚时需要向女方送去聘礼,但是聘礼有多少、有些什么,不仅取决于当地的婚嫁习俗也取决于男方家里的经济条件。这一过程相当于“六礼”中的“纳徵”之礼。[20]
(1)、订婚时的流程
被访者A:然后介绍人带着男方本人去女方家给女方家里下个帖子,说明订在什么时候结婚,这就差不多订下来了。子女是没有什么决定权的。(订婚宴)这并没有。
被访者B:我们那时候并没有(订婚宴)的。就是我们两个觉得可以结婚了然后回家和爹娘商量商量,然后介绍人带着你外公外婆去我们家里求亲,你外公就给我家下个帖子,还带了(8000元)彩礼,还有两套衣服,两斤绒线,还有金戒指。然后就商量订个日子结婚了。
被访者C:(订婚)和结婚差不多,我们两家都在自己家里摆了几桌请了点亲戚,但是我不用去他家,只要他来。他那天是开着车里面放了一些给我还有你舅舅舅母、外公外婆的礼物,然后在午饭前把彩礼(二十万八千)给你舅舅了。
按照“大订”和“小订”之分,祖辈和父母辈的订婚时仅仅是下求亲的帖子并且送上彩礼,形式上算是“小订”,而孙辈则采取了举办订婚宴的形式,订婚更加隆重了。另外在60年代,下帖子一般在结婚前的半年,而何时结婚由父母决定,因此何时订婚父母也是有极大的决定权的,子女们只需要按照父母制定好的流程进行。到了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则是新人互相商量,等有了结婚的意愿之后再和父母提及,父母再商榷订婚的时间,不同的是,80年代是介绍人带着男方家长去和女方家长商谈,子女并不参与,而10年代新人是自由恋爱的,也没有请什么介绍人帮忙商谈结婚的各项事宜,而是订婚前两家长辈包括子女都在场,商量完之后再举办订婚宴。在整个订婚的过程中,新人们的选择权更大了,他们的想法将受到重视,或者说在某些情况下父母的想法将只成为参考意见,父母们全权包办婚礼的时代已逐渐远去。
(2)、嫁妆的置办
被访者A:(嫁妆有)箱子啊,被子之类的。(被子)那时候都是棉花的。如果那时候女方富裕一点的可能会有一点存余的棉花,一般都是自己到棉花田里去摘棉花,剥棉花,那时候拿着结婚证书也可以领取三四斤的棉花,被子是自己做得。不过那时候只要带一两条棉花被就可以了。
被访者B:柜子、缝纫机、录音机还有自行车、被子之类的,那时候就都是这些东西。……就是先列下一个清单,然后我和爹娘一起去买的。
被访者C:嗯,就是床上用品,比如被子啊,好几条羽绒被,还有一些生活的日常用品啊,带些锅碗瓢盆,还买了一些新衣服之类的。还有冰箱、洗衣机、空调和一台彩电。当时你舅舅舅妈说了,随我们俩称心的挑,我和你姐夫还有你舅妈一起去挑的。
嫁妆是女方家长为女儿准备的物品,每个年代规定的物品不尽相同,但都表达了美好的祝愿。可以发现“喜被”是必不可少的一件嫁妆,即使是在物质生活较为贫瘠的60年代,要出嫁的姑娘们也会自己准备嫁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嫁妆的种类变得丰富多彩。上世纪80年代末女方自己去购置嫁妆,而在21世纪10年代,出现了女婿和女方一起购置嫁妆的现象,并且以将要结婚的小两口的爱好购置,女性的选择权在这样的经济环境的条件下大大提升了。
3、结婚时女性的决定权和被尊重程度
(1)迎娶新娘的方式
迎娶新娘这一过程也就是“六礼”中的最后一项——“亲迎”之礼。《礼记·郊特性》记载:“男子亲迎……亲之也。”。[21]新郎来接新娘去夫家,其中新娘何时出发也是有讲究的,一般都会事先让算命先生算好时间。而采用何种交通工具去男方家,则与社会交通工具的发展密不可分。
被访者A:那时候最开放点的,女方是要走到夫家的,这种是很有毛泽东思想的表现。稍微开放点的,就是用自行车接了新娘去夫家。……我是坐自行车去的,那时候大多数人还是坐自行车的。
被访者B:我是早上就被你舅舅接到你爷爷奶奶家的,用八辆自行车接的,15个人过来,接上我总共16个人回你舅舅家。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29992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