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视角下农村进城务工者的家乡认同-河南省Z村为例

 2022-02-10 18:32:29

论文总字数:30368字

摘 要

在社会变迁背景下,进城务工者在城乡两地之间的流动成为常态。现代性话语体系下农民远离家乡,融入城市成为市民是必然的选择,乡村成为意义掏空和逃离的地方。结构性理论分析下的务工者成为一个空洞的客体,然而他们并不是一个个等待救治的被动者,而是在努力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来适应改变自己的状况,构建自己的生活意义。而且在社会变迁下进城务工者已经出现了代际分化,务工主体表现出复杂性和多元化。认同作为一个动态的结构和过程,受记忆、意识的交互作用。本文希望通过对家乡进城务工者的访谈分析,来揭示他们对家乡认同的状况并且试图解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关键词:进城务工者 家乡认同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change,it becomes normal for the migrant workers to mov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In the system of modern discourses,farmers leaving home and village,integrated into the city to become residents of a city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and the village becomes a place where is no meaning and to escape.Under the structural theory analysis,the migrant workers become an empty object,however,they are not the one waiting for passive treatment,but in an effort to make their subjicetive initiative into full play to change their own situation,constructing their own meaning of life. Moreover,there are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migrant workers under the social change,and the main body is becoming complex anddiversified.As a dynamic structure and process,identity is influenced by memory and consciousness.This article hopes to reveal the status of their hometown identity and try to explain the reasons for this situation through the interviews of migrant workers.

Key words:migrant workers hometown identity

目录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1

一、引言1

二、已有研究与文本的研究视角、方法1

2.1已有研究1

2.1.1社会融入2

2.1.2返乡意愿3

2.1.3认同3

2.2本研究的视角、方法2

2.2.1研究视角3

2.2.2研究方法4

2.2.3调查概要4

三、实证调查与分析5

3.1进城务工者的村庄概况5

3.2城市日常生活与家乡认同5

3.2.1职业5

3.2.2居住空间7

3.2.3社会交往8

3.3乡村变化与家乡认同 11

3.3.1人情习俗11

3.3.2环境政策14

3.3.3返乡表述15

四、结论与思考16

参考文献18

致谢19

一、引言

2015年春节期间,一位社会学博士的返乡笔记引起了社会的热议和关注。其中所讲都是有关家乡的日常普通事,谈及了家乡人际关系的日渐疏远,年轻人的婚姻压力,知识的无力感等,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给人的感觉总是带着对现实的无奈,我也很受触动。社会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习以为常的现象陌生化,在平常中见到整个宏观社会的变迁。我也是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思考着这种变迁带给我的变化:为什么我小学一毕业就要到县城里面去上寄宿学校,为什么总是要求我上最好的大学,为什么回家乡的次数越来越少,家乡对我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为什么家乡的人越来越少,生态环境为什么越来越衰败,在进入城市读书之后,我到底算不算农民,我会不会被称为农民工,我的归属在哪里。一直感觉到自己处于边缘地带,而在以前感受到的家乡的浓厚人情也变得日益淡薄,这些出去务工的人是否跟我一样会产生这种对家乡的复杂情感?家乡对他们来说又是什么样的呢?而我个人的困扰是否跟公共议题之间有关联呢?

在传统中国社会,“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费孝通,2013,7-8)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和稳定的环境中,每个人生活在一个家族体中,并且是依附于土地之上,土地就是农民的根,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和意义所在。而到了现代社会,正如西方学者滕尼斯指出,一个社会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中,也是从“社区”向“社会”的转变。传统乡土社会的规则被打破,流动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常态。城市与乡村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必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农民在这种社会大变革中对家乡的情感也在发生变化。中国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城市和乡村都发生了巨变,农民从僵硬的户籍制度中解放出来成为自由迁移的劳动力。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被媒体描绘为“盲流”,到90年代出现愈演愈烈的“民工潮”,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新一代的外出务工者。这一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他们进入到城市里的各行各业,或者经商,或者是自雇型打工者,不再务农。周晓虹(1998)指出了流动与城市体验对温州农民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产生了现代性的影响,在这里,城市成为现代化的象征和标志,进城务工者习得了现代文明并更好地改造了农村社会。在转型期的中国,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对立成为学者讨论的热点,而其实这种转变自中国近代以来就已经产生,西方现代文明传入中国后,中国的积贫积弱状况让乡村成为了国家层面变革改造的对象。晏阳初对中国农村的诊断是“贫愚弱私”,中国农村是一个有问题的农村。建国以后,这种思想得以延续,在现代化的事业面前,农业文明是愚昧的、落后的,城市文明是先进的、现代的,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所以改革开放后农民进城务工是顺应时代潮流,是务工者主体性再造的过程。而务工者最后成功脱离农村实现城市化,农村的衰败甚至终结就是在现代化事业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而当我们将视角放到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务工者身上,他们长期在城市里务工,生活居住在城市,但是在春节或者有重大事故发生时仍然会返回到家乡。这些在城市乡村之间“钟摆式”流动的务工者在精神和心理层面会产生一种矛盾和无法安身立命的状态,而且代际之间出现了分化。那么,现在进城务工者对家乡的认同是处于怎样的一个状态?此种状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本文旨在通过实证调查,对进城务工者的家乡认同进行描述性与解释性研究。

二、已有研究与文本的研究视角、方法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30368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